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家具民族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3-02-20 12:38田鹏飞谢力生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族化民族性中式

■田鹏飞 谢力生

(1.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1 前言

中国传统家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期间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风格。由于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中国传统家具经历了自商周到秦汉席地跪坐的矮型家具,从魏晋到隋唐的跪坐与垂足而坐并存的过渡时期的家具,至北宋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的演变过程,以后又经过五六百年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明代达到了它的艺术高峰。

中国的现代家具产业起步较晚,且发展之路很曲折,战乱及文革等社会变故导致我国家具产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国又一度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忽视了文化的建设及积累,导致中国家具一味模仿西方家具,盲目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家具产业越来越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企业及相关学者开始研究如何使中国的民族特点融入到现代家具中,从而树立中国家具自己的风格。家具的民族化是中国家具发展的方向之一。

2 中国现代家具民族化研究现状

2.1 中国现代家具民族化的概念

家具作为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文化艺术积淀的物化形式。它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世界上每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必然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形成各民族特有的文化。

民族化有两层含义。第一可以把“民族化”作为一个动词。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以及表现出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而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劳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形成独有的文化模式与特征。民族共同体在自己创造的各种文化形态上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共同体的特性即为民族性。而民族化就是通过具体的事物体现出民族性的过程。也可以说,民族化是使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审美习惯、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等等都向着某一特定的民族性转变。第二是将“民族化”当作形容词,用来说明某种发展的程度。对于现代家具目前并无准确的定义,它是针对传统家具的一个相对概念,一般认为凡是运用现代生产技术生产出的适合当代人使用的家具即可称为现代家具。

中国现代家具民族化的任务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使家具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风格和个性。所以要实现家具的民族化必须从设计理念、造型材料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家具及现代家具进行全面的研究,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在现代家具中得到传承。

2.2 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

我国把传统家具作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梁思成组织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明清家具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为后来传统家具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杨耀对中国明式家具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对明式家具的产生背景、类型、结构、榫卯、造型、装饰手法、工艺技艺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王世襄对明式家具进行了准确的分类、断代,确定了各部位及零件的名辞和术语,透彻地分析了明式家具的装饰类型和图案,并且提出了“十六品”,对明式家具风格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唐开军(2004)详细分析了明清家具风格形成的过程,中国文化的积淀、经济的繁荣、海禁的开放、园林建筑的发展以及家具制造专业书籍的出现都促成了明清家具的出现[1]。欧操(2008)将象征理论及符号学引入到传统家具装饰文化的研究中,通过对装饰的母题象征、色彩象征、形式象征和功能象征的研究,构建中国传统家具装饰文化的象征理论体系[2]。近年来从设计理念、造型装饰和材料结构入手对中国传统家具进行了更全面深入的研究,为中国现代家具民族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2.2 国外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及借鉴

中国传统家具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外学者和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家具也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早在600年前,郑和下西洋时期就为西方留下了许多中国家具。到十七世纪初,英国的安妮女皇椅和随后的齐彭代尔式家具都受到了中国座椅强烈的影响;1754年,齐彭代尔在其出版的《绅士和家具师指南》一书中阐述了他所理解的中国风,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座椅。西方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现代有更多的外国设计师从中国传统家具中寻找灵感。例如丹麦家具设计师汉斯·威格纳,在对中国传统家具研究的基础上,于1940年设计出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椅”;当代芬兰著名家具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对中国家具的研究也是由来己久,通过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从而有了“中国几”和“东西方系列椅”等作品的相继问世。

2.3 “新中式”家具的提出

民族化在艺术设计领域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话题。在新中式家具风格的讨论中也提出了如何体现家具民族性的论点。通过对中国传统家具,尤其是明清时期家具的研究,中国学者都渴望中国现代家具可以再现辉煌。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和企业都致力于中国现代家具风格的研究。

唐开军(2002)在“红木家具概念创新探讨”中指出,新时期的中式家具应具有的内涵:充分应用高新技术与工艺、设备,既能体现时代特征,又带有浓郁民族特色、适应现代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家具[3]。刘文金(2003)在“21世纪家具设计与制造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新中式”家具的概念,并发表了题为探索“新中式”家具设计风格的文章,将新中式家具定义为:运用现代技术、设备、材料与工艺,既符合现代家具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的要求,体现时代气息,又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适应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家具。新中式家具必须融合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一是突出现代的“新”既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环境、新需求,二是突出传统的“中式”即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审美、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气质和中国的风格[4]。此后,对新中式家具的探讨和研究也迅速成为家具行业关注的热点。

杨星星在《谈中式现代家具与传统的交融方式》中谈到了“新中式”家具的具体开发方式。他认为在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应将中国古典家具各元素打散,然后结合现代家具的特点进行重构,将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对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要素和装饰特点按中国的审美情趣重新设计,借用、综合中国古典家具装饰手法运用于现代家具中;家具的民族化应根植于当代生活、当代经济的土壤,运用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或对传统的元素作适当的简化与调整,对材料、结构、工艺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中国家具风格[5]。胡俊红(2007)对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把中国家具的民族因缘概括为物缘、人缘、生缘、时缘、形缘及和缘;从中国家具的现象、存在、价值和特征等方面,探索中国家具的设计思想,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启示;最终提出“文化悟道、以道释器”的研究方法,从中国造物文化中提炼出中国人的造物之道和设计理念[6]。“新中式”家具主旨在于强调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结合,是中国现代家具民族化的指导思想;随着其理念的完善,学术界和家具企业都对如何把民族性融入到现代家具中进行了各种生产实践的探索。

2.3.1 造型重组——亦古亦今

型是对某种风格最直接有力的表达。中国家具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造型和装饰元素,把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提炼出来并融入到现代家具中无疑是现代家具民族化最直接的方法。阳海鸥(2010)提出“净化法”,即对传统家具造型进行“减法”,在不失去传统家具造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净化和提炼得到简洁明快的家具造型,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大批量生产的要求[7]。用传统装饰图案传达家具中的民族性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关于如何利用中国丰富的装饰纹样和图案,谢文娟(2008)认为,应该将传统装饰纹样和元素符号化,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对其进行发展和演变,将形、意、神三者准确地表达到位,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的生产工艺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8]。

如何在造型上体现家具的民族性已经讨论得很充分。首先,要从传统家具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造型元素;其次,在不失去其民族特性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再创造;最后,把这些造型应用在现代家具中。

2.3.2 结构简化——古为今用

由于受到材料和工艺的制约,现代家具多采用五金件和胶黏剂结合。而传统家具主要以榫卯结合,这种传统结合方式虽然牢固、美观、易装配,但在现代生产工艺条件下,处于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及方便运输装配的考虑,我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有简化的必要。

刘文金(2002)指出传统家具的现代化在结构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结构可拆装化,即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基础上简化结构,讨论实际生产的可能性,分析各个部件之间的可拆装性,通过连接件的设计、使用和家具结构的定性、定量分析来实现结构的可拆装性[9]。唐开军、黎敏(2004)利用五金件和圆棒榫对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进行改良,对用五金件和32mm模数系列来代替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实现其可拆装化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10]。葛堃(2008)认为中国传统家具结构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雅致,例如:卡子花、券口、牙条等都不单单是装饰,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撑部件;可以把这些中国传统家具所特有的结构部件采用现代材料,并配以不同的连接方式应用到现代家具设计中,使现代家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11]。

2.3.3 材料工艺——与时俱进

一种新材料的应用不仅可以产生新的工艺,而且有可能激发一种新的设计思潮,产生一种新的家具流派。现代家具的材料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木质材料,还有竹、藤、金属、玻璃、塑料等。传统的中国家具材料从自然界取材,用材考究,主要以实木为主。而当今木材资源紧缺,花梨木、鸡翅木等已成为珍稀木材,楠木,榉木等硬木也十分紧缺。家具产业根本没有条件大量使用实木进行生产,更不用说使用优质硬木生产家具。

杨星星,李强(2001)指出:在材料方面使现代家具融入民族元素,一是利用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木质材料表面装饰工艺,提高木材的附加值,美化木质材料的外观,改善木质材料的性能。二是把现代材料引入到传统家具的生产中,使用现代材料加工传统家具的零部件,通过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家具造型结合现代材料以获得现代和古典结合的全新感受[12]。黄圣游(2011)对重组竹在新中式家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分析了重组竹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竹文化及传统家具的特点,提出了重组竹新中式家具的造型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对重组竹家具的结合结构进行了力学测试[13]。

传统的家具生产以手工为主,生产效率低,而现代家具采用数控机械化生产,可以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家具的生产过程管理要数字化、程序化,应用高科技设备实现零部件自动化生产,同时还应采用CAD/CAM/CAPP等先进技术,实现柔性化生产,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陈瑶(2006)分析现代化技术与家具镶嵌装饰工艺的结合,采用CAD/CAM技术进行仿真雕刻或铣削加工,得到所需镶嵌的仿真部件和对应的图案凹槽,为家具镶嵌装饰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的依据[14]。陈珊(2007)采用CAD/CAM 技术,运用Mastercam软件,根据家具图谱完成二维模型的建立,定制出适合家具雕刻模型的曲线库,生成数控加工程序,加工出了云纹浅雕和葡萄纹浅雕等传统家具雕刻纹样[15]。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应用为中国现代家具民族化提供了技术保证。

3 中国现代家具民族化展望

近年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学者,对关于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具风格的探讨从未停止。学术界已经对中国传统家具巅峰时期的明式家具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同时,对于中国各个时期传统家具的特点也进行了整理和归纳。而“新中式”家具理念的提出也很好的概括了现代家具民主化的设计思想。造型上,提炼出传统造型元素,结合现代审美情趣对其进行再创造;结构上,简化传统家具的结合方式,使其适应现代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拆装性;材料和工艺上,与时俱进,结合材料特性研究其生产工艺。

关于民族性如何在现代家具中传承,笔者认为还有三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1)分析各时期中国家具风格的成因,总结传统文化在传统家具中的表现方式,并探讨其历史局限性,进而研究中国现代家具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2)如何实现板式家具的民族化。如何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思想、传统造型元素融入到板式家具的设计与生产中,使板式家具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3)探索新材料在现代家具民族化中应用的可能性。近年来,重组竹、亚克力等复合材料的出现又为家具设计打开了新的局面,赋予了家具更多可能性。如何结合新材料的特性,使家具表现出民族性,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1] 唐开军.家具风格形成过程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科技大学,2003.

[2] 欧操.中国明式家具视觉符号的探索与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科技大学,2008.

[3] 唐开军,曾利.现代中式家具[J].林产工业,2002,29(04):41-42.

[4] 刘文金.探索“新中式”家具设计风格[A].21世纪家具设计与制造国际研讨会论史集.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5] 杨星星,李强.谈中式现代家具与传统的交融方式[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1(02):13-14.

[6]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7] 阳海鸥.中国风格现代家具造型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0.

[8] 谢文娟.对现代中式家具设计理念的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9] 刘文金.对中国传统家具现代化研究的思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03):61-65.

[10] 唐开军,黎敏.中式传统家具结构的改进[J].林产工业,2003(01):43-45.

[11] 葛堃.现代中式家具探究与开发[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12] 黄圣游. 重组竹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13] 陈瑶.中国传统家具镶嵌艺术及现代化技术的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14] 陈珊.家具雕刻零件的结构特征分析与数控加工工艺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猜你喜欢
民族化民族性中式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