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突聋疗效分析*

2013-02-14 16:01徐鸥王静妙刘砚星张玉波路虹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突聋类固醇听阈

徐鸥 王静妙 刘砚星 张玉波 路虹

由于内淋巴水肿和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突聋,故在突聋治疗过程中常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改善眩晕和耳聋症状[1]。但由于皮质类固醇全身给药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且部分患者有全身用药禁忌症,故限制了其应用。近年,耳后注射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方式,以操作简便、可控性强和副作用小等优点在突聋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2,3]。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155例突聋患者的资料,比较皮质类固醇耳后注射和静脉给药的治疗效果,以探讨皮质类固醇耳后局部给药在突聋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155例突聋患者中男59例,女96例;年龄7~81岁,平均43.43±16.18岁。全部病例均无中耳炎病史,无糖尿病、脑梗塞病史,无耳毒性药物及噪声接触史,无耳聋家族史。病程6小时~20天;左耳74例,右耳67例,双耳14例;伴耳鸣129例,耳闷44例,头晕47例。3例有劳累及情绪激动史,3例有感冒史,2例曾患腮腺炎,其余无明显诱因。所有患者颞骨CT均未见异常。将155例患者按治疗手段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耳后注射组69例,年龄7~81岁,平均43.96岁;病程8小时~20天,平均6.47±5.73天;治疗前平均听阈为76.29±23.57 dB HL;另一组为静脉用药组86例,均无全身应用激素的禁忌症,年龄7~74岁,平均43.01岁;病程6小时~20天,平均6.65±5.36天,治疗前平均听阈为69.62±23.36 dB HL,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平均听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耳后注射组:在患侧耳后中上1/3交界处斜向外耳道后上方向进针,当针头接触骨面时停止,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 mg,每隔5~7天给药1次,同时静脉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前列地尔、丹参多酚酸盐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以及维生素B1、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10天为一疗程,第二疗程配合高压氧治疗,共治疗1~2个疗程。静脉用药组:除上述常规治疗外,治疗初期静脉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1次/日,3天后减量为5 mg,1次/日,共6天。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行纯音测听。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0.5~4 kHz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有效:0.5~4 kHz平均听阈改善大于15 dB,但未达到治愈标准;无效:与初诊相比,0.5~4 kHz平均听阈改善不足15 dB。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和病程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平均听阈值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两组之间治疗效果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耳后注射组治疗前平均听阈值为76.29±23.57 dB HL,治疗后平均听阈值为43.72±26.67 dB HL,其中治愈22例,有效3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2.61%(57/69);静脉用药组治疗前平均听阈为69.62±23.36 dB HL,治疗后平均听阈值为46.15±26.99 dB HL,其中治愈21例,有效4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9.07%(68/86)。两组治疗后平均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8,P=0.06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0,P=0.313)。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未见复发。

3 讨论

实践证明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利尿剂治疗突聋可以缓解症状[1],同时给予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类药物,疗效显著。Suzuki等[4]回顾分析225例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效的优劣,发现患者治疗初期采用大剂量足疗程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疗效优于使用维生素B12和ATP而不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疗效,在115例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患者中,采用高初始剂量和全疗程给药的效果优于低剂量者。近来有研究显示,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作为治疗突聋的初始或补救措施[5]。 Rauch等[6]对221例突聋患者给予60 mg/d强的松口服14天,每5天后减量,另外229例突聋患者给予40 mg/ml甲基泼尼松龙连续14天鼓室注药,治疗后2个月检测其听力恢复水平,发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Dallan等[7]对20例突聋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一组给予鼓室内注药,另一组给予口服类固醇激素等药物,结果发现二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推荐鼓室内给药可作为突聋患者的一线用药。

尽管鼓室内给药可有效减少皮质类固醇全身给药所带来的严重副作用,但此方法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增加中耳感染风险,进入内耳的药物浓度不易控制,以及疗效不稳定等,故耳后注射作为近年开展的新型给药方式逐渐受到重视。杨晓琦等2007年首次报道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顽固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结果显示单耳发病患者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疗效显著[2]。本研究结果显示,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和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聋疗效相当。究其作用机制,静媛媛等[3]对豚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全身及耳后给药均可使药物进入乙状窦,且在乙状窦血液中作用时间均较长,在相同药物剂量下,耳后给药可使患侧局部组织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且维持时间长,而在体循环血液中药物浓度明显降低。李晶兢等[8]通过7.0T磁共振成像观察耳后给药和静脉给药在内耳的药物分布发现,耳后给药组与静脉给药组信号-时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8.14×105及36.17×105,耳后给药组面积更大,内耳中药物浓度更高,说明耳后注射给药治疗突聋的有效性。

由于耳后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突聋操作简单,不易引起继发感染且全身副作用小,可作为静脉用药有禁忌时的有效替代疗法。但耳后注射治疗突聋的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4 参考文献

1 Morita S, Suzuki M, Iizuka K. A comparison of the short-term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ow-to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 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 2010, 72:295.

2 杨晓琦, 余力生, 马鑫. 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顽固性低频型感音神经性聋[J]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42:814.

3 静媛媛, 余力生, 李兴启. 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豚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特征[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9,17:354.

4 Suzuki M, Otake R, Kashio A. Effect of corticosteroids or diuretics in low-to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 ORL J Otorhinolaryngol Relat Spec, 2006, 68:170.

5 Kakehata S, Sasaki A, Futai K, et al. Daily Short-Term Intratympanic Dexamethasone Treatment Alone as an Initial or Salvage Treatment for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 Audiol Neurootol, 2010,16:191.

6 Rauch SD, Halpin CF, Antonelli PJ, et al. Oral vs intratympanic corticosteroid therapy for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 randomized trial[J]. JAMA, 2011,305:2 071.

7 Dallan I, Fortunato S, Casani AP, et al. Intratympanic methylprednisolone as first-line therapy in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a case-control series[J]. J Laryngol Otol, 2011,125:1 004.

8 李晶兢, 余力生, 夏睿, 等. 7.0T磁共振成像观察耳后给药促进药物进入内耳的可行性[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2,10:144.

猜你喜欢
突聋类固醇听阈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短声听性脑干反应结合单频刺激听性稳态反应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评估中的应用*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突发性耳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类固醇激素的低温等离子体质谱研究
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混合制剂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止痛疗效
不同年龄段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