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传教士郎世宁对清三代彩瓷的影响

2013-01-28 02:52郑立新
中国陶瓷工业 2013年2期
关键词:郎世宁彩瓷官窑

郑立新

(韩山师范学院,广州潮州521041)

0 引言

据史料载,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一张天主画,开启了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之先河。清康熙时,皇廷内吸收了大量欧洲传教士,他们带着传播神学的目的而来,却因具备自然科学(如工艺美术、数学、天文学、建筑学、工程学……)等实用的专业知识被吸纳入宫。而擅于绘画的传教士则供职于画院,主要有郎世宁、艾启蒙、安德义、王致诚等人,这其中以郎世宁影响巨大,不仅给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带来变革,其影响亦波及宫廷彩瓷艺术。

1 郎世宁身世及成就概述

清朝顺治至康熙早期,社会政局尚未稳定,战争此起彼伏。受战乱影响,景德镇地区百姓饥不果腹,可谓民不聊生,故景德镇陶瓷生产处于萧条凋敝之状。康熙十七年,官窑开始恢复生产,康熙帝派遣内务府官员驻御窑厂督造瓷器。官窑一方面模仿古代名品,另一方面着手研究新的器型和釉色。至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郎世宁来华传教之时,官窑瓷上绘画诸色皆备,人物、花鸟、山水等纹饰一应俱全,不仅恢复前朝的釉色和器型,而且创制了具有本朝特色的新品。

郎世宁,1988年生于意大利米兰,原名为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据康熙时任广州巡抚杨琳的奏折记载:“搭载西洋人郎宁石、罗怀忠二名。……往北京天朝效力。”郎世宁于1714年搭载贸易船抵达广州,按照当地习惯取名为朗宁石,后更名为郎世宁。他于康熙晚期来到中国,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供职于皇家画院,对中国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不可取代的推动作用。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郎世宁绘画被认为是一般匠人所为,与文人绘画追求含蓄隽永意境的主旨不相符,受到一定的排挤和争议。随着时代的不断迈进,郎世宁在中国画史与中国陶瓷绘画史上的地位逐渐被史家们所认同。郎世宁最为突出的贡献和成就是将西方美学思想以及绘画技法带到当时的宫廷画院(如意馆),并赢得康、雍、乾三代帝王的赏识后将其传播到姊妹艺术--陶瓷绘画之上。

2 西方传教士郎世宁对清三代彩瓷的影响

2.1 郎世宁对康熙时期珐琅彩瓷成功创制的影响

有陶瓷史研究专家认为,康熙帝对陶瓷最为突出贡献就是引导中国古代陶瓷工匠们创造了瓷胎画珐琅。而在笔者看来,以郎世宁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画家们的参与直接促成了珐琅彩瓷的问世。1716年3月,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在回国的信件中写道:“中国皇帝陛下被我们的欧洲彩釉所倾倒,曾试图通过一切手段将之引入皇家作坊,并为此专门在宫内营建作坊,用以研制珐琅彩料。”出于对珐琅彩工艺的特别钟爱,康熙皇帝于康熙三十二年在宫中设立珐琅作,任用了一批精通珐琅工艺的西方传教士画家,向宫廷内匠师们传授铜胎画珐琅和玻璃胎画珐琅技艺。同时因当时从西方引入原料不利于生产,而要求宫中珐琅作自主研制生产珐琅彩瓷原料。

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1714年)进京,随行携带了一批珐琅彩入宫,在康熙帝恩准下供职于内廷画院。作为画院里最晚来华的传教士画家,同时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一无所知,初来乍到的郎世宁为求站稳脚跟,取得康熙帝的欢心,在领旨教授珐琅作工匠时恪尽职守,尽己所能、倾其所知地将珐琅工艺技法传授下去。至康熙五十九年左右,瓷胎画珐琅在以郎世宁为首的西方传教士画家和珐琅作工匠们的一致努力下研制成功。

2.2 郎世宁油画对雍正外销——广彩瓷的影响

传统国画不拘于对物体的逼真摹写,强调寄托主观情感,甚或表达深远的意境。而西洋画恰恰相反,强调写实,追求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再现。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雍正帝深谙传统国画之技法和精髓,对文人写意画至为推崇和热爱,而对追求精确描摹对象的西洋画置于一旁,甚为冷落。此时,擅于以西法绘画的郎世宁从康熙帝的恩宠跌落到一般待诏画师的待遇。见此情状,为迎合上意,郎世宁一方面对西方写实油画进行技术革新,另一方面继续完成颐和园等处的大型装饰绘画任务。郎世宁创作的大量油画不仅在宫廷画院拥有一批的效仿者,民间窑厂的优秀匠师也争先学习之。

广彩瓷即是民窑匠师在传统彩绘艺术的基础上融合西洋油画风格,营造出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广彩瓷在巨大的外销需求刺激下应运而生,《景德镇陶录》有关广彩瓷记载:“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当时商人从景德镇购买白瓷,运至广州,雇请工匠仿造西洋画技法加以彩绘,之后低温烘烤。笔者曾经参观一些大型博物馆,其所藏外销瓷极富异域风情且装饰精美,有些并不逊色于官窑器。民窑匠师们何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欧洲客户满意的佳作,一则因为丰厚的利益所驱,二则是有生动真实的参照物可以效仿学习。陶瓷史家们一致认为广彩瓷纹饰是遵照欧洲客户提供的木刻画样和铜板样稿绘制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另外一种便捷的办法就是学习郎氏绘画,郎世宁虽未亲自参与广彩瓷的创作,但借助于其创作的大量油画和官窑瓷画样而对广彩瓷形成密切而广泛的联系。

2.3 郎世宁新体绘画对乾隆粉彩的影响

粉彩是康熙晚期在珐琅彩与五彩基础上的创新品种,由官窑发明而来。粉彩瓷工艺技术历经雍正时期窑工的深入挖掘之后,至乾隆时期技艺已达到纯熟。就粉彩瓷主体艺术风格而言,康熙时期属于工艺摸索时期,尚未形成典型风格,雍正时期工艺全面成熟,官窑粉彩瓷亦呈现清新儒雅、疏朗空灵的文人风格,这直接归因于雍正帝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乾隆粉彩瓷追求复杂的工艺程序,装饰层次丰富,纹饰色彩华丽,受郎世宁新体绘画的影响,具有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

在乾隆朝供奉期间,郎世宁备受乾隆帝的重视和隆恩。他来中国之后,长期沉潜于学习中国画技法,掌握了国画的笔墨特性,在结合西画之焦点透视法之上,郎世宁探索独创出郎氏新体画。新体画先以西法的立体几何法绘物象之轮廓,再结合传统国画的浓淡干湿渲染法来表现物象的阴阳相背。新体画为当时清代绘画界吹来一股艺术新风,形成了宫廷之内均广泛追仿学习的主流画风之一。在乾隆帝对新体画之喜爱和推崇下,其迅速传播到瓷器以及其他姊妹艺术之上。郎世宁新体对乾隆粉彩的影响颇为明显,乾隆粉彩瓷绘追求写实的艺术手法,无论人物、翎毛、山水,都讲究清晰的明暗关系、精准的解剖结构,既线绘又进行层层渲染,原料中含砷,更凸显物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契合了改良创新的郎世宁新体画艺术的精神。

3 结语

清三代彩瓷代表了整个清代彩瓷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如今的各大拍卖会上,清三代彩瓷也是艺术收藏家激烈竞拍的对象。清三代彩瓷整体上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效果,西方传教士画家郎世宁起到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他以西洋绘画的焦点透视法,糅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识和理念,使得清三代彩瓷在彩瓷历史星河中闪耀着独具特色的光芒。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帝王的个人喜好和艺术修为对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对西方绘画艺术的猎奇心理催动下,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画家借此开辟了彩瓷发展的新天地,其首创的中西合璧画风也成为彩瓷发展至今的主流风格之一。

1 万镇华,程贵华.论西方传教士画家影响下的康熙珐琅彩瓷及意义.中国陶瓷,2011

2 晏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与西方传教士画家.满族研究,1999(03)

3 蒋小兰,烯睿,方娟.西洋绘画对清代雍、乾时期粉彩装饰的影响.景德镇高专,2009(09)

猜你喜欢
郎世宁彩瓷官窑
孙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山水画作品探析
邹幸 陶瓷艺术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郎世宁的人生与写实画作给我们的启发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有关写实绘画与郎世宁的争论都围绕在哪些核心问题
郎世宁的际遇与转折又如何创造出独特的郎式写实风格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西夏官窑瓷器
此“官窑”非彼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