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磨洗认前朝

2013-02-21 09:17刘磊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3年1期
关键词:李林甫银匠李隆基

刘磊

公元746年,即唐玄宗天宝五年,李隆基感到有点忙。这位多情皇帝忙忙碌碌的原因,是由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李林甫和杨玉环。这一年,唐帝国的内阁负责人李林甫忙着给他的政敌韦坚和李适之罗列罪状,以便更为稳固地掌握手中的权力,而那位被文人雅士千古传唱的杨玉环,则在触怒李隆基后,又迅速回到了他的身边,成为其一生之中最重要和最难忘的伴侣。

尽管长安城朝廷之上腥风血雨、宫廷之内分分合合,但是这种热闹与喧嚣,对于地处成都平原东北角的罗江县银匠王远来说,连浮云都算不上,因为他压根儿就没听说过。王远需要养家糊口,谋生的途径就是为当地官府铸造运往长安的银饼。

租庸调制度兴衰

唐代,白银尚未堂而皇之地进入流通领域,因此其货币形制也没有官方规范,基本上是依照当地银匠的铸造水平和模具样式而定,有长方形的“笏形”银铤,也有类似运动员比赛时抛掷铁饼的圆形银饼,当然,大部分是既不方也不圆的坯料式白银物件。王远铸造的银饼在目前已发现的唐代白银实物中,已属于相当规范的类型,不仅饼体四周浑圆,而且边缘处有整齐的隆起,颇为类似古代方孔圆钱的外廓,其铸造之精整、设计之考究,绝非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西安附近何家村出土的大批唐代银饼可比。当然,王远的手艺再好,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他铸造银饼所用的白花花银子,是靠一堆一堆的铜钱换来的,而这些铜钱则是乡野小吏挨家挨户收上来的税,叫做租、庸、调。

著名的租庸调制度,其基础是均田制,它们是隋、唐两代在农村地区广泛推行的赋税政策和土地政策。

活跃于李隆基之后代宗、德宗时期的陆贽,曾对租庸调制度有一个非常概括的说法,“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种赋税政策迅速地推动了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李隆基统治时期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在开元盛世的无限风光之下,租庸调制度却逐渐受到自上而下的破坏。唐政府的各级官吏发现,将实物赋税转换成货币赋税非常有利可图。以银匠王远生活的罗江县为例,如果基层税吏要求农民将“庸、调”所应缴纳的绢、绵、布、麻等转换成铜钱,那么这些实物应该折算成多少铜钱,显然不会由农民来定价的,这其中的高低差价自然就进了税吏的腰包。

大唐王朝最高统治者李隆基的奢华生活需要银子,内阁负责人李林甫卖官鬻爵喜欢银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也离不开银子,因此将“庸、调”本来应收的实物转换成银钱的“折纳”之事已十分普遍,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变造”制度。

银饼失而复得

炉火熄灭,银饼铸成。王远的工作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由唐政府委派的税收监督—专知官张和李德两位大人命令手下将银饼过秤,验明重量后再找錾刻师傅,将一系列按照朝廷章法必须标明的事项刻到银饼表面—税银上缴地,罗江县;上缴时间,天宝五年;税银性质,庸调银;重量,四十两;税收监督官员,张、李德;银饼铸造者,银匠王远。事毕之后,派人将包括这块银饼在内的税银启程押往大唐京都—长安。

长安城内的宫廷大戏还在继续。李林甫赢得了政治斗争的胜利,他的政敌或被贬或被杀。杨玉环重获恩宠,一骑红尘为了博得贵妃的笑颜,再次奔波在岭南至长安的千里驿道之上。在大唐王朝的农村地区,百姓却既没有胜利的喜悦也没有幸福的笑脸,只能在统治者的层层搜刮之下的苟延残喘。

九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屡经兵火,国库里的金银珠宝散失一空,银匠王远铸造的银饼也从此下落不明。

一千两百多年之后,这块通体被黑色氧化银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银饼,被国内一家知名拍卖机构印上了图录,但是无人问津。两年之后,它再次出现在同一家拍卖公司图录上的时候,遮盖在银饼表面的包浆已被刮削得干干净净,露出了长达二十四字的铭文。海内外目前唯一被发现的反映唐代租庸调制度的四十两重白银实物,终于重见天日。

猜你喜欢
李林甫银匠李隆基
唐玄宗画鼻
弄獐宰相
弄獐宰相
李亨啖饼惜福
口蜜腹剑
肖氏银匠百年传承 经典再现火爆招商
银匠和铁匠
银匠和铁匠
杨贵妃生死奇遇
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