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产业集群,激发中小饲料企业融资意愿

2013-02-20 02:33范润梅王征南
饲料工业 2013年19期
关键词:意愿集群融资

■范润梅 王征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

关于中小企业这个概念,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划分标准不一样。2011年6月18日,我国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公布。新的划分标准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其中对工业的划分标准如表1。饲料工业属于工业的分类,按此标准,则我国饲料企业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表1 工业企业划分标准

回眸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30年,从最初的创业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再到目前的整合提升阶段,我国饲料工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1年我国饲料总产量1.81亿吨,总产值6 348亿元,总体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位。

随着2012年5月1日国务院令第609号《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出台生效,对饲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门槛和要求,加上一些上市公司的并购扩张,其他大量资本的进入,饲料与养殖行业进入了大整合时代。而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其规模、资信水平、获利能力等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虽然理论界一直在研究如何扩大中小饲料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据调查发现当前有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融资意愿不强。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小饲料企业的融资意愿,又如何去激发他们,让中小企业获得一个良好的融资趋势,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1 中小饲料企业融资意愿低下的原因

实体经济融资意愿可以视作经济运行的同步指标,经济增长向好,则微观经济主体的整体融资意愿较强,社会融资特别是信贷总量稳步增长。当然,实体经济融资意愿也是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当微观经济主体看好未来经济增长,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原材料库存、采购新机器设备、建设厂房等,均会带动融资需求扩大。我国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意愿存在不足,正突出表现在社会融资呈短期化发展态势上,中长期贷款增长缓慢,这不仅直接反映实体经济活跃程度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悲观预期。中小企业融资意愿不仅受企业从事行业、法人受教育程度、企业规模和企业资信状况等因素影响,同时还受到市场商机、融资成本、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中小企业融资意愿可以分为两种:以增长为导向的融资意愿和补充流动性的融资意愿。目前我国中小饲料企业的融资意愿与企业发展方向不一致。随着饲料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企业自身资金积累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应该会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企业发展机会越多,其以发展为导向的融资意愿越强。但在我国中小饲料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当部分中小饲料企业发展与融资意愿相矛盾的情况。有一些中小饲料企业不需要发展资金,还有一部分中小饲料企业既不需要发展资金,也不需要流动资金。大多数中小饲料企业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自有资本、内部收益留存、职工集资,有的比例达到80%以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

1.1 贷款双方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与潜在的金融资源供给之间有效连接的纽带,企业的信用水平,既包括财务数据等显性信息,也包括企业成长性、创新能力等隐性信息。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部分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盈利水平较低,这些显性信息显然无法通过银行和风险投资家进行资信评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调查成本很高,这样就抑制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意愿。

1.2 中小饲料企业融资收益不足于弥补企业的融资成本或预期净收益较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以来是政府及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但作为贷款发放者的商业银行必须考虑自身的贷款风险和贷款效益,因此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并不会比大型企业少。而在融资预期收益方面,中小企业一方面投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在饲料企业资信等级不高的情况下从银行融通到的资金额度一般不大,投资无法产生规模效应,所以融资所带来的效益并不是很理想。因此,这种融资成本与融资收益之间的差异,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意愿不强的原因。

1.3 信贷担保机制不健全,使中小饲料企业融资意愿减弱。国外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担保机构在分散企业风险,帮助中小饲料企业获得贷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贷担保机构和中小银行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更能够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对称性,减少金融机构金融风险,增加预期收益,金融机构更愿意放贷。换一个角度来说,中小饲料企业也就越容易获得贷款,其融资意愿也就越强。而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担保机构或担保服务中心。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发展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并未对中小企业融资形成有实质性影响的资金规模,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支持十分有限;二是由于组织不规范,注册资产质量不高,没有得到银行的广泛认同,银行对担保公司不信任,对担保机构提出的合作条件比较苛刻,如提出全额担保和全额保证金等。

1.4 中小饲料企业现金流回收特点也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意愿。不同于其他行业,饲料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投入市场的资金回笼比较快,企业手里的现金流比较充足,同时很多的中小饲料企业并没有短期内扩大企业规模的想法,这部分现金流就足以应付日常的企业运营支出,所以对于融资的需求并不是非常的迫切。

2 集群融资对解决中小饲料企业融资方面有效性的研究

集群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国内很多学者的认可。我国较早分析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的学者是魏守华,他在“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2002)一文中首先根据其对浙江中小企业的调查,指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融资形成资金方面的互助支持和以信任贷款为主的民间钱庄,是浙江产业集群的一大特色,在提高了资本利用的效率,降低了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充分调动地区内储蓄转化为投资。随后国内学者从各个方面、更深层次的探讨研究了集群优势的有效性。黎文华(2009)指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是指通过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相互制约关系,将中小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融资,它包括集群整体内部融资和集群整体外部融资两种形式。张文君(2010)则认为以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为前提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可充分利用集群优势融资的共生融资模式;银行可以对相同特征的中小企业进行集聚式贷款,参照小额信贷的模式,当单个企业不还贷影响到金融机构对组织内企业的后续贷款,从而将企业被动接受监督变成了主动相互监督,形成贷款的动态激励机制。陈小梅(2011)认为,虽然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独特的融资优势,但现实经济中这些集群融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更多的学者也开始研究集群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可信性和有效性。20世纪末,格莱珉银行在孟加拉地区试点集群融资解决农村居民的贷款问题,发现这种融资方式可以极大的促进借贷方的有效还款率(Hossein,1998),从而突破了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盲区。这之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非营利机构也开始模仿,但并不是所有的试点都取得了成功。Ghatak等(1998)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集群融资取得成功需要满足四个条件:集群成员了解彼此项目的成功概率、集群成员能够有效监督贷款的利用过程、集群成员能够识别对方项目带来的真实收入、集群成员能够促进其他成员的有效还贷,这也可以总结为集群成员必须具备信息优势且能对项目失败的成员采取有效的惩罚。随后一些学者对集群融资的模式也进行了研究。比如Chordhury(2004)在平行监管和道德风险的框架下建立了集群融资模型,集群成员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对成员进行监管,在引入连续融资或垂直监管后能够有效的规避逆向选择问题,甚至在连续融资条件下,即使贷款合同不存在共同责任依然能提高集群组织的还款概率。之后,Chord⁃hury(2007)又重新构建了一个集群融资的模型,结果也证实可以很好的解决逆向选择的问题。

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结合社会资本研究非对称信息下的集群融资。刘铁等(2009)通过社会资本的嵌入模型分析了集群融资的优势,标明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抵押品的有效性。赵祥(2008)通过对广东小榄五金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对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效率和控制担保风险意义重大,较强的集群外部效应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交易中的信息问题,降低了信贷担保服务的交易成本和担保风险。基于这个原因,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才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创新形式,推动企业融资机制的转变。

3 将产业集群作为增强中小饲料企业融资意愿的路径

中小饲料企业一直是饲料行业的主力军,很多饲料企业的平均寿命非常短,而饲料行业的门槛又比较低,所以大量的小企业会不断涌现,不断倒闭,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成长。而之所以中小饲料企业的更替比较频繁,除了经营管理不善之外,在企业寻求扩大规模,以求增长的时候,无法顺利的进行融资,也是导致一批中小企业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一些以增长为导向的饲料企业,虽然其有融资需求,但融资意愿又不高,这完全是由于融资难导致的融资意愿降低,进而影响企业良性的经营和规模的扩充。所以,激发中小饲料企业的融资意愿,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而融资意愿的激发,前提是必须解决企业能够相对容易的进行融资,而现阶段,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培育中小企业以增长为导向的融资意愿是一个普遍性的经济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具有经济优势的产业集中在某些特定地区的现象。

集群融资虽然已被确定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路径,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如何筹资的问题,而企业为什么筹资以及筹资量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政策对于饲料加工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了免税的政策,但由于饲料行业本身利润微薄,为了促使中小饲料企业能够从集群融资渠道获益,国家在政策方面还需继续给予集群融资内的中小企业一定的倾斜和支持。

一方面,设立支助信贷项目和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集群企业具有较好的信息优势,但在我国当前扭曲的金融格局下,要让广大中小集群企业能够轻松通过正常的信贷融资通道获得资金并不容易。因此,大力发展支助信贷项目,设立全国性、区域性信贷资金,有针对性的解决集群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如设立扶持集群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改信贷基金,或专门用于支助集群企业专利技术商业化的信贷基金等。同时,在集群所在地设立区域性银行,直接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集群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使那些发展潜力大的集群企业能更好的发展。

另一方面,集群经济发达的地方,其地下金融也往往很发达,对于地下金融,我们不能用合法的原则将其一网扫尽,而是可以通过正面的引导,采取相关措施将地下资金阳光化,逐渐引入民营银行或者民营金融机构机制,这样减少集群企业地下融资的成本和风险。

最后,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处于起步期,其运作机制、法律规范都不成熟,需要各部门积极引导,真正的发挥信用担保公司的担保桥梁作用。

总之,激发中小饲料企业的融资意愿将是中国中小型饲料企业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能解决微观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能使宏观经济整体潜在的未来经济利益浮现出来,中小饲料企业这一饲料行业的主力军也能更长久及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若干篇,刊略,需者可函索)

猜你喜欢
意愿集群融资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融资
融资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5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