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骨伤手法流派传承探讨骨伤手法的教学模式*

2013-01-24 14:17勇,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伤科骨伤科骨伤

赵 勇,张 宽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骨伤手法操作于体表,作用于筋骨,具有机触于外、巧用于内、劲力透达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方式,即口耳相传,师承亲授。这需要师父一招一式“手把手”地向徒弟传授,因此师承制是骨伤手法流派传承的重要依托。

随着中医各学科教育不断改革,以操作为主要方式的传统的骨伤各流派手法的传承应该对现代骨伤手法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提出流派传承为指导思想下的手法教学模式。

1 骨伤手法流派的传承特点

1.1 手法的传授与训练——技巧与力度融合的过程

手法属于操作治疗技术。从初步学习到运用纯熟,遵循着训练、临证、体悟变化,再训练、临证、发展这样螺旋上升的演变规律。训练与临证是手法的体与用,而体悟是使手法精深的关键。每个手法都有它独特的动作结构和施力技巧,如果没有长期的训练是很难掌握的,更不用谈及对它的体悟。

一些技巧性手法,如滚法、一指禅、振法等,只有在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当手法的力度、频率、深透程度达到一定层面后,在临床应用时才能显出它应有的效应。师傅不断地详细解析手法,时时影响着弟子的手形、用力方式、手法频率、发力方法等。特别是发力的角度、力度、部位,更需要手把手的教授,失之毫厘,则谬以千里。这正是师傅传艺的关键。

许多学者认为手法功力的存在[1,2]。在这一点上,手法与传统拳术相似,所不同者一治人、一制人。拳术家对武术中形意拳的功力境界有“明劲、暗劲、化劲”三重境界之说,并提出“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最高境界。对于手法功力而言,应该同样有着三重境界,一手形准,二意能随,三有意无意之间已然劲力透达。劲力很难用语言描述,只有体会到什么是高层次的内劲才能对自身手法的层次有所认识。这时师傅的点拨十分重要,这就是所谓的传心法。

1.2 手法的临证与思辨——技术与病证结合的过程

手法是为了医疗和保健目的,操作者通过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激人体体表或活动肢体的规范化技巧性动作[3]。

当手法练习到一定层次后,对手法的传承运用、理解深化,是手法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手法传承,不单是把师傅的手法学会、练熟,而是能够把握住流派手法的要旨;在此基础上加以演变,使之更适用于临床。如宫廷正骨流派的“提法”,就是在本派原有夏氏背提、搭提的基础上,其弟子郭宪和先生根据颈部解剖特点,结合本派学术思想发展出的端提一法,既丰富和完善了夏氏流派的颈部手法,又增加了临床实用性[4],因而临证过程中的思辨对手法流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手法的传授训练与临证思辨过程是骨伤手法流派传承的核心,也是特色技术内涵的体现。基于这一特点,骨伤手法流派的传承教育应该形成其独有的规律。传承过程中师傅的教授与指导,徒弟的苦练与体悟二者缺一不可。故骨伤手法流派之传,一要传技艺,二要传心法;承即一要承精髓,二要能变化。师傅只传艺,不传心法,徒弟只承其形,难觅其神。徒弟只承其精,不求其变,难以发展。由此也不难看出,师传亲授在骨伤手法流派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2 骨伤流派手法教学与推拿教学的差异

目前手法教学较为成熟的是推拿教学体系,由于骨伤手法教学的独立基本理念和根本出发点与推拿教学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推拿教学框架植入骨伤流派手法教学之中。

2.1 学科体系形成的基础不同

推拿学教学体系,一般情况下包括推拿功法、推拿手法、人体操作、推拿治疗、临床实践等几大类课程,这些课程在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大多数中医院校推拿系中都是教学的重点。其教学从下肢、上肢的基本力量训练到手法技巧的练习;从基础手法的掌握,到手法在人体不同部位的灵活运用;从人体的模拟操作到临证实际运用,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推拿教学中的“技法-套路-治疗”这一模式值得借鉴。

推拿学的形成是以某些特定的推拿手法技术(如一指禅等)或手法套路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其流派的衍化是以围绕一些特定手法而形成的,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滚法流派[5]、一指禅推拿流派[6]、少林内功推拿流派[7]等。这些流派属于推拿流派范畴,其手法虽然在伤科治疗中也常用,却并不能涵盖骨伤特色手法。骨伤手法是以治疗伤科疾病为目的的手法操作过程,它更加强调根据疾病特点灵活变化手法,注重疾病与手法操作的相关性,不能偏颇于某一特定手法,而是各种伤筋、正骨手法均应熟练掌握。

2.2 学科教学内容有所差异

从学科科目上讲,推拿学属于以治疗方法分科,针灸学、中医内治法与它属于同一级别。骨伤科属于以疾病分科,骨伤手法则属于骨伤科的外治法范围。

由于骨伤手法流派内容丰富、传承方式特殊,其教学内容又与骨伤科学的教学有一定差异,因此其教学内容应相对独立,同时在手法的教学中也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

3 流派传承特点对骨伤手法教学的影响

3.1 教学理念——突出流派特色,注重培养继承人

骨伤手法在流派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强调病证与手法的联系、重视多种手法相互联合、手法主次分明、针对性强、特色技法凸显等特点。而手法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流派继承能力的传承人。

流派基本手法技术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应以流派特色技法为重点,并在教学中穿插渗透流派的学术思想及病证与手法的联系等内容。强调流派传承中整体学术与个性技法的辨证关系,突显点带面、讲练结合、由浅入深的骨伤教学模式。

由于流派传承的特殊性与教学的明确目的性,骨伤流派的手法教学应本着“以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临床人才为目的,继承流派学术内容为目标,传承流派手法技术为主线,突出流派特色技法为亮点”的理念实施教学。

3.2 教学内容——重视基础与临床、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由于伤科手法传授的理念与推拿手法课程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伤科手法在注重手法技法本身的同时,对于一些有针对性的特殊手法,需要将疾病、手法联合讲解,这一点体现出伤科手法流派传承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伤科手法教学的特殊性。这一类“手法—病证”的模式是伤科手法的主要教学形式,这也体现了在伤科流派传承中手法与病证的辩证关系。

3.3 教学体系——遵循流派传承的内在规律

中医骨伤流派手法技术具有其独立的传承方式。手法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技术,其传承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手法的传授和训练、临证与思辨两大方面。同时传统流派传承中存在三大弊端,其一是师傅的秘而不传,二是徒弟的学而不精,三是师徒们的固步自封[8]。

因此,其教学体系既要能体现出流派的特殊性,又要迴避传承的弊端。这需要流派学术带头人、教材编写者、授课教师、学生等多层人员的努力、配合。在教授之前,需要流派带头人系统整理本流派的手法体系和特色手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教材的编写者需要充分理解各家流派的学术内涵,并对一些共性内容适当加以整合,对特殊概念做充分的解释,使教材前后统一,深入浅出;授课教师分为两类,一是课堂讲解的教师,另一类则是临床的带教老师,无论是哪一类最好都是各流派的传承人,或是经过特殊培训的教师,这样教师自身对流派手法就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减少了传而不精的负面因素;学生在流派手法的学习中应对各家流派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认真学习,再根据自身特点,选择2-3家流派手法深入学习、运用,这也是一个较为持久的过程。

4 建立伤科流派手法课程的设想

目前,中医院校的骨伤科教学是《中医骨伤科学》一书,其理论较为完善,而伤科手法的内容却相对凌乱,缺乏系统的传承路径及训练手段,这就容易造成骨伤基本手法训练的断代。大多数的骨伤科医师都是在临床当中学习、体悟的。相比之下,许多中医院校的推拿专业则从理论、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其技法教学又分为功法训练、手法训练、人体操作训练,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另外,关于中医流派学说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中医各家学说》[9]中。从骨伤科角度已经有了《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10],但这一门课程对各家之言多是提纲挈领的讲解,具体辨证思路、经典方药、手法技术特点等均只是概而言之,因此伤科手法流派传承需要有一门全新课程来支撑。

建立伤科流派手法课程的设想,其宗旨就是继承和发展伤科流派手法,培养功底扎实、能够全面继承伤科流派手法的临床人才。

其教学应从手法技术训练、临证思维实践两方面为基本出发点。在手法技术训练方面,应借鉴推拿学中手法的教学模式,以“功法-基本手法-复合技法”为基本教学方向;在临床课程中,建立“伤科疾病-临证思维-操作技巧”的手法治疗伤科疾病教学模式。

在其课程内容确定之前,需要系统整理、归纳各流派的一般手法、特色手法、手法理论、应用病证等,进而编写一套高质量的教案,并由较高水平的教师授课。

在教学形式方面,本着师承授受的理念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教授与引导相结合,练习与体悟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并借助视频、音频、软件等现代科技手段,贯穿于课堂讲授、课下沙龙、心得讨论、病案分析等方面,以达到传统的“师承亲授,口耳相传,技艺流芳”的教学目的。

5 总结

流派传承自古至今,延续千年。古人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在手法传承中,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时至今日,在高等院校学院制繁盛的今天,师承制的影响力在中医学界仍尤为凸显,何种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平衡两者的优劣,使之相互结合,发挥各自的长处,是值得中医教育者、流派传承人不断探索创新的。

[1]郭宪和.对手法“功力”的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9,5(2):52-54.

[2]王德瑜,李迎红,黄宇辉,等.易筋经练功对一指禅推法功力影响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0):62-64.

[3]沈国权,严隽陶.英汉对照推拿手法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4]郭宪和.夏氏提法的应用与发展[J].光明中医骨伤科杂志,1985(1):43.

[5]朱振安.丁氏滚法推拿流派学术思想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1985(06):33-35.

[6]严晓慧,严隽陶,龚利.一指禅推法的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9,29(5):515-518.

[7]李锡九,李启文,李启明.少林内功推拿和临床经验简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7):9-11.

[8]张宽,赵勇,高云.从流派的演变规律探讨骨伤手法传承的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5):566-567

[9]秦玉龙.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9.

[10]刘百龄,邓福树.中医骨伤科各家学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

猜你喜欢
伤科骨伤科骨伤
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中后期患者社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影响
整体护理模式在老年骨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骨伤科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分析
伤科黄水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医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