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临床思路探讨

2013-01-31 03:42李满容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瘀血肝病血瘀

李满容

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临床思路探讨

李满容

中医本无“肝纤维化”一病,多按照其具体的临床表现归属为“瘀血”、“积聚”范畴。目前的研究表明,早期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后期假小叶形成是不可逆的,因此对其治疗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首先阐述了祖国医学有关淤血的记载,其次,分析了活血化瘀法的作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与瘀血的关系,同时,深入探讨了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现状,以及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应用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肝纤维化;肝硬化;中医;活血化瘀

肝纤维化是指正常肝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病理变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特征,是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肝硬化的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反复或持续慢性肝实质炎症、坏死持续不断的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肌成纤维细胞、星状细胞被激活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反应为其始动环节。主要形成因素有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代谢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遗传性肝病、血吸虫肝病、中毒性肝损害等疾病。根据大量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即使是轻度,也至少有6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对于中度以上的几乎 100%都有肝纤维化。中医本无“肝纤维化”一病,多按照其具体的临床表现归属为“瘀血”、“积聚”范畴。导致瘀血和积聚的病因有:壅塞肝脏,痰瘀凝结,气滞血瘀;痰湿内生,酒食不节;留滞肝体,邪气未尽;感受虫害、疫毒、寒湿、湿热等;肝气郁结、情志不舒。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瘀共存、气机郁滞、气滞血瘀、肝脾不和等,但其基本病理变化依然是“血瘀”。临床上主要症状和征象有胁痛、面色黧黑、肝脾肿大或肝缩小、蛛纹赤掌、黄疸、出血倾向、舌紫暗,脉弦或涩。目前的研究表明:早期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的,后期假小叶形成是不可逆的,因此对其治疗的研究成为热点。

1 祖国医学有关瘀血的记载

淤血二字,始见于《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中,但是有关淤血的记载实起源于《内经》,如《灵枢》中之“恶血”即为淤血的最早记载。历代医学家根据各自的经验,给予淤血提出了不同的名称,如张仲景称谓“蓄血”“干血”,巢元方称为“留血”“积血”,朱丹溪称为“死血”,唐容川称为“离经之血”等。这些名称提示了淤血包括了血管内淤血、血管外淤血及血液成分异常等几种不同性质和状况,从而丰富了淤血学说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有关淤血的病机、表现和治则早在《内经》就有较详细的记载,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痛,寒中,恶血在内……”,“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平和”。“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这些论述,为后世发展淤血学说奠定了基础。药物方面,在我国第一部中药书籍《神农本草经》上就记载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数十种。至汉,张仲景总结先人经验,首先提出“瘀血”的名称,并在治疗蓄血、血痹、虚劳、症瘕、产后腹痛等疾病中,首创瘀血的辨证论治和方剂。张仲景对血瘀证论述较为深刻,创鳖甲煎丸、抵当汤、桃核承气汤这些理论和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故张仲景可称之为瘀血学说的创始者。其后多位医家对此作出了贡献,这些论述为后世发展瘀血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瘀血学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说。

2 活血化瘀法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由血瘀而引起的一种特有疗法。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施治于各种系统的疾病,取得较好疗效。深入探讨活血化瘀疗法的实质,已成为当前医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近年来,活血化瘀法不仅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验室研究和理论探讨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和进展,使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得到新的发展。淤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血瘀证主要表现为面色黧黑、口唇爪甲紫暗、肌肤甲错、疼痛如刺、肿块、出血倾向、经期改变、舌紫暗或瘀点、脉弦或涩、结代等。活血化瘀法具有畅通血脉、疏通经络、散瘀消结、生新止痛等功效,主治“血瘀证”。因淤血或其它因素导致的气血失调,淤血内阻,脉络不通时均可应用活血化瘀法。

3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与瘀血的关系

肝脏与肝脏是人体供血最为丰富的脏器之一,其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25%~30%,中医学谓之日“肝藏血”,说明肝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密切。肝藏血,其储藏和调节全身血量的作用是维持经脉血气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故瘀血的产生与肝脏亦息息相关。清·吴澄言:“积瘀凝滞,不问何经,总属于肝。盖肝主血也。故凡败血积聚,从其所属,必归于肝,故见胁肋小腹胀痛者,皆肝经之道也。”肝主藏血,邪郁日久,必壅塞肝络,瘀血内停。当某些肝脏疾病特别是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时,由于炎症持续存在,纤维化产生及假小叶形成,使肝内血流阻力增加,肝脏血流量减少,形成产生血瘀的病理基础。近年来,有人提出“肝微循环障碍”是病毒性肝炎发病原理的病理生理基础,而所谓的“肝循环障碍”的结构变化如肝纤维化等与中医瘀血确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活血法成为多种肝脏疾病最重要的治法之一。活血化瘀的临床意义在于改善患者瘀血状态,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肝脏血流量、改善血液理化性质及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病灶消退及增生性病变饿软化和吸收、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活血法良好的降酶、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降解等效果与上述综合效能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肝脏血液循环的改善和血流量的增加可以携带更多新鲜氧气,为被破坏肝细胞的尽快修复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活血化瘀方药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疗效是肯定的。活血化瘀药对肝纤维化有显著的改善和逆转作用。

4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现状

目前具有活血化瘀的药物在临床上有以下几大类:①中医经典书籍中典型的活血化瘀的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下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大黄螫虫丸等。②经过临床试验具有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安络化纤丸、复方鳖甲软肝片、扶正化瘀胶囊等。③根据其药理提取其有效成分的注射剂: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上述药物尽管其剂型不同,但是其活血化瘀的机理是相同的,临床上根据其病症和患者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剂型进行治疗。

5 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应用思路探讨

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是研究较多的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治疗方法,但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临床使用也应究其症候和舌脉的不同而分别论之。可从以下几方面运用。

5.1 活血化瘀法分类运用活血化瘀法可分为三种,分别是破血法、活血法、和血法。破血法:破血消瘀,较为峻猛,适用于正盛邪亦盛,常用药物有水蛭、莪术、三棱、没药、乳香等。和血法:和血、养血,作用柔和,适合正气较弱或病情轻微的患者,常用药物有生地、鸡血藤、当归、赤芍、丹参等。活血法:祛瘀、活血,作用适中,多适用于正气不衰、邪盛的患者,常用药物有穿山甲、水红花子、三七、郁金、桃仁、红花等。

5.2 活血化瘀法分阶段运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早期患者正气尚旺盛,以活血化瘀为主,扶正为辅,治疗不能伤正气;肝硬化中期邪盛但正气未衰,可攻补兼施;肝硬化晚期正气已衰,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剂量不宜过重。分阶段是相对的,任何阶段都应注意正气的陪护,元气才是机体恢复及保持健康的最大原动力,活血化瘀药只有在元气的敷布和吸收下才能发挥其功效。由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患者证侯复杂,常为多种病理因素所致,常兼有湿热、痰湿、肝郁、阴虚、气虚、脾虚、肾虚等。需分主次,诸法协同应用,常配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健脾利湿、补肾益气等法。诸法配合,参考《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的原则,以达到清热、化湿、养阴润燥等目的。

5.3 活血化瘀法的审因运用首先要因肝制宜,注意肝体阴用阳的特点,注重对肝木的滋养和条达,用药忌刚宜柔,以求勿伤藏血之脏,多选用作用和缓的活血化瘀与软坚之品。肝硬化的患者多伴有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更要注意避免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其次要因时制宜,注意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如春季为肝的本藏气候,升散之品不宜太过,以润养之物为主;夏季气候炎热,肝用阳而易因外邪(暑、热、湿)并病,宜清而不宜滋养。再次要因人(个体)制宜,年龄和体质是遣方用药的基础,剂量调配十分关键。

在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治疗研究中,无论是中医学的辨证施治,还是现代医学的科学研究均表明,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核心大法,采用该方法可以逆转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防止慢性肝病的病情进展。但还需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和增强其临床疗效。

[1] 尹常健.肝病临证十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3-145.

[2] 周孜.丹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 (4):242.

[3] 唐智敏.肝血瘀阻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2):81.

[4] 吴荣雪.抗肝纤一号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9(2):33.

[5] 清·唐容川,魏武英.血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2.

[6] 袁玉梅,李召忠,刘华,等.肝硬变肝血流图与 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01):145-148.

[7] 李华,朱月香.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改变[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13,20(4):40.

[8] 林粤,王北宁,韩玲霞.重症肝病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及其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6(6):531.

[9] 宋丽洁,马雪平.血小板计数临床应用研究现状[J].临床检验杂志,2009,17(4):252-253.

[10] 王修石,袁亚军.对620例肝硬化血小参数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9):791.

R242

A

1673-5846(2013)07-0298-03

四川乐山市中医医院肝病科,四川乐山 614000

猜你喜欢
瘀血肝病血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话说血瘀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