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王群饲养杂谈

2013-01-24 16:06周建良
中国蜂业 2013年12期
关键词:继箱分蜂群势

周建良

(杭州市西湖区古荡新村西区11幢2单元502室,310012)

某日访友,见阿明、阿六等在一起议论双王群,整理如下:

(一)

有人认为双王群就是两群蜂同箱饲养,除蜂王自然交替时的母女同巢和剪掉上颚后组成的多王群之外,若用隔堵板或隔王栅将蜂箱分为二区,每区有1只蜂王,不论是两群蜂合为一群,还是为单王群增加1只蜂王的,都是两群蜂同箱饲养。有些蜂友为了图方便,在荆条蜜源结束时,把生产群老王囚入王笼挂在继箱隔板外或巢门口,将巢、继箱用栅分区,各介绍1只成熟王台而进行懒法换王的,那也是分群?显然,这样的双王群概念外延模糊,内涵不明,无明确划分标志,“分区”与“分群”概念混淆,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双王群一般是指在同一蜂箱内饲养2只正常产卵蜂王,工蜂浑然一体的蜂群。区分蜂箱内饲养的是一群蜂还是多群蜂的唯一标志是工蜂是否浑然一体,若工蜂浑然一体,共为其“主”的,那么有2只蜂王的就不妨称为双王群;若工蜂互不往来,各为其“主”,有2只蜂王的,那就是双群同箱,对此许多蜂友也习惯称为双王群,这或许名不符实,但也无妨,就像母蜂被习惯于叫蜂王一样,只要对其中的内涵有基本的了解就行。双王群究竟是双群同箱还是双王同群,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白饲养双王群的目的和方法。

蜜蜂群体经物竞天择,一群蜜蜂由多只蜂王产卵进化到单只蜂王产卵,这是因为蜂王个体的产卵能力有了极大提高,能基本满足蜜蜂种群繁衍的需要。蜜蜂没有思维,只有应激反应。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需要蜂群大量繁育的时候,却因蜂王个体产卵能力的限制而不尽人意;需要其停产的时候,蜂王却还在产卵,用王笼囚王迫使蜂王停产。饲养双王群使蜂群快速增殖,这正是我国众多养蜂者和科研工作者几十年来劳动智慧的结晶。饲养双王群并非是让蜂群“返祖”,或是对蜂群单王产卵的否定,而是正确利用蜂群的固有属性,使养蜂者可根据不同时空的需要,得心应手地让蜂群多产多育或少产少育。

(二)

有人认为饲养双王群的方法是错误的,理由是双群同箱饲养,将使两群靠近隔堵板或隔王栅内侧边脾升温,缩小蜂巢空间,外勤蜂在高温下寿命缩短,容易伤热,必然引起减产。

凡是双王群都会伤热,果真如此吗?我以为,这仅是某些人的认知,应客观地去分析,实践。

假设有M、K、L三箱蜂都是单王群,M、K群各有蜂8000只,L群有蜂16000只。假如将M、K群合并,在巢箱组成双王群P,那么与M、K单独时相比,蜂巢容积缩小一倍,粗看或有“伤热”之嫌,但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在蜂群春繁前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时有寒潮侵袭,蜂群为减少散热面积和物质能量的消耗,常在早晚及低温时结团保温护子,蜂箱空旷处一般不会出现高于22℃的温度,若遇特殊的暖春年份,也可以用特殊方法来散热,如加上继箱扩容等。较大的蜂团与较小的相比较,每kg蜜蜂能以相对少的物质能量消耗来提高和维持早春繁殖必需的温度,此时的P群与M、K群单独相比较,蜂团较大,更有利于保温护子,延长越冬蜂的寿命,发挥出强群的抗逆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在蜂群春繁时组织双王群,主要是看重或利用群势增强后的整体协同效能,以较少的蜂群代谢来多繁育新蜂,延长越冬蜂寿命,蜂王的产卵能力也许显得并不怎么重要,因其还远未到达高峰。双王群用巢箱饲养的,应该使用隔王栅,如果担心双王相遇撕咬(尽管属小概率事件),那就不妨用2块隔王栅,或将隔王栅用尼龙纱遮挡其中的75%。如果用隔堵板在巢箱分隔M、K群,而各开巢门,那么就属双群同箱,春繁前期的复壮速度还是同样群势的L群快,因为这样的做法使得M、K群的工蜂不相往来,缺少合群后的整体效能,仅是对两个小群M、K同箱后相互保温有利,当然会比M、K单独繁殖有优势。只有待春花烂漫,加上继箱和隔王栅时,由M、K所组的同箱双群才使工蜂浑然一体,成为真正的双王群,显现出与L群所不能相比的繁育优势来。

将P群与L群相比较,群势相同,差异之处就是增加了1只蜂王,那么1只蜂王能产生多少热量?L群会不会伤热呢?如果1只蜂王的热量微不足道,而且L群也不会伤热,那P群何来伤热之忧?如果L群要伤热,那么P群的伤热也在情理之中,但并非是饲养双王群之错,而是养蜂者的管理过失。只有在子脾数量相差较多的情况下,P群产热量才能明显大于L群,而让蜂群在繁殖期培育出数量较多的子脾,这正是养蜂者的追求,何乐而不为?对于P群的“伤热”问题,解决办法多的是,如及时扩巢、调出蛹脾等,预防在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双王繁殖、单王生产”这一养蜂技术,已为许多蜂友所掌握和运用,并带来实惠。

(三)

塔兰诺夫的《蜂群生物学》告诉我们,越冬后的10000只蜂的蜂群,春繁30天后将变成11200只蜂,增长率是12%;8000只蜂的,春繁30天后依然是8000只,增长率为零;少于8000只的是负增长。如将M、K组成双王群,那么就有16000只蜂,在开始春繁后的30天时间里,增长率就能由合群前的零增长至少提高到合群后的12%。因本地蜂群的越冬期只有60天左右,经过约30天的春繁后,并非所有越冬蜂都被春季新蜂所更替,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可以活得更久,所以M、K群被组成P群后,实际增长率远远高于12%。在以后的30天中,蜂群因外部环境改善及巢内新老蜂不断更替,哺育能力大幅度提高,这时P群的2只蜂王比L群的1只蜂王产卵多的优势就明显地体现出来。实践证明,在本地蜂群春繁60天左右的时间里,P群就可比同等群势的L群提早10天加上继箱取浆。

每年9月初,本地山花相继开放,蜂友阿六常到丘陵地带放蜂秋繁,开始培育秋王。他用巢箱组织双王交尾群,中间放隔堵板分区,开前后巢门,傍晚时每区放带蜂老蛹脾和大蜜脾各1张,然后关闭巢门,当晚运至约4 km外的交尾场地,第二天介入成熟王台。这样组织的交尾群蜂数密集,回蜂少,有各日龄工蜂的配比,处女王性成熟较快,有利于及时交尾开产。9月中下旬新王产卵后,精力旺盛卵圈大,工蜂哺育积极性高。待所产的卵育成蛹后,阿六改巢箱的隔堵板为隔王栅而组成双王群,酌情补给不带蜂的老蛹脾或粉蜜脾,将蜂数逐渐补强到每箱7足框,以后再根据群势加上继箱,以充分发挥新王群的整体能力,凸显繁殖优势。

(四)

引起蜂群分蜂的因素有很多,除气候、蜜源等外部因素外,还有蜂群内部原因,如蜂王物质、工蜂哺育力、蜂巢容积、幼虫数量等,这些都是蜂群产生分蜂情绪的变量,当这些变量综合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自然分蜂。但这些变量中的任一项都不足以单独决定蜂群分蜂,若改变其中的任一变量,则就有可能缓解或消除分蜂情绪。饲养双王群可使蜂王物质和哺育负担成倍增加,能有效改变蜂群的分蜂变量。

假设P群经春繁复壮后已非常强盛,有蜂约12足框以上。蜂友阿六在油菜始花前6~7天就开始在P群下浆框产浆,巢箱每区3脾1王,蜂王的移动范围小,产卵速度快;继箱放6脾,其中3张蛹脾,其余是粉蜜脾。以后每隔6天结合取浆,轮流从巢箱提1张蛹脾与继箱的空脾交换,使蜂王处于半休息状态,减少蜂群的哺育负担,提高采集能力。若P群的蜂数超过13足框时,则酌情抽调蛹脾补充弱群。事实证明,阿六饲养的几十群浆蜂,经这样的分区管理,近6年来没有发生过一次自然分蜂。

为何P群不产生分蜂热?P群除蜂王物质和哺育负担成倍增加之外,还可以灵活调控蜂王产卵的多少,使P群总是处在积极的工作状态。在自然状态下,假设蜂王产卵是匀速的,并都哺育成蛹,那么P群的卵虫与蛹的比例是3∶4=0.75∶1,即卵虫与蛹的比值为0.75。这是由陈盛禄等(2001)提出的相对静态的比值常数,蜂群的动态检测值会围绕0.75上下波动。挑选几箱类似P群那样的蜂群作为整个蜂场的样本,结合取浆调脾时用5×5 cm网格检测计算卵虫和蛹个数近似值。当这个比值大于0.75时,说明在过去的9天时间里,P群的蜂王产卵量呈增长趋势,哺育负担增加,工作积极性提高;当此比值小于0.75时,说明在过去的9天时间里,P群的蜂王产卵量呈减少趋势,哺育负担减少,工作积极性降低(大流蜜期不在此列)。

一般来说,2只蜂王的产卵量大于1只蜂王,P群产育能力为养蜂者提供较大的想象和调控空间:(1)在分蜂季节,可从巢箱调蛹脾上继箱或提出蛹脾的办法,使巢箱中有足够的产卵脾,保持卵虫与蛹的比值等于或大于0.75;(2)在主要蜜源植物大流蜜前10天,就不往巢箱调入产卵脾,让蜂王减少产卵休整一段时间,使P群在流蜜期大大减少哺育负担,集中力量采蜜。等大流蜜期一过,巢箱的蛹羽化后又可不断为蜂王提供产卵巢房,以维持群势,不出现明显下降;(3)秋繁期间,天气渐渐转凉,这时要求每张子脾有蜜圈形成,不必刻意追求子圈见方到角。每隔6天从巢箱调蛹脾上继箱,到越冬关王时,有可能获得10张以上的较大子脾。

(五)

蜂友阿桂通常用6~7框足蜂在巢箱组成双王核群,以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能力,与生产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做到采集、繁殖两不误,能基本满足生产群在产浆期间的虫源及换王或意外应急需要。一般每10箱生产群动态配置2箱双王核群作为生产保障。

1.“以弱扶强”是传统主副群饲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采集油菜蜜源的10天前,对全场蜂群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然后平衡群势。确定为核群的,仅保留6~7框蜂,将蛹脾带蜂或不带蜂分别抽补到生产群中,以壮大生产群的群势,集中“优势兵力”采集油菜蜜源。在以后的生产当中,核群就动态保持这样的群势到秋繁。

2.在油菜蜜源后期,若有的生产群蜂王产卵力出现下降,则提出另做安排。傍晚,将核群中的一王带蜂并入生产群。换王后,生产群的群势也得以补充壮大,哺育、采集积极。如生产群意外失王,也可采用此法应变,做到有备无患。

3.在春季主要蜜源结束后,如生产群群势仍很强,许多无事可做的幼、青年蜂就会聚集起来,产生分蜂情绪,这时可以从生产群抽调带蜂蛹脾以强补弱,酌情补强目标核群,以解除原群的分蜂情绪,增加生产群的数量,为采集夏季的柑橘或刺槐等蜜源做准备。补强核群的数量应适当控制,一般按生产群每3群补强一群。这样的核群能很快成为生产群,投入夏季蜜源的采集。

4.采集初秋主要蜜源的蜂群有较长的繁殖时间,可在生产群上面加一继箱,提入一核群,开后巢门,先用纱盖隔离两群蜂,过三天用隔王板换下纱盖合群,采用三箱体双王繁蜂,到主要蜜源植物开花前10天保留1只蜂王,让强壮的生产群投入采集,获得高产。

猜你喜欢
继箱分蜂群势
如何原地分蜂
如何处理好分蜂与产蜜的关系
中蜂浅继箱的利用
养蜂有感
小麦胚芽作为意大利蜜蜂春繁期饲料蛋白源的研究
谈全场换蜂王
谈蜂群的包装
自然分蜂的前兆与对策
继箱与平箱中蜂夏季生产比较试验
高寒地区养蜂如何正确分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