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品含酸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2013-02-01 01:20陈屏昭杜红波秦燕芬杨宏贵李成树莫正芬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酸碱法测定昭通

陈屏昭,杜红波,秦燕芬,杨宏贵,李成树,莫正芬

(1.昭通学院 化学系,云南 昭通 657000;2.昭通学院 化学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云南 昭通 657000)

果蔬品含酸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陈屏昭1,杜红波2,秦燕芬2,杨宏贵2,李成树2,莫正芬2

(1.昭通学院 化学系,云南 昭通 657000;2.昭通学院 化学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云南 昭通 657000)

对果蔬品的可滴定酸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显示,用改进后的方法测定富士苹果、鸭梨、柑橘、葡萄、胡萝卜、白萝卜、番茄、菠菜和青菜等果蔬品可食部分的可滴定酸含量,能有效地避免方法误差,具有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的特点。

果蔬品;可滴定酸;酸碱滴定法;方法误差

果蔬品中含有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多种有机酸,且因果蔬品种类和成熟度不同,有机酸的构成和含量也不同。果蔬品中有机酸参与合成酚类、氨基酸、酯类和芳香物质,参与光呼吸,对果蔬品的自身代谢起着重要作用[1],其含量不但影响其品质和风味口感,也是评价果蔬成熟度和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2-3]。有机酸还可以促进消化,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测定果蔬品中的酸含量是其品质分析和采收后贮藏、运输过程中生理生化性质检测的重要内容。因此,准确测定果蔬中的酸含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准确测定果蔬品中可滴定酸含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定方案快速、提取率高、提取过程无损耗和测定样液稳定性好。现行的测定方法有酸碱电位滴定法[4-5]、酸碱电导滴定法[6]、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法[3,7-8]等。其中酸碱滴定法[9-10]是操作比较简单、快速,且不需要昂贵仪器设备的常用方法。然而酸碱滴定法因为制样方法的不同及果汁自身颜色的干扰,从而导致结果误差较大。作者在现行酸碱滴定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果蔬品特点,对制样方法进行了改进,对定量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以期为同行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1 现行果蔬品酸碱滴定法方案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现行果蔬品酸碱滴定法方案

A法 (现行)。剔除试样的非可食部分,用四分法取可食部分25 g切碎混匀,置研钵中研碎,用100 mL蒸馏水洗入250 mL容量瓶,置于75~80℃水浴上加热30 min,期间摇动数次,取出冷却,加水至刻度,摇匀过滤;吸取滤液20 mL放入烧杯中,加酚酞指示剂2滴,用 0.1 mol·L-1的NaOH滴定,直至成淡红色,30 s内不退色为终点[9]。

其中:VA为消耗NaOH标准液的体积 (mL);c为NaOH标准液的浓度 (mol·L-1);m为样品鲜重 (g);VT为样品提取液总体积 (mL);VB为滴定用的提取液体积 (mL)。折算系数则根据果蔬中主要含酸种类选用。

其他资料如文献 [10]提供的方法与此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1.2 现行方案存在的问题

问题1。不符合分析测定快速性原则。方案的一大特点是定容、过滤,目的是避免试样固体残留物干扰终点判断,没有考虑测定对象的特点。对于梨、苹果等核果类及萝卜、胡萝卜等块根块茎类果蔬品,试样研磨后往往形成难以过滤的胶质体,浪费大量的时间;其次,对于部分色素含量较低甚至不含色素,且固体残留物很少,不干扰滴定终点判断的试样,可不必进行定容、过滤操作。

问题2。违反了分析测定准确性原则。对于色素含量较高的果蔬品,过滤虽然除去了固体残留物,但滤液在滴定时仍然会因其本身的颜色干扰而无法准确判断终点,不可避免地造成测定结果重现性差,误差较大。

问题3。可滴定酸含量计算公式存在严重错误。针对不同的果蔬品,用不同的有机酸来计量可滴定酸含量。因此,有机酸不同,计算时的酸碱当量不同。如分别以乙酸、苹果酸 (2-羟基丁二酸)和柠檬酸 (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来计量所测果蔬品中的可滴定酸含量时,其反应式分别如下:

其中:1/n为酸碱物质的量之比,即1 mol酸完全被中和所消耗的 NaOH的物质的量 (mol)。对单羧酸,n取1,二羧酸,n取2,余类推;折算系数则是用以计量的有机酸的摩尔质量,用MHnA表示 (g·mol-1);10-3为统一量纲时的换算系数。

此外,还存在用容量瓶做加热容器等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2 果蔬品可滴定酸含量酸碱测定改进方案及其优点

2.1 改进方案

B法。不含有色素或者色素含量较低、易形成胶质体的果蔬品。可滴定酸含量测定步骤如下:剔除试样的非可食部分,用四分法取可食用部分切碎混匀,准确称取3~5 g置于研钵中,加入0.3~0.5 g石英砂研磨匀浆,用150 mL蒸馏水洗入250 mL烧杯后,盖上表面皿,置于75~80℃水浴上加热,期间不时用玻棒搅拌,30 min后取出,冷却,加酚酞指示剂3~5滴,用0.05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至淡红色,30 s内不退色为终点。计算通式为:

C法。对于胡萝卜、柑橘、番茄以及各种鲜蔬菜叶等含有色素的果蔬品。可滴定酸含量测定步骤如下:剔除试样的非可食部分,用四分法取可食用部分切碎混匀,准确称取8~10 g置于研钵中,加入0.3~0.5 g石英砂研磨匀浆,用蒸馏水洗入250 mL容量瓶。定容后,将溶液全部转入250 mL烧杯中,盖上表面皿,置于75~80℃水浴上加热,期间不时用玻棒搅拌,30 min后取出,稍冷,加入约2 g的活性炭,搅拌,冷却后,干过滤于洁净烧杯中 (最初的少量滤液可用于润洗烧杯数次)。吸取滤液25 mL放入烧杯 (或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3~5滴,用0.05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至淡红色,30 s内不退色为终点。

2.2 改进方案的优点

B法针对不含有色素或者含色素含量较低、易形成胶质体或含固体残留物少的果蔬品,由于滴定终点判断不受干扰,不需要定容和过滤,符合分析测定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原则,提高了分析测试工作的准确性和综合效率。C法针对色素含量较高的果蔬品,用活性炭脱色,使滴定终点明显,测定结果重现性好、准确性大大提高。

改进后的方法克服了计算公式中的错误,给出了正确的定量计算通式。

3 果蔬品可滴定酸含量测定改进方法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2年11月在昭通学院精密仪器分析实验室进行。分析测定的果蔬品新鲜苹果、鸭梨、水萝卜、西红柿、胡萝卜、柑橘、青菜、菠菜、葡萄等从市场采购。

选取苹果、鸭梨、水萝卜、葡萄等色素含量低的果蔬品为一组,分别按照A法和B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每个果蔬样品重复测定3次。选取西红柿、胡萝卜、柑橘、青菜、菠菜等色素含量较高的果蔬品为另一组,分别用A法和C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每个果蔬样品重复3次,每次重复的过滤样液再平行测定3次,9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该果蔬品的可滴定酸含量。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和B法测定结果比较

表1显示分别按照A和B法测定新鲜苹果、鸭梨、水萝卜、葡萄等色素含量低的果蔬品可滴定酸含量的结果。对同一种果蔬品,用A法测得的苹果、鸭梨、葡萄和白萝卜的可滴定酸含量比用B法测得的结果分别低3.54%,39.34%,27.33%和31.51%,即除苹果外,用A法和B法测定其他3种果蔬品的可滴定酸含量,结果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如果按照A法测定并按照计算式 (1)处理测定数据,苹果、鸭梨和葡萄中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比B法测得的结果高94.09%,22.95%和45.33%,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表1 A法和B法测定果蔬品可滴定酸含量结果比较

3.2.2 A和C法测定结果比较

表2显示分别按照A和C法测定新鲜西红柿、胡萝卜、柑橘、青菜、菠菜等色素含量高果蔬品可滴定酸含量的结果。对同一种果蔬品,用A法测得的西红柿、菠菜、青菜和胡萝卜的可滴定酸含量比用C法测得的结果分别低5.53%,5.88%,24.93%和33.68%,而柑橘则高出40.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同样,如果按A法测并按 (1)式计算,西红柿、柑橘和菠菜中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比C法测得的结果高88.95%,320.00%和88.2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2 A法和C法测定果蔬品可滴定酸含量结果比较

3.2.3 改进方法的重现性

测定结果的重现性是检验测定方法稳定性与可靠性的重要判据之一。为了便于比较,选择不同地点的不同品种苹果试验A法与B法的重现性,选择不同地点的青菜试验A法与C法的重现性,测定结果见表3。3种方法比较发现,同一样品,A法测定结果的标准误差比较大,重现性较差,精密度偏低,而B法和C法测定结果的标准误差较小,重现性较好,精密度较高。说明改进后的方法稳定可靠。

表3 3种方法测定果蔬品可滴定酸含量重现性检验

4 小结与讨论

通过试验和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A法测定的结果按照 (1)式计算较真值偏高,造成正偏差,而实际结果一般较真值偏低,产生负偏差,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表明A法波动性大,重现性、稳定性和准确性较差,这恰好是A法的缺陷。其主要原因是试样色素含量高终点判断受到严重干扰,和试样中含有固体颗粒且不均匀而又未采取补救措施。改进法中加入脱色剂活性炭以及助研剂石英砂后,克服了A法的不足,所测定的结果波动性小,重现性和稳定性好,准确性高。

A法测定柑橘的可滴定酸含量较C法高,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这是由于柑橘滤液呈橙黄色(柠檬酸颜色),而酚酞指示剂指示的滴定终点为浅红色,两者色差小,往往造成对滴定终点的判断滞后,使滴定过量,这进一步证明用活性炭进行脱色操作的必要性。至于活性炭的用量及作用时间,应该根据试样称量大小、样液颜色的深浅和色素含量的多少而定。对于8~10 g的高色素试样,加入2 g活性炭,脱色2~3 min即可。

此外,经过反复试验证明,试样称量大小和NaOH溶液的浓度也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样品称量过大,制样过程耗时长,且难免有固体颗粒物存在,会导致测定结果偏低;而称量过小,则因果蔬品本身含酸量低,所消耗的碱的量少,滴定过量的几率会显著升高。对于色素含量低,颜色浅,不需要过滤的试样,一般称量3~5 g即可,而需要过滤操作的试样,一般称量8~10 g。NaOH溶液的较适宜浓度一般在0.05~0.01 mol·L-1,过大则容易过量,过小可能会造成在滴定过程中多次添加碱液,既不便于操作又增大了产生误差的几率。

[1] 张上隆,陈昆松.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的分子生理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13-114.

[2] Sylvie B, DavidR, MaryseR, etal. Rapid andnondestructive analysisofapricotfruitquality using FT-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J].Food Chemistry,2009(113):1323-1328.

[3] 王敏,付蓉,赵秋菊,等.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果蔬品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5):174-178.

[4] 崔洪友,王景华,魏书芹,等.酸碱电位滴定法测定生物油中总酸含量 [J].可再生能源,2010,28(6):36-39,44.

[5] 李文生,冯晓元,王宝刚,等.应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水果中的可滴定酸 [J].食品科学,2009,30(4):247-249.

[6] 姚建国,李月琪,端裕树.柱后缓冲电导法测定食品中的有机酸 [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5):570-572.

[7] 金同铭.非破坏评价西红柿的营养成分:Ⅱ.柠檬酸,平果酸,琥珀酸,抗坏血酸的近红外分析 [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1997(3):49-54.

[8] 周玮婧.近红外光谱在果蔬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安 徽 农 业 科 学,2011,39 (16):9842 -9844,9847.

[9] 张志良,瞿伟菁,李小方.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2-264.

[10] 李玲.植物生理学模块实验指导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8-59.

TS 255

B

0528-9017(2013)04-0451-03

文献著录格式:陈屏昭,杜红波,秦燕芬,等.果蔬品含酸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J].浙江农业科学,2013(4):451-453,456.

2013-02-19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 (09Y04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771497)

陈屏昭 (1964-),男,教授,从事矿物元素分析及植物营养生理研究工作。E-mail:ztcpz2005@sina.com。

注:昭通学院化学系何嵋、李俊、王锐、薛梅、袁晓春等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张才德)

猜你喜欢
酸碱法测定昭通
酸碱滴定法测定香菇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酸碱体质与酸碱食物
ICP-OES法测定钢和铁中微量元素
HPLC法测定桂皮中的cinnamtannin D-1和cinnamtannin B-1
UPLC法测定萹蓄中3种成分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值得书写的昭通文学实绩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