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首都

2013-02-25 09:41张生
新民周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杰弗逊大写帝国

张生

或许是“首都”(Capital)的缘故,在华盛顿,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都被“大写”(CAPITAL)了。当然,正如把小写字母改写为大写字母,这种“大写”不仅仅是把一个小写的字母写得更宽更高或者更大,而是通过“大写”的处理后,让其变得更古典,更有装饰性,更醒目,同时,也因此变得更加雄伟,也更加神圣了。而就像大写字母本来就是罗马字母一样,华盛顿所使用的这种“大写”的方法就是将自己“罗马化”。气势宏伟的有着高大立柱的罗马式宫殿,随处可见的大理石雕像和纪念碑,让这座城市拥有了美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庄严的气息和形式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像是一座“古老”的欧洲城市,而不是新大陆的创制。

“大写”的联合车站

6月的一个清晨,当我从位于华盛顿市中心的联合车站走出来时,就产生了这种奇怪的感觉。但这并非人在长途旅行后因为疲惫所产生的幻觉。尽管我的确有点疲惫,我是从洛杉矶坐了一夜的飞机到巴尔的摩机场后又转乘火车才到的华盛顿,而且这其中还有三个小时的时差需要调整。

从双层火车上下来后,我顺着散发着火车站特有的那种油烟味的月台走到尽头,推门走进了车站,沿着走廊经过了通向地铁入口的自动扶梯后,我的眼前忽然出现了高大明亮的拱廊形的车站大厅。透过墙上被铁格架分隔开的半圆形的玻璃窗,可以看见夏日的阳光已经开始在外面闪烁,大厅两侧是各种各样的商店,咖啡店和面包店,各种香味弥漫在看不见的空气中,很多人在排队买早餐,更多的人则身穿西装手提黑色的公文包或者背着背包步履匆匆向前走去,我猜他们不是去乘地铁或火车,就是像我一样,刚从火车上或地铁里出来。这一幕熟悉的现代城市生活的场景,很快就让我对华盛顿的陌生感消除了很多。但是,当我穿过大厅,推开另外一扇门走出去的时候,我瞬间被“石化”了。这可不是开玩笑,而是真正的“石化”。因为我发现自己突然间走到了另外一个到处都是由灰白色的花岗岩构成的世界,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而正对着我的那根巨大的廊柱也让我产生了一种渺小和微不足道的感觉,我转头朝一侧望去,无数根相同的廊柱像鱼刺一样整整齐齐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长长的拱形柱廊,它高大,深远,似乎无穷无尽,正通向历史的深处。

为了完整地看到这座建筑的巨大的拱形的大门的立面,我不得不穿过马路走到了对面的环形广场,当我看到那三个高高的拱门和六根立柱以及站在上面的六个人的雕像,还有两侧的对称的柱廊,不由得想起了那些庄严肃穆的罗马的宫殿以及罗马帝国的辉煌与伟大。直到看见路边的汽车从我面前驶过,我才从时空的倒错中清醒过来。尽管这只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现代化的火车站,可它在被“大写”之后,已经不仅仅是个普通意义上的车站了。与具有相同功能的纽约的大中央车站、芝加哥联合车站,还有洛杉矶的联合车站相比,虽然看起来华盛顿这座联合车站还没有它们那么高大,可给人的感觉却是要宏伟得多,也庄严得多。

“自由的帝国”

然而这不过是我进入“大写”的或者“罗马化”的华盛顿的开始。对于一个游客来说,在华盛顿观光的第一站无疑是国会大厦,作为华盛顿最具符号意义的建筑,它比白宫更能代表美国的“国家形象”。事实也是如此,它在电视新闻里的上镜率远比白宫高,也因此更加吸引游客。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我却忘了从联合车站出来时拿张地图,所以只好向路人询问我该怎么找到那个地方。这时我看到路边有个胖胖的黑人警察走了过来,我立即拦住了他,问他国会大厦在哪里,没想到他居然愣住了。我只好又把“国会大厦”(Congress Building)这个词重复了一遍,他这才反应了过来,转身向我指了指前方的一个在绿树掩映中露出的白色的尖顶,告诉我那就是“首都”(Capital)。可这次轮到我困惑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会把国会大厦叫做“首都”,因为怕出错,我只好再次对他说我要去的不是首都,而是国会大厦。他终于笑了出来,露出了一口雪白的牙齿,他告诉我他说的不是“首都”(Capital)这个单词,而是“卡皮特”“Capitol”,说完他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了一遍。难怪我会听错,因为这两个单词的发音几乎完全是一样的。而就在我像记电话号码一样把这些字母重新拼成单词的同时,我的脑海中却突然再次闪现出了“罗马”这个名字。没错,“Capitol”这个单词的确来自罗马,它指的是位于罗马的七座山峰之一的卡皮特山(Capitoline Hill)上的那座著名的罗马神庙,在这个神庙里,供奉的是罗马人奉为众神之王的朱庇特。

可能是看到我脸上依然有困惑的表情,这个热情的黑人警察继续向我解释,把国会大厦叫做“卡皮特”是当时负责建造这座建筑的托马斯·杰弗逊的主意,所以,后来很多州的议会大厦也跟着叫“卡皮特”这个名字了。我点头表示这下懂了,并衷心地向他表示了感谢。他这才满意地离开了。

托马斯·杰弗逊,生于1743年,卒于1826年。《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他和华盛顿等人一起缔造了美国。他曾在1801年到1809年间任第三任美国总统,并且,在其任上,从拿破仑手里购买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并因此打开了美国向西部拓展的道路。显然,他当年坚持把国会大厦命名为源自罗马帝国时期的朱庇特神庙的名字“卡皮特”,一定有他的理由和理想蕴藏其中。因为,他曾经说过,美国是一个最适于建立帝国的国家。而他所梦想建立的正是一个“自由的帝国”。

罗马化和美国化

虽然之前我在各种影像和照片里看到过无数次国会大厦,可当我真的来到其面前,还是被它巨大的体量所震惊。特别是它的像一层一层结婚蛋糕一样的穹顶和成排的廊柱,再次让人看到了那种庄严壮观的“罗马化”的痕迹,同时也仿佛看到了杰弗逊等人已经现实化的帝国梦想。

显然,把这座国会大厦称为美国这个帝国的朱庇特神庙和帝国的“图腾”,应该并不为过。当然,这是个崭新的罗马帝国,像我前面看到的联合车站一样,这个帝国有着现代的心脏。而且,它也早已把当年罗马士兵的宽刃短剑换成了喷气式战斗机、导弹、航空母舰乃至网络。正如罗马帝国对罗马军团的建设不遗余力一样,它对自身军事力量的迷恋也超出任何一个国家。仅以这次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竞选为例,尽管两人对美国的现实和未来的理解与构想有很多方面不同,可在这一点上却是惊人的相同,那就是继续加强和保持美国的强大的军事力量,使自己的军队继续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军队。而它的公民资格也像罗马的公民资格一样,早已成为世界上众多国家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耐人寻味的是,事后我从资料上得知,这座壮观的国会大厦虽然由托马斯·杰弗逊等人主持设计,华盛顿本人也经常参与建筑方案的评估并亲自奠基,却主要是由黑人建设而成,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黑人还是奴隶。这不由得让我再次想起那个煊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它的富足实际上是建立在无数的奴隶苦役的基础上的。而现在的美国与罗马相比,这个帝国更为强大,也更为富足,而奴役的人也更多。它不仅通过自己的飞机、导弹和航空母舰来实现自己帝国的梦想和秩序,也通过印制美元,制造电脑,控制网络来维持自己的奴役者的地位。就像它的国徽上的那只抓着弓箭和橄榄枝的白头鹰一样,除了不停地让自己卷入这个世界的几乎所有的角落发生的战争外,还向人们提供好莱坞的电影、可口可乐,以及那个迷人的苹果公司的产品,从iPHONE,iPAD,到“i”ANYTHING。这不是耍贫嘴,相信总有一天,它会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前都加上了一个“i”。也许,到了那一天,它会成为“美国字母”的标志,把这个世界彻底i化或“美国化”。

或许,只有在“大写”的华盛顿,借助于随处可见的“罗马化”的建筑、雕塑和纪念碑,才能瞥见美国这个新罗马帝国的本质。当我转过国会大厦,看到那个长方形的无比硕大的“国家大草坪”(National Mall),远处的华盛顿纪念碑,还有更远处的林肯纪念堂时,我忽然感到,这个帝国的首都对巨大的空旷的空间的迷恋与另外一些国家的首都对开阔的广场的迷恋并无二致。

猜你喜欢
杰弗逊大写帝国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做一个大写的“我”
大写的厉害:“00后”少年自制火箭成功上天
“大写”与“大些”
—个大写的pink 该入手的都来了
“帝国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