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洞口变形侵界处理方法

2013-01-18 12:45于海龙
山西建筑 2013年28期
关键词:拱架覆盖层洞口

于海龙 王 飞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

0 引言

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不利于隧道施工的地质情况,如隧道洞口段的浅埋、偏压、岩溶等现象。在隧道施工开挖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发生土石坍塌、坑道受压、支撑变形、衬砌结构断裂等施工问题,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安全和质量,甚至对以后安全运营造成威胁。因此,如何处理隧道在不良地质条件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工程地质概况

佛岭隧道为分离式单向双车道,隧道左线长3 704 m,里程桩号ZK24+459~ZK28+163,隧道左线进口端洞口位于山谷斜坡坡脚位置,隧道入口处坡向朝北,山坡自然坡度较陡,上覆角砾土层厚约0.5 m~2.0 m,洞门岩石为砂岩与泥岩岩组,洞门以后夹薄层花岗闪长岩。砂岩与泥岩岩组呈薄~中厚层状构造,花岗闪长岩呈块状构造,但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石风化强烈,强度较低,遇水易软化,整体稳定性差。另外,在隧道进口处有一断裂破碎带,与路线在洞口处斜交,该断裂破碎带较宽,在地貌上表现为冲沟,第四系覆盖层较厚。隧道进口处受断裂破碎带影响,岩石破碎,因此成洞条件较差,围岩易产生坍塌、冒顶。

2 洞口变形情况及原因分析

2.1 洞口变形情况

佛岭隧道施工中遇连续下雨,隧道左线洞口上、中导开挖及初期支护完成了200多米,下导半断面开挖、支护完成了17 m。在后序仰拱紧跟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强降雨天气影响,隧道洞口地表渗水严重,泥浆从洞内初期支护背后渗流出来,洞口段初期支护横向发生急剧变形,并造成山体沉陷变形开裂,产生了大范围地表沉降裂缝(见图1)。根据现场调查和施工人员测量复核分析,隧道左线ZK24+475~ZK24+487段埋深只有2.0 m~4.5 m,该段初期支护横向变形达1.2 m,地表沉降变形达0.8 m(见图2),支护已经严重变形侵限,ZK24+487~ZK24+525段初期支护收敛变形较大,喷射混凝土开裂脱落,部分钢拱架裸露,其中ZK24+487~ZK24+510初期支护轮廓线已经有不同程度侵限,二衬施工厚度已不能满足要求。ZK24+475~ZK24+515段地表覆盖层已经松动开裂,地表横向裂缝长度达19.0 m,对后面山体覆盖层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2.2 原因分析

2.2.1 气候降雨影响

由于隧道埋深浅,在施工期间遇到连续降雨,雨水渗透快,地表覆盖层岩体受降水侵蚀后,产生湿陷及饱和流塑状态,在短时间内减弱甚至丧失了原岩的承载和自稳能力,洞身支护结构由承载体转换为受压体,侧向压力、上部土压力荷载急剧增大。初期支护背后泥岩岩体及覆盖层内碎石土体受雨水侵蚀风化,已经崩塌裂解,发生流变现象,支护背后形成空洞现象。另外,隧道洞口段沉陷变形发生期间遇到强降雨天气,洞口积水较严重短时间内无法排出。

图1 洞口段地表沉降开裂

图2 洞内初期支护严重变形侵限

2.2.2 地质状况影响

据现场观察,隧道洞口出露的地层为角砾土层,下伏基岩为强风化泥岩和砂岩岩组,隧道洞口断裂面岩层不一致,左侧地质条件差,岩体破碎,结构松散,属软弱地层,围岩自稳、承载能力有限,而右侧为整体性好的石质岩层。据此判断,该处属地层构造带,岩层接触面较明显,左右侧地质不对称为后面滑塌变形创造了条件。另外,隧道支护基础岩层为强风化千枚岩与泥岩岩组,吸水后基础承载力降低,容易丧失稳定性。

2.2.3 施工工艺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洞口下导坑已经开挖成形,仰拱锚喷支护施工作业已完成,衬砌钢筋已经绑扎,仰拱混凝土没有及时浇筑,形成支护拱架悬空的局面。地表覆盖层沉降变形过大,加上洞口地形的不利影响,覆盖层岩体沉降对拱架挤压,造成拱架横向变形过大。由于支护拱架之间通过纵向连接钢筋形成整体受力状态,洞口ZK24+475~ZK24+487段初期支护变形延伸至后面,导致ZK24+475~ZK24+515段初期支护结构在很短的时间内呈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

3 变形处理技术方案

3.1 处理方案依据

根据相关专家技术人员讨论分析,在对洞口沉陷变形段加固处理时,首先应减小地表水的影响,洞口段地表沉降产生了大范围的地表裂缝,加上降雨正持续进行,需对已下沉的地表覆盖层进行覆盖,避免雨水汇入沉陷变形岩体内,增大自重荷载。地表沉降裂缝应采用黏土回填夯实,避免雨水渗入,同时在裂缝区域周围地表设置排水沟,引排地表水。其次,应对洞口段围岩采取注浆加固措施,改善岩层物理力学性能,提高其整体稳定性;然后,对洞口段地表采取加固措施,避免松动覆盖层及后面山体滑塌。在地表覆盖层稳定后,根据隧道洞口ZK24+475~ZK24+525段初期支护具体变形情况以及现场施工条件,选择挖除或换拱方案。

3.2 施工处理方案

1)洞口ZK24+475~ZK24+487段埋深仅为2.0 m~4.5 m,该段地表沉降达0.8 m,洞内初期支护拱架变形达1.2 m,采取换拱+注浆加固处理方案造价过高,施工难度较大,故将该段调整为明洞,将该段地表覆盖层与洞内已变形支护拆除,临时边坡采取喷锚+钢筋网加固处理措施,喷射混凝土厚度为20 cm,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长度4.0 m,间距1.0 m×1.0 m,采用φ8钢筋网,网格间距为20 cm×20 cm。

2)洞口ZK24+487~ZK24+525段地表覆盖层为碎石土与强风化砂岩与泥岩岩组,厚度为4.5 m~14.0 m,该段地表覆盖层沉降变形较大,洞内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开裂脱落,部分钢拱架裸露,洞内支护收敛变形较大。为确保该段洞内安全,对该段开裂部位及裸露拱架进行混凝土补喷,然后对覆盖层岩体采取径向小导管注浆加固处理措施,导管采用φ50 mm×5.0 mm注浆小导管,间距1.0 m×1.0 m,长度6.0 m。

3)洞口ZK24+487~ZK24+515段地表沉降变形过大,地表覆盖层松动破裂,整体稳定性差,为避免该段与后面山体覆盖层在施工过程中滑塌,对ZK24+487~ZK24+520段采取地表锚杆加固处理措施,锚杆采用φ25中空注浆锚杆,间距1.5 m×1.5 m,长度采用4.0 m~6.0 m,锚杆间距和长度可根据覆盖层厚度进行局部调整。

4)洞内ZK24+487~ZK24+510段初期支护变形较大,其支护轮廓线已经侵入隧道限界,故对该段采取换拱方案。换拱时首先要做好套拱及超前管棚加固措施,然后再进行拱架更换施工。

3.3 施工工艺及工序

在对洞口变形段加固处理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洞内径向小导管注浆加固—洞口段地表锚杆加固—洞口ZK24+475~ZK24+487段拆除—洞口套拱设置与超前管棚—洞内侵界段换拱”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洞口ZK24+475~ZK24+487段拆除应等地表覆盖层稳定后方可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对洞口ZK24+475~ZK24+487段已严重变形支护可增设临时支撑等辅助措施,洞内其他变形段也根据现场情况设置施工辅助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在换拱施工时,采用风镐凿除原表层喷射混凝土,破除宽度满足型钢安装空间要求即可,然后根据欠挖深度进行深层凿除,直至深度满足设计净空要求,截断拱架须拆除的部位,将已加工好的型钢与原型钢进行焊接,并使用角钢用于型钢连接部位的加强,同时将原设计的纵向连接钢筋焊接于新安装型钢之上,加密布置新换型钢的纵向连接钢筋及钢筋网片。拱架更换工作完成后检查新换型钢的牢固性,满足要求后,重新采用人工持风镐破除下一榀需要换拱位置之间的混凝土,施工方法相同,两榀新换型钢安装完成后,破除旧型钢之间岩面凸出的喷射混凝土,满足设计净空要求后,将两榀型钢之间的纵向连接钢筋、钢筋网片连接,喷射混凝土,以此继续进行下一循环。

4 施工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覆盖层内岩层裂隙水已饱和,初期支护背后空洞较多,浆液向空洞内充填并不能对开挖起到稳定作用,注浆效果差,同时又造成浪费,如何防止浆液向空洞内渗流也是注浆中的关键环节。洞内施工时增设了临时支护,施工操作空间较小,操作困难,危险系数大,为此调整为地表注浆。

2)管棚孔的施钻过程中,经常碰到原始支护内锚杆,存在卡钻、掉钻头、退钻与顶管困难等问题,从而导致钻孔成孔与下管极其困难。

4.2 主要技术措施

隧道地表塌陷较严重,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分析,地表变形为沉降,裂缝延伸至地表覆盖层1.0 m左右厚度范围内,故采取了清除地表1.0 m厚的覆盖层,采用喷射混凝土将地表覆盖,避免降雨对洞口段影响,同时对地表采取注浆措施。管棚施设较困难,换拱必须配合管棚才能完成,根据管棚施工情况,在洞内采取超前小导管配合换拱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5 结语

隧道洞口段一般埋深较浅,地质条件差,施工开挖时拱顶不稳定的表现较明显,一旦拱圈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会产生很大的松弛压力。另外,由于隧道埋深浅,设计时按土体厚度计算的结构荷载并不大,在此种情况下隧道更容易受地形、地质、水文、降水、落石、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隧道洞口段施工时,由于支护结构本身受力影响,再加上外部不利条件因素,洞周围岩容易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导致隧道结构短时间内承受荷载突然增加,引起结构的突然破坏。

隧道洞口处在不良地段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采取一些辅助工程措施,改善岩层物理力学性能,减小外部因素对洞口施工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施工工法及工艺,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同时,应加强洞口段地表沉降观测及洞内支护收敛变形监控措施,并根据监控数据对支护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确保洞口施工安全。

[1] 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2] 关宝树.隧道工程设计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 刘志刚,赵 勇.隧道隧洞地质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 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5] 李晓红.隧道新奥法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拱架覆盖层洞口
椭圆管单管拱架日光温室结构性能分析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工艺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声子晶体覆盖层吸声机理研究
U型钢柔性拱架承载能力及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无限元法在深覆盖层土石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型钢拱架协同支护研究
隧道拱架壁后空洞对拱架承载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浅薄覆盖层倾斜岩面大直径钢护筒施工方案比选及应用
高寒地区隧道洞口段排水系统改进措施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