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礼”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13-02-15 16:58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孔子思想

谢 婧

(西安翻译学院 诒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自学不辍,周游列国,见多识广,博闻强记,终成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之中,“仁”与“礼”是其思想核心,他认为“仁”是道德、政治的最高理想,而“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孔子认为“仁”是在推行礼乐的实践中反思的结果,而“礼”既是帮助个体克己以修心的一种外在的道德范畴,又是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礼仪形式,还是使国家臻于至治的政治制度。

一、孔子“仁”、“礼”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诸侯势力不断膨胀,形成了新兴的剥削权贵。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周王室衰弱不振,礼崩乐坏时期。在此期间,新旧制度之间的斗争此起彼伏,其优胜劣汰的原则威胁着任何一个统治者。为此,设计各种强国保民、称雄方案的代表人物纷纷出台,孔子的“仁”与“礼”思想作为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了。

另一方面,孔子的身世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虽然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但据相关历史记载,孔子是叔梁纥与颜氏女在非法婚姻状况下所生。[1]可以说孔子是幸运的,他幸运地享受那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获得的文化教育,接触上层社会,得以了解上层统治阶级的生活状况。而与此同时,孔子长期过着平民生活,收徒授业,游说诸侯,乞贷度日。[1]这些内外因素叠加在一起,在孔子的思想上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家庭教育使他讲究享受,追求富贵的生活,脱离生产劳动;动荡的社会,使他失去固定依托,因而终日惶恐不安,同情黎民百姓。因此他的学术思想与其政治主张乃至言行举止都具有双重性的特点,这是时代的矛盾与社会的矛盾、家庭矛盾与个人生活矛盾的集中反映。[2]

二、孔子“仁”、“礼”思想的内涵

(一)“仁”的内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应修的一种最高德行。就仁的本质定义在积极方面的表现,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在消极方面的定义是:“伸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归纳起来,总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仁”,认为“仁”是众德的统帅;另一方面是社会政治层面的“仁”,认为“仁”实际上是君臣治理天下的“仁”,也是治国安邦之方略。

仁的另外一层涵义是“爱人”。[3]“爱人”首先要爱自己家庭中的成员,使家人这个集体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其次,他认为“爱人”就是要关心人。任继愈先生认为“仁”是一种精神品质,既包含道德伦理的原则,又包含人们复杂的心理要素。由于“仁”的含义宽泛而多变,孔子关于“仁”的见解,易被人作种种不同的领会和理解。[4]总起来说,孔子对“仁”的思想阐释是从小到大,从个人、家庭到国家层层递进的,其基本逻辑是从“孝悌”出发,以“爱人”为基本宗旨,以“克己复礼”作为其实现途径的。

1.“孝悌”是孔子对“仁”的思想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谓“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曾经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3]“亲亲”指的是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百善孝为先”,孝一直作为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被发扬光大。但孔子所讲的孝与当时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经济上的奉养之孝并不相同,他要求子女对父母必须怀有真挚的尊敬之意,不仅仅在物质上满足,还要保证其精神的愉悦,使父母得到物质及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他还指出“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3]如此就把在家里孝敬父亲、尊从兄长与在外尊敬国君诸侯二者联系起来,延续了周王朝以来“亲亲”与“尊尊”的要求,君臣如父子,在家应该孝敬父母,在外能尽忠君王,以严格的礼法来约束和规范家庭秩序,进而加强和巩固君臣之间的服从和尽忠的关系。

2.“仁者爱人”,这是孔子“仁”的思想之核心

孔子极力推崇“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希望人们将对自己亲属的孝悌之爱进行推广。对于如何爱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9]曾子孔子学说的主线就是忠恕之道,而忠恕之道其实就是仁。从积极方面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从消极方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孔子的这一原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如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上通过的《全球伦理普世宣言》中,作为“黄金规则”予以确认。因此无论是出于哪种情况,用以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都应该关乎自身,而不在于别人,恰如哲学中所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克己自律,才能做到忠恕爱人。

3.以“礼”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言行,实现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治理论中,孔子将道德与礼制当作解决国家治理的根本途径。实践“仁”思想的行为必须符合礼制的要求,一切与礼制的言行不相符合的思想都应当加以克服,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3]在这里,“礼制”是“仁”思想的实现途径和表现形式之一,是对“仁”思想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即“礼制”或“礼法”。孔子德治思想的前提是以“礼”为基础的个人修养,以“礼”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规范、安定健康,实现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二)“礼”的内涵表现形式

“礼”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礼式、政治、道德、知识学问和社会文明程度四个重要方面:

1.礼仪形式

孔子向来是十分尊崇礼仪的。孔子所谓的礼,简单地说是“仁礼”,是合乎仁德之“礼”;也就是合乎忠恕之道的外在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是要人人实践力行的;是用以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确定合理的价值标准。他以严格的外在礼仪形式来践行“礼”。[5]这从他与宰我在关于“三年之丧”展开的激烈争论中便能得到证明,孔子一直认为小孩从生下来到3岁左右才能离开其父母怀抱,所以如果父母不幸去世的话,其子女也应该为其父母守丧三年,这是必不可少的;而宰我却认为子女服丧只需一年就足矣,所以孔子批评宰我是“不仁”。另外孔子教育弟子学“礼”的言论,如孔子问鲍:“曰:‘学礼乎?’,”“曰:‘未也。’,”“曰:‘不学礼,无以言。’”[3]也足以反映这一观点。《论语·乡党》中相关资料更是详细地记载了孔子在日常活动以及朝会和出使时的种种守礼行为,如孔子在乡里之间温恭谦逊;在宗庙朝廷之上非常恭敬;孔子也不用红色和紫色作为平常的便装……都充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形式的重视。

2.政治制度

孔子认为“礼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即“尊尊”和“亲亲”。所谓“尊尊”,就是按照社会等级,要求低贱者尊崇尊贵者。“尊尊”最重要的是尊君,即所谓“事君尽礼”。[3]孔子认为要维护这种“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就必然要求不同的人在包括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盂盘等的器物使用上,都要在大小、质地、形制、数量等各个方面加以区别。正是儒学提倡这样一套等级分明,细致入微的严格要求,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采用并加以改造,成为束缚和规范人们思想的藩篱。

3.道德规范

道德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来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品质和精神境界,实现人格的升华。在孔子看来,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所谓‘君子’,是‘尚德’的”,他们“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所以又能表现出忠、信、恭、敬、惠、义、礼、逊以及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贞而不谅、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种种的美德”。[6]可以说,遵循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谓“寻找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4.知识学问、社会文明程度

王民先生曾经认为:“古代对于那些好学求知的人,便说他们‘好礼’,……而古代对于那些喜欢求教于别人的人,便说他们‘问礼’,正如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当然古代对于那些很有学问的智者,便说他们是‘知礼’”,这是把表示特定含义的“礼”泛化应用的表现。[7]同时,礼还反映出了一个社会文明层次程度的高低状况。如孔子常说的“夏礼”与“殷礼”,就是指夏、商两代王朝的文化成就和整体文明状态,其中不仅仅指涉礼仪与礼制的层面。同时在夏商周社会时期,还生成了许多与礼仪相关的概念,积淀或开启了崇古重礼的华夏文明传统,夏朝的“五礼”就是夏朝的社会文明程度的折射。

三、“仁”、“礼”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作为儒家理论的创始人,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他的“仁”、“礼”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孔子的以“仁”为基础的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政治方面要有“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孔子不仅从多个角度阐释了“仁”的道德范畴,还认为“仁”具有治国的智慧,包含着治国之道。孔子在社会政治层面上提出的“仁”都是以百姓为根本出发点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无不把“以民为本”作为其执政理念。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邓小平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9]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些无不鲜明、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爱民、亲民的民本思想。

(二)经济方面要有“富民”意识

“富民”意识就是说时时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孔子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惠民、富民策略,在今天仍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不朽资源。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富民”思想,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富民之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人民合理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贫富差距日益缩小,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社会主义生产力才能迅速发展,物质产品才能极大地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不断地和谐,从而为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性的经营理念和一套优秀的管理机制,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将孔子的“仁”、“礼”思想引入到了企业管理中,使企业内部人员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合作团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加快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步伐。

(三)文化方面要有“塑人”之策

“塑人”之策就是要倡导民众遵从高尚的社会道德规范,坚定的社会信仰。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究礼貌、注重礼节、礼待宾朋,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为我们民族赢得了极好的声誉。就这些方面而言,孔子仁、礼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汲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孔子的“仁”、“礼”思想的借鉴和吸收,挖掘其合理的内涵,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感化个体心灵、陶冶思想情操、稳定社会秩序从而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关于教学育人的理论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一部分大学生而言,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应以此自勉,激励自己去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这里孔子的“仁”、“礼”思想就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汲取。

孔子推崇与人为善、推己及人的仁爱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在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该继承“仁”、“礼”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弘扬“和为贵”的价值观和“仁爱”思想,以调节和削弱竞争中出现的紧张人际关系,使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1]史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政治经济审批制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83.

[3]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铁鸿业.孔孟的仁政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M]∥国学论衡(第一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10.

[6]高明.孔子的人生理想[M]∥孔子思想研究论集(一).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司,1983.

[7]王民.孔子的形象与思想[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孔子思想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