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诊断学名著《察病指南》研究

2013-01-25 08:09吴承艳吴承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8期
关键词:永嘉脉象指南

吴承艳,吴承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46)

对宋代中医诊断学名著《察病指南》的系统研究目前并不多,惟李丛[1]有最详细而全面的阐述,张同君[2]、杨天权[3]等提及施氏的脉图,读后获益良多。笔者在此次参加“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察病指南》”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再探讨,撰以此文。

1 作者生平

《察病指南》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宋·(公元1241年)诊断学专著,作者施发,字政卿,号桂堂,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生平不详[4,5],足供参考的资料不多。《察病指南》自序:“余自弱冠,有志于此,常即此与举业并攻;迨夫年将知命,谢绝场屋,尽屏科目之累,专心医道。[6]”《续易简方论》题词言:“予与德肤蚤岁有半面之好。[7]”前者提示,施发年轻时习儒同时开始学习医学,中年以后放弃科考,专心医道,行医著书。后者可见施发与王硕(字德肤)也有交往。据《永嘉医派研究》林序记载:“永嘉医派,以陈言无择为核心,以其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暐等为……骨干”[8],进一步说明施发在永嘉医派中的地位及与陈无择等医家的师承关系。施氏除撰有本书外,还撰有《续易简方论》6卷、《本草辨异》2书,其中《本草辨异》已佚。

2 成书背景

《察病指南》成书于宋·淳祐元年,正是宋代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南宋时期温州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也使永嘉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动了思想文化教学的兴起,南宋前期温州及各县除府学、县学外,书院很多,读书人有数万人之多,3年1次的科举考试,一场便有考生8000余人,可见温州地区教育发达,人才济济。这些人中有的弃仕从医,有的亦仕亦医,为医学提供了人才来源,施发就是其中的1位,为中年放弃科考而专心医道。当时的医学以大量方书的出现为主,如唐·《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宋·《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方剂的收录都超万,是历代临床经验的积累、方剂的集大成。但也有医家认为“这种情况,不但使病者无法选择,就是医生也常有无所适从之感,而更重要的是疾病与治疗之间失掉了理论的联系,使治疗成为试方的手段,这是方书无限发展的一种不良结果”[9]。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宋代便有许多医生想从实际中纠正这种倾向,使漫无边际的方书向求易求简、由博返约方面发展。为此,在南宋永嘉出现了如陈无择(作《依源指治》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王硕(作《易简方》)等名医,施发的《察病指南》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取《灵枢》、《素问》、《太素》、《甲乙经》、《难经》及诸家方书脉书参考互观,求其言之明白易晓。余尝用之而验者,分门纂类,裒为一集”[6]编著而成,且以他们为核心人物形成了“永嘉医派”。

3 主要内容与学术特点

本书分上、中、下三卷,虽近3万字但条理清析,阐述简明,不仅是脉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启蒙书[1],更是临床医生必备的中医诊断指南,在中医诊断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其学术特点如下。

3.1 简明实用,临床诊病指南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简明为要并作为诊察疾病之指南。卷上开篇“十二经总括”,深刻阐明了左右手寸关尺脉的十二经归属和神志、方位、声音、色嗅味、卦数等的配属以及主病,以告诉后学通过取类比象的归类、间接推演等方法来灵活掌握中医的精髓-整体观,并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中医诊法中,望、问、闻三诊容易知晓,而切诊易使初学者“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因此施氏在卷上还以四诊中的脉诊为重点,对脉学基础知识涉及的三部九候、四季常脉、四季相克脉、四时虚实脉及下指轻重、疏密等法一一叙述,简明扼要。除此还切合临床实际,对一些临床必须掌握又易疏忽的脉重点提示,如男女反脉、观人形性脉法、察平人损至脉法、辨杂病脉吐汗温利可否法等均以简洁的阐述,甚至都是一两句话的表达,如“诊病内外法”下曰: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6]。“诊癥病脉法”下言:左手脉横,癥在右;右手脉横,癥在左。脉头大者脐上,脉头小者脐下[6]。这些脉法的表述通俗易懂而要言不烦,又切合临床实际。卷中集中阐述了怎样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脉。所谓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脉,是古代对脉象的一种分类方法,如七死脉即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屋漏脉、雀啄脉、解索脉、弹石脉。在这些脉的论述中,将每脉的指下特征、各脉象相应的主病与症状阐述得非常明了,基本将临床外感、内伤杂病的许多脉象而包罗。卷下又针对临床一些常见病伤寒类、瘟病类、热病类、水病类等诸病阐述了各病的症状及生死预后脉法。同时还论及了妇人、小儿的常见病与杂病,足以临床各科之参考。本书虽以脉诊为主要阐述内容,但在卷下之末也论及了望诊、问诊、闻诊等内容,如“察五脏色知生死诀”下言:肝病面青如翠羽,或如苍王之泽者生,如蓝、如地苔、如草兹、如枯草,眼眶陷入者,三日死[6]。另如“考味知病法”下云:好食酸则肝病,好食苦则心病……好食冷则内热[6]。还如“听声验病诀”下曰:声悲是肝病,声雄是心病[6]。内容虽然提及不多,但简明扼要,面面俱道,实为临床诊病之指南。

3.2 附以脉图,形象直观易记

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如何正确描述脉象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对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预后吉凶的判断。历代文献中关于脉象的记述主要以语言文字,通过比喻和描述来阐述各种脉象的特征,如洪脉并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但也有医家为避免语言表达的不清,有用图像示意的方法来表达。《察病指南》即是现存较早运用图解来表示各种脉象的著作,书中将33种不同脉象生动地用不同的图像对应描述,形象直观易记。目前对于记载脉图最早的著作有不同的说法,有认为《察病指南》(1241 年)最早[1,3,8],也有认为南宋·许叔微所著《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1132年)为最早。经张同君[2]考证,《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自宋代书志著录以后,自元、明、清以至近代均未再见有记载,亦未见有他书引录此书佚文,故学者多以为此书早已亡佚,然经张氏的反复考证,认为《脉法微旨》的学术内容与许叔微学术观点完全一致,确认《脉法微旨》是《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的一种传抄本,即认为我国医学史上记载脉图最早的著作应是《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这样我国现存脉图的历史就要提早百余年。笔者认同张氏的观点,她的考证与新发现为中医界研究脉象提供了新的材料,对整理挖掘中医古医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书的脉图虽然不是首创,但在各脉脉名前附以形象生动、简明易懂好记的脉象图,实是施氏大胆的设计与构思,符合本书作为临床察病指南的编写特色,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4 版本情况

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记载,本书原版于江户时期传入日本,现存如下版本:(1)日本正保三年丙戌(1646)中野小左卫门刻本(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馆藏);(2)日本安庆二年己丑(1649)林甚右卫门刻本(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3)1925、1926、1932、1949年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石印本(1926年本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4)日本刻本(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馆藏);(5)抄本(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馆藏);(6)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三三医社本校印;(7)1990年上海三联书店影印本;(8)见《三三医书》,其中(6)~(8)在全国中医院校图书馆均有查阅。

在本次研究中能查阅与使用到的版本主要有4种:(1)日本正保三年丙戌(1646)中野小左卫门刻本(简称“日本正保”本);(2)日本安庆二年己丑(1649)林甚右卫门刻本(简称“日本安庆”本);(3)1926年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石印本(简称“中华新教本”);(4)《三三医书》本(简称“三三医社本”)。经比对以上版本,以“日本正保本”与“日本安庆本”为优,两版本年代均早,全书内容无缺漏,版面字迹清晰。“中华新教本”正文前之序较上两版本脱漏赵与谘序。“三三医社本”裘庆元辑,正文前“序”的顺序:自序、赵与谘序、赵崇贺序,与“日本正保本”、“日本安庆本”两版本正文前之“序”:赵崇贺序、赵与谘序、自序而有别,可能裘氏为有别于其他版本有意这样设计。且“三三医社本”内容少有缺漏,如卷中33种脉图未有标出,而在33种相应脉名前以一二……的序号标识,有别于其他版本,且该版本中正文内容也少有脱字。

[1] 李丛.察病指南主要学术特色及贡献[J].江西中医药,2007,38(4):79-80.

[2] 张同君.许叔微.《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考[J].中华医史杂志,1995,25(3):171-174.

[3] 杨天权,徐湛芝,张存钧,等.脉象研究的若干成就与展望[J].陕西中医学,1982,3(4):39-42.

[4] 李云.中医人名辞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666.

[5] 李经纬.中医人物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66.

[6] 施桂堂.察病指南[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7] 施桂堂.续易简方论[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8] 刘是觉.永嘉医派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9] 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9:142.

猜你喜欢
永嘉脉象指南
父辈们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一定会胜利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