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国家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013-02-17 01:31净,肖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优势产业传统经济

任 净,肖 瀚

(辽宁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一、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现状

1.传统优势产业的内涵

传统优势产业是指一国由于某种原因发展起来、具有悠久历史和区域特色、拥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在全球经济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1]。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产业的传统性,即传统优势产业是一国由于某种原因(如资源、地域或偶然因素等),产生和存在多年的产业,如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生产、澳大利亚的旅游业和德国的汽车制造等;二是产业的优势性,即传统优势产业是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在国际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2.传统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重点扶持了纺织、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和建材等行业。几十年来,这些行业获得长足发展,具备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根据传统优势产业的界定指标:传统性和优势性,上述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这些产业在获得长足发展,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1)传统优势产业的生产要素被虚拟经济挤压。中国股票市场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并不是以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而是由于虚拟经济的投机心理及虚拟资本独立的运动规律造成的虚假繁荣。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中实体经济的贡献度只占6 %左右,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远未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2]。2005 年之后,虚拟经济过度增长,日益脱离实体经济,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及泡沫经济的出现,甚至挤占实体经济的生产要素,制约实体经济发展。投机性资本非理性膨胀,产业“空心化”趋势日益显现。作为实体经济支柱的传统优势产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大量资金涌向虚拟经济,严重制约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

(2)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国长期重复一条依靠政府拨款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道路,缺少真正的投资主体,特别是缺少投资活动的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因此客观上形成了科研与产业相分离、技术商业化能力很低的状况。从而导致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低于发达国家。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中,70 % -80 %依靠新技术实现,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还不到30 %[3]。此外,由于忽视从战略上、总体上合理配置资源,重复建设、重复引进,一方面导致传统产业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科技含量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现有生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缓慢。

(3)传统优势产业出现衰退迹象。国家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被忽视,出现衰退迹象。现阶段中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现阶段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尚不具备国际领先水平,未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新兴产业还不能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近年来传统优势产业的产值在GDP 中的比重明显下降;产业利润率持续下降,甚至部分行业亏损严重[4]。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下,长期以来的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出现衰退迹象。

(4)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以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代价,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改革开放30 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由于资源开发的扩大和能源消耗的增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单位GDP 能耗比较 (单位:万吨油当量/亿美元)

由表1 可知,2000 年至2010 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平均值是6.37,仅低于俄罗斯11.21,远高于美国1.91、法国1.32、德国1.24、日本1.12、英国1.10,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相对较高,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高生态成本为代价的。这种增长方式只能是阶段性发展需要,不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面对越来越少的能源储备和日益恶化的环境,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必会受到制约。

二、典型国家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德国

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有汽车制造、化工、机械和装备制造等。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2008 年德国加工制造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1%,远高于美国13.3 %、英国12.3 %和法国11.9 %等其他主要发达国家[5]。德国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为了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德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

(1)针对汽车制造业的激励政策。“短时工”就业政策:为了遏制失业率,德国政府推行了“短工”政策(一周只工作三至四天),并且政府对企业支付的小时工资给予67 %的补贴。这种措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留住了熟练技术工人。据联邦劳工署估计,仅2009 年,通过短时工制度至少保住30 万个工作岗位;“以旧换新”政策:“以旧换新”政策是指以旧车换购新车的消费者可以获得2500 欧元的补贴,总共补贴车辆200 万辆,占2009 年全部新轿车销售总量380. 72 万辆的52.5 %。德政府“以旧换新”政策减轻了国内汽车产销可能出现的衰退幅度。

(2)对机械制造业的激励政策。德国在税收制度设计、税收优惠安排等各方面对机械制造业给予了持续激励。其中最显著的是政府对研发的大力扶持。德国制造业所有研究与开发支出都可以在发生当年予以扣除。用于研发活动的厂房设备可以申请加速折旧津贴。对符合条件的研究与开发投资,政府给予其研发资本投资额的7.5 %的现金补贴。对许多研究开发密集型的产业,政府给予进一步的现金补贴或税收抵免补贴。个人和公司为科学目的捐赠可以申请税收扣除,公司支持研究机构从事研发项目,可以获得大量的税收优待。

(3)就业培训项目。德国政府扩大了“针对中老年及低技能员工的特殊培训项目”的规模。该项目是德国为贯彻欧盟“终身学习”计划而推出的一项措施,旨在弥补德国劳动力市场上专业人员短缺的局面,为那些专业技能欠缺或已经获得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提供在职补充专业技能或提高专业素质的机会。德国政府在2009 年将规模大于250 名员工的企业也纳入了上述进修项目的资助范围。企业雇主方可向劳动事务所申请工资补贴,参加进修的中老年员工也可以向劳动事务所申请进修课程费和交通费补贴[6]。

德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还出台了其他一系列政策,例如建筑物节能整修以及促进节能建筑,提高手工业服务的减免税额,中小企业特别折旧法等。

激励措施的效果:

(1)保持传统产业优势。通过“短时工”就业政策,德国政府在经济危机期间将失业率控制在8.2 %的水平,居民收入有保障,国内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同时,“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了国内汽车购买力,减缓经济危机对汽车制造业的冲击。就业培训规模的扩大和延期实施,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深化提供了人力资源;税收优惠,尤其是研发方面的政策倾向,保证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在新兴产业的冲击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仍然表现坚挺。

(2)带动外围产业发展。德国公共服务业、酒店和交通业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企业或核心产业服务的。此外,德国的酒店和餐饮业也是依赖以工业为基础的博览会。德国每年都有160 多场知名的博览会,吸引了世界各地大批厂商前来参展或参观,这是酒店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传统优势产业的兴盛带动了这些外围产业的发展,间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产值。

2.日本

日本作为典型的政府干预型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产业合理化,日本政府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确立各时期经济的发展方向,重点扶持对整个经济发展有重大连锁影响、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战后30 年间,先后起过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有能源工业(以火力发电工业为代表)、基础工业(以钢铁、造船、石油化工业为代表)和新兴工业(以汽车和家用电器为代表)。这样,日本政府通过特定时期的产业目标,以此为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7]。现阶段日本的支柱型产业有汽车、家电、钢铁和电子媒体产业等。

(1)对汽车产业的激励政策。日本政府对2012 年税制改革重点的汽车税费进行了调整,决定将年税收达7 000 亿日元(约合19.3 亿美元)的重头税减轻1 500 亿日元。汽车以旧换新者可获10 万日元的补贴,总补贴预算规模达3 000 亿日元。这项税收优惠项目原定于2012 年4 月份到期,但内阁决定将其延长至2015 年4 月。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该举措扶持因日元升值而深受打击的汽车行业。

这些政策使日本汽车销量回升,政策出台5个月之后,销量同比下降由14.5 %缩小到0. 5%。日本的GDP 也由原先的负增长出现了小比例的正增长。

(2)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措施。日本目前是世界上装备制造业第二大国。日本从20 世纪50年代将装备制造业列为振兴对象,由日本开发银行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根据合理化计划进行特别贷款。颁布法案通过改善税收政策、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以确保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不会流失,并加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并通过扣除税额、财政补贴、政策性贷款的方式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此外政府还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制造业。日本在引进外资的方式上,以吸收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实际上只占不到10%,以避免日本企业被外资企业控制。目前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位居发达国家前列,制造业产品成为日本贸易出口的支柱。

三、典型国家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对中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产业发展道路对中国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借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追捧“新经济”、“新产业”,应注重传统优势产业的再发展。面对“创造性破坏”过程,熊彼特指出:“试图无限期地维持过时的行业没有必要,但试图设法避免它们一下子崩溃却是必要的。”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但即使发达国家现在仍有一批传统产业,它们与新兴产业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德国重视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保持和再发展,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受到较小的冲击。日本忽视电子产业的创新,致使电子业由盛致衰,对日本的出口造成重大损失。日本电子产品及服务出口的全球市场份额,从1996 年的19 %,下降到2009 年的10 %;从2000 年到2010年,日本电子产品的产量锐减47 %,出口下跌27 %;行业贸易顺差陡降超过68 %[8]。

1.政府给予传统优势产业一定的政策优惠

政府应结合中国资源禀赋优势确定扶持对象,提供财政补贴、无息贷款、税额扣除,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通过解决住房、子女教育、户籍制度进行人才引进;利用税收减免鼓励企业间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培训讲学,促进企业间技术交流,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引导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结合,实现传统产业高效生产。

2.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

20 世纪80 年代,日本签下“广场协议”后,日元急剧升值造成流动资金的过剩和由此引起的不动产投机,导致经济泡沫化,最终带给日本“失落的二十年”。中国应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冲击及加工制造业的大量外迁。2011 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5.11 %,在未来五至十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应以这个数据为参考平缓进行,以保障中国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

3.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高校教育应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应注重科目的实用性;教育方法应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转变;高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增加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科研成果商业化水平,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次,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具体措施包括政府增加高职教育投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对贫困地区和困难学生提供高职教育补贴。再次,鼓励就业人员再培训。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在职培训学校的设立;提供补贴以鼓励小规模企业为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免费向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

4.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企业应在产品生产上进行二次创新。中国企业应当在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对引进技术的再次创新,使引进技术在适应中国条件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技术能力[9]。其次,通过战略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达到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的要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5.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保护有限资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措施有:完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国家废水、废气排放标准;对生产垃圾和城市垃圾进行分选、加工,提高废物利用率,实现资源循环使用。

传统优势产业在完善中国产业体系、带动中国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目前阶段传统优势产业受到了新兴产业的强烈冲击。德国和日本传统优势产业的再发展给予启示,不能忽视传统优势产业,只有将传统产业的优势继续保持,与新兴产业相互渗透、共同进步,才能使中国的经济取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王崇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秦皇岛地区玻璃产业发展为例[D].2009.

[2]叶馨蔚.浅谈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J].中国商贸.2009(5):209.

[3]张承惠.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N]. 中国机电日报.2001 -9 -20.

[4]陆国庆.关于我国产业衰退的实证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1 -5.

[5]魏爱苗.德国注重传统和特色产业发展[J]. 环球视角.2012(5):70 -71.

[6]赖讷·克伦普,拉尔斯·欧·皮尔茨. 德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J].德国研究.2009(2):25 -33.

[7]王玉静.战后日本政府实施经济职能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1):43 -44.

[8]高凌云.罗楚楚.方南. 日本电子业大败局:错失互联网大潮[N].南方都市报.2012 -4 -11.

[9]吴晓波. 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J]. 科研管理. 1995(3):27 -35

猜你喜欢
优势产业传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带一路”战略下绍兴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