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突围之路

2013-01-22 07:10路文如李云霞韩忠超
中国期刊年鉴 2013年0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期刊

路文如 李云霞 韩忠超

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突围之路

路文如 李云霞 韩忠超

关于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国家从本世纪初即已开始改革试点。对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从2011年即开始启动。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存在的出版单位数量过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弱的缺陷[1][2],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7月30日发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3]。2013年6月7日,新组建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在新闻出版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继续推进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4]。这说明,国家对推进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态度是坚决的。从相关媒体考察,科技学术期刊从业者对科技期刊改革的初衷总体是认同的[5],几乎没有人认为科技学术期刊不必进行体制改革,但是对如何改革却是见仁见

智[6][7][8][9][10]。

因此,我们的问题是,既然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国际竞争力弱,与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差距较大,已然不能反映中国科技发展水平[11],而科技学术期刊从业者又不完全同意上层主管部门的改革办法,那么,中国科技学术期刊何去何从?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突围之路又在何方?在此,我们通过文献调查以及走访业内人士之后认为,对科技学术期刊进行体制改革是必须的,是不得不面对的,而且具有紧迫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科技学术期刊与大众消费类期刊同日而语、同等对待,实行一刀切,而是需要区别对待,认真研究其本质属性。在走向“突围”之前,首先需要认真研究阻碍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发展的主要路障。

一、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发展的主要路障

(一)中国科学研究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使得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优质稿源匮乏

毋庸讳言,我国科研总体水平已较改革开放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一些领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近10年来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总数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篇均被引频次仅为6.21,与世界平均水平10.71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与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国16.02相比,差距就更大[12]。据莫京等[11]调查,有64.8%的科研人员认为,目前我国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根据付晓霞等[13]分析,2000—2009年SCI收录的期刊共发表中国作者论文746577篇,其中零被引论文180675篇,占24.20%。刊载在影响因子(IF)0~2的期刊的零被引论文共有149208篇,占所有未被引用论文的82.58%。这种情况,充分说明我国科技论文,虽然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但因其创新性不足,仍然不会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按照科技学术期刊界的一种流行说法,是将科研系统与期刊系统,比喻为生产者负责生产优质大米和厨房负责做米饭的关系,意即米饭的受欢迎程度与大米品质有直接关系。在此,我们不再去探究中国科研发展总体水平受到制约的若干因素,但这一因果关系中的“果”,足以成为科技学术期刊发展水平受限的若干成因之一。这一“因”,直接导致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优质稿源匮乏。

当然,国际化水平高的科技学术期刊,并不担心无好米下锅,这些期刊可以直接面向国际作者,并已有一些成功先例。然而,这些期刊毕竟是极少数。对于大多数科技学术期刊而言,国际化之路何其遥远?大多数期刊所倚重的,肯定还是国内稿源。在我国科技期刊体制改革过程中,倘若对这一现状不予以充分考虑,恐怕未来将会对改革成效有所失望。

一言以蔽之,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现状并不能影响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决策和前进步伐,但是应对科技学术期刊改革的未来有所预估。可能有人会说,期刊强国不一定是科技强国,科技强国亦不一定是期刊强国,并以荷兰、日本为例,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目标只要确定并实施就可能成功,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并无直接关系。事实上,世界上的期刊强国大多数是科技强国,即使是荷兰,该国早些年农产品出口量曾居世界第三,排在美国和法国之后。这样的实力,我们不能不承认其科技地位吧?而日本,作为科技强国,由于语言限制,并不属于期刊强国,但是,该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要远远高于我国。所以,不能不说期刊强国与科技强国之间还是有较强的相关性的。

(二)我国相当多的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政策导向的偏颇导致优质稿件外流,使得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犹如被釜底抽薪

如前所述,我国科研总体水平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创新不足,优质论文产出有限。然而,即便这些有限的优质论文,也不是为国内期刊所准备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引进SCI评价体系,这对推进我国科技学术国际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科研管理从多年沿袭的大锅饭体制过渡到定性定量地进行科研管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国内普遍对SCI的作用理解为绝对化、极端化,这样就由一个极端转变成了另一个极端,由国际交流不足迅速滑向凡是论文必定以SCI来衡量,使得科研人员晋升、评职称、博士毕业、找工作、项目验收以及高额奖金,等等,几乎都用是否在SCI发表文章以及文章数量来作为标准。更有甚者,要根据发表文章的载体期刊JCR影响因子作为奖励依据。至今,仍有不少单位沿用这一奖励机制,稍有改进者,是根据发表文章的载体期刊JCR影响因子所在区域。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Hengry Sma11 200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一次报告会上称,该研究所ISI数据库中近几年生物学文献增长量最大,其中又以农学文献增长率最高,而这又以来自中国的文献最多。本来,中国科技学术期刊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差距,但是没有达到巨大的程度,而政策导向使中国优质学术稿件外流的趋势,却使得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犹如被釜底抽薪,差距只能越来越大。文献[11]调查表明,作者投稿动机的第二重要因素就是科研评价导向,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为59.8%,但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可以看出,这个比例远远不止这么高,特别是质量较好的稿件尤其受到一边倒的SCI政策导向影响。本来,该问卷显示作者投稿动机的第一重要因素是期刊声望,就是说只要期刊声望高作者就会青睐。然而,作者所看重的期刊声望是国际期刊声望,而非国内期刊声望,国内期刊被摆在了退而求其次的位置。

这一政策导向的极端化所带来的弊端会影响整个社会环境和科研环境,使得科技界浮躁之风盛行,即绝对化地认为SCI论文都是优秀的,而国内中文学术期刊就是低劣的,进而延伸到在国内SCI低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论文也是评价不高的,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首要的问题在于并非中文科技学术期刊都是劣质期刊,其中坚持严格、严谨、严肃态度办刊,并引进国际标准或惯例的期刊不在少数。科技管理简单化的结果,直接导致国内一些期刊,放弃了国内作者资源,而把眼光转向国际作者,这一举措当然也有极少数成功的案例。但是大家不禁要问,这种单打独斗的个别成功案例,是否就能成为代表主办单位的学术旗帜?抑或能带来巨额经济利益?我们办刊到底是为什么?并非大多数科技学术期刊都能走国际化路线,大多数期刊接受的仍然是退而求其次的稿源。国内这种极端化的科研评价导向,直接导致了国内现有的绝大多数科技学术期刊沦为二三流、三四流,甚至不入流,进而使得国内科技学术期刊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倘若改制后,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下去,将会使得企业运作更加困难,因为这种状况会影响企业利用期刊品牌进行经营,这使得我国科技期刊从业者感到深深担忧。

(三)期刊出版管理体制的确存在诸多弊端,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我国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深深地打下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这深刻地影响着期刊管理者以及从业者的思想、意识、行为和风格。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已渐进式地吹起了改革之风,也有一些期刊从创刊之初就具有企业特质,还有一些期刊逐渐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渐具有企业管理的雏形。但是,这些期刊终归只占中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科技期刊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近些年来,一些期刊或者随其主管、主办部门体制改革而改革,或者在上级指令下走向改革,2012年初的调查显示,我国科技期刊中仍有约70%为非独立法人[14]。我国科技期刊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出版管理体制,表现为严重的保守、僵化,极度不适应国际环境下迅速发展变化的期刊新业态、新趋势,导致期刊质量提升缓慢,甚至徘徊不前,为数不少的期刊出现学术水平下降、经济亏损、影响力下滑的现象。在期刊发展结构上表现为“小”“散”“滥”,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11]。

国家在宏观层面实际上难以适时对全国科技期刊布局进行调整,哪些学科布局多少合适,难以进行宏观调控,导致诸多学科都重复办刊,有限的稿件资源不得不分散在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期刊上。对于其中的个体期刊而言,由于设置栏目众多,而每个栏目稿件篇数极少,相关栏目未能成为读者必不可少的选择,期刊无法长期拥有自己的忠实读者,使得读者与期刊逐渐疏离[15]。这样必然难以形成品牌优势,进而影响期刊的市场经营。而对一些社会与市场急需的期刊,是否需要总体布局,也很难及时做出调查与反应。

科技期刊所有制体制制约了期刊的健康持续发展。据张品纯[14]对中国科协期刊出版现状调查,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多为单刊独立经营,在499种问卷中,单刊独立经营的299种,占69.1%。中国科协全部期刊年收入低于50万元以下的163种,占调查问卷总数的41.9%。在出版单位经营力量配备方面,未设专职经营部门的占76.5%,未配备专职经营人员的占69.1%。非法人单位占67.8%,由于所有制的关系,相当多的时候专职期刊从业者不能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缺少相应的人事调配权、工资分配权、绩效激励权、事业发展决定权等。即使他们有目标,有思路,有干劲,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支持。在这种体制下,期刊经营效果就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若遇到的领导既懂期刊,又很重视期刊,那么期刊就得以顺利发展;反之,若遇到一些领导,因为工作太忙,基本无暇顾及期刊,或者因为对期刊规律不甚了解,而不时发出一些违背期刊发展规律的指示,这样期刊的发展就难以得到保障了。由此深究,科技期刊的竞争并不受到制度上的鼓励与推崇,完全具有随机性。事实上,在国际上科技期刊早已形成竞争态势的今天,若不从制度上鼓励科技期刊进行良性竞争,那么,处于业界二流,或者三流四流,甚至不入流,就一点也不足为奇。

科技学术期刊从业者在期刊编辑生产中的地位模糊或尴尬,严重影响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稳定,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从道理上讲,各种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事业的龙头与龙尾[16]。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学术期刊编辑部门被定位为市场开发性质,必须要按营业总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开发创收费用。事实上,学术期刊除了收取一定的发表费和少量的发行费,几乎就没有其他收入,学术期刊编辑部不论花费多少气力也不可能完成这种创收任务。在其他一些比较有竞争力的同行期刊少收或免收发表费的情况下,将如何应对期刊市场激烈的优质稿源竞争?其结果自然是在稿源竞争中失去优势。而更为普遍的情况是,编辑岗位被定位为高级辅助科研人员,技术职称最高定为4级,工资系数则要比科研人员低若干个档次。编辑工作的地位模糊或边缘化状态,使其较为普遍地缺少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缺少策划与经营人才[14]。

分配关系,与激励机制有关。为数不少的科技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由于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普遍缺乏人财物自主权,责权利不清晰,在期刊编辑工作定位模糊的情况下,自然不能行使激励机制。古今中外,无不例外,一些成就卓著、业绩出色的国度、朝代、企业,都不可能不懂得将激励机制作为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手段。但是在现代,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界,这种激励机制只在一些具有企业属性或者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部门才会出现,诸多编辑部并不鼓励实施激励机制,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没有明显区别,是典型的大锅饭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为数不少的期刊出版部门的生产力肯定会受到影响。

(四)生产力要素之资本严重匮乏,制约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任何事业都需要有适度的资金投入,否则不可能取得成功。其实,中国科技学术期刊,大多数都缺乏资金投入,是在缺少资本的情况下进行非良性运转。相比之下,我国科技事业通过逐年增加投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飞船上天,蛟龙入海,等等。中国科学研究事业通过增加投入,论文数量居于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二位。然而,中国科技期刊事业,多年来却很少得到国家资金支持,只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协分别自1999年和2006年开始启动资助中国最优秀期刊,覆盖面较为有限,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却一直未能得到资金支持。据张品纯[14]调查表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缺少资金支持的占65.9%。若在整个科技学术期刊界统计,这个比例将会大大提高。

技术类、普及类期刊还可以通过发行量、广告等增加收入,维持运转,而科技学术类期刊受众面非常有限,难以通过扩大发行量和刊登广告来获取更多收益,只有通过收取发表费,俗称版面费维持生存。这种生存模式只能维持一时,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主要还是由于国内外同行中,尚有诸多期刊并不收取审稿费和版面费,这就对大多数期刊收取版面费构成了相当严峻的竞争压力。试想,通过降低自身的竞争力来收取发表费用,充其量能收入多少?要想使科技学术期刊事业做大做强,依靠收取发表费根本不可能支撑起这个事业。譬如,《Ce11》杂志主编Macus为了获得优质稿件整天飞来飞去,或者蹲守在某些重点实验室,若无充沛的资金支持,这些活动就不可能实现。据悉英国物理学会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同行评议专家大会,凭借的就是资金实力。再如,《中国科学》杂志社近年加大了走出去力度,深入到全国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与科学家零距离面对面,体现了该部门接地气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经济实力。当然,科技学术期刊需要支出的项目还有许多,例如数字化建设,新媒体平台开发利用,等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一言以蔽之,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滞后,与缺少资金支持不无关系。

(五)生产力要素之劳动力——期刊主编工作缺位以及期刊从业者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欠缺,另一方面浪费和流失严重

主编是一本期刊的灵魂,一流的期刊必定有一位一流的主编。这不仅是因为这些主编具有的远见卓识和学术影响力,也由于其对期刊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亲力亲为与授权并用。这些主编以其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凝聚了其所在的编辑团队,也以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对学科前沿高超的把握能力,吸引了学术界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向其投稿。然而,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界更普遍的情况是,大多数科技学术期刊的主编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文献[11]表明,对编辑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25.9%的主编直接参与日常工作。因此,实际上主编的工作职能大部分由编辑部行使。然而,编辑部并不能够完全替代主编的作用,尤其是在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特邀科学界顶级人物撰稿时更加凸显了主编的独特优势。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期刊主编由行政领导兼任。这些领导原本就日理万机,还让其直接参与期刊的日常工作,的确不够现实。无奈,本应由主编亲力亲为的工作只好由编辑部代劳。长此以往,期刊主编就只是徒有虚名。还有一部分主编,并非行政领导,确实是业内著名的科学家,甚至是两院院士。然而,由于其名气太大,社会活动太多,只是学术活动已经使其分身无术。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名人、大家能偶尔光顾期刊社就已经不错了,怎么能指望其直接参与大部分工作?若这些主编能够授权,倒也可以充分发挥编辑部的作用,但是,若反之,等待的就只有二流以下的竞争力地位了。

如果说大多数期刊主编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是由于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所致,那么,常务副主编,或者期刊社社长,或者编辑部主任,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实际的情况应该是有以下几种:一是的确有一些常务副主编、期刊社社长或编辑部主任具有较好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一定的期刊出版管理经验和知识,有目标、有思路、有措施、有干劲,在期刊出版实践中做出了不凡的成绩。然而,也有相当一些常务副主编、期刊社社长或编辑部主任身处体制内,诸多不得已,既然领导喜欢和谐、稳定,自己又何必偏做出头的椽子。其结果可想而知,和谐稳定确是得到了保证,而期刊竞争力却让人不敢恭维。

我国相当一部分科技期刊编辑,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甚深,习惯于守株待兔,不善于主动开拓,羞于对外联系与沟通,不仅策划能力欠缺,而且经营能力不足。这显然很难适应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需求。由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定位模糊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本来已经在编辑岗位上工作多年的同志,却又选择了科研或从商的道路,人才流失的不在少数。不能说工作在编辑岗位上的同志中普遍缺少人才,问题是在这缺少活力的体制下,即使是人才也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科研岗位或其他尚在选择岗位的人员都将编辑工作当作最后的选择,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做编辑。面对这样的现状,业界的同志形容,编辑工作,能力强的不屑于做,而没有能力的还真就做不来,充分证明了这一岗位的尴尬境地。

(六)生产力要素之劳动工具——技术进步速度滞后于发达国家,导致科技期刊出版质量不高,传播速度与范围受限,最终影响综合竞争力

邓小平同志曾将科学技术认定为第一生产力。由此看来,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劳动工具——技术进步因素,都曾被人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此,我们不必争论哪一要素居于第一,而是要说明作为劳动工具的科学技术,在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应该起到对这一领域的巨大推动作用。例如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出版集团利用数字化出版技术对世界顶尖期刊的大量聚集、出版、传播、盈利;国际上一些时尚杂志利用新媒体如iPad和iPhone等对众多读者的吸引、传播、盈利;近年来,云计算、云平台成为一种新趋势,更强调对出版资源与渠道的占有。据任胜利[17]调查,近些年,在学术资源聚集方面,开放存取期刊(OAJ)因为出版快捷,不受版面和规模制约等优点而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主办的系列OAJ的成功运作堪称典范。据统计,Ce11出版社2006年的期刊收入中网络产品与纸质期刊大致相当,而到了2010年,网络产品收入的增长率达100%,纸质期刊的收入却下降了约50%。2010年国际最大的期刊出版商爱思唯尔的期刊收入中,来自数字化产品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6%。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为这些一流出版商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而且无形中把其供奉在了神坛的位置,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赢家。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当然最终也跟上了世界潮流,但终归只是跟从,而不是原创,待到我们都意识到这些技术能带来出版领域革命性变化之时,人家早已赚得盆盈钵满。因此,技不如人,不能说不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整体滞后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突围之路

中国科技学术期刊深受计划经济体制之制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这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以及时不我待的感觉,否则就根本不能和发达国家科技学术期刊竞争,就不会提升我国的科技软实力,我国科技领域在国际上就没有话语权。然而,由于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目前所处的尴尬现状和业界对改革的各种心态,也不能指望我国科技学术期刊改革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毕竟,改革是有很大风险的,一旦出现失误,将很难在短时间内纠正过来。而且,科技学术期刊滞后于发达国家,并非仅仅是期刊业内体制这一单项因素造成的,这还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对待科技学术期刊的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在设计改革蓝图时要理清一些理念,例如:诸多学者强调科技学术期刊的准公益品特性,不得不考虑在内;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对科技学术期刊的影响,不能认为无中生有;社会上目前仍很盛行的唯SCI的绝对化倾向,不能无视其对科技学术期刊改革效果的影响;从事科技学术期刊事业如同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一样,都需要相当数额的资金投入,否则就不会有相应的产出;科技学术期刊改革需要大多数科技学术期刊从业者的参与,不可能将其全部推向社会,必须让绝大多数从业者深刻透彻地了解中央关于科技学术期刊改革的意义、目标、愿景、优惠政策,等等,只有大多数人了解并理解了,改革的阻力才会消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必须抓出具有推广、示范价值的典型来,即在领头羊的带领下,大批羊群才会跟进;既然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就要完整彻底地了解、长期系统跟踪国际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研究如何与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基于前述,也综合前人诸多思路,在此笔者为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突围之路提出一些建议:

(一)坚持体制改革之路,但应分类指导,典型引路。设想先在全国科技学术期刊中选取10%(约200种,以英文版为主体,以及少量表现优异的中文版)具有较强改革意愿的期刊作为先行改革试点,按行业组建3~4个期刊集团,承诺转企改制后仍将科技期刊认定为准公益品,改革后的前5年,向每刊每年注入200万元资金,目标是向国际一流期刊冲刺,更多地培育我国自己Q1、Q2级别的SCI期刊。并应承诺给与期刊从业者一定的期权激励,出资人将为期刊从业者购买相当于事业单位人员的各类社会保险,保证退休之前以及退休之后的工资不低于事业单位人员,而且有可能随着企业的发展,期刊从业者工资待遇会水涨船高。

(二)遴选10%优等中文版科技学术期刊,实行转企改制,按行业组建若干个期刊集团(可以和英文版统筹考虑),但对个人按其意愿,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认定科技学术期刊为准公益品的前提下,改革后的前5年,每年每刊投入人民币100万元。目标是办成国内一流、能代表国家水平,反映中国科技发展总体质量的期刊。坚信只要真正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粹成果,同时不排斥传播方式的国际化(例如较长篇幅的英文摘要、规范的图表制作、参考文献的双语标注以及数字化、网络化宣传等举措),未来就一定会吸引大量国际同行的目光。

(三)严格执行科技学术期刊退出机制。在将科技期刊进行科学分类(分成A、B、C、D四类)的基础上,对排名最后5%的期刊给与5年观察期,再次科学检查评比排序时,将排名在最后5%的期刊强制退出。因为有为时不短的黄牌警示过程,所以不必担心引起社会问题。可以允许这类期刊在警示期间尝试进行符合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的重大调整或微调,寻找合作方联合办刊,允许引进民间资本,目标是自救,争取在5年内进入国内同行业期刊中排名前75%,甚至前50%。这种举措可能会使相当一部分期刊置之死地而后生,甚至使其更加具有活力。

(四)强制治理科技学术期刊低水平重复办刊问题,强令每类期刊不超过2~3种,既允许有竞争性期刊存在,杜绝垄断,又避免同类期刊之间优质稿源的恶性竞争。宜选取表现最优者继续发展,其余全部改为专业期刊,细化刊名,精心培育分众市场。这要和各主管主办部门协调,分析重复办刊现状,理清低水平重复名单,提出整改方案,经过论证,上马实施。目前国际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就是期刊向细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综合性期刊则越来越少,除了极少数顶尖期刊例如Nature、Science、PNAS等以外。这一举措将对治理期刊的“小、散、滥”发挥重大作用。

(五)与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以及其他相关部委积极协调,调整科技导向,并强力推行。既要继续推进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又要避免毫无原则的釜底抽薪。要作为国家战略,开展顶层设计。设想可以允许向JCR影响因子达到9以上的SCI国际高水平期刊继续投稿,而将国内SCI期刊和CSTPCD影响因子排名前5%的期刊均视同为JCRQ2期刊,将排名前6%~15%的期刊视同为JCRQ3期刊。在短阶段内,为了发展我国自己的科技学术期刊,培育我国的科技期刊产业,使采取这种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

(六)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当年我国教育系统因受十年浩劫影响,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部将教师队伍整体工资提高10%,极大地鼓舞和稳定了教师队伍,这对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当我国科技学术期刊整体水平滞后于科研水平时,亦有必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其实,科技学术期刊从业者并不期待比科研人员工资水平略胜一筹,只要与科研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即可得到满足,就足够调动科技学术期刊从业者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做的事情是国家主管部门会同相关机构出台文件,将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岗位视同于科研岗位。当然,按照贡献,体现激励与制约机制,若能使得科技期刊从业者感到他所从事的事业与他的利益密切相关,给他们相应的股权激励,应当更会在期刊成效中体现出激励的价值。

(七)建立超脱、中立的国际科技期刊信息分析机构,长期系统地跟踪国际科技学术期刊发展动态,构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竞争优势。在鼓励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部门以及科技学术期刊从业者开展国际交流的基础上,国家应投入一部分资金,长期系统地跟踪国际科技期刊发展动态,包括国外科技学术期刊发展理念、潮流的变化,价值链的变化,以及技术层面、微观层面的变化,例如专业化、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变化,以此来为领导、管理人员、科技期刊从业者提供参考。从而借鉴国际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理念与经验,避免决策管理失误,少走弯路,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追赶世界一流水平服务。

[1]王国庆.着力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J].中国期刊年鉴,2012:20-25.

[2]潘云涛,武夷山.换个角度看科技期刊体制改革[N],中国科学报,2012年第4期(总第281期).

[3]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的改革办法[EB/ OL].2012-07-30.

[4]蒋建国.要继续推进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EB/ OL],新华网,xinhuanet.com/newmedia/2013-06-07/ c_116079708.htm.

[5]李继平,宋晶,张建军,吴漪丽.限制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首要因素——体制制约[J],编辑学报,2006,18(sup.):38-40.

[6]王晓红.学术期刊纳入企业化改革存在几大弊端.中国期刊年鉴[J].2012:30-31.

[7] 石朝云,游苏宁.机遇还是挑战?——科技期刊出版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21-424.

[8]刘明寿,言省.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需要复杂性思维[J].编辑学报,2012,24(5):458-461.

[9]翁贞林,陈浩元.学术期刊办刊体制商业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12,24(5): 453-457.

[10]赵大良,颜帅,张凌之.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政策辨析[J].编辑学报,2012,24(6):558-561.

[11]莫京,马建华.中国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与存在问题——基于科学家问卷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18-925.

[12]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W].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13]付晓霞,游苏宁,李贵存,2000—2009年中国SCI论文的零被引数据分析[J].科学通报,2012,(18):1703-1710.

[14]张品纯,孙明,梁勇,张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6-9.

[15]朱剑.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简论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传媒,2011(10):7-10.

[16]卢嘉锡,要重视并做好科技期刊工作[J].编辑学刊,1990(3).

[17]任胜利.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01-704.

路文如(1952—),男,河北省滦平县人,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执行主编,研究员;李云霞(1963—),女,河南省郑州市人,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编辑部,主任,编审;韩忠超(1967—),湖北襄樊人,工作单位:中国农学会期刊处,处长,编审)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