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期刊转型发展的原动力和必然选择
——上海期刊创新实践调研报告

2013-01-22 07:10上海期刊创新实践调研课题组
中国期刊年鉴 2013年0期
关键词:期刊上海

上海期刊创新实践调研课题组

创新:期刊转型发展的原动力和必然选择
——上海期刊创新实践调研报告

上海期刊创新实践调研课题组

目前,我国正在进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随着文化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正在形成“两轮驱动”的发展态势。近年来,由于上海期刊努力推进体制改革,不断实践创新;重视领军人物作用,提升品牌质量;加速数字转型,实施刊网融合;以及开拓国际合作之路,实施请进来走出去并重策略,上海期刊克服了国内外经济结构性调整,速度减缓,纸质媒体读者下降的困难,取得了减跌止损,稳中求进的成绩。同时,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也引起了上海期刊界的深层次思考:

——上海的期刊业如何适应文化强国战略,融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进程中?

——上海期刊业在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海期刊业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国内外市场和新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如何转型、创新和发展?

为此,上海市期刊协会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委托,组织专家学者和期刊工作者在本市期刊界进行了为时半年多关于期刊创新实践的调研,并征集和总结了全市期刊行业近年来在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栏目创新、经营创新、活动创新等方面的案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报告。

一、上海期刊运行、经营基本情况

上海作为全国期刊的重镇,共有期刊622种,约占全国期刊的6.3%。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上海期刊界主动转型创新,积极应对,扎实工作,2011年全年共计出版5975期,与2010年基本持平;总印数18162.54万册,遏制了下滑趋势,同比增加1001.35万册,增长5.83%;总印张940859.46千印张,同比增加36798.27千印张,上升4.07%;总发行数17826.74万册,同比增加543.16万册,上升2.9%;期刊定价总金额为116700.61万元,同比增加4674.52万元,增长4%;期刊经营总收入178087.24万元,同比增长46.25%;发行收入50404.15万元,同比增长9.31%;广告收入总额78799.69万元,同比增长25.51%;新媒体收入334.4万元,同比增长28.96%。上海期刊业的总印数、总发行数、定价总金额、发行收入等关键指标较2010年都有上升。

由于大胆创新探索,上海期刊在全国已有较高的地位。在中国出版界最高级别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2011年度获奖名单中,上海期刊《低压电器》和《收获》名列其中。《细胞研究》《化学学报》《故事会》《社会》等期刊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占39种获奖期刊的1/10强,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位居榜首。

上海部分高端科技期刊已跻身国际一流期刊行列,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截至2011年12月底统计,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期刊收录系统——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简称SCIE)收录中国期刊114种(含台湾地区),上海科技期刊有13种入选,占11.40%。其中,《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从2002年的1.958跃升至9.417,连续数年蝉联全国乃至亚洲期刊冠首。

上海期刊也克服了经济速度减退带来的困难。2011年,上海期刊平均期印数在10万册以上的共有17种,较2010年增加4种,其中:《故事会》发行量达到192.58万册,已连续多年突破百万册大关;发行量在20万~40万册的有4种,包括《上海故事》《壹周》《上海服饰》《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发行量在10万~20万册的有12种,包括《上海支部生活》《家庭用药》《儿童时代》《世界时装之苑——ELLE》《大众医学》《大江南北》《第一财经周刊》《萌芽》《新读写》《健康娃娃》《故事大王》《中文自修》。

虽然上海期刊发行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下降,广告收入占比呈现降幅,但是包括版权转让、新媒体收入在内的其他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这显示上海期刊经营从广告、发行两驾马车驱动转化为广告、发行、版权转让、新媒体等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态势。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综观这些变化和成绩,与上海期刊界将创新作为期刊发展的原动力,将创新作为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分不开的。

二、上海期刊创新探索综述

(一)体制创新,增强活力

长期以来,虽然上海是全国期刊出版的重镇,但是由于期刊的经营体制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期刊业需要,发展的动力不足。2011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针对国内外市场需要和融合新媒体的发展要求,首先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集团,对期刊的结构和经营运作机制作了重要调整。目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拥有71种期刊(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并后),进一步凸显了大型出版集团的综合优势。《萌芽》《电世界》《机械制造》《国际服装动态》《美化生活》也进行了转企改制。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在转制的过程中,还对期刊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创办了《讲刊》等新刊。经过积极努力,至2012年上半年,上海期刊已有90家进行了转制。

为了提高综合实力和应对能力,上海期刊纷纷组建期刊群,发挥群体优势。如拥有12种期刊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拥有9种期刊的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拥有4种期刊的上海社联,都已组建了期刊群。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还将电视、网络等与纸质媒体结合,创办了《第一财经周刊》。《第一财经周刊》将杂志与手机结合起来,创办了该刊的手机版,手机版目前已有数万用户。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四大集团共拥有92种期刊,占宣传系统期刊的73%。

期刊的集团化管理与运营,带来业绩的快速提升。2011年,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等前5家单位占宣传系统广告总额的99.35%,占上海期刊广告总额的52.70%。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单位所属期刊利润高居前三甲,占上海期刊总利润的54.60%。

上海不少期刊,尤其是期刊种数较多的出版单位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发展、集约化管理。如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拥有细胞、生化、生理、神经等生命科学共11种学术期刊,目前11种期刊已经成立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期刊社。期刊社坚持国际化办刊理念,借鉴国际科技期刊发展模式,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编辑人才,组建国际化的编委会,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还积极开展期刊品种结构的调整,先后将5种期刊改为英文版,进行国际化办刊尝试。现在5种英文刊全部进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行列。已有3种英文期刊SCI影响影子(IF)达到5以上,成为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2种英文期刊IF达到2~3,成为本领域亚洲领先期刊。

上海大学期刊社现有10种期刊,期刊集群后,上海大学期刊社实行集约化管理,组建专家学者智库,并将有关专家分别任命为各刊的主编,实施错位竞争,鼓励创新办刊。10种期刊经过重组后,已有多种期刊获得国家、上海市的奖励,并被SCI等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影响力逐步提升。

读者人数下降,是期刊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具有行业色彩,发行量逐年萎缩的期刊来说,更存在生存问题。如《租售情报》的前身是《生产资料价格信息》,该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物资价格瞬息万变,刊物原有的渠道优势和权威性丧失殆尽,最终发行量跌到几百本,停刊在即。在这种情况下,主管主办单位果断对原刊进行体制改革,革新用人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内容重新定位和改版。通过探索与创新,改名后的《租售情报》经历了“内容为王”“服务为王”“终端为王”的理念转变,并实现了平面媒体、网站、声讯电话呼叫中心、手机报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成为上海期刊出版行业中的佼佼者。

(二)品牌延伸,固本强体

一般而言,一个期刊的品牌包含两个层次,分别是期刊的品牌,以及期刊社或出版社的品牌。评价其品牌形象力上升的指标通常有两个:一是品牌知名度,二是品牌美誉度。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竞争力和利润水平的第一因素,有时不是有形资产的大小,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

《故事会》是目前上海唯一单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期刊,2011年单期发行量达到192.58万册。多年以来,《故事会》一直致力于开拓创新,为品牌维护和产品延伸做出了大量努力。《故事会》每年都要策划、推出新栏目,并免费举办了15届“故事理论培训班”,培养了大批读者和作者。

在编辑杂志的同时,《故事会》杂志社还积极参与和杂志定位相匹配的图书出版市场。在出版实践中,《故事会》杂志社探索了“书刊互动”,借期刊品牌进军图书市场,成功打造畅销书《话说中国》。在完成纸质媒体布局后,《故事会》所在公司建立了新媒体编辑部,大力进军数字出版领域,相继开通了“故事中国网”“旅游天地网”等4家网站,并推出了《故事会》的手机终端产品二维码。

《咬文嚼字》从外观上来看,是名副其实的“小不点”——32开本,每期56页,一本薄册子。但是经过单点突破,全面干涉社会中的语言文字不正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当代语文生活的走向,成为一个期刊品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也曾专门作出批示 ,要求有关部门学习《咬文嚼字》的办刊经验。

在此基础上,《咬文嚼字》在品牌延伸上做文章。如该刊围绕语言文字规范性打造出一条由杂志、图书、培训、检测等环节构成的产品链条,出版了20余部“咬文嚼字文库”系列丛书,开办了13期“咬文嚼字讲习所”,承担了新闻出版总署、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委托的书报刊编校质量检测工作,还担负起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文字质量检测的任务。

创刊于1957年的《收获》,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型纯文学期刊,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简写本”。然而,随着出版领域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互联网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包括《收获》在内的纯文学期刊首当其冲。在这种背景下,《收获》面临着坚持办纯文学杂志与跟风办文化时尚刊物的抉择。经过一番思索与争论,《收获》最终明确了自身在新时期的定位:始终以作品的质量说话,积极提高作家和作品的品位,以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谋得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收获》也积极推动新文体探索,使杂志始终保持创新的动力。近年来,《收获》的发行量在国内同类期刊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级出版大奖。可见,上海的期刊界在品牌的打造中,匠心别具。在维护品牌的创新和延伸时,不一定体现在大刀阔斧上;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时一点“微创新”,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术月刊》自2006年以来,编辑部就开始实施为期6年的组精品文章、创精品栏目、办精品期刊的“精品工程”计划,通过对刊物进行内容、栏目和装帧等方面的革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办刊模式和与其他学术期刊雷同化的局面,从而使《学术月刊》在学术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所刊文章被国内各主要媒体转载、或摘要转载达200篇(次),位居全国理论期刊之首。至2011年,该刊已第六次位居第一,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连续6年位居第一的学术理论期刊。

《低压电器》是专业科技期刊中一本知名的杂志,其名称和商标已经被业内知晓。然而他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互联网已经是当代社会的主流媒体,增长幅度和未来前景远超各类传统媒体。于是适时创办LVA《低压电器》,将之作为《低压电器》品牌延伸的电子刊。这样《低压电器》纸质杂志主要强调专业化的技术信息,LVA《低压电器》在线主要强调“低压电气”行业内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通过互联网载体,LVA《低压电器》数字化内容能够被桌面电脑、平板电脑、各类电子阅读器以及手机访问和阅读,大大丰富了浏览的方式,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这样不仅使品牌得到延伸,而且争取了更多的读者。

(三)刊网融合,顺应趋势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猛。从“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来看,人们的阅读习惯正从“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快速转变。为顺应数字化出版迅猛发展的形势,上海期刊主动地开展了各类数字化创新活动。

高端财经类杂志《理财周刊》,从2001年创刊之初就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近年来更是在刊网互动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创刊2年后,《理财周刊》为了适应杂志发展需要,创建了第一理财网,该网成为国内第一家服务于个人和家庭的专业门户网站。在成功实现刊网互动之后,《理财周刊》还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集传统杂志、新媒体网络手段、无线手段于一体的综合媒体。通过网络进行稿件传送,内容于第一时间在网站发布,编者读者通过网络互动,杂志记者在网站值班……这些渠道和机制的建立,为打造杂志的综合化采编、呈现方式提供了平台。此外,《理财周刊》还开发了手机报和iPad终端应用软件,其中手机报的订户达到20万左右,iPad终端应用软件的下载量在中文财务类程序中排名前三。

《中国激光》杂志社自主建设的中国光学期刊网已成为我国光学研究领域的门户网站,集成了国内43种优秀光学期刊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中国激光》杂志社建设起了可供50~300种期刊同时稳定在线办公的数字化出版平台。

《旅行者》致力于为中国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全面、新鲜、系统的出境游资讯服务,为此它围绕新兴中产阶层“休闲度假、深入体验、商务旅行、开拓视野”这四大出国旅游方式,为读者量身定制出国旅行解决方案。为了做到这一点,从2011年1月开始,《旅行者》打破传统旅游杂志“大杂烩”的格局,形成每期聚焦一城一地作深入报道的特有风格。每期以TOP100旅游地为主,专题打造,特派记者实地采访带回独家报道。为了给出行在外的读者提供即时攻略,《旅行者》还结合杂志内容开发了“旅行者全攻略”系列手机指南应用程序,做到一城一攻略,一城一应用。

早在2007年11月,《中西医结合学报》杂志就与CrossRef签署了加盟协议,《中西医结合学报》杂志作为独立出版者成为CrossRef的会员。虽然CrossRef只存储原始的英文资源的DOI元数据,但《中西医结合学报》通过英文网站的建设,利用CrossRef的技术,实现了与CrossRef其他2万多种成员期刊的跨平台链接。现在《中西医结合学报》是与CrossRef成员期刊实现跨平台链接的第一种中文期刊。《中西医结合学报》杂志已为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论文注册了DOI号,并为每一篇论文的电子版建立了参考文献链接。

《大众医学》随着国内下载通道的日趋丰富和活跃,截至2012年5月,杂志已开通了20多个下载通道,并仍在继续拓展。手机版下载量呈稳步攀升态势。目前,《大众医学》手机版上线近半年,下载量近6万,并有望在重点营销展开后,继续获得大幅提升。其中,《大众医学》手机版因应用品质、日下载数、用户活跃程度等优秀表现,获得移动MM商城(中国移动的应用商场)免费推荐到其首页的资格。在推荐当日,即2012年5月10 日,《大众医学》手机版在移动MM商城的单日下载量达1.7万。

(四)微博营销,崭露头角

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上海期刊已经将其运用到期刊的发行上去了。近年来,不少上海期刊也纷纷尝试“微博营销”。《自然与科技》自2010年10月注册官方微博以来,微博营销成为其提升杂志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微博平台上策划和实施了多项公益性活动。通过官方微博,《自然与科技》发动“粉丝”投票、设置有奖转发、举办同城活动,使刊物的影响力、覆盖面、活跃度迅速提升。

《中华消化杂志》则以传统医学期刊的身份拥抱微博新媒体,实现了创新发展。《中华消化杂志》选择丁香园而非新浪、腾讯开设官方微博,主要是因为丁香园作为生物医学专业网站,汇聚了近300万名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的专业工作者。通过开设微博,《中华消化杂志》不仅拓展了读者群,更是大大扩充了作者队伍。

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的《无机材料学报》,在部分学术期刊纷纷改为双语刊、英文刊的时候,坚持以推动创新谋求中文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通过“研究快报”“网络预发表”“国际开放平台获取”等流程创新,《无机材料学报》确保了与国际著名出版商在出版速度和传播范围上大致相当,从而增加了对作者和读者的吸引力。截至2012年5月,《无机材料学报》已经发表80篇论文,发表周期均只有两三个月,单篇下载次数超过200次。

《检察风云》在已有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微博、博客、数字期刊网站进行刊网联动,追求新闻宣传的叠加效应。例如,从2012年开始,《检察风云》杂志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合作,从上海市检察机关查处的经典案例中,不定期选取社会影响较大、具有普遍警示意义的案件,与电视栏目《检察风云》和《法治中国》进行互动报道。

目前,《检察风云》杂志以期刊为中心,同时通过网站、微博、博客及数字期刊网站等网络平台以及电视栏目进行同步以及更大范围的传送,实现多媒体的辐射和覆盖,大大加强了期刊的传播影响力,有效推动了《检察风云》品牌的“立体化”打造。

(五)活动创新,服务公众

近年来上海期刊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活动创新,服务公众。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在不断提高期刊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2006年起,由《上海教育》牵头,举办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探讨中国发达地区教育改革前沿话题,而且力求论坛每年有新创意,较好地实践了“出思想、出经验、出典型”的办刊理念。《当代学生》每年推出中学生时事政治与中学生古诗文大赛,受到中学生的欢迎,为传承中华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上海托幼》充分利用办刊资源,每年与市优秀幼儿园合作举办“亲子嘉年华”活动,向社会传播科学育儿知识。

《沪港经济》的主要读者是企业家。该刊每年举办十多次活动,沪港企业家峰会、沪港金融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等。该刊还利用在信息、人脉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做了大量咨询和中介服务工作。由于《沪港经济》对企业家的贴心服务,使得企业家都把杂志视为知心朋友,有些香港企业家甚至把来沪看病就医,参观世博会等“私事”也托交杂志社办理,而《沪港经济》总是竭尽所能为朋友服务好。

“萌芽c1ub”是《萌芽》在杂志之外与读者互动的一个管道,每年举行数次活动。活动包括作者见面会、作品朗诵会,等等,或是采用编辑、作者、读者共饮下午茶等更加轻松的形式。每次活动围绕一两个主题展开,重在创造一种文学进入生活的氛围。活动也会以照片和文字报道的形式在萌芽的网站和微博上发布,通过网络扩大影响力。

“萌动60分”是由萌芽杂志社与上海故事广播FM107.2合作创办的上海唯一一档面向中学生的青春广播节目,以“青春透口气,萌动60分”为口号,“萌动60分”节目每周六、周日晚8点在FM107.2播出,时长1小时。除了有脱口秀节目讨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以外,也有精选《萌芽》杂志提供的青春文学作品,以多媒体广播剧的形式进行播读。通过潜移默化,使刊物所面向的读者群体可以把他们的生活与“萌芽”这个品牌联系起来,增加“萌芽”品牌在中学生当中的熟悉度和认同度。

《中文自修》有著名的“三个平台”。一是“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至今已历25届。每年有80万左右中学生参加,数百名学生得奖,每次颁奖大会已经成为全市中学生的“盛宴”。二是“上海市语文大讲堂”活动已连续举办5年,每年推出一批具有榜样力量的年青教师,已成为上海中学语文教科研的交流窗口和培养发现语文教育人才的舞台。三是每年召开“语文教育与高考研讨会”和“语文教育与中考研讨会”。把教、考、研各路专家、命题者、审题者、阅卷负责人以及中学语文教材的主编、一线教师等方方面面的代表召集在一起,围绕学生、家长、教师都关心的高考、中考主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中高考试卷的成败得失。

《中文自修》的这三个活动平台,不仅在文化品位上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将高品位的、经典的东西介绍给学生,并结合中学生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点、热点提供交流的平台,提出有效的意见,又为老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意见,更是以高校的学术视野指导语文教学和运用,这样就大大扩大了《中文自修》在广大中学师生中的影响,期刊发行量和经营收入也“水涨船高”。再如《成才与就业》,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每年都举行教育博览会,每年参加活动的民众少达数万,最多达十多万人次。尽管期刊社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无疑,这些活动大大密切了期刊与读者的关系,为期刊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来自市场的信息,同时也拓展了期刊自身的空间。

(六)重视国际合作,“进”“出”并重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期刊出版的国际化创新合作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

《世界时装之苑——ELLE》是国际合作的产物,2011年平均期印数已达14.67万册。该刊创刊以来,就将国际化合作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将合作创新作为期刊的生命。2009年,该刊由百分之百本土团队拍摄制作的6月刊国际超模Nata1ia Vodianova封面及相关文字,第一次被法国版ELLE购买,这也是ELLE国际版本第一次向中国购买图文版权,象征着中国本土力量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2010年,第一个在国内建立起平面、网站、APP、信用卡、网络电视ELLEITV等360度全方位多媒体平台;2012年3月,在国内同类高档时尚杂志中第一个改为半月刊,同时也成为ELLE全球44个版本中的第一本半月刊。2008年,适逢《世界时装之苑——ELLE》创刊20周年,该刊首次将ELLE风尚大典引入中国内地,一举获得成功。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国际级明星与近千位时尚名流嘉宾齐聚一堂,共颁出16项时尚界顶级大奖,同时吸引了近百家平面、电视及网络媒体到场采访。这一大典被媒体誉为中国“时尚界的奥斯卡”。从这一年开始,《世界时装之苑——ELLE》打破了ELLE STYLE AWARDS在英国之外,每年不同国家或地区轮流举办的惯例,成为杂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时尚庆典活动。

《细胞研究》(Ce11Research)学术地位的不断提升,与2006年年初从海外引进时任美国Ce11杂志副主编李党生博士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党生有着深厚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背景知识,精通英语,同时拥有丰富的世界顶级期刊的编辑经验。受邀担任《细胞研究》(Ce11Research)常务副主编后,他致力于建立国际化编委会、国际化的检索数据库及期刊电子版的发布机制、国际化的出版发行渠道、国际化编辑人才培养机制。在一系列瞄准国际化的创新举措推动下,《细胞研究》(Ce11 Research)的影响因子在他就任的第二年就突破了3和4,2008年即达到8.151,持续快速发展至今。

上海期刊出版行业还积极通过版权合作等形式,引进国际成熟、高端品牌,填补国内空白。如通过国际化创新合作,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引进了高端科普期刊《新发现》,重点突出了“新发现”之“新”,同时提出“科学人文”理念,在“短、浅、快”的速食阅读潮流中逆市而上,有意识地与网络媒体的表现手段和阅读倾向拉开距离,充分开掘传统杂志深度报道、图文并茂和视觉冲击力上的优势。在栏目设置上,《新发现》打破传统科普杂志以学科划分栏目的做法,根据选题的影响力和意义设置栏目。目前,《新发现》的期发行数达到近4万份,长期订户大幅增加,已经成为国内同类杂志中的领先品牌。

三、对上海期刊业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中创新探索的思考

在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中,上海期刊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孕育着发展的正能量。挑战主要体现在:国际国内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媒体发展速度加快,期刊读者分流越来越明显;期刊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国际发展潮流和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正能量主要体现在:上海期刊经过初步整合,形成了集群优势;上海期刊已经开始步入数字化的进程,政府和期刊正在协力打造数字平台;上海期刊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正在根据国情和新媒体的特点,进行着品牌的创新与延伸。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创新,释放活力,形成合力

上海期刊业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转企改制,确立期刊单位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大增强期刊的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已经完成转企的期刊单位,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期刊等,应该在改制方面进一步深化,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以释放活力,做大做强。

面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走势,上海期刊业还须以资源为平台进行整合,以媒体为平台来打造产业链;通过期刊编辑部的联合重组,形成多元经营性企业、内容的资源平台或期刊群;通过报刊资源结构调整,实现集团化发展,包括组建综合性报刊集团,以专业资源和学术资源为纽带组建期刊集团或较为松散的期刊联盟,以加强出版单位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对下一步将要推行的期刊编辑部的转企改制工作,现在的“顶层设计”方案尚比较原则,期刊行业从业人员有不少不同意见。因此对期刊编辑部转企改制既要积极落实,又要分门别类,稳妥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在期刊编辑部的转企改制问题上,特别要注意调查研究,创新思路,走出一条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广大期刊工作者利益的改革创新之路。

此外,还有必要进一步创新政府的扶持和激励机制,促进上海期刊出版行业实现良性发展。反过来,也要通过一定的倒逼机制,如贯彻好新闻出版总署目前正在实行的“期刊退出机制”,迫使一些不适应市场变化和读者需求的期刊淘汰出局, 腾出一批刊号用于创办亟需办、有条件办、有能力办好的刊物。

(二)通过与新媒体相融合,打造数字时代的期刊品牌和进行品牌延伸、创新

近年来,上海期刊出现了不少品牌,《收获》等期刊在全国,乃至在世界,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些品牌期刊多为纸质媒体,品牌延伸也主要是出书和增刊或建立网站。而数字时代的期刊品牌不是纸质媒体的叠加,或是向一两种媒体延伸,而是多种媒体的互动、融合和延伸。所以,打造期刊品牌,首先要具有数字时代的思维。为此,上海期刊需要抓住机遇,通过与新媒体相融合,打造数字时代的期刊品牌和不断运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品牌延伸、创新,使期刊品牌发展成立体经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同时在期刊由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注意对期刊品牌的塑造、维护和衍生产品予以知识产权的保护。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造有发展前景的期刊平台。同时要按照上海整体发展战略,对期刊进行重新布局,重点办好高科技期刊、经济期刊和现代服务业期刊。

上海既需要鼓励单一期刊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产业特征,实现跨媒体发展,也需要加强行业合作,联合开发数字化产品,实现联盟化创新。不断探索期刊各种新传媒途径。

在推进上海期刊行业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政府部门有必要树立一批数字化发展比较好的示范单位;同时,建立起一套期刊行业数字化发展的评估标准,以推动传统期刊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不断增强竞争实力,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三)打造智力资源高地,加强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培养,提升期刊的吸引力

近年来,上海期刊产业从业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持续优化,为上海期刊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其中,一些领军人物的领导作用和示范效应,是上海期刊取得丰硕创新成果的重要原因。然而从整个行业来看,目前上海期刊出版行业的领军人物依然非常稀缺。此外,相比于金融、贸易等行业,期刊行业对优秀人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打造人力资源高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期刊业对青年人才、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为期刊行业更广泛地引进和培养领军人物,以及培养和留住优秀中青年人才提供便利。还应该借鉴外国期刊经营经验,允许各种资本介入期刊的发展,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要建立适应期刊特点的职称晋升制度,改变目前职称评审中重图书轻期刊、重论文轻实践、重专门技术轻综合管理能力的倾向。要大量吸收一批既懂编辑业务知识,又擅长新媒体操作技术的年轻编辑从事期刊工作。对这些同志的职称评定可以参照其他行业(如工程师)的职称标准。

(四)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质量追踪和考核制度,鼓励期刊业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面大胆探索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包括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生存形式、发展空间受到了巨大挑战。传统期刊的编辑理念,以及质量评价标准已经不完全适应期刊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此需要不断修订。尤其是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发布后,新闻出版业会有许多创新思路和创新实践,期刊业在编辑理念、内容传承、形式表现上也会有所创新,对这些创新思路和创新实践需要分析研究,予以鼓励支持和科学评判。有关部门应积极探索,为期刊的质量管理提供一个较为全面、完备的指标,并适时地予以调整和充实,以适应期刊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今年是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下发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第三年,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期,实现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产业园区,传统出版单位到2020年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把数字出版产业打造成新闻出版的支柱产业。根据规划,上海期刊业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上海期刊业一定能在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中率先完成规划的要求,为国家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作出上海期刊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期刊上海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