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2013-01-23 18:51任玉楼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8期
关键词:胃窦癌细胞腺癌

任玉楼

(江苏省沭阳仁慈医院病理科,江苏 沭阳 223600)

6例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任玉楼

(江苏省沭阳仁慈医院病理科,江苏 沭阳 223600)

目的探讨胃肝样腺癌(HAS)临床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和临床特征。方法对6例患者,年龄在45~66岁,平均年龄(53.12±1.66)岁,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切片(甚至同一切片)不同区域里可以见到分化差或分化较好的腺癌结构;在玻璃样小体,AFP、AAT、ACT均为阳性,而CEA、HCG均为阴性。结论胃肝样腺癌以多发生于男性、胃窦部多见,血清AFP常明显升高,癌细胞大,多边形,病理形态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相同。

胃肝样腺癌;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

针对肿瘤的诊断,在确定肿瘤的良恶性方面,病理检查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临床的医生大多数都是在病理结果出来以后,才能确定针对肿瘤的治疗方案。胃肝样腺癌临床病理分析较为复杂,情况多变,往往需要借助标本检测和镜检两种方式进行[1-5]。本文从临床与病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本组收集6例胃肝样腺癌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例患者,年龄在45~66岁,平均年龄(53.12±1.66)岁。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无发热、黄疸、反酸、吞咽困难及胃部不适等。体检:消瘦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右上腹深压痛,肝肋下3cm,肝区轻叩痛,脾未扪及,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6例患者中有4例的病灶在胃体中部,有1例在胃窦处,有1例在胃窦与胃体的交界处。6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了肝转移,病灶在肝脏体内。其余3例没有发生转移。6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后标本采集。术后病理:镜检示胃窦及左肝肿块取材处见癌组织,部分癌细胞胞质空泡状,见管状腺癌及肝细胞样癌细胞相互交叉移行,易见静脉内癌栓,6枚淋巴结4枚见癌组织。病理报告显示:胃窦肝样型腺癌,浸润肌层,属Ⅱ期3。胃体凹陷低分化腺癌,在黏膜层。手术共清扫淋巴结44个,其中幽门下6个淋巴结中有3个转移,其余淋巴结未发现转移。

1.2 试剂与方法

本次6例患者采用的病理检验方式是标本检验和镜检。标本检验:肿瘤切取活检,在肿瘤上切取或咬取部分组织检查。手术切除标本制成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以确定病变性质,作出病理诊断。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法,DAB显色。单克隆试剂AFP、A1-AT、A1-ACT、CEA、p53、Ki67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镜检:纤维软管胃镜检测方式进行了检验,获取了切片进行病理分析。

1.3 随访

本次研究的全部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1年,平均随访时间为(4.57±1.68)月。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了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对比资料用具体数值和百分比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镜检

6例患者镜检结果显示,所有的患部都出现肿块,切面呈实质性,灰白灰红色,质软,瘤组织灶性坏死,浸润达肌层。镜下见癌组织多呈梁索状及巢团状结构,有纤维血窦状间质,少部分呈腺管状或乳头状结构。上述两种不同结构有相互移行。癌细胞较大,不规则,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并见核仁及分裂象。胞质丰富呈淡伊红染色,少量癌细胞质呈透明样。有一名患者的镜检出现了少量癌细胞坏死的表现,癌组织侵及深肌层,并侵犯脉管形成癌栓。有2名患者的癌细胞胞质中含中性黏液的嗜伊红颗粒及细胞核轻度偏位。还有1名患者出现了杯状细胞样细胞,具有较强的弥漫浸润倾向。浸润瘤细胞的组织学类型,除了胃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占多数外,有些切片,甚至同一切片不同区域里可以见到分化差或分化较好的腺癌结构,淋巴结转移癌也有此现象。

2.2 标本检验

6例患者中ACT全部阳性,3例AFP及AAT阳性,3例CEA阳性,HCG全部阴性。CEA阳性主要位于腺癌区,而AFP阳性主要分布在肝癌样区,1例GHA腺癌区亦见有局灶性AFP阳性细胞。在玻璃样小体,AFP、AAT、ACT均为阳性,而CEA、HCG均为阴性。1例肿瘤全部由肝样腺癌组成,癌组织浸润胃壁全肌层、浆膜层和浆膜外。

3 讨 论

3.1 胃肝样腺癌临床病理特点

光镜下可见肿瘤由腺癌区及肝癌样分化区组成,二者相互交叉移行。腺癌区以低分化腺癌最为多见,也可见管状腺癌及乳头状腺癌。肝癌样分化区为其区别胃非肝样腺癌的主要特征,其癌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排列类似于肝癌细胞,细胞较大,不规则,成梁索样或巢状排列,血窦丰富,也可见富含毛细血管的结缔组织;胞质富含嗜伊红颗粒,可见PAS染色的玻璃样小体;核仁大,居中,可见核分裂像,巨核或畸形核;癌细胞周围可见胆汁样物质。胃肝样腺癌标本的检验结果会出现血清AFP及免疫组化AFP呈现高水平。血清CEA及免疫组化CEA的水平均偏低等情况。这些都符合胃肝样腺癌有较特殊的病理学特征,组织学上主要由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腺癌区和肝样分化区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有逐渐移行的过程。

3.2 胃肝样腺癌临床病理情况总结

胃肝样腺癌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和临床病理整理发现,胃肝样腺癌以多发生于男性、胃窦部多见,血清AFP明显升高为特点,血清AFP 4730~70000ng/mL,胃肝样腺癌肿瘤细胞有2种组织形态,在肿瘤细胞巢之间有丰富的小血管,并可见PAS阳性的均质透明小球,更具特点的是癌细胞大,多边形,嗜伊红性细颗粒状红染之胞质或透明样胞质,肿瘤细胞呈髓样或梁索状排列。总之,胃肝样腺癌多见于男性中老年。多发于胃窦部,症状无特异性,以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血清AFP阳性率86%。诊断方面,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是关键。病理组织学可见肝癌样区及腺癌区。治疗与预后的措施要以以辅助化疗或姑息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1] 陈金璋,孟刚,胡闻.胃肝样腺癌病理形态学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16(4):301-303.

[2] 李祥周,张佃乾,乐美兆.胃肝样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25(5):276-279.

[3] 石凤娟,李祥周,张佃乾,等.胃肝样与非肝样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5(11):707-708.

[4] 栾汛,李功,王文亮.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25(11):1248-1249.

[5] 沈必武,王凤鸣.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2010,17(2):245.

R735.2

B

1671-8194(2013)18-0125-02

猜你喜欢
胃窦癌细胞腺癌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价值探讨
癌细胞最怕LOVE
胃腺癌组织eIF3a 和MMP-12 表达的研究
假如吃下癌细胞
超声诊断中晚期胃窦癌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癌细胞最怕Love
原发性肺腺癌结肠多发转移1 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