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专题报道

2013-02-16 03:56祝兴平张铎卉
中国期刊年鉴 2013年0期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期刊

祝兴平 张铎卉

中国期刊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专题报道

祝兴平 张铎卉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也是迄今为止首位获得诺贝尔奖项的中国公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对从未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我国而言,是一个具有特别历史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针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各大媒体各展所长,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策划,推出了关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系列专题报道,从不同角度将这一新闻事件推向了高潮。

因此,此事件自然也成为2012年中国期刊的年度报道重点事件。在此过程中,我国期刊凭借其不同于其他媒体的个体特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对此事件进行了详实、全面的报道。多家期刊通过封面报道、专题探讨和深度分析等形式,充分发挥期刊媒体的专业性和深刻性,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给受众带来了价值较高的信息和观点。

莫言获奖这一事件虽然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但毕竟属于文学艺术这一特定领域的大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指向性,因此在时政类、文学类、出版类期刊当中,引起的思考和反响相对较强,财经类、科技类等类别期刊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拟从中国期刊莫言获奖这一主题报道的基本情况、封面文章的策划与报道、期刊报道的基本特点和传播效果几个方面入手,总结分析2012年度中国期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专题报道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期刊“莫言获诺奖”报道的基本情况

作为传统的平面纸质媒体,我国期刊对这一事件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莫言获得提名并成为热门获奖人开始,到瑞典文学院的正式公布,再到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的答谢词,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报道。并对莫言的代表作品,《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族》等从文学价值和出版价值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

从2012年底至2013年1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一直是国内文学领域、出版领域、教育领域期刊持续关注的主流话题。根据笔者对国内两大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龙源期刊网的调查统计,截至2013年7月31日,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中,以“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为关键字、发表于2012年度的文章共有523篇,发表于2013年7月31日前的共有299篇;在龙源期刊网收录的期刊中,以“莫言”为关键字进行搜索,统计共有893篇文章。其中,文学类和时政类期刊占主体,出版类、财经类、新闻传播类也有相应的篇幅数量。

根据笔者统计,国内期刊这些莫言获奖报道涉及的主题主要包括: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夸奖和赞扬;对莫言文学创作之路和生活经历的回顾;对莫言主要作品的分析、对比、升华;对莫言获奖之后心理变化的描述;对莫言的评价,来自第三方,包括莫言的亲属、当代其他作家的褒贬不一的看法等。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莫言获奖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做出了出色的报道,它们点面结合,多角度分析,既有概括性的描述报道,又有鞭辟入里的深入分析。

就其报道形式而言,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国内综合时政类期刊,基本上把“封面文章”“特别策划”都设置为与莫言获得诺奖相关的报道选题。由于出版周期不一,这些期刊的刊期数主要集中在第10、48、20等期上,报道所占的版面也从3页到12页不等。比如《中国新闻周刊》《北京青年周刊》《南都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等综合时政类期刊基本都策划了“封面文章”,并且运用较大篇幅予以重点报道;而《黄河文学》《文艺争鸣》和《江淮论坛》等文学类杂志,则主要通过其他国内当代著名作家的分析、评论进行“特别策划”;而《中国企业家》和《中国图书评论》等财经、出版类杂志,则偏向于从商业角度来挖掘、分析获奖背后的商业利益,另辟蹊径。

就其具体写作形式而言,主要以资料补充、莫言采访、第三方印象三种形式来搭建写作架构。其中,针对莫言本人的采访和莫言直系亲属的采访相对较多,这是大部分时政类杂志所采用的方式,旨在通过平实的语言塑造鲜活的莫言形象;而背景资料补充主要包括莫言的生活背景、儿时趣事,文学创作路上的文风形成和主要作品内容、思想介绍,此类内容基本反映在全部的专题之中;第三方印象主要包括国外评论家、国内当代知名作家、莫言亲人对莫言的作品、为人、艺术价值进行评价,主要集中刊载在文学类杂志和时政类杂志当中。

二、“封面文章”的策划与报道

封面文章,是期刊报道的关键和重点,类似报纸的头版头条,是当期杂志内容中最重要、最有深度的报道。而封面文章的策划和报道也会直接反映一家期刊的价值取向和编辑理念。针对莫言获奖事件,国内众多期刊同时策划封面文章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进行重点报道,这一事件由此也成为本年度最为热门的重大新闻事件之一。由于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所以获得了国内多数期刊的重视,纷纷将其作为封面文章进行报道。

笔者根据龙源期刊网和中国期刊网的相关数据,以十本发行量较大,受众群体较多,且影响力广泛的样本期刊为例,分析这一热门新闻事件“封面文章”的策划与报道。由于参与此次报道的期刊种类相对集中,主要为时政类、文学类和出版类等几类。

项 目刊 名 刊期号 文章(篇) 主要内容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38期 5 莫言采访,成长历程新民周刊 2012年40期 7 莫言采访,叶开谈莫言印象,当下农村的变化三联生活周刊 2012年42期 8 分析莫言作品,朱伟谈莫言印象北京青年周刊 2012年42期 5 莫言自述,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读天下 2012年21期 6 诺贝尔文学奖背景补充,莫言热背后,莫言生活经历小说评论 2012年6期 4 莫言作品文学价值分析,莫言与诺贝尔奖黄河文学 2012年12期 3 印象莫言,当代作家的文学情怀博客天下 2012年28期 4 社交媒体对莫言获奖的主流看法方 圆 2012年20期 6 采访,生活经历,创作之路中国图书评论 2012年11期 4 名家谈莫言,对莫言文学作品的研究

(一)封面设计的创新

封面设计是期刊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方式,针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部分期刊都将此作为报道的重大新闻事件,除了内容的精心组织,如何在封面设计上脱颖而出也成为了国内期刊首要思考的问题。根据对十份样本期刊的考察,有六本时政综合类期刊的封面采用了莫言的真实照片,三本文学类杂志采用一贯风格的简约封面,一本综合类杂志采用了莫言的漫画形象作为封面。这三种形式囊括了以人物为主的热门事件的主流可采用的封面设计模式。

其中,采用莫言真实照片的七家期刊包括《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北京青年周刊》《读天下》和《方圆》。虽然都采用莫言真实照片作为封面设计,但却各有千秋。《中国新闻周刊》采用的图片是莫言坐在椅子上,凝望圆形的诺贝尔奖牌,与本期莫言的主题“为什么是莫言”相符。《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是莫言以手背托腮,面带微笑,穿着随意的生活照片,也符合本期“解释莫言”的主题。《北京青年周刊》的封面是莫言坐在床边,手倚窗栏,微笑向外看,很好地诠释了“曾经的莫言”的报道主题。《新民周刊》选用的是莫言坐在椅子上,穿着休闲,配戴墨镜正在说话的图片,与“问莫言”这一主题相符合。《读天下》的封面是莫言手抚额头,遮住半张脸的照片,表现了“莫言热与冷”的主题。《方圆》选用的照片是莫言坐在藤椅上,欲言又止,表情严肃的照片,与“与莫言对话”的主题相吻合。可见,各个期刊的封面设计都有所创新,并没有单一地采用莫言召开新闻发布会照片的统一模式,而是以各自的报道主题为依托,配合主题,多样化地表现莫言。

《北京青年周刊》2012年第42期

《人物周刊》2012年12期

《方圆》2012年第20期

《读天下》2012年第21期

然后,《黄河文学》《小说评论》《中国图书评论》三本文艺类期刊,并没有将莫言的照片放在首位,而是采用了一贯的节约、写意风格的封面,仅仅将封面策划的题名,以黑体字形式印于封面。

《黄河文学》2012年第12期

《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11期

最后,《博客天下》作为一本由针对时事的精彩博客文章汇集出版的综合类期刊,将漫画版的莫言图片设计成封面,在漫画中莫言穿着西装领带、双眉微蹙、表情严肃,调侃意味之余,也反映了网络媒体对于莫言及其以后作品、生活的担忧。

(二)形式多样,感情丰富

在莫言获奖这一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方面,多家期刊不乏感情色彩浓郁的篇章。一些期刊采用了多样化的形式,来表达对莫言获奖的祝贺和喜悦之情。

如《黄河文学》中《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的理想情怀》一文中,这样赞美道:“莫言的小说正好印证了中国农民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生生不息,追求不已。这就是文学化了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不能说莫言就全部涵盖了中国特色,但是他在很大的程度上强化了二十世纪中国农民的形象,农民的苦难和农民的追求,尤其是生命的英雄主义、生命的理想主义。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经验或者说中国的特质。”这篇文章从文学价值角度分析了莫言的文学情怀和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毫不吝啬地赞颂了莫言“植根乡土”的写作出发点和在魔幻与现实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博客天下》中的《一个沉默者的胜利》一文中,这样写道:“莫言获奖,是他个人作品的胜利,也是一个沉默者的胜利。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莫言,瑞典文学院有诸多考量,而对其文学成就的尊重和认同,必定是最重要原因之一。无论如何,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让我们暂时放下不满或期待,向他表达真挚的祝贺。”这篇文章出自网络点击率较高的博文之一,来自“草根”网民的祝贺和赞美,更能表现出莫言获奖对于国人的影响。

《博客天下》2012第28期

《博客天下》2012年第28期配图

《新民周刊》中,《收获》杂志的副主编叶开撰写的《莫言印象》一文中,这样写道:“莫言是个很警惕的人,他也善于自嘲。一个自嘲的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莫言对自己的作品很有自信,提起来却总很谦虚。他写完长篇小说《蛙》后发来给我,以续和《收获》的前缘。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我提了十一条个人阅读感受,供莫言参考。收到信后,莫言觉得有道理的地方,都逐一作出修改。他改完稿子后发给我,发信时间竟然是凌晨五点半。由此也可以看出莫言在创作上追求完美的精神,并且写作上很有激情。一般作家说‘多提宝贵意见’都是假客套,不能当真的,当真你就落入陷阱了。但莫言是一个真诚的人,他的话可以当真。”叶开通过一件发生在他与莫言之间的小事,对莫言谦虚、谨慎、真诚、追求完美的个性予以肯定。

(三)背景资料介绍详实

从《透明的红萝卜》到《丰乳肥臀》,再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莫言每一部小说都能引起社会巨大的争议和反响。所以十本样本期刊当中,除《博客天下》之外,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进行背景资料的详实介绍,包括莫言的生活环境、莫言的文学作品、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情况。

在莫言的生活经历方面,十本样本期刊当中有六本综合类期刊涉及,有《莫言出高密记》《大哥眼中的莫言》《莫言与故乡》《高密东北向: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的地方》《莫言,来自高密》《莫言的多重身份》共计六篇文章,分别从亲属评价莫言、莫言故乡和对莫言作家生活的描述。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方面,《莫言在西方》《论莫言<蛙>的生命哲学与生命自觉》《莫言的文学世界》《莫言是个什么样的作家》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介绍了莫言的早期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争议最大的作品——《丰乳肥臀》、集大成的作品——《蛙》《生死疲劳》。这些文章又从人性、阶级角度来分析作品中的内涵,又从写作修辞等方面分析文笔和结构。

在诺贝尔文学奖相关资料补充方面,样本期刊当中有九本涉及《诺奖不是异议作家的专利》《那些诺奖后备军》《莫言、诺奖与百年汉语写作的命运》《诺贝尔奖背后的中国文学渴望》《诺贝尔文学奖知多少》共计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渊源、中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当代有希望再次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等几个方面,相当的丰富详实。

三、“莫言获诺奖”专题报道的基本特点

期刊的新闻性、时效性,远不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不能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性报道,但是期刊往往能发挥自身优势,以独特的切入点,详细的背景介绍和深度的解读剖析,获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报道效果。

(一)封面报道为主,图文并茂

在莫言获奖的专题报道中,采用封面报道是其主流方式,部分文学类期刊因为有着固定不变的封面和固定风格的封面,所以仅仅将系列策划的专题名称印于期刊封面,而大部分时政类期刊、党政类每期不固定封面的期刊,则多以莫言的照片为封面,并且在期刊的内页配以莫言不同类型的照片。

《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42期策划的封面报道,包括《解释莫言》《中文文学的胜利》《诗与社会》《我认识的莫言》《莫言与故乡》《军艺岁月:好小说的样子》《莫言:成为一个作家》和《小说创作之外“莫言在<检察日报>》共计八篇文章。全部专题共配以31张图片,有11张包含莫言的图片,有莫言在军艺时的图片、参加研讨会时的图片、获奖的图片、在故乡的生活照;有13张他人照片,包括莫言小说瑞典翻译员陈安娜,谈莫言印象的刘心武、王蒙,莫言的父亲、哥哥、姑姑;还有莫言高密的旧居和一些新闻类的照片。专题的第一篇文章《解释莫言》,从很多人质疑莫言是否可以和萨特、海明威、福克纳等文学史上里程碑式人物开始,简单剖析莫言的作品带给读者的关于人性的思考,奠定本次专题的初衷,即“文学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莫言的小说你也可以喜欢或不喜欢,选择或不选择,但起码,你必须先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什么样的作品,明白了这作品与我们当今社会发生着什么样的关系再发言”。然后通过《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从侧面描写的莫言的为人和一些生活细节,莫言与山东省高密县不解的创作灵感和莫言不同阶段的生活的文学创作,来还原真实的莫言。这种独特的先质疑后分析,并且以开放式结论作为结束的独特视角,符合媒体作为第三方的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最终的结论与品评来自于受众自身而非期刊强加,更加深化了策划报道的主旨和《三联生活周刊》的办刊宗旨。

《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42期

《三联生活周刊》2012年第42期配图

《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38期是典型的以莫言获奖为封面,并且进行专题策划的报道。期刊用五篇文章来架构这一专题,分别是引言部分的《为什么是莫言》、图文并叙的《莫言:出高密记》、记者采访的《莫言:我是一个做人很诚实的作家》、文学评论式的《争议中成名》和资料补充型的《莫言在西方》。本期的封面是莫言坐在象征诺贝尔“宝座”的沙发上,用淡淡的微笑目视前方,除去封面,在内页中共有十张丰富主题的图片,其中个人及与友人的合影有五张,莫言写作时的生活场景和在高密县的故居有两张。这些照片中,莫言的表情、动作不一,给受众展示了生活中的莫言、写作中的莫言、与朋友交谈的莫言和参与研讨会与众人讨论的莫言,有的照片仅仅是侧脸,有的莫言正在行走。这些图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文章中的描述性语言做了最好的补充说明。

《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38期

《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38期配图

(二)语言平实,采访类居多

访谈类的报道是耗费时间、经历较多的写作类型,访谈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准备、思想准备。同时,访谈也是最能拉近受众与被采访者之间距离的一种写作体裁。莫言作为一位知名作家,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又备受争议和瞩目,此时莫言真实参与的采访会更加吸引受众。

《新民周刊》2012年第40期配图

《新民周刊》2012年第40期策划的封面报道——“文学的胜利”。这组封面报道包括《莫言对你说》《大哥眼中的莫言》《诺奖助跑纯文学》《莫言印象》《诺奖不是异议作家的专利》《那些诺奖后备军》共计六篇文章。其中《莫言对你说》为本期策划中所占篇幅最长的一篇采访。在采访中,问及莫言怎么庆祝自己获奖这个问题的时候,莫言说,没什么好庆祝的,我想跟我的家人在一起,包一顿饺子吃。但这个计划还没有实现,你知道我父亲、二哥、大哥、姑姑那边,现在都被记者包围着,一直到深夜,还在接待记者的采访。采用中国较为传统的吃饺子来庆祝自己获得了文学殿堂最高荣誉,可以看出莫言的朴实。在采访中,莫言也表达了这个奖只是一种鼓励,并不代表自己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并且表示自己的根基在乡土,他以后的作品还是会植根乡土,并且继续以农村为基础,反映现实生活。

《环球人物》2012年第27期策划的封面报道有四篇章,包括《莫言 高粱红了》《从“沉默少年”到“军旅作家”》《莫言的文学世界》《对中国文学的意义和启示》。这一系列的报道,以对莫言的采访为基础,介绍了莫言的文学写作道路,分析了他的作品,谈到了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启示和意义。《莫言 高粱红了》是此次封面报道策划的第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莫言接受了《环球人物》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莫言又一次提到了他目前最为满意的作品——《生死疲劳》,认为在架构和语言方面都有所创新,达到了返璞归真的状态。同时,对当代较为畅销的80后作家和网络作家写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尤其是针对网络文学,他认为在语言表达方面是值得传统作家借鉴的。

《环球人物》20 1 2 年2 7期

《环球人物》2012年27期配图

(三)视角独特,内容深邃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21期,推出了特别策划的“推着莫言走”一系列报道,从商业角度对莫言获奖事件进行解读,包括《推着莫言走》《莫言家族的“生死疲劳”》《关注超越阶级的人性》三篇文章。在《推着莫言走》一文中,介绍了最早认识到莫言作品商业价值的陈黎明先生,简单地介绍了他在出版业的工作经历,分析了他作为一个图书出版策划人对莫言作品的出版理念,并且对陈黎明先生一些成功畅销书进行了介绍。作为一组报道中的第一篇文章,在介绍了莫言的同时,成功地从商业角度对莫言作品进行了分析和前景预期,符合期刊的整体风格。第二篇文章《莫言家族的“生死疲劳”》,介绍了莫言高龄90岁的父亲,着力表现了一个有远见、时时劝诫子孙谦虚低调的父亲形象。在莫言获得第八届矛盾文学奖的时候,曾告诫“十分钟忘掉这个奖”。第三篇文章《关注超越阶级的人性》,从一些文学评论家的态度中,本期专题策划人敏锐地发掘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越来越模糊政治因素、地缘因素,更倾向于对人性的剖析和解读。这种新趋势在图书销售的策划当中,可能会带来新的商机。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21期

《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21期配图

大型时政期刊《祖国》2012年第20期策划的专题报道,以“沸腾的文学”为主题,包括《“沸腾”的文学》《“众声喧哗”见莫言》《为什么是莫言》《莫言的起点:回到乡野才有文学的春天》《诺贝尔奖背后的中国文学渴望》《谁是下一位诺奖得主》等文章。其中《“众声喧哗”见莫言》一文,刊载了李长春发给中国作家协会的贺电和瑞典方面的颁奖词,以此为切入角度,用后面紧跟的三篇文章,首先总结了中国作家、评论家们对于为什么是莫言获得今年的奖项,以及诺贝尔评审规则的新变化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莫言从“齐鲁文化”当中汲取养分并且以魔幻现实主义为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的特殊方式,最后表达了中国文坛几十年来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渴望和此次获奖对我国纯文学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和对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影响。符合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主办的《祖国》杂志,偏向于政治新闻报道的一贯风格。

《祖国》2012年第20期配图

四、“莫言获诺奖”专题报道的传播效果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可预测性很高的新闻事件,从莫言成为热门候选人选开始,在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公布之前,大批的记者就已经集中了莫言在山东省高密县的家中,等待宣布结果。但是如何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脱颖而出,避免落俗,则成为各大期刊媒体的核心诉求。在此次新闻事件中,国内期刊媒体在专题报道、封面报道等报道内容的组织策划和报道形式的采用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新颖性,较为成功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通过文章报道角度、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来总结这些报道的内容和选题策划的传播效果,有助于对日后期刊媒体应对类似新闻事件的报道和策划。

(一)挖掘莫言文学之路,多角度吸引受众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其成为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选至瑞典文学院最终公布,牵动着亿万同胞的心灵。2012年12月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莫言的演说更成为热爱文学、关注文学的国人的集体印象。如何在此基础上找到受众的兴趣点,提升期刊的阅读率,是期刊报道的关键。策划针对莫言的文学发展之路的报道,避免了对单一新闻事件报道的单调性和人物介绍的雷同性。从文章架构到文风,特别是期刊文章内容多角度、多侧面报道,使得原本对莫言作品和为人不太熟悉的读者,迅速熟悉莫言及其作品。

在众多的专题报道中,侧面报道是丰富专题、丰满莫言形象的重要一环。我国期刊在这方面的报道中,包括《收获》副主编叶开撰写的《莫言印象》《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撰写的《我认识的莫言》等名家撰写的莫言印象。还有莫言的哥哥、莫言的姑姑,也就是《蛙》主人公的原型等从侧面描写他们认识的莫言。使得莫言的形象不再是一张图片、一个名字,而是一个幼时调皮,在不断接受磨练,在写作的路上迎着争议一路走来的鲜活的人物。如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即《大哥眼中的莫言》一文里面讲述了莫言鲜为人知的生活,包括莫言小学五年级因为造反被学校开除、在阶级斗争严重的时候拿起笔来开始写作,以及从小听到的高密一带流传的妖魔鬼怪的传说。他说,莫言的性格比较坚韧,坚持的东西,看准的东西会百折不挠坚持下去。他应该说不是很顺,有很多事情现在还是不大好说,各种各样的挫折,有时候打掉牙往肚子里吞,人生不可能是十分美满,包括现在也不是非常完美,总是有缺憾。

对莫言本人的采访,给受众从正面留下了莫言的印象,如《中国新闻周刊》中《莫言:我是一个做人很诚实的人》,由莫言真实地叙述了自己知道自己得到诺贝尔奖的心情,“他们在电视正式公布前20分钟,打了一个电话给我。当时我正在抱着我的外孙女吃饺子。我还是很吃惊的。因为我感觉前一段中国网络上炒来炒去,都是在炒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当知道这是件真事时,还是感觉到很惊讶,马上当然感觉到很高兴”。又如,再谈到莫言是否期待过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话题,莫言直白地说,曾经想过。当年土耳其的帕慕克得奖之后,我想,哦,他比较年轻,年纪和我差不多,我也有可能得奖啊。他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自己的喜悦,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丰富了人物形象。

总之,从这些多角度、多立场的报道中,掀起了一场“莫言热”,莫言的所有作品一时间加紧印刷,成为各实体书店、网络书店的热销产品,也激起了全民对莫言及其作品的舆论潮。由此可见,我国期刊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事件的报道取得了积极正面的传播效果,有效地引导了大众舆论,让读者进一步走向文坛巨擘莫言,让莫言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从而强化了文学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为国民阅读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中国形象塑造,助力软实力提升

国家的整体形象,不仅取决于一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政策外交,也取决于民族文化等国家软实力和重大事件的国际传播及影响能力。依靠互联网、广播、电视、书报、期刊、音像等媒介的信息传播,可以影响国际公共舆论,减少国外反华势力对我国的消极印象,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而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形象,提升本国的国际影响力,构建应有的正面的国家形象。

《祖国》于2012年第20期刊载了李长春致中国作家协会的贺信,他在贺信中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他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篇贺信肯定了莫言文学方面成就的同时,也鼓励中国作家协会继续努力,树立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

此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成功促进了我国的版权输出贸易和出版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出版产业发展平稳、版权保护意识淡薄、版权输出贸易发展缓慢,人才短缺。莫言获奖以后,一些世界著名的版权交易机构开始频频向中国出版社伸出橄榄枝,寻求进一步合作。以此为契机,我国出版业将输出一批以莫言作品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当代作品,并且成功吸引大量的版权贸易人才。版权贸易的发展,是我国进行文化输出,提升国际影响力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功报道对我国的出版产业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契机。可见,此次期刊媒体有关莫言获得诺奖的报道是成功的,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威望。

(三)满足文学读者期望,展现大师魅力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孔孟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新文化运动,一次次的文艺思潮、一场场的文学革命,使得中国的文化、历史以独特的方式被历朝历代的作家以不同的文学形式记录了下来。中国文学的传承有几千年历史,但是在莫言之前,鲁迅、沈从文、林语堂、老舍、巴金、北岛这些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由于客观因素的阻挡,最终都没有获得这项荣誉。莫言得奖,满足了我国文学读者长久的期待,展现了中国文学应有的魅力。

国内期刊抓住文学读者这一心理,在文艺理论类期刊剖析莫言作品中文学价值、升华其作品价值的同时,时政类杂志又展示了其平易近人、生活化的一面。如文艺理论类杂志,《黄河文学》2012年第10期发表的《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情怀》《莫言是个什么样的作家》,《文艺争鸣》2012年12期的《诺奖之于莫言,莫言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等。这些文章从文学作品赏析和莫言的写作风格等角度,去分析莫言及其作品的文学价值。由于莫言的每一部作品在问世之时都会引起巨大的争议和反响,所以文学类期刊在对莫言获奖一事进行报道的时候,并没有众口一词的褒扬,而是真实反映了对莫言作品的看法。让热爱文学的的受众可以看到我国文学评论界和作家界对于文学作品的真实态度。

由此可见,在莫言获得诺奖报道方面,我国期刊媒介策划的一系列报道和文章,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对我国的文化产品输出、版权贸易发展和我国民众的阅读,都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系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期刊问答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虚伪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