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的探讨

2013-01-29 14:51褚兴飞李海建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能源经济

褚兴飞,李海建

(江苏上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202)

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在过去50年间观察到的大部分全球温度的变化有90%是由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1]。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一些国家开始提出和实施低碳经济或低碳发展战略。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厂”,投资规模在世界历史上几乎是前所未有的[2]。由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因此,中国不但是碳排放的大国,而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200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7.58亿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我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因此,加快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先进核能,推进煤炭的清洁利用,既有利于改善环境又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减缓或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3]。“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见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4]。这里所说的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就制度层面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参与,其中,政府主导十分关键。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指的就是走生活适度消费、资源低消耗、污染低排放的新型“绿猫”模式的发展道路[5]。其中以低碳发展为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6]。

(一)低碳发展

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这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循环经济。而碳排放量的减少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要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前提下,实现降低碳排放,必须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增加碳汇等措施。其中技术创新是关键,因为能源效率的提高,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要依赖于技术创新。

(二)节能减排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是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负面影响的主要手段。总的来说,节能减排的“阳光经济”是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节能就是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减少能源消耗量,获得和原来等效的经济产出或者比原来更高效的产出,而减排不仅仅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涉及到对企业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程控制。只有实现节能减排才能从容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问题。

(三)碳中和技术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发创新速度和规模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低碳和无碳技术也称为碳中和技术。“碳中和”是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排放量吸收掉,达到环保的目的[6]。例如,可以通过计算飞机飞行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来决定要种多少棵树可以把此次飞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掉。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三类:①温室气体的捕捉技术,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即燃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及富氧燃烧,燃烧前脱碳的关键技术是转化制氢,涉及高温下膜分离技术,包括膜转化装置、膜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燃烧后脱碳的技术核心是胺吸收去除二氧化碳,但是难点是分子水平吸附剂的开发,此外,低能量二氧化碳吸附、溶剂、小型高效压缩机、过程标准化等均需进一步研究;富氧燃烧技术属于提高能源效率的范畴,技术的关键是氧气供应和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②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是指将收集起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深埋于地下或海底,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目前的研发工作主要在探索地下盐水储层、采空的油气藏储层、不可开采的煤层以及深海下的底层作为二氧化碳储库的可能性。③低碳或无碳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技术。但是目前,技术运用还没有大规模推广,因此,前面提到的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

在2009年7月10号G8峰会上,发达国家达成一致共识即到2050年时,发达国家将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减少80%,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在1900年水平的基础上,全球气温上升不应该超过2摄氏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发达国家必须承担碳减排的重任。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能源危机的冲击以及面临日益加剧的气候变暖趋势,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他们的实践来看,下列措施值得借鉴[4]:

(一)法律规范措施

进行专门的立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起点和必由之路,因为低碳经济需要将原先属于公共产品的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化到各个市场交易中去,这是对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全方位、系统性“改良”,是对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日本是低碳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分门别类地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英国为了配合巴厘岛峰会,在2007年底,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将减排二氧化碳和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口号,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7]。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以微弱多数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奥巴马的“能源新政”自此发端。其中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

(二)经济激励手段

包括征收税费等限制性措施和优惠贷款、补贴、减税等鼓励性经济措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以市场交易机制为基础,间接引导,目前已经成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措施,比如把环境外部性考虑进来,征收碳税和资源税,建立碳基金等等[8]。目前法国正在酝酿开征碳税,主要对那些不管在生产、运输,还是在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再如随着奥巴马的上台,美国在履行京都议定书方面也有了积极的态度,美国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使用,不仅拨款资助相关科研,还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低税优惠。

(三)积极利用非政府组织

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是一个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日本大阪的有关部门建立起了一个畅通的废品回收情报网络,专门发行旧货信息报—大阪资源循环利用,介绍各类旧物的有关资料。

(四)通过宣传和教育,强化社会各阶层的低碳经济意识

只有意识到位了,行动才能有良好的保证。日本在这方面最为典型。1975年,日本政府将原“全国中小学公害对策研究会”更名为“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会”。1977年,日本环境厅设立“财团法人日本环境协会”,以调查研究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现状,普及有关环境保护知识。在西欧节能驾驶方面,欧盟发起“智慧能源欧洲”(Intelligent Energy Europe)的宣传项目,社会效应巨大[9]。

(五)推动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合作是更加有效、成本更加低廉的使用先进环保技术促进能源转型的方法。因为国际合作不仅能够影响资源使用,更新技术创新的速度,还能促使私人部门作出反应,更重要的是国际合作是实现环境外部性内化的重要措施。对于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最大的公共物品,单靠一个国家是无法完成减碳任务的,所以,西方各国纷纷加强相互协作。英国政府将与8个工业强国和欧盟伙伴一道研发控制气候变化技术,实现碳减少的目标,同时也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自己确定的减少碳排放量目的,使英国能够从中获得最大限度回报[10]。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后发优势,合理利用研发技术进行能源转型。

以上五个方面是发展低碳经济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所在。但具体到不同的地区和领域,因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不同、制度环境和基础的不同,有些指标通过强制性法律手段予以贯彻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因地制宜”,恰当运用各种手段,选择好的经验,摒除空谈十分关键。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大碳排放国,据推测2010年后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大国[11]。虽然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没有明确的减排任务,但是碳减排将是制约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如何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吸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现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了上海和保定作为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此后,“低碳城市”开始受到各大城市热捧。吉林、珠海两省市率先申建低碳经济示范区,杭州表示要在全国率先建设低碳城市,并着手规划建设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但是我们国家有自己的国情,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的困境。

1.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衡量低碳经济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虽然我国已经相继颁布《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可再生资源法》、《节约能源法》等许多法律,但是大多数都是指导性法律,并且缺乏直接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另外,虽然对低碳经济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缺乏衡量低碳经济的标准和指标体系,究竟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和碳排放标准算低碳经济,目前尚缺乏定量的评价标准。

2.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向低碳模式发展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

3.低碳技术落后,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够,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这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发展。

中央政府投入可再生能源的科技攻关费用偏少,不能满足技术研发的要求。2008年国家新能源的财政投入不足40亿元,2009年也没有超过100亿元,而美国2009年发展清洁能源技术的投入已超过1200亿美元。

4.经济激励政策力度不够

在财政上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补贴不足,没有价格优势。许多项目的补贴都是象征性的,补贴的面窄而且额度、比例很小。在税收上,体现不出对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发展的优惠。

5.碳汇潜力较大,但挖掘不够

据专家分析,我国现有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只占潜在碳储量的44.3%,陆地生态系统仍有很大的碳汇潜力。

6.参与制定的国际规则较少,国际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环境作为一个公共物品,许多国家都想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至于在发展过程中只考虑了自身利益,造成了彼此的不信任,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一直达不成共识。虽然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重要的一员,但由于对国际规则还不甚熟悉,被动接受的国际规则较多而参与制定的国际规则较少。应该利用《京都议定书》后期谈判的契机,积极参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规则及方案的制定,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二)政策建议

1.加快立法工作并加强法的实施

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也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之一。为了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制定《低碳经济促进法》。在完善发展低碳经济法制保障的前提下,还必须适时修改一些环境和资源法,淘汰过时的一些法律文件,有了这些法律的保障,行动才能有所保证,才能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2.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以煤炭为主的结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煤炭的消耗总量日趋增大,这种高速消耗的背后带来的必然是高排放,高污染的风险,所以必须优化能源结构,并且大力发展可持续能源。

3.大力开展低碳技术研发和先进碳技术的引进

要优化能源结构,技术是支持和保障。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同时保护知识产权,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另外对于先进低碳技术的引入,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清洁发展机制(CDM)[12]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引进先进技术的捷径。我们可以直接从发达国家引入成熟的技术,从而降低成本,缩短技术产业化的时间。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财政预算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中央、地方和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诱导经济转型,扶持低碳企业发展;同时加大投入也能促使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5.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标,灵活运用金融、税收、项目扶持等优惠措施

其中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富有成效的政策手段[13]。碳税是一个混合型税种,它的税率由该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不同的能源由于含碳量和发热量不同,会有不同的税负,低碳能源的税负要低于高碳能源的税负,因此,碳税对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积极发展有明显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应密切协作,调整税收政策,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此外,碳交易是正在兴起的一种促进低碳发展的模式。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ERPAs)。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通常来说,碳交易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14]。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促进各地区、各单位之间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有重要作用。2008年8月,全国首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挂牌,它将为开展环保和排放的技术交易、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提供平台。

6.充分挖掘碳汇潜力

中国拥有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的基本潜力,许多边缘化土地和森林没有被利用起来,应当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农田保护和海洋管理等措施保护自然碳库,利用植物和土壤吸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15]。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到7.1亿吨碳,要减少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必须有效发挥森林碳汇能力。

7.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企业只有参与到了低碳经济规则的制定当中,才有可能摸透国际经济贸易的规律,才能在发展中始终走在他人的前面,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另外,碳减排是一项国际事务,由于大气温室气体排放及其排放空间是全球公共物品[16],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的经济发展中都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对环境容量和低碳经济的进程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必须加强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技术、体制和立法等很多方面都还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发达国家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才能缩小先进碳技术方面的差距,通过共同开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提高全民意识,普及低碳思想,深入学习和教育。发展低碳经济也要以人为本,因为人是主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孙佑海,丁敏.依法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J].世界环境,2008(2):29-30.

[2]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

[3]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 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5-40

[4]于宏源. 低碳经济: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方向[J].绿叶,2009(1):69-74.

[5]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26-28.

[6]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4-19.

[7]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低碳经济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78-186.

[8]DOUGLAS LUNDIN.Welfare Improving Carbon Dioxide Tax Reform Taking Externality and Location into Account[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01(8):815–835.

[9]Climate Change Policies, Energy Security and Carbon Dependency[J].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2003(3): 221-242.

[10]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23-27.

[11]庄贵阳.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J].世界知识,2007(9):12.

[12]I.JURGENS ,B. SCHLAMADINGER,P.GOMEZ. Bioenergy and the CDM in the Emerging Market for Carbon Credits[J].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6(11): 1051–1081 .

[13]金乐琴,刘瑞.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84-87.

[14]吴晓青. 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1-24.

[15]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28):4-5.

[16]贾德昌.低碳经济时代向我们走来[J].中国工程咨询.2009(4):13-16.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能源经济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