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2-12-23 04:22王光宇
土壤与作物 2012年2期
关键词:生产能力贡献率安徽省

王光宇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生产能力[1]。它不仅强调“能力”的外在表现——产量,同时也强调“综合”的发展能力,即持续地、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产出能力,是各项生产要素合力推动的结果,也即是建立在耕地保护能力、生产技术水平、政策保障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整合基础之上的结果。强调“综合”生产能力,主旨在于建立“能力大于产量[1]”的机制。因此,只有弄清这些因素影响大小,形成完善的投入机制,才能实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

1 数据及模型

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产力,又有社会生产力。概括地应包括气候资源(光、温、水)利用力、耕地供给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何从这些大量的因素之间找到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关键。根据已有的研究,结合安徽粮食生产发展的实际,将13 个因素作为我们考虑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详见表1 表头栏。

主成分分析法作为一种较成熟的评估方法,它与上述常见的方法相比,能对高维变量系统进行最佳综合与简化,同时也客观地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避免主观随意性。因此,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安徽省17 个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素的影响力,并对其发展潜力作出了评估。有关主成分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可参考相关文献[2]。

2 结果与分析

对表1 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和相关矩阵的计算,分别求取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对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根据累积贡献率选择主成分个数。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2。

?

表2 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Tab.2 The characteristic value,contribution probability and total contribution probability of principal component

由表2 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及各个主成分的率与累积贡献率。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 的前m 个主成分[2]。表2 前2 个主成分Z1、Z2特征根的值均大于1,相加贡献率为82.32 %,即如果用前2 个主成分代替原来13 个因素指标,则这2 个主成分包含了原来13 项指标信息的82.32 %,基本上反映原有指标因素的信息,已达到分析要求。故作者认为可以取前2 个主成分来代表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13 个因素。

从第1 主成分Z1看,它是因素x1、x2…、x13的线性组合函数,且年平均降水量、机电排灌面积和农村用电量的系数最大,所以我们可以把第1 主成分解释为粮食生产中的抗灾能力水平指标。由于这一成分在总方差的贡献率为68.89 %,即抗灾能力水平指标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68.89 %。

再看第2 主成分Z2,由表2 知,年平均降雨量、总人口文盲率、旱涝保收面积、耕地拥有量的系数较大,这一成分指标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素指标的比例为13.43 %。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素主要有: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抗灾能力(年平均降雨量、机电排涝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农村用电量),耕地保护能力,农民文化水平。

为更好地比较安徽省各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优劣,我们可根据表2 得出第1、2 主成分的表达式:

Z1=-0.190x1+0.555x2+0.362x3-0.073x4-0.082x5-0.197x6-0.014x7+0.520x8+0.370x9+0.239x10+0.009x11-0.076x12+0.059x13

Z2=-0.156x1+0.546x2-0.317x3+0.411x4+0.346x5+0.259x6+0.355x7-0.121x8+0.058x9-0.205x10+0.096x11+0.161x12-0.020x13

由表1 中17 个地市13 个因素的原始数值,代入上式Z1、Z2可得第1、2 主成分得分。将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评价函数,评价函数如下:

根据此函数,可以求得安徽省17 个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评价得分。排在前3位是宿州、阜阳和六安市,说明该3 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强。详见表3。

表3 主成分得分和综合评价Tab.3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value and comprehensive apprais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3 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防洪排涝与抗旱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对粮食生产威胁极大。如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在1991、1996、1998、2003 及2007 年出现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较大范围的旱灾先后发生于1994、1995、2000 年。据统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安徽省平均每年水灾受灾面积122.3 万hm2,成灾面积101.5 万hm2,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8.6 %和23.7 %;平均每年受旱面积148.3 万hm2,成灾面积119.0 万hm2,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4.6 %和27.8 %[3]。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造成“十年一大灾,五年一小灾”、“年年有水灾,年年有旱灾”、“即使夏季多雨,秋旱也频繁发生”[4]的局面。农田基础建设缓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普遍不高,现存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淠史杭等大中型灌区工程不配套,设备老化,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全省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 %~50 %,一半的耕地灌溉保证率不高,其中近百万公顷没有灌溉设施,60 %耕地达不到除涝标准,1 400 座病险水库急需除险加固,50 多条一级支流、140 多条二级支流和山区河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从而加重了涝、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威胁。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安徽省粮食稳定生产的关键。必须加强对产粮区硬件设施,如沟、渠、路相配套、灌排系统的畅通,以及电网的建设。以淮北平原和沿江圩区为重点区域,加强现有水库和水渠的修复,完善农田灌溉系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增强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其稳定性[5]。同时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情灾害预警机制,整合气象部门和农业技术部门的资源,建立一支农情灾害反应快速的部队,配备现代的预警预测设备,培养招揽农情专业技术人才,以便做到及时预测、发现灾情,并且适时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援助和指导,力争把灾害损失减到最小。

3.2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种田水平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也是粮食生产技术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由于安徽省农村的长期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农民教育程度较低,文盲、半文盲绝大部分都在农村。农民素质较低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农业技术推广和辐射的一大障碍。就粮食生产而言,要提高单产,关键是要改善生产条件、推广良种、采用先进实用的增产栽培技术、大力防治病虫害等,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所以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在农村传播速度的快慢。如果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将直接导致粮食生产力水平低。因此,从根本上讲,粮食增产之路在科技,在于培养人才。要通过多种形式、渠道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送到农民手中,加强粮食生产标准化的栽培技术规程及实用增产技术的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科技种田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3.3 控制耕地数量的减少,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耕地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为重要的要素,耕地的供给对于保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极为重要。统计资料表明,自1978 年以来,安徽省耕地面积呈连续减少的态势。1978 年的耕地面积为4 469.16 千hm2,2009 年已下降至4 171.22 千hm2,31 a 间耕地面积共减少297.94 千hm2,年均减少9.61 千hm2[6],相当每年消失一个小县的耕地。目前,安徽省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079 hm2,位于全国第18 位。安徽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主要有5 大去向:建设占用(国家基建、集体基建、个人建房)、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毁和其它,分别占减少数量的64.6 %、5.6 %、9.8 %、9.7 %和10.3 %。为保证安徽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控制耕地面积的结构性减少。要正确处理好保护耕地与城镇建设的关系,这是耕地数量保护的关键。在小城镇规模的扩展上,要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缩并为前提;重点建设项目要千方百计节约土地,选址定点时要尽量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确需占用基本农田时,尽量占用低级保护区,并严格控制占用面积。在农村要逐步减少农民个人建房用地,严格控制居民住宅用地,要把农村户均宅基占地控制在国家允许的标准之内。三项非农建设用地尽量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大型建设项目向开发区集中、乡镇企业向乡镇工业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避免农村居民点建设遍地开花、乡镇工业项目四处布点的现象。同时,农业内部各业用地的安排和结构调整,必须服从保护耕地大局,在确保粮、棉、油、菜等基本农产品最低所需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妥善安排林业、渔业、牧业用地。

[1]庞增安. 简论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J]. 社会科学家,2004,106 (2):107-110.

[2]裴鑫德. 多元统计分析及其应用[M].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3]杨太明,陈金华,陈晓艺. 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知识库系统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 (9):1682-1683.

[4]张爱民,马晓群,盛绍学,等. 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定量监测评估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 (4):746-748.

[5]王光宇,孔令聪,姜 涛. 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研究[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 (2):252-256.

[6]王光宇,孙红忠,韩千红,等. 安徽省耕地资源系统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 (6):135-141.

猜你喜欢
生产能力贡献率安徽省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成长相册
奶牛粪便肥料化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马自达汽车公司发动机SKYACTIV—G和SKYACTIV—D的年生产能力达8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