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松解扳机点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120例

2013-01-23 22:48张利平车秋芬褚震东姜黎敏潘振林王伟旭赵志鹏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10期
关键词:腰骶部扳机进针

张利平 车秋芬 褚震东 姜黎敏潘振林 王伟旭 赵志鹏

(吉林省白山市中医医院,134300)

骶棘肌下段损伤常被笼统地诊断为腰肌劳损,但其仅是腰肌劳损的一部分,腰肌劳损还包括许多腰部肌肉的损伤。骶棘肌起于骶正中嵴和骶骨背面,向上附着于T11~12棘突及棘上韧带,肌肉外侧部起于髂嵴背内侧和骶外侧嵴,在此与骶结节韧带和骶髂后韧带融合。肌纤维在上腰部分为3个纵柱,即外侧的髂肋肌、中间的最长肌和内侧的棘肌[1]。骶棘肌下段是指骶棘肌腰骶部分,通常指L3~S范围内。骶棘肌下段损伤由突然的暴力或积累性劳损所引起。骶棘肌下段处在人体腰骶部位,是脊柱做屈伸、侧弯活动最频繁的部位,也是做这些运动时应力最集中的地方,因此骶棘肌下段最易损伤。损伤后需要自我修复,在修复过程中,肌肉本身局部血运和代谢障碍导致本身结疤和周围组织器官粘连,同时与周围组织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腰骶部活动受限,活动后又可导致进一步损伤,在临床上多见反复发作,渐趋加重。本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众多,但多数疗效不满意,治疗时间长。

近年我科在骶棘肌下段损伤的治疗中不断总结和优化,用刃针松解扳机点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2009~2011年运用该法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120例结果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男76例,女44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0岁,28~40岁21例,41~50岁43例,51~60岁56例;有突然暴力引起的损伤史者32例,有积累性劳损者62例,原因不明26例;病程2~6个月38例,6~12个月51例,1~2年19例,2~3年12例。

诊断标准:①腰骶部有暴力损伤史或积累性劳损史。②腰骶部疼痛,弯腰困难,不能久坐久立,不能做腰部轻度活动(如洗碗时的轻度弯腰疼痛),喜欢侧卧。③骶骨甲、骶棘肌附着点压痛。④腰椎横突尖部和棘突下缘压痛。⑤弯腰症状加重。⑤拾物试验阳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年龄20~6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神经痛、风湿病疼痛、肿瘤疼痛、心因性疼痛、炎症性疼痛、血管性疼痛等。②腰背肌筋膜炎、L3横突综合征、骶髂关节紊乱症等下背痛疾病。③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者。④有药物过敏史,或对针刺、注射过敏者。⑤同时服用与本病治疗有关的其他药物者。⑥有情感或精神障碍者。⑦妊娠妇女。⑧不合作者。

治疗方法

行刃针松解术。

1.手术室环境需无菌,治疗时严格按照闭合性手术常规进行操作,保证刃针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操作时要以扳机点为中心及骨性标志为依据,避免进刃针过深伤及重要组织。使用田纪钧发明的刃针[2]。

2.详细操作步骤:患者取俯卧位。①扳机点定位:让患者指出疼痛区域,医者用拇、食指触摸肌肉,遇到紧张度明显增高的带状区域即为包含扳机点的高张力肌梭,肌梭内最硬的点即为扳机点。按压此点可诱发局部疼痛及牵扯痛。当触及扳机点附近的肌梭或直接触及扳机点时,肌纤维可出现局限性抽搐反应,是扳机点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患者常表现出躲避反应,抽动、大声喊叫,或肌肉从检查位置移开。②消毒: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触诊找到体表扳机点后,用指端垂直向下做十字压痕,用棉签蘸龙胆紫标出此位置,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扳机点的中心。用碘伏、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其范围略大于治疗的操作范围2倍,术者戴无菌手套。③进针:单手进针,右手拇、食指捏定刃针的尾部,中指顶抵刃针针柄的中部,略用力与拇、食指产生一对抗力,此时刃针略呈弧形弯曲,与扳机点中心局部体表呈垂直快速刺入。将刃针捏紧,进针时手与针之间不致滑动,易于进针。当刃针穿过皮下时,针尖的阻力较小,进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当针尖刺到深筋膜及疾病扳机点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持针的手下会有种抵抗感。④松解:层次的概念在刃针微创治疗术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诊断是哪个层次组织病变、逐层进针、针达病灶松解,是刃针微创治疗术治疗成败的关键步骤[2]。患者感觉酸、沉、胀、微痛,术者感觉针下硬、厚,难以通过,作为判断标准。松解的目的是消除紧张的肌肉纤维束,去除拮抗肌收缩及消除活跃的扳机点、潜在的扳机点。操作:a.纵行切割及将软组织压下纵行摆动,横行切割及将软组织压下横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90°切割一下。b.将针提至皮下组织层,针尾稍向内倾斜深入,寻找横突尖部,沿尖部外端及上下端行边缘切割。c.逐层退出,如遇肌肉或筋膜有病变,常规纵行切割、横行切割或十字切割。⑤出针:完成松解以后,用酒精棉球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持续按压进针点1~2min,无菌创可贴覆盖,3d患处不得沾水及湿敷。同时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一般患者原有的疼痛都减轻或消失。⑥手法治疗:让患者直立,做脊柱前屈,同时医生在背部助力下压,反复2~3次。

3.操作时间及疗程: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及病史长短,刃针疗法一般治疗1~3次,7d治疗1次。

术后处理:刃针松解术后,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即可开始腰骶部一般性功能锻炼。功能锻炼的原则是活动范围由小到大,程度由轻到重,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因手术对骶棘肌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在一定时间内疼痛有所加剧,要交代一些注意事项,同时要嘱咐患者口服抗炎镇痛药和活血化瘀中药。7d后复诊,根据病情具体治疗。

治疗结果

疗效评价标准[3]:治愈:腰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好转:腰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未愈:症状未改善。

结果:治愈98例,占81.7%;好转18例,占15.0%;未愈4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

讨论

骶棘肌下段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腰部疾病,以往对其病因病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进行笼统的诊断和笼统的治疗,自然疗效差,也无较好的治疗办法。患者腰骶部酸胀、疼痛、僵硬,弯腰困难,不能久坐和久立,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通过分析病情、明确诊断,根据此病情的特点解决关键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因此,寻找关键点(扳机点)及精确定位是治疗的关键。扳机点是骨骼肌或肌筋膜高张力束内最易受激惹的区域,该区域有压痛反应,可引起特异点的牵扯痛及植物神经反应。扳机点亦可见于其他组织,如皮肤、脂肪组织、韧带、关节囊及骨膜,然而这些扳机点并非像肌筋膜扳机点那样固定不变,而且这些点不引起牵扯痛[4]。

中医认为,该病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内因主要为肾气虚弱,筋骨失养;外因则与过劳、反复损伤、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瘀血气滞痰积等因素有关。①脾肾虚弱:饮食失节,脾气受损,运化水谷功能减弱,气血无以化生,不能濡养筋脉而发病。②肝郁气滞:肝与筋关系极为密切。肝主疏泄,情志不舒,肝郁不达,气血郁滞不畅,复感风寒内闭,内外相引,发于肌肤经络而病。西医学认为,扳机点形成的因素是急性肌肉紧张过度、长期负荷过重、肌肉疲劳过度、直接损伤、受凉、不良刺激、阶段反射性功能紊乱。神经受到严重的卡压时,神经束膜发生显著的病理变化,束膜增厚、束间粘连或疤痕形成,以及神经外膜增厚,使得神经束变硬变窄,不能完成其生理功能而形成继发的卡压因素。

对病情诊断正确,有良好的解剖学功底,触诊手法细腻,判断是正常组织还是病变组织,综合分析寻找出扳机点。扳机点存在的部位不同松解的层次也不同,扳机点大多存在于骶骨甲、髂嵴后部、腰椎横突尖部和棘突下缘等处。不同层次的松解非常重要。刃针疗法针头采用了针刀的扁刃设计,在达到减低或消除高肌张力目的的同时,仅造成很小的创伤,机体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修复。因此,刃针松解扳机点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具有定位准确、手感清晰、操作简便、松解较为彻底的特点,创口小、痛苦小。另外,由于术中损伤较小,较大程度上避免了治疗目的以外的手术创伤和疤痕,从而达到或超过传统手术的疗效。术后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扳机点,改善局部代谢,从而可以使扳机点症候群及其维系因素得到明显的改善,降低骶棘肌下段局部紧张度及牵扯痛,松解充分。患者应积极参与康复治疗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疗效满意、持久。此外,掌握好操作基本要领,熟练操作技能,不断体会和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刃针松解扳机点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具有损伤小、痛苦小、疗效好、疗程短的特点。本技术操作简单,易学、易懂,疗效确切,治愈好转率高,降低治疗费用,安全可靠,实用性强,患者易接受,松解后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本技术适用于基层医院,应用前景广泛,便于推广。

[1]吴绪平,张天民.针刀临床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36.

[2]田纪钧.刃针微创治疗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赵学军,傅志俭,宋文阁主译.肌肉链与扳机点[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5.

猜你喜欢
腰骶部扳机进针
老年女性腰骶部多发毛母质瘤及文献回顾1例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闲话“二道火”之惑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血拼政策扣动风险扳机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我的一份议案
新型气扳机特性介绍
腰骶部移行椎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