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成就

2013-01-30 15:51严宏伟
中国出版 2013年17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出版业新闻出版

文/严宏伟

当今时代,文化的进步发展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作为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经过积极探索,扎实工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改革的进度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发生重要转变,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重要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些经验和成就,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新闻出版在更高起点上改革发展,推动当前正在开展的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经验

出版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年初到2005年12月,主要是开展试点、探索经验,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21家新闻出版单位进行试点。第二阶段从2005年12月到2010年7月,主要是扩大试点、逐步推开,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年,中央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3个出版集团成立企业集团公司,100多家出版社完成改制。第三阶段从2010年7月到2011年10月,主要是加快推进、全面展开。原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按照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精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除保留4家事业性质出版社以及26家军队出版社外,其他出版发行单位全部转企改制,出版领域基本完成改革任务,重点难点取得重大突破。第四阶段从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至今,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阶段性改革任务,出版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出版体制改革之所以能顺利推进,成果显著,主要在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改革方向清晰明确,改革措施审慎有力,既坚持原则,又兼顾特殊性,妥善处理了各种关系,在出版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出版工作的正确方向。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在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新闻出版行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密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宏观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宏观上,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事分设、管办分离,理顺了党、政、企、事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新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微观上,加快转企改制,印刷、发行、出版、音像的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新型市场主体地位初步确立。同时强调无论是公益性出版事业还是经营性出版产业,都要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坚持正确导向。

2.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出版改制过程中,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加强、两促进,强调市场的作用,但也强调不能单纯依靠市场导向,简单地搞什么“产业化、市场化”。统筹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与利润指标等方面,不能仅仅为了经济利益,牺牲社会效益、影响和谐稳定及国家安全,为此,原新闻出版总署还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的意见》强调,无论是转企改制后成为企业的出版单位,还是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的出版单位,必须设置总编辑岗位,其地位更加重要,负责出版导向,保证出版物内容质量,体现了出版社转企改制后进一步把好图书内容关的重要性。

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总体设计。由于文化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价值理念特殊性,出版体制改革问题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社会涉及面很广,关系到坚守思想舆论阵地的大问题,所以必须明确方向、把握原则、统筹设计,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在出版改革之初,根据体制改革中突出存在的观念和思路问题,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引导行业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明确了性质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的改革思路,依据新闻出版业不同属性、不同功能、不同层次的改革对象,分别设计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分开”、转企改制“四到位”、行政事业“两分离”的改革路线。

4.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界定出版单位性质和功能,明确不同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对发行、印刷、复制、进出口等产业属性强的新闻出版单位,首先推动整体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音像、电子、网络、数字出版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出版单位,实行全行业转企改制;对图书、报刊出版单位区分不同性质,促进事业性出版单位进行事业性质改革,推动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新兴市场主体;对报刊体制改革按时政类和非时政类两类不同性质进行;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制定出明确指导意见。

5.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配套推进。从最初积极试点,在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完善配套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同时国家还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把体制机制创新与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坚持了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

6.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充分尊重职工意见。为完善政策保障,鼓励早改早受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30多个政策文件,妥善处理出版单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比如,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解决了文化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待遇差距;实行减免所得税政策,支持转制单位的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发文,就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后参加北京市养老保险有关问题发出专门通知,切实为转企后的出版社职工解决了后顾之忧。国家得进步,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这是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改革的助推器。只有在转企改制中照顾到大多数职工的利益,改革才能得到群众拥护,才能顺利推进。

二、出版体制改革的成就

经过全面深入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新闻出版业呈现出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态势,出版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世界第一,报刊发行量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世界第一,印刷业总产值世界第三。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出版大国。[1]全国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改制,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组建了100多家报刊集团和出版传媒集团。[2]出版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解放了出版业生产力,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重大成果,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1.出版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出版图书品质进一步提升。改革促进了发展,出版业呈现出整体繁荣和出版发行单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的态势。不仅大型出版集团的效益显著上升,高校出版社改革试点的19家出版社2007年图书平均重印率更是高达64%,平均总资产也保持连续几年增长13%以上。[3]这些数字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转企改制后的出版单位出版图书的品质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效益进一步增强。发行集团销售额和资产规模也逐年攀升,告别了过去单纯依赖教材发行的局面。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比2002年的170962种多了24万余种,增长142.56%; 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总产出1935.5亿元,从2010年破千亿元到逼近两千亿元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4]这一组对比数字说明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描绘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出版业初步形成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出版核心竞争力。转企改制打破了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意味着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合作,意味着企业制度、运行机制、工作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指引下,完成经营性转企改制工作的出版单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管理、经营、用人、激励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率、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机制,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转制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核心竞争力,确立了出版发行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明确了出资人及其权益,企业自主权力增强;通过政策调整,落实了劳动人事、社会保障政策,职工身份的转变带动了观念转变,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完善了出版发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使得管理更加规范、决策更加科学,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联合重组是出版企业加快发展,整合出版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出版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现战略重组与资源整合,壮大了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出版业集团化建设取得了实效,推进了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的建立。随着全国出版社转企改制全面完成,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出版集团公司,以及一批专、精、特、新的出版企业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出版创新,为中国由“出版大国”迈进“出版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先后组建了120多家各类出版传媒集团,已经有49家新闻出版企业在海内外上市。[5]出版发行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和跨地域重组取得突破,涌现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中南出版传媒、浙江出版联合等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都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出版企业。

集团化建设成效显著,改变了我国出版业小而弱的状况,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公司。其中,一些出版传媒集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2012年,全国出版、报刊、发行集团资产总额达4202.2亿元,占全国出版发行行业资产总额的73.7%。[6]集团化建设提高了出版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众多的集团成为出版市场的主导力量和出版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经过10年来的改革与实践,我国出版体制改革从积极探索、开展试点到扩大试点,再到全面展开、加快推进,成果显著,为文化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积聚了丰富经验。然而,转企改制不是出版业改革的目的,应在巩固改革成果、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出版与科技的融合,积极参与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注释:

[1]柳斌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加快推进新闻出版强国建设——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13-01-04

[2]应妮.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已转制或登记为企业[EB/OL].中国新闻网,2011-02-28

[3]王坤宁.19家高校出版社示范作用明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3-18

[4]郝振省深度解读《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新华网,2013-07-12

[5]柳斌杰.柳斌杰在2012出版传媒集团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12-09-25

[6]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1-2012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R].2013-07-13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出版业新闻出版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简介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中国新闻出版报》正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关于印发《出版单位变更资本结构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
山东将推十个新闻出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