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3-02-19 15:12李向东康天兰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中药材甘肃省药材

李向东,康天兰,袁 雪

(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 兰州 730030)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绝大多数地区海拔1 000m以上,干旱冷凉,光照充裕,地形多样,农业立体分布特征明显,孕育了地域明显、种类丰富的中草药资源[1]。甘肃省是全国的几个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省传统的优势产业,也是全省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富民产业之一。近年来,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特别是2009年甘肃省政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以来,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取得了巨大成就,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快速形成,产后加工能力和农民增收效果大幅度提高。

1 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甘肃省大约有80个县(区)种植中药材,家种品种110多种,常见的有20多种,其中传统道地品种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甘草、大黄和优势地产品种柴胡、板蓝根等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2012年全省中药材面积为21.12万hm2,产量为75.94万t,产值64.88亿元,比扶持政策实施前的2008年分别增长了31.6%、63.1%和118.01%。其中陇西、宕昌、渭源3个县2013年药材种植面积超过了2.00万hm2,岷县、武都2个县(区)种植面积超过1.33万hm2,瓜州、漳县、民乐3个县年种植面积在0.67万hm2以上。

1.2 品牌建设成效明显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生产的优势区域基本形成,基地品牌发展势头强劲。其中岷县、渭源县、陇西县和西和县分别获得农业部“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和“中国半夏之乡”的称号。全省有3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国家GAP基地认定;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证。有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礼县铨水大黄、西和半夏、文县纹党、华亭独活、华亭大黄、民勤甘草、武都红芪、瓜州枸杞、靖远枸杞等13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1.3 道地品种优势突出

甘肃省已查明药用植物、动物、矿物资源1 600多种,其中276种被列入全国重点品种,占全国363个重点品种的76%。现集中连片人工种植的药材有50多种,其中种植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品种有18个。2013年全省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冬花等“十大陇药”种植面积约16.67万hm2,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当归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85%,党参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60%,黄(红)芪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50%,柴胡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40%,板蓝根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60%,枸杞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0%[2]。陇西县和宕昌县分别建成了代表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品种示范园区和中药材博物馆。

1.4 南药北储仓储物流体系正在完善

甘肃有6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即陇西文峰(惠森)中药材展贸城及电子交易市场、陇西首阳(江能)中药材(饮片、切片)市场、渭源渭水源中药材贸易中心、渭源会川(江能)中药材综合市场、中国岷县当归城交易中心及兰州安宁(众友)黄河药材市场。年交易量约130多万t,交易额250亿元以上。全省现有GSP认证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贮藏运销企业80多家,其中2012年新认证GSP企业26家、2013年新认证GSP企业53家。全省现有1 000 t以上大型仓储企业25家,静态仓储能力60万t,仓储品种320多个,药材年周转量达115万t。由于陇西气候干燥凉爽,仓储基础好,管理成本低,被誉为“南药北储、东药西储”的天然药仓,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同时,岷县和渭源县也在打造仓储物流建设,未来岷县和渭源县的仓储能力都在5万t以上。结合中药材市场,已经建成的药材信息网站有13家,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有10家(陇西5家)。

1.5 核心产区规范化加工企业集群基本建成

甘肃省中药材加工企业有200多家,年加工量约15万t,加工产值约30亿元。全省现有70多家中药材初加工(不包括中成药和制剂)企业获得国家GMP认证。已经建成运行的陇西(文峰)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招商引进入园企业22家,总投资达39亿多元,其中17家加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已经建成投产。正在建设的渭源县清源镇工业园区和会川镇药材加工园,招商引进29家企业,其中10家加工企业明年底可建成投产。岷县西川工业园,引进企业50多家,已经建成投产企业45家。目前,甘肃医药行业资产规模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奇正藏药、兰州佛慈、独一味已成为中国A股上市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家,单品种超过亿元的产品9个。

1.6 产学研一体化基本形成

2012年2月,由甘肃67家医药企业加盟,在兰州成立了甘肃省陇药产业协会,重点方向是在加速甘肃药企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创立维护陇药品牌、加强市场推介和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牵头作用。同时,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等和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共同形成了甘肃省药物研发的基本格局。目前,已建成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省级陇药工程技术中心也已批复成立。定西市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组建成立了“中药研究发展联合实验室”、“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道地中药材当归黄芪等加工炮制及种植工程研究中心”、“定西市当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定西市党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中医药研发机构,研制出了一批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

2 进一步加快发展建议

今后几年,甘肃省应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抢抓国家扶持甘肃和西部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陇药产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的优势,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坚持开发产品与开拓市场相结合,坚持提升品质与调整规模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着力构建集中药材生产、加工、研发、仓贮、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化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使中药材真正成为推动甘肃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新的增长极。

2.1 打造优质道地中药材药源生产基地

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到2020年全省形成特色鲜明的五大优势道地中药材产区,种植面积稳定在24万hm2;当归、党参、黄(红)芪、柴胡、板蓝根、枸杞、甘草种植规模和产量占全国50%以上;13.33万hm2以当归、党参、黄(红)芪等十大陇药为主的国家级标准化道地优质药源基地,30%通过国家GAP认证;使种植业产值实现翻番,20个贫困县(区)农民人均从中药材产业获得收入3 000元以上。

2.2 打造中药材标准化种子种苗基地

组织全省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依托主产县建设的中药材科技园区,积极开展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野生品种资源驯化、道地及地产品种提纯复壮、标准化新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等工作,大力实施中药材种子工程,按照企业化、公司和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建设的原则,在全省药材主产区的不同自然气候类型区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子(苗)基地。不仅要承担省内药农的种子(苗)供应,而且还要立足于省外同类区的种子(苗)供应。并依法加强种子(苗)监管,规范种子(苗)市场,保护药农利益和确保原生产质量。

2.3 打造大型综合中药材现期货仓储物流和市场贸易平台

以陇西县、岷县、渭源县为中心,充分发挥“南药北储”天然优势,建设并形成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150万t,周转仓储能力达300万t,仓储品种达500种以上;以陇西为中心建设全国第一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及北方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中药材交易量占全国总交易量的50%以上,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柴胡、板蓝根、大黄等一些优势道地药材交易量超过全国总交易量的70%;中药材原料及饮片年交易量达到200万t,市场销售额力争突破600亿元。

2.4 打造特色中(藏)药饮片生产及精深加工生产基地

依托区域中心市场,优先建设大型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重点开展中药提取纯化和保健产品生产;依托大宗药材原药生产基地和集散市场,加快建设药材加工园区,建设中药材饮片生产基地,扩大现有饮片企业生产规模,提升全省中药材产地加工比例;鼓励小微企业和加工大户联合,提高中药材产地加工的集中度和标准化水平,形成特色中(藏)药饮片生产及原药加工处理企业集群。加工能力达到80万t以上,加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300亿元。

2.5 健全产业体系

2.5.1 种子种苗生产 根据不同生态气候类型、资源地理分布和生产实际,在优势产区,建设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0.67万hm2。同时,要扶持引种、驯化、培育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生产合作社和企业,提高种子种苗集约化繁供比例,推广优良品种,规范市场秩序,确保药源基地稳定,产品优质。

2.5.2 药源基地标准化建设 围绕传统主产区,依托省内外大中型制药企业和医药流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或企业订单,高标准建立稳定的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完成国家GAP认证,推进技术措施落实,机械化栽种采挖水平达到20%以上。

2.5.3 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依托现有中药材质量检测站(中心),通过充实设备、培训人才和资质认证,提高药材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管能力,制定推广道地药材原产地标识和条码查询办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道地药材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和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2.5.4 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中药材区域中心市场和专业市场基础条件,建设一批标准化贮藏库和交易功能区,新增仓储能力,提高药材价格调控能力。借助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加强电子交易平台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扩大交易规模,提升交易效率,提高服务水平。

2.5.5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重大科研课题联合攻关,以省内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为主体,研发创新成果;积极探索院地、院企合作机制,促进科研与生产对接,加快成果转化,培养产业创新队伍。支持选育道地药材优良品种,引进发展市场紧缺品种;支持中药材栽培模式创新和野生资源栽培驯化;支持中药材机械化种植、收获和加工,加强品牌创建和技术培训。

[1]蔺海明.甘肃省中药材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开发对策[J]. 甘肃农业科技,2003(1):50-52.

[2]宋平顺,丁永辉,赵建邦,等.甘肃省中药材资源现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2(11):49-51.

猜你喜欢
中药材甘肃省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