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理论的历史考量*

2013-02-19 04:42刘少英
关键词:贺龙体育事业普及

刘少英,李 祥

(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2.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洛阳 471822)

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理论的历史考量*

刘少英1,李 祥2

(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2.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洛阳 471822)

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理论,是以人民健康与国家发展为逻辑原点,以马列主义的继承发展为理论基石,以实践进步与民族独立为历史平台,构建了务实而有益理论逻辑体系与实践模式,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标志性理论成果.贺龙体育思想的“普及与提高”理论,在今天依然对中国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历史考量;价值

贺龙体育思想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成果及宝贵财富,其“普及与提高”的理论孕育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体育要为打败法西斯服务”[1]的历史背景中,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体育要为人民健康服务”[1]的一个崭新历史时期之中,为之后中国体育事业的勃兴做出了巨大贡献.“普及与提高”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的深化与发展,而且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新中国体育事业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2000—201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连续4届获得奖牌数前3名,揭开了中国体育迈向世界体育强国的这崭新的一页,但体育事业发展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系统整理和考量与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理论的历史形成过程、逻辑体系,对提出新时期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普及与提高”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

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理论萌芽于抗日战争初期“战斗”篮球队的组建,雏形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普及与提高”理论的提出,正式形成于贺龙同志担任国家体委主任后.“普及与提高”理论的不断成熟化,正是贺龙同志依据民族谋求独立、国家要求发展、人民健康诉求的历史背景,结合国内与国际体育局势所做出的一系列精辟见解与远见卓识的结果.

1.1 “普及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理论

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7年3月8日在陈炉镇召开了党代表会议.在会议中,贺龙同志提出部队要以团为单位组建“战斗”体育社和“奋斗”体育社,负责组织官兵普及体育运动.由于当时部队流动性较大,没有固定的驻扎地,因此早期的贺龙体育人才思想主要体现在贺龙同志鼓励官兵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对于有一定运动能力和爱好体育运动的官兵进行专门的培养等方面.

1937年8月6日,贺龙同志在《新中华报》发表文章,首次提出了关于部队“普及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的思想,强调“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练好身体,提高战斗力,更好地打日本.打球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可以通过打球活动促进军民团结,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之后,贺龙同志率领的八路军第120师进驻大西北,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部队采取在军队中建立体育组织,选拔体育干部人才等措施,以保证体育活动在这革命战争年代当中的顺利实施与开展.从此120师的体育组织系统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军队历史上第1支具拥有较为健全的体育组织系统的军队,受到了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成为全军学习的典范,初步体现了他的“普及与提高”理论的基本逻辑框架.

1.2 “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运动”理论

在全师开展体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为有效地普及体育活动,贺龙同志开始重视对体育干部的培养,要求全师上下采取各种办法,来关注体育人才培养的工作.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于1941年10月25日成立了“晋西北体育协会筹委会”,并开办军队体育训练班,为部队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体育组织与管理人才.按照贺龙同志的指示,这批体育专业人才被分配到各个基层单位,用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科学地组织那里的官兵进行体育锻炼,对全师体育工作的有效实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43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的高级军官会议中提出“开展练兵运动”的号召.经过将近1年的练兵运动,贺龙同志总结出“官教兵、兵教官、兵交兵”的工作经验,在部队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投弹手、神枪手、刺杀标兵等军事体育人才.贺龙的120师“战斗”篮球队就是他“普及与提高”,用培养体育人才来带动体育发展的典范.自“战斗”篮球队组建后,不仅更好地推动了全师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对其他体育项目活动的广泛开展有积极的作用.关于如何使用体育人才来普及部队体育活动的开展,并且使体育活动在艰苦的条件下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贺龙同志对他的“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运动”理论做了精辟的论述:“体育运动应当在全军内广泛开展起来,成为一种群众运动,同时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选拔出优等选手再去指导普及.”[2]可谓一语中的.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贺龙对体育人才如何推动体育的普及,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1.3 “普及与提高,增进人民健康”理论

贺龙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一直都重视军队体育活动的开展,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任国家体委主任后,新中国国防建设水平低下,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这种背景下,为发展中国的经济,改善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身体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自从任国家体委主任以来,贺龙一直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为新体育指明了方向,将“普及与提高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2)在板和地基同时受到冲击作用时,最大位移出现在地基中,其最大沉降分别为4.2×10-3,7.2×10-3和7.8×10-3 m,当冲击能量按倍数增加时,中心最大沉降并非按倍数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更广阔范围内的弹性地基参与承担冲击荷载的影响。

1953年,贺龙在指导全国体育工作中强调“搞体育运动不是当选手,出风头,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2]贺龙同志为此特别强调要通过开办体育院校来提高体育人才的培养速度.按照贺龙的规划,体育院校要“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还要出运动健将”.[2]贺龙还指示各级体委“要大办业余体育学校,采取大中小结合的办法,大量训练干部和技术人才,才能保证群众体育运动日益增长的需要”.[2]到1963年底,全国各高等体育院校培养出体育专业教授47人,副教授185人,讲师1 160人,以及高水平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高等体育教学与训练、科研人员已经达到2 000人左右.

1954年7月30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贺龙同志的带领下首次赴苏联考察学习,回国后贺龙同志亲自撰写了一篇《苏联的体育运动是推动共产主义建设的力量》的文章,文章中指出“培养运动员,要多里求精.中国人多,潜力很大,一定有人才.要发动群众,及时发现人才加以培训,一级一级往上送,建立起层层衔接的训练网,逐步形成三级人才宝塔”.[2]这样的一条龙体制使培养人才有场所,输送人才有渠道,选拔人才有规章,评价人才有标准,形成基础大、尖子尖的人才宝塔,从而大大推动了体育活动的普及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竞技体育人才的发现必须是建立在具有广泛的大众体育参与之上的,从外国历史经验来看,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正确地处理了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贺龙同志始终重视建立广泛的体育群众基础,认为普及和提高是矛盾的统一,提高是为了争取国家的荣誉,也是为了指导和推动普及.这样,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理论获得了极大的丰富.

2 “普及与提高”理论的逻辑体系

就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而言,贺龙同志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中国体育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奠基人,对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祖国领土完整的维护、人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民族精神面貌的改善,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敏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以人民健康与国家发展为逻辑原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石,以博弈中求发展的时代环境,构成了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理论的逻辑体系.

2.1 逻辑原点:人民健康与国家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中国进入恢复国民经济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方面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人民被剥削压迫,经济发展基本上处在一个停滞的状态,更不用说什么体育事业的基础了;另一方面,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人民体质普遍较差,而当时中国又受到国内反动势力和国外帝国主义的威胁,急需加快国家国防和经济的建设,改善人民的体质健康状况就是前提.

贺龙自上任国家体委主任以后,开展新中国体育工作几乎要从“零”开始.他根据革命战争时期的体育工作经验,将选拔和培养体育人才的工作放在建设和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位置,组建了国家体委,建立了运动员和教练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教育人员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基础,同时修建体育学院、科研所、训练基地、竞赛场馆等设施,为普及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与竞技体育水平提供了一系列的物质条件,并在工作中善于运用“普及与提高”的辨证关系来指导体育工作的开展.总的看来,他的“普及与提高”理论正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体育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是通过实践工作不断完善与发展而来的.后来的实践证明,贺龙体育思想的“普及与提高”理论为中国体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体育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体育建设理论不断完善的新世纪,仍然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2.2 理论基石:马列主义与继承发展

贺龙体育思想是,以贺龙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体系的中国共产党人,贺龙以马列主义的精髓为主要指导思想,根据各时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与发展,正确处理了“普及与提高”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贺龙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就非常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他的各项工作,包括在部队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并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较为系统地直接阐述正确处理体育的“普及”与“提高”在军事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与体育运动是分不开的,青少年要注重军事训练,并且将体育和军事训练结合起来,青少年身体的健康成长无论是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是对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提高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列宁同志本人也是非常酷爱体育运动的,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活动中,对发展体育事业的功能与作用有独到的见解,为指导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列宁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能够在另一方面体现出苏维埃政权的成功与优越性,所以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在国家、民族当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说明列宁对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员的作用具有深刻的认识.体育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体育人才与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必将提高人民体质健康、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优秀的运动员对于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体育的论述,是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内在统一的.

2.3 时代环境:实践进步与民族独立

贺龙体育思想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尤其是“普及与提高”理论在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呈一个螺旋上升的形式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最后走向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贺龙就十分注重部队体育活动的开展,他认为每个官兵拥有强健的体魄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而培养体育人才一方面能够开展军队之间的比赛,丰富部队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比赛的宣传以及体育人才对军队体育活动的指导,从而带动更多的官兵参加体育活动,是“普及与提高”之关键环节.这次经历使贺龙同志明白,要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就需要有掌握运动技能的人来指导,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就是广泛开展体育活动的第一步.

3 “普及与提高”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体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及价值取向面临着新的定位与考验.用何种理论模式和价值观来考证和回答一系列新的体育难题,成为现实当中中国体育工作者理论与实践的新使命.整理和总结贺龙体育思想,结合当代中国体育发展当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不难看出,贺龙体育思想的资源,尤其是处理“普及”与“提高”关系的理论,对于当今中国构建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战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普及社会体育参与,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价值.

3.1 “普及与提高”理论提供了群众体育的参与平台

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具有广泛的大众体育参与之上的.从外国历史经验来看,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地处理了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贺龙同志始终重视建立广泛的体育群众基础,他认为普及和提高是矛盾的统一,提高是为了争取国家的荣誉,也是为了指导和推动普及.在贺龙同志的主导下,各个学校普遍建立起了“劳卫制”,使得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不仅得到了有效的制度保障,而且在学校中体育人才不断涌现.贺龙同志指出:“普及和提高是统一的,有普及才能提高,提高也是为了普及.在大力进行体育运动的普及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对运动员的训练工作.训练运动员固然可以参加国际体育竞赛,以增强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和团结,一方面也是为普及体育运动准备干部,创造条件,决不是单纯为提高而提高.每一个运动员都应当成为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宣传员、组织员和指导员.普及是提高的基础,只有广泛地普及体育运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才能出现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才能使中国体育运动呈现出人才多、尖子尖的势态,才能使中国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反过来,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又可以更好地带动普及、指导普及,从而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普及与提高是辩证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3]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完善中国体育制度的一个启示.

3.2 “普及与提高”理论提高了竞技体育

要将运动员当成我们的兄弟姐妹,不能只注重现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不负责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贺龙同志最关照的就是运动员的后半生安置问题.贺龙曾经就对国家体委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说过:“要把运动员当成我们的兄弟姐妹,使他们‘安家落户’.不好好处理运动员,哪能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有谁还愿意当运动员!”[1]关于如何负责运动员的后半生,使运动员得到终生培养的问题,贺龙指出,要让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就得到良好的理论文化教育,在退役后再进一步培养提高,使运动员能当教师、教练、干部,甚至是科研人员.强调要终生培养运动员,这样做不仅能够消除现役运动员的顾虑,而且能提高广大青少年后备人才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他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对今天处理运动员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历史指导意义.

3.3 “普及与提高”理论确定了学校体育肩负的使命

为了更大规模地开展体育运动,就必须尽快培养大批体育干部.自贺龙同志上任国家体委后,就十分重视新中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并将学校体育看作发掘和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为了更大规模地开展新中国体育事业,需要更多的体育干部和专业的体育科研人员作为支撑,贺龙在1953年主持建立起了中央体育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1所体育学院就这样应运而生了.1956年,当时的中央体育学院迁至北郊圆明园废墟北面的新校舍,更名北京体育学院.他和钟师统等同志共同研究时指出,“体育是门综合科学应该担负起这个任务,要在战术、技术、解剖和体育理论等方面搞出一套东西来,为加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训练工作服务.”[1]他对国家体委教育司的正副司长任思治和董念黎说:“北京体院是中国体育界的最高学府.在学术上要有我们的教授,成为世界上一个有权威的体育中心.”[1]钟师统同志果然不负贺龙同志的期望,将北京体育大学办成了一所全国最为权威的体育科研中心.随后又在贺龙同志的主持下,全国先后建立起来10余所高等体育院校,为国家迅速培养了一大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干部、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工作人员,填补了新中国体育工作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的空缺岗位.新时期中国高校体育的不断发展对普及中国社会体育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指导加强社会体育或大众体育相关研究的力度,提高高校学生专业水平,创造就业环境方面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4 结语

毋庸讳言,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贺龙同志的“普及与提高”理论以高超的战略智慧,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建立了崭新的价值取向和前进路径,为中国体育事业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方略构建了务实而有益的理论逻辑体系与实践模式.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理论体现出了高度的认知范式与辩证思考,创造并传承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主义者所特有的战略发展眼光的传统品质.作为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理论体系中一项宝贵的资源,贺龙体育思想“普及与提高”理论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基石作用,而且始终是新世纪中国实现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理论指南.

[1] 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 曾远期.建设优秀运动队是发展新中国体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贺龙体育思想的一点体会[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7(1):16.

[3] 李 祥,刘少英,张 璐.贺龙体育人才观及其现实价值[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17-19.

(责任编辑 陈炳权)

Historical Discussion About the Theory of Popularization-and-Improvement in Helong’s Sports Thoughts

LIU Shao-ying1,LI Xiang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 China;2.Luoyang Bilingual School,Luoyang 471000,Henan China)

The Theory of Popularization-and-Improvement in Helong’s sport thoughts was based on people’s health and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with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from Marxism-Leninism as its theoretical cornerstone,with practice and progress and national independence as its historical platform,has constructed a very effective logical system and practical model and has become a landmark of China’s sport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re is also high value in the Popularization-and-Improvement Theory for China to achieve the goal to become a world sports power.

Helong’s sports thoughts;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historical discussion;value

G80

A

10.3969/j.issn.1007-2985.2013.06.019

1007-2985(2013)06-0076-05

2013-08-19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资助项目(10XTY0001)

刘少英(1959-),女,安徽桐城人,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猜你喜欢
贺龙体育事业普及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