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视野下青少年科普期刊发展策略

2013-01-31 08:14吴旭君
中国出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科普期刊青少年

文/吴旭君

当代科技教育具有开放性、丰富性、关联性和关怀性的特征,[1]在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方面的融合越来越突出。在当前背景下,我们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学校的科技教育和传统课程,应当重视校外科技普及、科技传播的教育力量。科普期刊同其他大众传媒一样,是整个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在科技教育视野下审视科普期刊的重要作用和发展策略,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

一、科普期刊的教育价值体现

科普期刊是科学技术信息借以记录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之一,具有出版周期短、更新内容快,栏目灵活、内容丰富,便于携带、利于检索等特点。有学者研究指出,科普期刊的优势、生存依据在于比报纸要精选、有深度,比图书更灵活、综合、靠近前沿贴近生活,比互联网更有形、可靠、环保健康、方便收藏和查阅。[2]与学校普通科学书籍、教科书相比,科普期刊的优势不仅在于它能提供娱乐功能,将科学知识进行了“软着陆”,把科普放在一种“文学的、艺术的、消遣的、游戏的内容”中,[3]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局限。包含科普期刊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和教育资源,能更快、更直接地反映社会发展成果,影响和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成为教师和父母以外强大的教育力量。

以教材、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在资源方面的局限性,限制了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一,出于教材更新不易等各方面的原因,教学内容与科技新成果联系不紧密,传统的课堂限制了学生对科技知识全面的接触和理解。第二,校内科技教育没有足够的教学活动空间和时间,易于采用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采用引导探究、发现等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科学探究和科学过程。第三,中小学科技教师虽然无可替代,但不能满足学生科技素质发展的最大需求。师范院校突出了高等教育的师范性,并没有普遍重视师范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这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科技教师的探索能力和教学能力。第四,学校科技教育在学生技术素质的提高方面存在薄弱之处。技术更注重操作和创作,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实用的价值,因此技术教育必须让学生接触技术及其实际应用,在实践中尝试、创造和操作。单凭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的支持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科普期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首先,能够增加教学的信息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学习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其次,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科学过程和尝试技术操作的设计和指导,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有更加深入的认知,提高科技能力。再者,科学故事引人入胜,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更是对学生有着独特的熏陶作用,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最后,科普作品为文、理之间的融合搭建了桥梁,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许多参考。事实上,新课程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各类青少年科普图书、期刊和报纸的风格和内容。目前理科教材的选修课本选入了大量科普文章,语文教科书和各级考试中也体现了许多科普元素。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月亮上的足迹》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科普类文章作为阅读理解,例如2012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中选取了关于“科技黑箱”的阅读题。

二、科普期刊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国内青少年科普期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杂志,如《中学科技》《小学科技》等;第二类是老少皆宜的一般科普杂志,如《科学画报》《科学生活》;第三类是综合性青少年知识读物,如《课堂内外》《青年博览》《少年博览》等。我国科普期刊的读者以在校学生为主,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中国科普期刊发展报告,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共有科普期刊 455 种,其中大部分发展状况堪忧,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大问题。[4]科普期刊读者的不断流失,外部原因是受到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冲击,内部原因是期刊刊载内容科学性、原创性不足,单一化、雷同化,缺乏创新和特色,与校内科技教育课程衔接不紧密,得不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认同。

第一,刊载内容科学性不足,伤害了期刊的公信力。科普期刊在科学性上的失误往往表现为道听途说、混淆概念、断章取义等。2012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生纵瑞文在博客上发文《可怕的“科普”,恐怖的“科普作家”》,称某新到图书错误百出,例如,鱼类化石成了“甲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头骨化石成了“矿物质”。虽然博文最初矛头是指向一套科普图书,但众网友纷纷跟帖留言,表达对科普期刊在内的多种大众传媒的不满。这套丛书耗时3年,由硕士生撰写、博士生审稿、院士把关,竟然还有如此错误,以至于公众对科普读物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第二,与课程联系不紧密。在应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下,青少年不得不远离科普期刊。一方面,做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课使青少年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和老师不鼓励学生看科普刊物,究其原因是与学校课程及考试无关,唯恐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业。例如,不少学生热衷科幻作品,它把文学、科学和幻想结合在一起,能够激发想象力,但有家长却认为它过于夸张、不切实际,以与正规课程无关为由反对学生订阅。

第三,创新性和互动性不足。科普期刊传播内容较为严肃,不如体育杂志、娱乐杂志那么吸引人。纵观市面上的科普期刊,种类不少但很少能抓人眼球,引起强烈关注和反响的更是凤毛麟角,主要问题是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重复着多年前的话题,滞后于新科技前沿成果,难以开拓学生的新思维;偏重知识介绍,缺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作品,厚重有余、趣味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栏目设计和排版形式单调,缺少互动项目,难以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并利用身边材料体验和探究,更深入广泛地理解科学技术。

三、青少年科普期刊的发展策略

青少年科普期刊的生存压力很大,必须在科技教育视野下审视其发展策略,建议保证其科学性、关联性、通识性、关联性和互动性,力争使科普期刊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赢得青少年的认同和支持。

1.保证科学性,避免错误和误导

科技知识是形成科技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个体对科技知识理解的多少制约着科技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完善。科普期刊向读者传递知识时,其中所呈现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及其包含的社会含义、实际应用、历史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读者积极地面对和解释环境,全面认识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公正评价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贡献和褒贬,透彻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有能力识别科学技术问题,在面对个人和公共决策时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因此,科学性是科普期刊的灵魂,是科普期刊刊载内容的基本要求。科普期刊所呈现的知识要科学、准确,格式、语言要规范,还要有能力辨别伪科学,以免背离科学事实、误导读者、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只有确保刊载的知识内容准确无误,才能让青少年把握科学本质、领悟其精神、体验其过程,真正提高科学素质。

2.保证关联性,拓宽知识和视野

科普期刊应该保证与学校教育的关联性,保证各学科间的关联和融合,有意识地对学校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第一,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体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认知学派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学习者在学习中需要将新概念和新信息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青少年科普期刊在选择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内容时,不能对学校教育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和强调,而是应该把握好难易程度,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科学认知结构和经验,引起共鸣,以达到有效提升与发展,开发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潜在品质和能力。第二,这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如前所述,学校教材容量有限、更新不易、呈现方式受限,科普期刊有责任与学校课程衔接,这与新课改理念是相通的。新课改着眼于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倡导以校外资源来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三,能够获得家长和教师的青睐。与学校知识的关联和衔接能够使科普期刊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认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保证通识性,回归兴趣和经验

通识教育关注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主张开展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教育,提倡给青少年一种基于兴趣的、准确的、一般性的知识,使青少年熟悉生活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科普期刊可以很好地发挥通识教育作用。如果科普期刊太专业或过于深奥,就会缩小读者范围、拉远读者距离,浅显易懂的文字才能让读者愿意看、看得懂。在生活中科学技术无处不在,如果能把视野拓展到与生活相关的所有领域,以身边的事物切入,可以将青少年的学习行为与其个人经验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能够基于亲身体验更广泛地关注、感知和探究科学技术。

4.保证互动性,引导实践与创造

科普期刊应该重新定位科普表现手段,不仅要改变说教式面孔,增加互动栏目,指导青少年活动,还要借力现代印刷技术,适当增加精美插图,提高印刷装帧质量,以更合适的、流行的、引人入胜的形式将科学传达给公众,增强鲜活性和感染力,使青少年的阅读更轻松、思维更活跃、操作更主动。首先,互动性符合青少年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主张只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让他们学到真正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标新立异、个性突出、喜欢“读图”、参与意识强烈。其次,保持互动性能够使科普期刊由“静”变“动”,克服其静态劣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运用独特的科技思维能力,别出心裁、富有创意地提出或解决科技现象或科技问题的能力,是创造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期刊应该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探究的乐趣,引导青少年实践与创造,养成勤思考、勤提问、勤质疑的习惯,能够在生活中有效选用科技方法和技术工具,有创意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予以施行。

[1]吴旭君.利用社会科技教育资源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20-21

[2]潘光友等.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科普期刊的时代性特点[J].云南大学学报,2011,(33):2

[3]林雪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青少年科普期刊编辑论[C].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10

[4]刘信中.青少年科普:困境与机遇[J].新闻研究导刊.2012,(2):10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

猜你喜欢
科普期刊青少年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青少年发明家
科普达人养成记
期刊问答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