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2-01 22:18乔莎莎梁洨洁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18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院校人才

乔莎莎 梁洨洁

1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350

2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天津 300072

1 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现状

作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开发深受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重视,并成为很多国家的经济支柱。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近年来发展迅猛,已经初具规模,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与文化产业的红火相对的是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也必将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我国虽然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不占少数,但真正称之为“人才”的却少之又少。首先,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在专业设置上一直没有涉猎过文化产业领域,我国也就没有文化产业科班人才的储备。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专业设置短缺,必然会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时造成“人才荒”。其次,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数多,从事新兴产业的少;从事产业服务的人员多,创意性的人才少;“从事低端的资源依赖性产业的人员较多,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人才较少”。第三,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2 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产业导向

针对上述文化产业人才情况,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为宗旨的,必须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市场需求和具体岗位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由浅入深设置职业基础,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并组织学生考取相应技能证书来检验学生能力掌握的情况。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过程,研发专业教材,搭建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根据企业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立即上岗。

3)“顶岗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校内生产性综合实训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其表现将作为在校期间的主要考核指标和向用人企业推荐的依据之一,纳入学籍管理范围。

4)“定向奖学金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合作为相关专业的在校生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学院应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接受学生生产实习,学生毕业后应约服务该企业。

3 高职院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难点(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对完善,但涉及文化产业的部分还比较薄弱。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高职院校对文化产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时必然会遇到一些难点。下面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进行阐述。

3.1 现有的学校教育不能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文化产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了解不充分,这就造成了教育体系不健全、培养定位不明确、学科界限不分明、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学校教育与市场脱节。其次,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设定课程内容等往往是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教学资源等,必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或者干脆把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照搬过来。这不仅无法真正体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更因缺少与企业沟通、不了解企业岗位的要求而做不到深化校企合作。因此,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市场竞争力,更难以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

3.2 现有的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门类众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歌厅、舞厅、电子游戏厅,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如此纷繁的对象使得高职院校很难正确把握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有的院校定位国际型、复合型管理人才,要求学生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有的高职院校定位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在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国内工作。多种多样的培养定位使学校在专业培养定位的选择上异常困惑,能否合理地选择人才培养定位,关系到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专业未来的长期持续发展。

3.3 现有的教学体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是按层次划分课程,大体分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课、选修课。其中,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基本属于理论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平均占65%。从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特点来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但创新实践类课程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在占比例最小的选修课中设置。

2)在教学环节中,很多学校用理论取代实践操作环节,基础知识讲授太多,实践环节却少之又少,学生缺乏独立思维和创新。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对文化产业一些基础性问题的把握,而真正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文化产品鉴赏、现代信息处理、组织管理等能力则还是要通过实践来完成。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工作实践和再培训才能完成,增加了文化企业的培训成本。

3)对教育对象——学生的问题上,过去的教学是大众性教育,强调的是趋同性,不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学生的差异性被忽视,而文化产业要求的创新性实践所需要的“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自我认可等”却很难有生长的环境。

4 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学院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阵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应主动为社会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培养更加适合的文化产业人才,笔者对以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根据高职学院的特点提出“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为导向,明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改进现有的教学体制,确立校企结合”的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4.1 以本地区的文化产业特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

文化经济是目前国际城市间竞争的新趋势,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对于很多城市而言,依靠本地何种资源才能发挥地方优势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实际上,很多学校已经关注到此问题,并提前一步开设了本地优势产业的专业培训和专业课程。产业城市的战略重点,往往是专业科技、专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原有教育制度的创新。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结构和特点,培养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

例如,天津市于2011年5月建成了国内首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区,园区已吸引包括从事动漫影视原创的北方动漫集团、北方电影集团、开心网等动漫影视公司,还聚集了一批如盛大文学、读者集团等国内知名的出版发行公司,目前已有180余家企业确定入驻园区。天津市多所高校依托园区文化产业特色,开设了与动漫相关的多个专业,并与园区在“动画公用技术平台”“动画人才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实质性的合作,以培养人才,提高就业。

4.2 明确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国家统一规定的目标基础上,按照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专业设定、师资情况及高职人才的特点等来设计,并根据不同的学科有所侧重,展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应为“艺术素养、政策观念、市场意识、实践创新能力”。

高校文化产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基础性教育,专业内容涉及广泛,以便能适应同类别的多个岗位。培养的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高,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比例恰当,有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便能适应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成为基本理论素养和职业知识技能兼备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例如,某高职院校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的学生要全面提高素质,熟悉基本的政治理论,掌握文化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文化市场的状况和变化,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熟练掌握文化市场工作人员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面向基层的人才。

4.3 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改进现有的教学体制

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本身所从事的工作是极具创意的,最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成灵感。学生要根据自身对当今文化现象的感知,加上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出符合企业和客户需要的新技术与产品。

高职学院的教学工作重点应为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认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他们愿意自我发展,提高自身价值,这对于提高学生在从事文化产业工作时所需的创新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职学院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多尝试讲授式以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启发式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改革学生成绩的考核体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各种创新创意大赛,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创新创意小组。

例如,动漫行业重视创新,尤其强调艺术与技术上的创新。当前影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优秀的原创作品和原创人才。高职学院在培养动漫人才时应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增强其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动漫原创人才的培养,学院应从教师着手,改变教师原有的讲授式教学思维方式,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变学生为主动,教师辅助,学生自己体会案例中的内容,教师从旁引导,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演作用而非主角。

4.4 确立“校企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文化市场密切接轨,高职学院必须要在文化企业特别是跨国文化企业中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该专业人才,做到校企共建共享。这种共建共享就是以校方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的方式进行实训基地共建,采用专业公司的形式进行设计布局,营造一个真实的公司环境。公司的技术骨干要常驻学校,负责项目的研发和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把一些课程交给企业在实训基地进行授课,企业也把一些项目放到学校来完成,并与实训课程相结合。学生在基地和公司的员工一起接受培训和共同进行项目的制作,技能过硬的学生将被公司吸收为正式的员工。这种“校企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实训、实习创建了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确保实训、实习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的无缝对接。

[1]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2):71-74.

[2]刘颖,曹海峰.试论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0-13.

[3]何玉霞,付以琼.两年制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7(26).

[4]林嵒.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4):107-108.

[5]王霞霞.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3):84-87.

[6]陈亚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87-188.

[7]李朝晖.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0(9):162-163.

[8]张海涛,等.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初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299-230.

[9]姚伟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16.

[10]何萍,马立军,王明成.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253-254.

[11]杨吉华.创新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1):24-27.

[12]郭蕊,张燕敏.无锡文化产业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拟合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8):59-61.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院校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