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中的大学体育课程

2013-01-30 11:41
浙江体育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学习型课程内容内容

王 林

(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1 问题的提出

走向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选择,只有持续不断地终身学习才能够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审视和改革学校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1]”,在学习型社会中,学校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能够驾驭走向社会以后的再学习。大学体育课程需要更加关注学生是否有愿望并有能力不断地获取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身心特点的变化、体育价值需求的变化,人们需要进行终身体育学习以实现主体性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学习型社会中的大学体育课程应当更加突出“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体育学习活动生活化的功能[2]。”

然而,纵观当今大学体育课程,从课程目标看,普遍缺乏对于传承体育文化的足够关注,致使大学生体育学习动力与能力的发展局限在浅表层次,体育学习生活化的进程也只能停留在最基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上;从课程内容看,普遍是由学生从众多项目中凭兴趣选择二、三个项目进行教学,缺乏对课程内容体系应蕴涵的内在价值进行系统挖掘和引导;从课程结构看,尽管普遍从“大课程观”出发来强调课内外一体化,但是结构要素没有深入牵连课程内容体系,因而显得不够有机统一,妨碍了体育学习迁移性发挥的可能。

因此,从学习型社会视角来看,目前的大学体育课程在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能力培养方面尚且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为此,本研究通过探讨学习型社会中大学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与结构,以力图表达新时代、新视角下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育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培养方案,促进学习型社会中大学体育课程功能的有效实现,推进以体育课程为载体的育人培养。

2 课程理念应更加关注并体现“文化”与“生活”

课程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育人方案,是通过对优秀文化的选择和传播来实现的,体育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也只有通过体育文化的积累与沉淀而逐渐发展起来。在体育课程中,需要选择安排适合学生特点并能够体现出一定文化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体育学习的方法、具备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而且使他们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具备顽强的体育意志、树立高尚的体育道德、形成稳定的体育精神。学习型社会中的体育课程,需要关注的就是这种学习获得与内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身心变化。这个变化过程的结果,就是体育文化经传播而凝结在学生身上的体育文化素养。因此,文化性是学习型社会中大学体育课程重要价值的首要体现。

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们的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做到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3]。”因此,必须把体育学习生活化的理念贯穿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始终。不仅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和尝试、自主体验和感悟、不断突破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之为生活中的学习。提倡生活性的体育课程理念,旨在有效唤醒学生体育参与的欲望和需求,促进学生以开放、自主、体验、合作、交往、探究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进行体育学习活动,从而具备不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 课程目标应更加突出并促进“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

学习型社会中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应该力求反映出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要获得的在体育学习动力与能力方面的良好变化,从而为其终身体育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此,依据学习型社会中的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结合来自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以及专家学者对课程目标看法的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从体育学习动力和体育学习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期望来具体表述课程目标。这样的分类表述可以为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设置乃至于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活动行为、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1 体育学习的动力目标

从行为表现看:对正在经历的体育学习活动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和热情;能够经常出现在学校的一些运动场所;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一些体育认知方面的沟通交流、讨论评价;有勇气面对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艰辛,敢于选择对自己更富有挑战意义和促进价值的学习内容;自愿参加多种类型体育学习组织的各种活动。

从促成条件看:学习过程中应提供给学生展示成功的机会,创建富有挑战自我并能激发个性发挥的具体情境;明确指出学习内容的价值意义并设计恰当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养成关注学习任务本身的心理定向;营造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吸引和鼓励学生以参赛者、宣传者、组织者、帮助者等角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体育学习本质的理解。

3.2 体育学习的能力目标

从行为表现看:善于有针对性地观察动作技术过程、明确关键技术环节和动作目的、能够在模仿的同时分析与比较自己与榜样在身体姿势、位置、方向、速度、力量以及肢体配合等方面的差异;善于通过变换各种练习条件或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并结合自身习惯来设计学习步骤;在动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经常反思与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善于查阅并对照有关资料,来诊断和评价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并能够合理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习内容;能够根据自身状况以及外部条件的改变,合理转换与计划新的学习内容。

从促成条件看: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动作技术原理的解释,并加强正误对比示范和易犯错误的提醒,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提供相互观摩与交往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的自我建构;提供多样的诱导性、专门性练习手段,以积累技能储备;提供获得各类体育信息的多种来源和渠道,促进主动学习;提供小组或团队的组织合作氛围以及竞赛、游戏等场景,促进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合理规划课程结构,促使学生经历多种学习组织、多种学习内容和多种学习方式,以诱发学习方法与技能的迁移效应,并唤起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

4 课程内容应更加优化并融合“科学性”与“人文性”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4]。”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因体育学习而形成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对于学习动力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提升学生体育学习动力与能力的内容,应当蕴涵着较强的科学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蕴涵科学性价值是指能够体现体育学科自身逻辑特点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许多运动内容中蕴涵着特定的运动规律、结构特点和活动方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和选择,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可以促进其体育科学素养的提高,可以为体育学习能力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蕴涵人文性价值是指运动内容中有着较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因素,这些内容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需求,而且还可以促进其体育道德和体育意志的进一步提升。选择这些内容可以促进学生体育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体育学习动力的发展。为此,本文提出建立以竞技运动和健身运动为主、以休闲运动和拓展运动为辅的,既具有各自优势功能作用又具有互补效应的内容体系。

“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和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5]。”它不仅包括高水平的运动竞赛,也包括着大众化的运动竞赛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训练过程。选入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竞技运动项目应该限定在具有对抗性的球类项目和格斗类项目,如隔网对抗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排球;同场对抗的足球、篮球、手球、橄榄球;格斗对抗的散打、跆拳道、拳击、空手道等。课程中应该围绕着攻防对抗的技战术学习为中心而展开,并通过以赛带学、以赛促学、学赛结合的形式进行。各高校在能够提供多样性学习项目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这也是促进学习能力提高的一项基本措施。

健身运动指为了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柔韧性以及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身体锻炼。尽管绝大多数体育项目都可以用来作为健身的手段,但是选入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健身项目应该限定在田径、定向运动、游泳、武术套路、太极拳(剑)、健美操、体育舞蹈、健美、基本体操等。健身运动内容的学习有着较强的科学性要求,也即有关健身的知识与技能、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性。要学会科学健身,就必然需要掌握诊断和评价自身运动状况的方法,学会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健身项目,学会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或运动处方,并且在健身学习实践中对进展过程不断地进行调节。

休闲运动指人们以自己喜欢的身体练习为手段,以愉悦身心、丰富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身体活动。选入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休闲运动项目根据条件可以考虑登山、攀岩、射箭、射击、滑板、轮滑、自行车、舞龙、舞狮、龙舟、高尔夫球、保龄球、门球、台球、地掷球、毽球、瑜伽、健身气功等。休闲类运动项目的学习一般建议在社团、协会、俱乐部或选修课中进行。

拓展运动是一项集惊险、娱乐、教育于一体的身心综合性活动。通过对拓展运动的参与和体验,可以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选入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拓展运动项目应该以场地项目为主,适当考虑野外项目,各高校也可以根据条件自行开发与创新。拓展类运动项目的学习一般建议在社团、协会、俱乐部或选修课中进行。

上述四种分类内容具有不同的优势功能,在实现体育学习动力目标和能力目标的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价值作用,将它们合理地设置在课程结构的具体要素中,可以起到互补促进的整体效应。

5 课程结构应更加完善并强调“协同性”与“互补性”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6]。”当今的大学体育课程结构普遍强调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还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训练与竞赛等才能实现[7]。”为此,学习型社会中的大学体育课程结构,应当突出体现协同性和互补性的基本特征,使其在促进课程目标实现上显示出特有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程结构的协同性是强调课程类型之间的相互联系、整体配合。把体育学科课程、体育活动课程以及体育隐性课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同时受到作用和影响。三种类型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具体体现在各个学期的课程设置与安排上,也即学生在任何学期的体育学习过程,都可以同时受到多种组织形式的协同影响,而不是单一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单一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这种多组织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构特征,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广泛参与的机会、是一种在各种教育情境中的交流与交往。

课程结构的互补性是强调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促进、整体统一。即在同一个学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体育学习内容都不是单一的。课程提供给学生的是以健身、竞技、休闲和拓展等四类运动内容所构建起来的完整体系。在课程结构要素中,从体育学科课程和体育活动课程的具体内部构成上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全面接触和感受不同类别体育运动内容的活动特征,对于体育学习动力和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把课程类型要素与课程内容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可供操作的有机整体,是需要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而定的。在此,本文示例以供参考。

一年级:

健身运动内容的必修课——作为必修性质的学科课程来对待,由学生在提供的健身运动项目中选择一项进行学习,学习时间限定两个学期。

竞技运动内容的必修活动或休闲运动内容的必修活动(两选一)——作为必修性质的活动课程来对待,是课内外一体化的具体体现,由学生选择参加相应的协会、社团或俱乐部,学习时间限定一个学期,可以更换也可以继续。

健身项目介绍或竞技项目介绍——作为选修性质的学科课程来对待,学习时间限定一个学期,由相互关联的三个项目单元串联组成。

二年级:

竞技运动内容的必修课——作为必修性质的学科课程来对待,由学生在提供的竞技运动项目中选择一项进行学习,学习时间限定两个学期。

健身运动内容的必修活动或拓展运动内容的必修活动(两选一)——作为必修性质的活动课程来对待,是课内外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学习时间限定一个学期,可以更换也可以继续。健身运动内容按功能设置供学生选择,如“女子健身、健美类学习俱乐部”、“男子力量类学习俱乐部”、“柔韧、灵敏类学习俱乐部”和“有氧耐力类学习俱乐部”。

竞技运动内容的选修活动或休闲运动内容的选修活动——作为选修性质的活动课程来对待,学习时间限定一个学期,由相互关联的二、三个项目单元串联组成,如“格斗类学习俱乐部”、“小球类学习俱乐部”或“登山、攀岩俱乐部”、“滑板、轮滑俱乐部”等。

三年级至研究生:

四类运动内容的选修课以及单项协会、社团、俱乐部,以单一项目内容学习为主。

至于体育隐性课程,应当考虑多种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除了上述正式体育课程外,还应当考虑非正式体育课程的协同促进,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的机会和条件。如各种形式和层次的体育竞赛、体育训练营、学生体育社团与协会、校园体育俱乐部、校园体育文化节、校际体育交流、社会体育参与、体育专题讲座、校园体育网络等。

6 结 语

学习型社会中大学体育课程的指导理念应更加关注并体现“文化”与“生活”;课程目标应更加突出并促进“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尤其需要注重对促成条件的合理预设;课程内容应更加优化并融合“科学性”与“人文性”;课程结构应更加完善并强调“协同性”与“互补性”,即处理好课程类型的相互联系和课程内容的相互促进。

[1]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2.

[2]王林.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4):40-42.

[3]连玉明.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68.

[4]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2.

[5]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68.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0.

[7]宋尽贤,廖文科.中国学校体育30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5.

猜你喜欢
学习型课程内容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主要内容
新时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