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多元教育指向分析

2013-02-01 07:48徐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新时期

【摘要】儿童文学与现代教育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所以面向儿童的教育和面向儿童的文学都是人类在同年生活中的重要精神粮食。儿童文学源自人类对文化的审美追求,而不仅仅只是教育的工具和方式。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就在于当成人文化和儿童文化审美交融之后形成的文化基础渗入儿童和成人精神生活的底层,不断通过生活的坚韧顽强、乐观和积极等品质表现在个体人格当中。儿童文学的教育性质含有一种隐性的文化价值所在,能够持续不断的为不同领域、地域、民族、时代的人类精神生活抹上亮影,为人类的童年描画出美丽的图画,伴随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关键词】新时期:儿童文学;多元教育:指向分析

本文主要从中国儿童文学的主体性贫弱现状、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本身具有的生命教育价值、低龄化写作群体对教育性质的颠覆还有网络儿童文学在反教育性中形成的独我主体性特征这六个大方面来论述面对整个新时期复杂的儿童文学生存环境,在此期间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随着时代的变化形成一个大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向儿童内心倾斜,对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多元化教育指向有了一个明确的分析。

一、中国儿童文学主体性贫弱是主要潜在的危机

1、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人本位思想浓厚且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落后

在中国古代启蒙课本诸如《三字经》《小儿语》等从表面上是为了儿童教育而撰写的,但实质上都体现了封建思想道德的人才观念,把儿童当做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愚民和善民来培养,压抑了儿童的天性,这一点在鲁迅的《风筝》一文中就可以看到。19世纪的丹麦儿童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里生活着,而那时的中国儿童还在封建礼教的剥削下呻吟着,中国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阻碍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阻碍。对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缺乏对儿童阅读和儿童阅读心理的分析,研究方法多采用反映论和忽视了接受论的观点。

2、在新的儿童文学传播媒介前缺乏竞争力而且原创儿童文学作者队伍老化

现在的科技革命发展越来越迅速,知识经济已然席卷全球,传媒信息大爆炸,这些都分散了读者群体,使他们更多的转向了便捷的电视电影和互联网。儿童崇尚发达国家的文化和发明,例如喜欢看好莱坞大片《蜘蛛侠》《蝙蝠侠》等等,而我国的科技目前还正在发展中,儿童这一活跃的文化消费群体就把视线转向了国外的儿童作品,我国自己本土的文化不受重视,原创的儿童文学遭到当代消费者的冷眼和排挤现象屡见不鲜。加上原创儿童文学的创作观念老化还有创作作品老化,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作家关心自己作品热销程度,并不关注读者群体,儿童群体备受忽视,写出的儿童作品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点。

二、儿童文学重要精神指向在于教育成人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除了可以为儿童建构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在其童年生命里呵护具有独特文化价值之外还可以为成人们保留一个唯一可以回归的纯净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包括了回归童年的念想、与童年进行对话还有抵抗外在的文化政治生活。一个民族的儿童必须得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世界,养成适合自己梦想的土壤生存环境,而儿童文化正是作为这样的存在而存在着的。彼得潘,皮皮,葫芦娃已经都是成人对儿童的美好寄想所在,儿童文学不仅只属于儿童,而且还属于全人类,属于能够带来生气和活力思想资源的全人类梦想。《皇帝的新装》中成人群体的无知和儿童真言的一语道破确实是安徒生这一世界童话大师对贫弱的人类精神一种十分有力的探寻和渴望。而面对感性纯真的艺术儿童世界,成人的世界充满了理性和功利,现代的教育需要现代儿童观,儿童文学作为有情感灵魂和生命灵性的艺术更是需要现代儿童观。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单一的表现成人对儿童的教育作品,这是不应该的,成人与儿童之间不是单向的教育或者被教育,而是要重视儿童内在的价值和潜力,双向发展教育。一方面,儿童和成人生活在一起向成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那么儿童能够在成人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熟;另外一方面,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清纯自然天性又对成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强大的反哺功能。

三、儿童文学的温暖旅程在于对生命的教育意义

在科技至上的今天,人们对于技能和知识的尊崇已经远远超越了任何时代,但是对于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命题似乎全部都淡漠疏略了,以至于出现了“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文学是人学,儿童文学更是关注儿童生长成长赋予儿童源源不断的感情之水,以往我国的儿童文学排斥所谓的“死亡、黑暗、悲剧”等主题,实际上,哪怕是有意禁止悲剧的背后,都笼罩着死亡和黑暗的真实人生影子。20世纪的50、6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想要坚守“净土”,所以只写正面光明阳光温暖的文学作品,一直到80年代才开始关注死亡现实问题,说明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家开始关注生命和现实,在面对死亡的问题上不再遮遮掩掩,坦诚而真实;在进一步探寻死亡原因的时候,已经不再单纯的将原因归结为社会自然等外因,或者纯粹的内因,而是走向外因和内因的结合处;儿童文学作品在叙述手法和思想倾向上和成人文学开始拥有区别之处,在死亡的阴影下仍然透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想法,而成人文学则是充满消极淡漠和绝望的;以及在对死亡具体描写之上的审美含义,儿童文学一般流露出安静淡淡的忧郁之美。

四、低龄化作家群体写作对儿童教育的颠覆

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趋向于低龄化的文学作品,他们由于自己特殊的年龄特征和时代风貌而呈现出另类的艺术追求,拥有非常强大的读者群体。例如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小时代》《悲伤逆流成河》《夏至未至》、蒋方舟的《正在发育》等等所谓80、90后作家作品,他们的文字颠覆了原有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秩序。在20世纪50年代时期的儿童文学中教师全部都是教书育人的优秀楷模形象,但在“低龄化”写作当中教师形象已经变成一种丑陋的漫画式展览人物。“低龄化”写作一方面说明了处在青春期作者本能的一种心理反叛意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无奈,是教育带给他们压抑和痛苦,这些“犀利反叛”文字背后掩饰的是深刻的中国教育危机和人类童年生态的惨遭破坏。挖掘背后的根源,是来自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不断在侵蚀儿童的心灵,没有自由,强制的教学完全压制了儿童的天性,不是为了存在而学习,而是为了学习而存在着。这是一个悲剧。

五、在反教育中形成自我存在的网络儿童文学

网络儿童文学主要指的是当下的一些作家或者文学爱好者将自己原创的儿童文学作品发表在网络上,供读者阅读欣赏和进行评论,方便自己能够听取和接受读者对书籍的反馈意见,更有利于自己的创作。这种文学主要分为带有以娱己娱人的目的、充满空灵和奇特曼妙想象但对于现实观察和思考不足够所带来的一种较为突兀的浪漫传奇写作姿态,例如疾走考拉的《入梦羊》和小碗的《小巫婆的故事》;或者是叙传式的悲剧贵族化审美姿态,在儿童面前构建的人格是是非混淆乃至混乱一气的;还有一种是童言无忌式的无礼貌姿态,这种主要表现在情感动人但是文化底蕴不够,礼仪之美不足,容易对儿童的价值导向进行错位的指引;最后一种是冷静理性甚至是完全冷漠的语言叙述姿态,例如流火的《阿呜》中的一段描写:

“阿呜尖叫着往同桌阿呀的座位上缩呀缩,弄得阿呀的桌子要倒下去了还不够,索性推开他跑下位来。“阿呜同学,请你回座位!”阿呜咬着嘴唇看老师,站在走道里不肯动。“它不会咬你的,蜜蜂蛰了人自己就会死掉。”阿呜咬了唇瞪大眼,站在走道里更是不肯动。老师生气了,走过去把阿呜拉回座位,摁她坐下。“它不会蛰你的,你又不是一朵花!”

面对阿呜的恐惧老师没有同情心和爱心只是很冷漠的呵斥他这些语言都表现了“冷淡美学”。

六、结语

真正有意义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去研究儿童成长的心路历程和现场鲜活性体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文学的有关理论内容,正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到儿童文学是遵循人类天性的文学,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明确儿童文学真正的教育功能,才能创造出精美的儿童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徐华,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新时期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