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科举

2013-01-30 21:51杨学为
中国考试 2013年4期
关键词:科举制血统科举

杨学为

2004年,天津市教育考试院乔丽娟院长对我说,打算建一座科举博物馆。我说,建博物馆比较难,管理也费劲,如果为了宣传,出画册比较简单,也可以起博物馆的作用。她同意我的看法。于是,在天津,由她主持,请刘海峰、李世愉、李占伦,还有我,讨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科举实物的线索,拍照。不久,在自考分会常务理事会上,我报告了这件事,我便以自考分会的名义到各地拍照。

根据“现存的、已知的”和“一网打尽”的目标,历时四年,所到之处,受到有关省、市考试机构大力帮助,提供交通、食宿,令我非常感动,特别是海淞、刘炳贵、葛为民、才仁·战斗、胡启迪、李谦、杨智磊、王成骥、卢羡文、唐佐明、王华、潘送求、蒋明之、符方杰、陈达辉、魏成松、董首昌、黄继晏,还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李国荣、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赵前等同志,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后来,胡宏伟同志又协助召开了编委会。在即将成书之日,我再次表达对他们深深的谢意。

4年多来,我努力学习有关科举的文献、论著,到各地考察科举遗存的实物,拍照,相当于进了一次大学,自觉长进不小。我深感,科举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财富,科举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废科举之初及“文革”时期,我们深受无考试之害;恢复高考后,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关于考试,现在的问题太多。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研究科举的历史,总结它的经验教训,揭示考试的规律,以利于现在的考试事业,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从公元前21世纪尧舜禹开始,考试贯串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夏商周三代宗族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西周实行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他的血统决定的,即世族世官制。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士”人知识分子崛起,以智力挑战血统,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各诸侯国的国君之类,迫切需要智力超群的“士”人,辅助自己,战胜对手;同时,大批“士”人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面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典型的代表是公元前361年秦孝公试公孙鞅(商鞅)。在商鞅主持下,秦国变法,迅速由弱变强,并最终统一全国,完成了分封建制向郡县制的变革,开启了“官僚政治”的时代。汉武帝为了重振君主专制制度,于公元前134年,采用“策”的方法,选拔人才,成为大规模笔试的先河,把中国建成空前强大的国家。但是,血统的势力仍然是顽强的。在汉代察举制被权势者控制之后,公元220年,魏文帝实行九品官人法,本欲改进察举制,结果都被世族完全垄断了仕途,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然而,社会的进步不可能没有智力,因此也不可能没有作为智力测量方法的考试。至南北朝后期,学校内外的考试,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隋统一全国后,自公元605年开始,科举制开辟了一个凭智力、而非血统的崭新的时代,自愿报名,考试为主,择优录取。春秋战国士人知识分子的崛起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科举制是智力战胜血统的伟大革命。

在1300年的历史中,科举制有效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培育了一个绅士阶层,有力地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科举制还促进了儒家经典的传播,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科举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足以同四大发明媲美。然而,自唐开元置贡院,归礼部,科举遂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宋熙宁以后,科举仅存进士科,读书做官成了教育的唯一培养目标,抑制了社会所需各种人才的成长。元皇庆规定,科举考试内容为“四书”,且以朱熹集注为准,使程朱理学逐步占据了中国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明以后,科举合于学校,考试以八股为主,“代古人语气为之”,教育完全脱离实际,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压制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清科举沿明制,300年无改革,闭关锁国,考试内容严重落后于世界的进步,官学形同虚设。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攻击下,中国无可抗敌卫国之人才,装备落后,屡战屡败,“废科举”成了洋务派、维新派一致的目标。“废科举、兴学校”,所“废”是中国古代教育,所“兴”是中国近代教育。废科举,加速了清王朝及其代表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辛亥革命则开启了古代农耕经济向近代工业经济的转变。

强制性的社会分工,主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考试产生、存在的社会基础。在这种分工消灭之前,在人类发明比考试更好的智力测量方法之前,无论认为考试的“好”或“坏”,考试都不可能被长期废除。科举废除了,考试仍将长期存在。今天,中国虽说已经消灭了阶级,但贫富差别、脑体差别、城乡差别,仍严酷地摆在世人面前。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考试仍是他们以智力对抗血统(权、钱)的唯一武器。这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智力与血统的对抗,是自古以来考试工作的基本矛盾。公平是自科举以来考试工作的最高原则。但是,公平的前提是科学。作为智力测量,如果不准确,甚至相反,则是最大的不公平。恢复高考不久,教育部成立考试中心,以专业化的考试机构,追求考试的最大科学化。

自科举以来,德与智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考试与学校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考试。“智育第一”、“三脱离”成为“文革”废除高考的理由,“应试教育”又成为今天高考的罪状。考试没有终止,考试遇到的矛盾也始终存在。

学历史不能只看文字的材料,还应尽量考察一些历史遗存的实物。本书收录科举有代表性的图片,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科举,如果还能有助于今天考试的改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猜你喜欢
科举制血统科举
古代的考试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锲而不舍
“科举”
简单、好用、承传贵族血统 SUMIKO S.9超低音音箱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信鸽是这样练成的
有牛的血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