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产业振兴背景下组织结构探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

2013-02-26 07:36谷晨余军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27期
关键词:网络化成员资本

■ 谷晨 余军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早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对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行改革的紧迫性—借助总量优势的各种资源红利面临枯竭和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举步维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改善人民福祉成为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于是,一方面为了更加积极地应对此次危机,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在市场环境突变下,工业发展中暴露的方式粗放、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创新严重不足等矛盾,我国政府在2009年底到2010年初陆续出台了十个产业的振兴规划。

生产中结构要素的关键作用

如今对振兴重点产业的探讨,有关部门和学者们更多地认为增长取决于要素投入(无论是物质要素还是资本要素)和技术进步。然而,通过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演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经济中结构及制度安排等社会生产方式是一种比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更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说其具有资本的性质。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后,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本文另辟蹊径将研究的聚焦点放在重点产业中组织的结构选择上。因为组织尤其是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而且重点产业的企业组织在政府和市场外,担负着我国社会资源配置中更根本的作用。诺斯就总结,“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诺斯、托马斯,1989)。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论述重点产业中组织建立何种结构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从而最终在宏观层面达到整个产业的振兴发展和全社会全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的重点产业组织结构设计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应用价值

社会资本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多学科逐渐兴起,并在20世纪90年代日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和前沿。根据世界银行社会资本协会对社会资本广义的界定,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组织小到家庭大至国家。

首先,高的社会资本存量可以通过在组织内部成员间建立更加持久与稳定的关系,促进相互认同、信任和支持,帮助组织目标更好地实现;其次,中观层面上丰富的社会资本,可将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紧密联结,有助于加强成员的互惠及对制度规则的遵守,并形成良性循环;最后,社会资本将组织嵌入到宏观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中,使其更加关注社会利益和“可持续”性。这三个层次“既有很强的互补性,它们的共存将社会资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化”(C.格鲁特尔特,T.范·贝斯特纳,2004)。

选择社会资本理论是因为它将社会主体的经济行为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加以分析,从而避免了原子论割裂看问题的缺陷;同时,它也将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比如信仰、价值观及各项制度,而这些恰好为探讨一种能够平衡效率与公平的结构模式提供了合适的分析工具,与本文分析重点产业中的组织结构意图达到契合。

(二)重点产业中组织的结构选择—网络化结构

基于以上论述,对于组织结构的模式选择应当是极大地促进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针对钢铁、汽车、纺织、电子信息及物流等重点产业,要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么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或民生产业,借助社会资本构筑组织和产业发展的最佳环境是更加迫切需要的。本文认为这种组织结构无疑是—网络化结构。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是指建立在一定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基础上,为达成某一共同目标,社会主体之间所建立的、面向长期的、合作性的关系模式。组织的网络化包括组织内部的网络化和组织外部的网络化,替代了单一的纵向一体化为代表的产权边界模式。

(三)社会资本视角下选择网络结构的原因分析

1.网络化模式为社会资本的产生提供了所需的组织结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本的生成需要借助于社会网络的构建,然而这种网络不应仅借助社会个体的自发实现,更应通过组织主体来积极构建网络化结构,主动为社会资本在各个层面的生成提供匹配的结构环境:

第一,微观层面组织内部的网络化,就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种无边界的扁平化模式,打破原有的科层、部门、职能的传统框架,使组织更具柔性,可以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见图1)。这无疑对重点产业的转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观层面网络模式的建立,就是指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如个人、社会团体、地方机构等社会结构要素间,建立的基于共同目标和规范的长期合作性的关系模式(见图2)。网络化使组织纳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群体的联结中来。这种模式包括多种的横向与纵向方式,比如U 型、矩阵型、M 型、控股或合资,财团和下承包商、卡特尔联合体、董事互派、企业间的族系或社会关系等。通过网络的搭建,重点产业可以促进和带动更多产业和组织的增长。

第三,宏观层面的组织“嵌入”到更大的政治经济系统以及社会文化系统之中,就是组织在现有的规则框架内,具有能动性地参与到各种宏观制度的执行和建设中来(见图3)。组织宏观网络化的构建,使组织尤其是企业加强了与宏观层面上代表广大社会成员利益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机构的互动,并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中经营。这是重点产业最重要的历史责任。

于是组织通过三个层次的网络组织结构的建立,最终促使社会资本在重点产业内部和外部网络内不断增加,从而可以协调其中组织的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效率。

表1 博弈矩阵

网络化组织结构加速信息的流动,促进社会资本生成。管理层次的消减、部门高墙的拆除、职能坚冰的溶化、组织边界的模糊,首先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与信息在企业内和网络中各个成员之间的流动和利用,极大地降低信息扭曲的成本和知识(分散)收集与使用的费用;信息的广泛共享,也是使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减少(Williamson O.E,1985),这样使网络内成员间的合作更加顺畅,提高了无论是个人、群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成员在互惠中会对共享的规范增加认同和执行力,也会使关系不断改善。

网络化组织结构加强成员间的沟通,促进社会资本生成。阻碍沟通的障碍被清除,令所有组织内部和社会网络成员间形成了顺畅有效的沟通,减少了德鲁克所说的“沟通缺口”。尤其是企业内部严格的层级模式的改变,重新配置了权力包括话语权,置身其中的每位成员都会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沟通与互动的增加必然促进了网络成员间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当其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一种更加积极和面向长期的联系也会建立起来。

网络化组织结构改进了管理方式,促进社会资本生成。传统企业内部严格的等级制模式向网络的转化,会使企业在更大程度上采用分权的管理方式,更多的决策权给与了更合适的人员,会使成员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激励,从而激发出其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组织外部中观和宏观网络的搭建,也是基于每个成员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进行的分工合作。这样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管理与决策质量、整体和每个成员的绩效。在此基础上成员间建立了相互的信任,也必然产生友谊(Mistal.Barbara A.,1996)。

网络化组织结构重构了分工与流程基础,促进社会资本生成。组织内部的网络模式使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基于企业流程以及面向客户的,而非传统的个人和部门的狭隘利益;企业外部的网络化模式,是每个成员间在拥有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的长期合作,避免了机会主义和短期的过度竞争,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及每个成员的利益,消除了矛盾。因而成员间也更加愿意共享规范和建立信任,这是共赢的前提条件。

网络化组织结构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资本生成。网络型结构在组织内外建立基于能力和贡献的新型激励机制,是建立在能力与任务的完成情况基础上的,传统的职位、等级、规模、权力等已经不是决定因素,“搭便车”的行为减小到最低。公平兼备效率的激励方式,使每个网络内的成员对共享的制度、规范和其他成员的认同度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了网络成员间的团结和忠诚,无疑通过这样的互惠及信任过程,使网络组织结构的企业所建立的网络内的社会资本大大增加,也建立了成员间在达成共识基础上的“产生凝聚力、认知力和共同意志的社会纽带”(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2005)。

通过重点产业内组织网络化组织结构和相应制度的建立,必将促进社会资本的存量提高,改善组织尤其是企业的产出和福利水平;社会资本的丰富,也会进一步促进组织结构的完善。就如同诺斯所论述的,制度安排(如组织结构安排)决定了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变化又为制度的完善创造了利润机会。二者形成了良性的逻辑演进。

2.网络组织结构创建社会资本的博弈模型。从另一角度来说社会资本是将组织行为的选择纳入了一个重复博弈框架。网络化组织结构的建立,恰好是为促进社会资本的产生构筑了一个重复博弈模型。

首先构筑一个博弈矩阵(以企业为例),如表1所示。表1所示的矩阵代表企业与其他社会主体在一次交易或合作中可以得到的收益,收益水平取决于它们采取的不同策略。本文选择建立社会资本的行为—与对方在交易或合作中共享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建立正面的关系—看成是一种策略,用S代表;N则表示机会主义或非良好的交易与合作行为。矩阵中每一个方格的第一个数字代表其他社会主体的报酬,第二个数字表示企业的报酬。如果双方都选择建立社会资本行为,它们获得的利益分别是α、β;如果双方都预期对方将选择的N,那么它也会选择N,导致二者的报酬为0;但如果一方选择机会主义的行为,比如欺骗对方,则它的单方收益是γ而对方是-η,且γ>α。

此时企业与其他主体的一次交易及合作行为可以概括为典型的囚徒困境。关于囚徒困境的问题,一个著名的解决方式是声誉机制,而网络化组织结构恰好为交易创造了一个多次重复的声誉模型。

第一步:如果两个交易者重复相遇,只要它们对交易的未来收益的折扣不太大,即双方对未来有足够的信心,那么,受骗方终止未来所有与对方的交易机会的威胁将有可能遏制双方的行骗动机。网络化组织结构搭建的社会主体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恰好将交易双方纳入到重复的交易与合作中来。

网络化组织构建的客观依据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决定了网络化组织结构具备可实施性

借助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本文得出网络化组织结构是促进重点产业升级的组织最佳结构,同时也是顺应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随着劳动者认知和操作能力的提升、生产工具的持续革新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等生产力要素飞速发展的同时,一种能够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也在形成—“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反之亦然。因此,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高速发展,并突破了既定的地域及文化局限后,不仅会对建立在普遍社会联系基础上的网络化结构产生必然需求。更重要的是,网络化组织结构的实现已经具备了客观条件—发达通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便捷交通工具的实现,各种类型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有机融合等,均为其构建提供了前提和依托。尤其是重点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更为充分的部分,其网络化结构可以说完全具备了可实施性。

(二)网络组织模式对生产关系进而对生产力形成了能动作用

虽然生产力会逐渐创造匹配的生产关系,但其对生产关系的“改造”总会出现滞后性。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使我们认识到必须要主动地去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网络组织结构作为生产方式的体现和一种制度安排,可以对生产关系进行更加能动性的调整,进而更好地影响生产力的提升。诺斯认为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建立重点产业组织的网络结构,既适应现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又会对一定生产关系的形成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资本的产生。生产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

(三)网络模式是基于人的本质属性所建立的组织结构

20 世纪 30 年代的霍桑实验,梅奥等人揭开了组织中人行为的奥秘,也翻开了管理的新篇章。如果回顾一下企业管理的历史,就很容易总结出那是一个不断发现人、满足人、激励人的历史。所以必须要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可以适应人类本性的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人力资本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科学地阐明了人的本质,所以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的组织,才能实现目标。1846年,马克思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论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以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因此人的本质把个体和他人及整个社会紧密而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人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又可以创造、生产这种关系。企业选择的组织结构必须能满足人的这种本质,因此网络模式必将是唯一选择。

结论与启示

规划中的十个重点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1/3,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因此对于这些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产业振兴举措的探讨必须且迫切,并将会在“十二五”及之后各时期持续规划和实施下去。

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要依托于产业内组织整体实力的增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的结论,网络化结构将会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为产业及其组织建立与结构要素和资源要素更为有效的连结;并将经济行为嵌入到社会整体环境中,实现各层面问题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决策,摆脱传统结构造成的宏观和微观相互脱节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结构安排最终通过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既兼顾效率,同时加强了各种社会责任的履行,实现产业及组织目标和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重点产业本身肩负的国家与历史使命。对于特定产业及企业如何选择网络化组织结构的具体模式的选择仍需进一步探讨。

1.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1989

2.C.格鲁特尔特,T.范·贝斯特纳.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Williamson 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 Free Press,1985

4.Mistal.Barbara A.Trust in Modern Societies:The Search for the Bases of Social Order[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

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正规的与非正规的制度[C].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网络化成员资本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VR 资本之路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
我国食品安全网络化治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