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研究——以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双江村为例

2013-01-19 03:06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江村人居村庄

李伯华,窦银娣,刘沛林

(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8)

0 引 言

随着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人类开始反思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之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通过环境教育实现环境保护的思路日益清晰,并得到社会广泛的支持。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指导方针。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贝尔格莱德共同主持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并制定了《贝尔格莱德宪章——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随后1977年召开的第比利斯会议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达到第一次高潮,成为促使全世界关注、重视环境教育并付诸行动的里程碑会议[1]。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为环境教育指明了新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中国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并深入人心,忽视了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教育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引起关注,而真正的环境教育推广活动则是20世纪末才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活生产垃圾以及家庭生产作坊的废气废水排量持续增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持续恶化[2]。更为严峻的事实是广大农户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知不足,相应的环境教育更是因为覆盖面大、主体不明确、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差异以及成功实施难度大等原因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1]。面对如此困境,我国学者积极应对,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稳定的研究团队。从研究的脉络来看,我国学者对农村环境教育研究遵循着“实地调查——体系构建——路径实现”的逻辑思维。在实地调查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针对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调查[3-4],二是针对农村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调查[5-6];在体系构建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视角,一是针对农户的环境教育内容设置[7-8],二是针对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9-10],三是基于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农村环境教育体系的理论分析[1]。在路径实现方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理论”,一是资源整合论,主张将农村环境教育纳入到成人教育体系中[11]。二是环境宣传轮,主张通过通过编写乡土教材、专家讲座、实践培训等方式开展多样化的环境教育下乡活动[12-13]。三是学校教育论,主张以学校环境教育为主线,其他参与者环境教育为辅助的教育模式[14-15]。

上述研究成果无疑极具启发意义,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受到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学校和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响应。然而,农村环境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或政策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与农户生产生活切实相关的环境教育平台系统。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为农村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一个易于接受的环境教育平台系统,通过参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接受环境教育,实现三大转变:第一,用系统的理念,实现单一的解决农村环境教育问题向全面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转变;第二,创新环境教育模式,实现由说教式向多元化的参与式转变;第三,提高农户社区意识,实现传统意义的农民向现代意义的农民转变。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双江村为例,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构的系统分析,探讨农户人居环境需求背景下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旨在促进农村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域概况及农户环境需求现状分析

双江村位于酃湖乡中部,耒水下游,衡花路、衡州大道、东外环路穿境而过,距离衡阳高铁站约2公里,交通便利。工学院、高铁学院、珠晖区机关新址坐落其境。全村总面积3.2km2,下辖16个村民小组,共4108人,以畜禽养殖和蔬菜水稻种植为主。双江村所在地是衡阳市城乡结合带,是一个典型的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衡阳高铁新区的兴建,双江村利用其优越的区位条件获得了较大发展机会。但随之而来的突出问题是村庄环境卫生问题,表现为村落土地资源短缺、人口密度增强、池塘水体污染、人禽粪便污染、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恶化等。2013年4月17~18日,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双江村农户环境需求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实地调查,调查区域为双江村核心区域(如图1),随机对双江村农户发放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7.5%。通过对农户环境需求现状的分析,可以了解农户最关心的环境领域和接受环境教育的意愿,明确其所需要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构建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提供依据。调查结果显示,53.8%的农户对生活供水比较满意,16.7%的农户不满意,其余农户感觉一般;对村庄医疗卫生服务村民意见分歧较大,满意率和不满意率分别为30.8%和26.9%;对村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农户意见较大,不满意率达到43.6%,满意率仅为16.7%;农户对本村固体垃圾的处理方式比较满意,但对村庄池塘的水质状况和治理情况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不满意率高达65.4%。

图1 调查区域及小居环境状况

2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农村环境教育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区域内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乡村人居环境内涵丰富,是社会、地理和生态的综合体现,人文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内容。随着农村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环保意识的整体提升,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可以看做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构,也是对农户进行环境教育的有利时机。接受环境教育、获取知识资源是农户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营造适宜生存、适宜发展的可持续的生产生活环境,而满足农户环境需求,提高农户环境意识是实现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突破口。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合作意识和社区意识,实现农村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的综合治理,优化农户居住空间布局、增强农户的人居意识、完善村庄的自然生态格局,为全面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从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动态过程来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农村环境教育是相互作用、互为依托的关系,在快速城市化的特殊时期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阶段,结合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索农村环境教育新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2 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

3 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构

通过对双江村农户环境需求现状的分析,结合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与农村环境教育的关系,构建了农村环境教育“三目标、三载体、三结合”的三三模式(如图2)。该模式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内容和过程为载体,结合农村环境教育与人居环境建设主体、内容和过程的相关性,通过多种途径对农户进行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教育,实现农村环境教育内容的具体化、环境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和环境教育过程的同步化。

3.1 环境教育与人居建设主体统一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村环境教育和人居环境建设同属于公共物品范畴,一般理论认为像这样的公共物品应由政府来提供。但实际上,由于农户有着丰富的人格和多样化的需求,他们有强烈的柔性消费公共物品的愿望,而政府在提供类似公共物品时往往按照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提供,宏观上具有刚性,无法满足农户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客观上要求参与主体多元化。因此,完全可将同为公共物品范畴的人居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教育的主体统一,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实现环境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依然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一些政策性、制度性的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如村庄环境整治标准、村庄空间规划和村庄重大人居设施建设等。与此相对应的农村环境教育则可由政府提供,如村庄环境整治的培训教育、村庄宅基地流转与土地资源保护教育等。以双江村为例,该村露天茅厕和猪圈较多,较大规模的有5处,分布在村落中间,大量的污水和难闻的气味一直困扰着农户。作为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之一政府在整治村庄环境过程中,为减少整治阻力,增强整治效果,可以借村庄环境整治之利,开展农村改厕改圈环境整治专题教育,让农户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接受环境教育,在环境教育过程支持村庄环境整治,实现农村环境教育与人居环境建设主体的统一。

除政府主导外,人居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教育的某些要素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化或第三部门提供。双江村住宅主要沿池塘和村庄公路布局,形成一个“A”字形结构,中间以基本农田为主,相应的人居环境问题表现为水体污染和化肥农药的滥用。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针对农户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不规范使用,可通过市场化竞争招标的形式,选取产品销量好、质量过硬的相关企业参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这些企业的参与不仅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指明的方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政府特许的企业能进一步提升农户的环境认知和环保护意识。水体污染是双江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农户最不满意的领域之一,对该类型环境的治理,可借助附近高校(衡阳师范学院和湖南工学院)生物系或环境系的力量。利用高校非营利性组织的技术力量和宣传优势,对村庄水体进行检测和治理,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此次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师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团队的技术力量和宣传优势将大大加快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进程,并对农户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具体的环境教育推广活动,实现了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3.2 环境教育与人居建设内容融合

农村环境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环境教育目标,但在环境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可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内容有机渗透进去,这需要根据村庄人居环境发展特点和环境教育内容的相关性,寻找二者的切入点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设计。双江村位于城市边缘区,其人居环境系统功能稳定性较差,容易引发一系列人居问题,实地调查结果显示,该村主要的人居环境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农户生活供水供电问题、医疗服务问题、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村庄绿地空间问题、宅基地空废问题、池塘水质问题等等。农村环境教育可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容入手,有针对性的设计环境教育内容,真正做到环境教育与人居建设内容的融会贯通(如表1)。

表1 环境教育与人居建设内容的融合

3.3 环境教育与人居建设过程同步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如何破题关键在于摸清农户的自身期望与实际感知的差异程度,了解农户最关注的因素,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为农村环境教育的具体化创造条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对乡村人居环境中的农户满意度进行评价,并据此判定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内容的先后顺序,相应的农户环境教育也应与之相呼应。通过对双江村的实地调查可知,农户对村庄环境治理和池塘水质不满意率最高,村中有大小池塘19个,水质严重富营养化,水体呈现褐色,更令人担心的是部分农户依然在这些池塘洗衣洗菜。此外,该村还有28处废弃宅基地,房屋大多破败不堪,不仅影响了村庄整体美观,还造成了村落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基于此,双江村人居环境建设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是解决村庄池塘污染问题和宅基地流转问题。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教育应主动适应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进度,紧密结合农户最关心的领域,开展针对性极强的环境教育,只有这样农户才愿意接受环境教育,增强自身的环境认知,并约束自身的环境行为。访谈结果也显示,大多数农户认识到村庄池塘水质的下降,但均无法完全了解该水体的污染源及其危害性,有的农户甚至抱着侥幸心理继续使用污染水体。大多数农户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水质的下降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如何阻止水体进一步污染,使用污染水体灌溉耕地和菜地是否会产生恶劣影响等。这些都表明,只要保持农村环境教育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高度同步性,农户的环境认知意愿和参与性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4 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环境教育优化策略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为农村环境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在掌握环境知识、树立环境意识和约束环境行为的目标基础上,农村环境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农村环境教育模式:

(1)树立系统性的理念,由单一的解决农村环境教育问题向系统的人居环境建设转变。农村环境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与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改变就事论事的传统思维,将农村环境教育体系看作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通过发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功能,促进子系统的功能完善。如通过农户生活设施的全面改造(如改厕、改圈、改水),提升农户的环境认知水平;通过村庄环境治理,提高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水体污染源头治理,约束农户的环境行为。

(2)创新环境教育模式,由说教式向多元化的参与式转变。农村环境教育之所以进展缓慢,原因之一是教育方法缺乏创新。传统的环境模式缺乏持续性,仅仅在关键节假日和特定宣传日才进行,教育方法大多是图片展或说教式讲解,与村庄具体的环境问题可能脱节,造成实际教育效果不佳。因此,要创新环境教育模式,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为锲机,全阶段的、全方位的吸引农户参与人居建设,在实践中感受环境问题、接受环境教育、形成环保意识。

(3)提高农户社区意识,由传统意义的农民向现代意义的农民转变。现代意义的农户除了提高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能力外,更应该具备社会利益或社区利益最大化的意识。要重新审视目前农村各类再教育活动,转变农户培训过程中急功近利、科技至上的弊端,加强人文教育、环境教育和法制教育。丰富农户的精神生活,内化农户环境行为的社会效应,增加村庄健身器材,积极组织村庄集体活动,培育农户的社区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1]李伯华,窦银娣,彭绍春.农村环境教育: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3):114-118.

[2]胡世凯,王金亮.农村环境教育问题初探[J].环境科学导刊,2011,30(4):27-30.

[3]谭丽荣,刘志刚.山东省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J].环境保护,2008,36(4):47-51.

[4]刘春腊,刘沛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6):152-158.

[5]马香娟.提高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环境教育体系构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6(5):440-442.

[6]赵磊,邓维,朱继业,等.太湖流域农村公众环境意识案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272-276.

[7]仰和芝,孙昌勇.农村居民的人口学特征与有效实施农村环境教育的关系探讨:以江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19-9720.

[8]孟浪.试论农村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1998,4(4):39-40.

[9]谢天益.山区农村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深化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10]陆荣胜.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小学生态教育[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11]杜晓华.必须重视农村环境教育[J].新农村,2001,19(6):32-32.

[12]曹娟玲,梁发祥.利用“反哺”形式开展农村环境教育的探索[J].现代农业,2008,34(11):9-91.

[13]王家军.关于农民环境教育的若干思考[J].环境教育,2002,8(4):6-7.

[14]华启和.新农村背景下加强农民生态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8,28(1):33-35.

[15]王念哲.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农村环境道德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34-38.

猜你喜欢
江村人居村庄
魅力南江村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西热江村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村庄在哪里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