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程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

2013-01-16 03:42
山西水利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砌石矸石护坡

孙 璐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西太原030024)

1 山西水土流失现状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多山地丘陵,地形破碎,植被稀疏,黄土覆盖广泛,降雨集中,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较频繁,为形成水土流失提供了天然条件。据统计[1],全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0.8万km2,约占总面积的69.2%,占全省山区、丘陵区总面积的88%,其中水蚀面积为9.3万km2,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采矿业尤其是煤矿建设和开采,是造成全省水土流失日渐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煤炭能源的开发对全省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恢复的破坏,并导致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建构筑物的破坏、土地塌陷和荒漠化、水资源流失和水质的劣化、“三废”(大气、废水、噪声)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等,生态居住环境日渐恶化。因此,分析煤矿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提出相应的防范治理措施,对于改善山西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状况,促进山西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煤矿建设与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分析

煤矿建设与开采中水土流失的主要特征见表1[2]。

表1 煤矿建设与开采中水土流失的主要特征

截止2012年底,山西现有井采煤矿1053座,露天煤矿有3座已进行试点采矿,将新增18座露天矿煤矿。本文根据累积的经验和收集的资料,仅对井采煤矿开发建设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进行分析。

2.1 建设期(含施工准备期)

在施工前期进行场地平整、挖方填方作业时,由于原地貌植被、土壤结构及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的设施被扰动破坏,大面积的土地暴露在外,降低原地表水保生态功能,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在土建施工时,由于进行井筒开凿、掘进及地面建(构)筑物基础的开挖,排放的弃渣和矸石数量较大,易形成松散堆积物边坡,改变原环境生态功能,引起水土流失。

2.2 运行期

随着矿井的生产,排放矸石量越来越大,其在运输、装卸、推平、压实等一系列过程中可能扰动原地表,同时巨大的矸石堆放量可形成一座座矸石山,损毁原有地形地貌,扰动原有生态环境;而且裸露的矸石会逐渐风化,经降雨淋洗后部分物质被溶解,产生的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将污染水环境,加之矸石不易吸水,极易产生水蚀和滑塌,污染周边环境,加剧水土流失。

矿井生产使得采空区面积、地表裂缝和沉陷不断扩大,裂缝损毁了原地貌的完整性,土壤结构变松,起伏明显,土壤保水功能降低,造成水土流失;地表沉陷,可能形成沉陷台阶改变局部微地貌,使地块不平整、出现分层,造成沟谷陡坡坍塌,土地表面植被结皮、生物结皮的赋存状态发生改变,增大土壤侵蚀强度,加剧水土流失。

3 煤矿建设与开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3],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根据生态学原理,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辅以人工调控能力的作用,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本文以太原古交某井采煤矿为例,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不同区域土壤流失特点及水土流失防治重点等因素,对施工生产过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环节及程度进行分析,分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

3.1 矸石场防治区

矸石场是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

(1)矸石场拦挡、排水措施。在矸石场下游的冲沟出口处采用浆砌石重力式挡矸墙进行拦挡,设计挡矸墙墙高3 m,墙顶宽为 0.8 m,上游坡比 1:0.3,下游坡比 1:0.1,墙趾宽 0.5 m,用M7.5水泥砂浆砌石砌筑,M10水泥砂浆勾缝,并进行挡墙稳定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挡墙的抗滑、抗倾覆及地基应力满足安全稳定需要。

截水沟布设在矸石场周边,采用浆砌石梯形断面形式,壁厚0.4 m,底宽0.8 m,深0.8 m,边坡为0.5的梯形断面;在矸石场的马道上布设马道排水沟,采用浆砌石断面形式,深、底、宽均为0.4 m,侧墙和底板厚均为0.3 m。

(2)矸石场平台和边坡生态建设。矸石从挡矸墙开始向上游分块堆放,分层碾压覆土。斜面坡度采用1:3,矸石分层厚度为4.5 m,上部覆以0.5 m黄土层,坡面每升高5 m设置一4 m宽的平台(即马道);坡面覆土厚度为0.3 m。当堆矸达到设计标高后,平整表面,覆土绿化,进行封场。

(3)封场治理。本矿建设期末所排弃渣可形成1个平台,运行期生产排弃的矸石量可形成2个平台,对形成的坡面、顶面进行植被恢复。考虑美观、保险,在矸石场坡面进行骨架植物护坡,坡面采取浆砌石骨架护坡,间隔3 m,骨架宽度0.5 m,骨架内所种植物选择无芒雀麦。矸石场顶面和坡面种植紫穗槐和无芒雀麦。

3.2 工业场地绿化区

煤矿建设和开采对自身设施要求很高,工业场地的护坡、排水、绿化、防洪等在主体工程设计中大多都做了考虑。工业场地绿化率达25%,植物物种选择当地物种侧柏、白羊草和荆条。

3.3 场外道路绿化防护

矿区对外交通道路的绿化防护体系常采取乔木和灌木相结合、路基边坡种草的方式来进行建设,既发挥了生态防护的作用,又美化交通环境,改善区域景观。乔木选择侧柏,草种选择无芒雀麦。

3.4 沉陷区生态修复规划

对沉陷裂缝进行充填平整,煤矿退役后对塌方体或滑坡体进行护坡工程,主要以植物护坡和工程护坡相结合的综合生态治理措施,以减小塌方体或滑坡体水土流失;对于受损的林地,治理以人工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为辅,对原有树木进行维护,补种乔木、灌木等,保障新的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对于受损的其余原地貌采取撒播补种草籽和管护,草种以当地适宜草种等为主,控制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修复受损的生态体系;对于耕地因沉陷和裂缝造成弃耕的,在地表变形稳定后,结合耕地基本建设,进行土地复垦,重新修造耕地。

4 结语

根据煤矿建设与开采中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的主要特征,按时段分析了井采煤矿在建设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同时确定井采煤矿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以太原古交某煤矿为例,分区域特点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坚持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与煤矿建设同步规划实施,有效治理矿区水土流失,形成相对稳定的矿区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煤矿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4],促进煤矿生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景华府,李洪建.山西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分区初探[J].中国水土保持,2010(2):32-33.

[2]陈正新,袁普金,尤 伟等.煤矿工程水土保持准入条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3):93-98.

[3]杨爱民,刘孝盈,李跃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1-13.

[4]王姣雯.浅谈煤矿开采区的水土流失与防治[J].污染防治技术,2010,23(5):49-51.

猜你喜欢
砌石矸石护坡
矿井矸石山环境危害与防治措施分析
基于温度场分布规律的矸石山注浆钻孔布置方案研究
矿山矸石绿色充填系统设计及参数研究*
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究
砌石双曲拱坝拱冠梁设计的探讨和实践
大石牛水电站浆砌石拱坝施工控制
水库砌石拱坝安全复核及坝体补强加固防渗处理
生态混凝土护坡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农村河道护坡治理模式及生态护坡应用探讨
土石坝护坡破坏原因、危害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