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例肝性脑病的诱因和预后

2013-01-23 18:51侯宝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8期
关键词:含氮肝性诱因

侯宝霞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101)

24例肝性脑病的诱因和预后

侯宝霞

(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101)

目的分析诱因对肝性脑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探讨其对于预测肝性脑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24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分析对象。结果感染是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因,其次是摄入过量的含氮食物,再次为消化道大出血,氮质血症、便秘、低血糖、镇静剂也是肝性脑病的诱因。诱因容易消除者预后较好,肝功能较差,其预后也差,感染所致的肝性脑病预后最差,病死率最高。结论肝性脑病多有明显的诱因,及时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肝性脑病;诱因;预后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衰竭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精神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可以从人格改变、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到出现意识障碍、昏迷[1]。可由多种因素诱发,起病没有征兆,对患者和其家人都是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而且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因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各不相同,目前多认为是毒物积聚和机体代谢严重紊乱协同作用所致。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肝性脑病的诱因及预后,旨在加深对肝性脑病的认识,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24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分析对象,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45.6±6.5)岁。原发疾病:重型肝炎2例、肝硬化17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13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原发性肝癌2例,药物性肝病3例。

1.2 方法

①病例诊断标准:参照《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3]排出其他代谢性脑病及入选符合诊断标准的24例病例,并进行分期。②调查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研究方法。参照《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对C型肝性脑病患者不同诱因进行分组,包括摄入过量的含氮食物、消化道大出血、感染、氮质血症、便秘、低血糖、镇静剂。③所有病例均及时给予输注支链氨基酸、根据不同诱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限制蛋白质摄入。

2 结 果

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摄入过量的含氮食物6例(25%),死亡1例(4.17%);消化道大出血4例(16.67),死亡1例(4.17%);感染10例(41.67),死亡2例(8.33%),氮质血症1例(4.17%),便秘1例(4.17%),低血糖1例(4.17%),镇静剂1例(4.17%)。临床分期:I期6例(25%),无死亡病例;II期12例(50%)无死亡病例,III期4例(16.67%),死亡1例;IV期2例(8.33),死亡2例。24例病例均以某一种因素为其主要发病因素,视为单一因素诱因。

3 讨 论

3.1 诱因分析

肝性脑病继发于严重肝脏疾患,呈现一系列精神、神经的综合病征。临床表现为,早期有欣快感或沉默少言、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烦躁;进一步发展,可发生行动异常、定向障碍、哭笑失常;神经症状可出现运动不协调、两手有扑翼样震颤等;严重时出现嗜睡、昏迷,临床称为肝性昏迷。因昏迷只是其中表现之一,故用肝性脑病更为确切。本组调查分析显示,感染易诱发肝性脑病,也是导致病死率最高的诱因,这与相关报道一致。刘华等[2]报道在感染阶段,细胞因子不能直接通过血脑屏障发挥直接作用,但是外周免疫系统可以通过促炎症因子如IL-1β,TNF-α和IL-6的表达经血脑屏障向大脑发送信号,星形胶质细胞在感染时被激活,炎性因子影响内皮细胞间黏附因子,大分子可通过血脑屏障逃逸,同时加重肝损伤,代谢产氨增加,促发肝性脑病。王滨容等[4]报道,肝硬化患者的抵抗力低,易发生感染,感染增加组织蛋白分解代谢从而增加产氨,感染所致高热增加氨的毒性,细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可进一步损害肝,加重肝细胞损伤及肝功能减退,故病死率高。肝功能严重损害时,产生代谢障碍,导致消化吸收减弱,运动迟缓,肠内蛋白质及含氮分解产物受细菌作用产氨增多。晚期患者,常伴有肾功能下降,尿素等排出减少,而经肠道排出之尿素在肠内分解,产氨增多,故本组调查提示摄入过量的含氮食物是诱发肝性脑病的次要因素。肝硬变患者常因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破裂后,大量血液进入消化道,在肠道经细菌分解产生氨及其他毒物,也是常见的诱发因素。此外,大出血使循环血量减少,肝、脑、肾等脏器缺氧发生代谢与功能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发病机制。镇静药使用过多,可增加肝脏的负担,加重肝损害,促使肝性脑病的发生。严重肝病患者如长期便秘,可使肠道内氨排除减少,诱发肝性脑病。在严重肝脏疾病时,肝脏对许多激素灭活功能减弱,对胰岛素的灭活减弱可使血中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除有降低血糖等作用外,还有增加肌肉及其他组织摄取和分解支链氨基酸的作用。当胰岛素增多时,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降低,因此,肝功能严重障碍时,低血糖等在肝性脑病都有一定作用。氮质血症使人体产氨增多,排除减少,也是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

3.2 预后分析

本组调查显示,诱因容易消除者预后较好(如便秘、出血等),肝功能较好,由于进食高蛋白而引起的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预后较好。有腹水、黄疸、出血倾向的患者提示肝功能较差,其预后也差。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临床滥用,耐药菌株的增多,感染难以控制,本组提示感染所致的肝性脑病预后最差,病死率最高。肝性脑病分期越高,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

总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甚明了,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病死率极高,但肝性脑病多有明显的诱因,及时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1] 吉庆.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感染诱因及其部位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1.

[2] 刘华,韩涛,朱争艳.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4):254-256.

[3] 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3(4):449-459

[4] 王滨容,贾树雅,张继万.67例肝性脑病的诱因及预后分析[J].西部医学,2011,23(9):1775.

[5] 卢平宣.肝性脑病诱因及其预后[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 8(5):645.

R743

B

1671-8194(2013)18-0140-02

猜你喜欢
含氮肝性诱因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不同含氮量Cr-Mn-Mo奥氏体不锈钢的理化性能
含氮半高速钢冷轧辊材料回火组织转变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ZIF—8派生含氮多孔碳作为吸附剂固相萃取茶叶样品中6种痕量金属离子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
以互联网不良信息为诱因的高职学生犯罪研究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