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生产力是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2013-02-17 01:31李桂荣师颖新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生产力农业生产

李桂荣,师颖新,赵 颖

(大连民族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农业是最原始、传统和基础的产业,伴随人类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农业的产业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与延伸,在20 世纪中期,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再向加工业、商贸业发展,大农业的产业框架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清晰可见。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是第一位将大农业称之为第一产业的人,1935 年他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指出:“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并将第一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1]。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精辟阐述了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生产力地位与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的物质供给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密不可分,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划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依据。原始农业主要依靠自然力,实行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活动成果仅限于维持人类的基本生存;传统农业以人畜力为动力,农牧结合是最主要的特征,土地肥力的恢复在农业内部物质循环中得以实现,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农业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是以机械为动力,以生产工具机械化、电气化,生产过程生物化和农艺化为特征,农业与工业相结合,打破了农业内部的物质循环,石油化工产品成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支撑力量,农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为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提供了物质和人力保障,农业成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改革开放35 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产力,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2]农业生产力又是社会综合生产力的基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广大农村率先实施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8 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农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低效、大帮哄,转向精细、高效、重技术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力提升很快,连年增产,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以粮食产量为例,1978 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是30 476.5 万吨,到1990 年就达到了44 624.3 万吨,平均每年增长2 829.56 万吨。到2012 年达到了58 957 万吨,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作用得以体现,农业总产值与GDP 总值35 年来呈现出正相关和同幅度的增长。如图1 所示:

图1 农业GDP 与国民经济总GDP 相关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既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又是重要的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主要农产品人均产量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是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对二三产业发展支撑度的重要指标。中国改革开放35 年来,主要农产品人均产量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呈现出相伴递增的态势,如表1 所示:

表1 中国1978 -2010 年粮食和肉类人均占有量与农业机械化水平

以上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可以看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原动力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

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支撑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35 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的增长,GDP 总量从1978 年的3 645 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2 年的519 322 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9.8 %,GDP 总量跃居于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从1978 年的381 元增长到2012 年的38 354 元(以当年价格计算),经济总量由世界排名的123位跃升为第2 位[3]。中国35 年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有效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极大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据统计,粮食由1949 年的2 263.6 亿斤增至1952 年的3 278.3 亿斤,年均增长14.6 %。棉花由1949 年的888. 8 万担增至1952 年的2 607.4 万担,增长了2 倍。1952 年与1949 年相比,粮食亩产量由68.5 公斤增至88 公斤,棉花由10.5 公斤增至15.5 公斤。人均粮食产量由209公斤增至288 公斤,棉花由0.82 公斤增至2.29公斤,肉类由2.05 公斤增至5.95 公斤。1952 年全国农业总产值483. 9 亿元,比1949 年增加48.5 %,年均增长14.1 %。在短短3 年里,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改革,在于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小岗村农民所选择的包干到户责任制给予了肯定,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之在中国广大农村迅速铺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发挥,农业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在中国当时的实际国情下得到了最好的配置,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供给不断增加,粮食产量连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1985 年农村家庭人均粮食出售量达到123.49 公斤,到2012 年达到500 公斤以上。1985 年农村家庭人均猪、牛、羊肉出售量达到17.36公斤,到2012 年达到57.3 公斤,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过农业劳动力自身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农产品的自给有余。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基本生活资料的保证。

2.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过程,一般采用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来加以衡量,当工业总产值占70 %时可视为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化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期阶段,更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2 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1 %,农业总产值占56.9 %。1999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就达到了70.82 %,标志着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农业是工业原材料的主要供给基地,原材料的数量、质量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

3.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作为轻工业生产原材料供给者的第一产业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中国轻工业原料的70 %来自农业。农业内部的结构不仅决定着农林牧副渔业的协调发展,而且对工业生产结构优化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传统的低生产率的农业不仅表现为农业总产量水平低下,而且表现为以粮为主的农业结构,中国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50 年代为80 % 以 上,1978 年 占76. 7 %,1999 年 降 到57.5 %,2012 年降到47.4 %。1978 年粮食占种植业的比重为76.7 %。到1984 下降至66.2 %。畜牧业产值在1952 年占农业总产值的11.5 %,1978 年占14.96 %,1989 年占22 %,1999 年占28.54 %,2012 年占48.6 %。农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为工业结构优化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消费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物质保证。

4.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向城市转移,形成所谓"推力",二者结合,共同推进城市化的进程。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乡村居民须先维持自己,才以剩余产物维持都市的居民。所以,要先增加农村产物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都市。”[4]改革开放32 年来,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升,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等生产技术的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中的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1985 年农村家庭人均粮食剩余量(出售量)达到123.49 公斤,到2012 年则上升到500 公斤以上,按城市居民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200 公斤计算,一个乡村人口可保证2 -3 个城市人口的粮食需求。1985 年农村家庭人均猪、牛、羊肉出售量达到17.36 公斤,到2012 年达到57.3 公斤,按城市居民每年人均肉食消费量18. 25 公斤计算,一个乡村人口可保证3 个城市人口的肉食需求。由此推算,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已具备了推进实现城市化的物质保障,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过农业劳动力自身需要的剩余产品和剩余农业劳动生产率。1990 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为1.5 亿人,2000 年就达到了1.8 亿人,2010 年提高到1.9 亿人以上。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建筑业和商业服务80%以上的就业者是来自于农村。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由1978 年的70.5 %,下降为1995 年的52.2 %,2001 年下降到45.1 %,2012 年下降到34.1 % 。城市化水平从1978 年的17.92 %,提升至1990 年的26.41 %,2000 年的36.22 %,到2012 年已达到45.5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外出流动,支持了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在更大范围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推进城市化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5.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增强了综合国力

国家的综合国力需要用多项指标加以衡量,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福利、人均寿命等指标加以评价,其中经济指标更具有可比性,特别是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是联合国对国家实力进行评价的最常用的指标。中国的基本国情是13 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53%,农民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对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从中国主要产品产出总量和GDP 总量看,均已步入世界前列,虽然人均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仍位于比较落后的档次,但从纵向看中国的农民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最基本生活资料的最大的供给者,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持续上升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已被实践证明是国富民强的根本保证。

三、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更好地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增产增收,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科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5]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就是要由单纯依靠人力物力的高投入,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高效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能力。具体讲就是要在如下五个方面实现新的转变。

1.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生产对象,在生产资源循环利用中,持续地获取农产品。一粒种子在人类作用的影响下,会增产出几百粒种子,一头仔猪在人类的饲养下,会由几公斤增重至几百公斤重,农业生产是最具增值性的生产。传统农业的增长主要靠劳动投入总量的增长来实现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而现代农业的增长则是靠人类对有生命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干预来提升动植物的生命力和适应力,使其增产增收。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对农业生产对象进行干预的最有效手段,如袁隆平院士的杂交稻,使水稻亩产量超过了千斤,生物克隆技术,使植物的育苗、育种时间大大缩短,农业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持续增长支撑力唯有科技创新。

2.保障农业投资的持续增长,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资源的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条件和保证。农业土地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类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引导的状况,农业自然资源是由土壤、气候、光照、水源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要素是农业生产力的基础性要素,当人类要素及人类所制造的要素与基础要素共同作用,进行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时,才会产生增产性的生产成果—农产品。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则主要取决于人类对自然要素的掌控能力,如筑渠引水浇灌农田,建造塑料大棚,变一季生产为四季生产,使土地生产率成倍增长。保障农业投资的持续增长是提高人类对自然要素掌控能力的关键所在。亚当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投在农业上的资本,不仅推动较大的生产性劳动量,而且,按照它所雇用的生产性劳动量来说,它对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增加的价值,对国内居民的真实财富与收入所增加的价值,都大得多。在各种资本用途中,农业投资最有利于社会。”[4]农业投资的持续增长不仅要靠农业自身的积累,而且要靠全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由各级财政的专项补助金加以扶持。放宽农业小额信贷的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放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是当前解决农民资金不足和保护农民向土地投资积极性的最有效措施。

3.加强农业高等教育,造就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农业生产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生产效率,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现代主要是靠受教育各技术培训。现代的农业科技知识传授主渠道是农业高等教育,农业职业专科教育和农业电视网络教育。改革开放32 年来,中国的主要农业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每年招生和毕业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毕业后真正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的人数比例却很低,据统计不到20%。农业院校培养的农业专业人才大量的流入非农产业,学非所用,其主要原因是城乡生活条件和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造成了农业科技人才的缺乏。造就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关键是为农业专业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鼓励农业科技人才承保农田、荒山、荒地,实施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亩产量和亩收益,让智力投资得到丰厚的报酬,产生示范效应和引领效应。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构建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到农村工作和为农村服务的有效的机制是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4.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取决于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程度,农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接受新科技的能力对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能否快速的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成为先进的、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是问题的关键。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制定鼓励农业科技人才投身农业科技推广事业的政策,架起农业科技深入农村千家万户桥梁与纽带,是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如发挥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生产季节和农业生产项目开展技术讲座,举办优良品种、农药化肥、农业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推介会,让农业技术培训走进村村屯屯,让增产增收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深入千家万户,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与素质。建立优良种苗、种畜供给体系,开展网上农业专家与农民的直接对话业务,发挥农业专家的指导作用。构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是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严厉打击骗农坑农的违法行为,倡导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支农爱农护农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全覆盖的农业生产保险体系,降低自然灾害可能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和风险,确保农民持续增产增收。

5.完善和创新农业政策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农业政策是确保农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重要保证。农业政策的核心是土地政策,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是农村中最为敏感的问题,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向土地投资是确保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的关键所在。为了克服土地分隔不利于农业机具作业的弊端,应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民建立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社,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入股的方式,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扶持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

[1]李悦.产业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2012.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经济网,北京:2012-02 -0210:39:00.

猜你喜欢
生产力农业生产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