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尼埃病手术
——内淋巴囊手术[耳显微外科2007版(三十四)]

2013-03-03 04:28王正敏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规管乳突淋巴管

王正敏

·教育园地·

梅尼埃病手术
——内淋巴囊手术[耳显微外科2007版(三十四)]

王正敏

该手术适用于早期梅尼埃病。梅尼埃病的诊断主要靠典型病史,其中发作期听力改变的波动性最有意义。听力波动范围在0~50 dB说明病变基本上是可逆的。口服甘油或应用呋塞米等其他渗透性利尿剂可改善听力(试验阳性),表明内耳有积水存在,进行内淋巴囊手术,可能效果较好。但是,听力无变化(试验阴性)不能否定诊断或怀疑手术的必要性。通常选择经保守治疗后症状不能控制的患者列为手术对象。然而,实际上保守疗法的有效性并不可靠,方法众多,疗效评价也无统一规定,也很难列为适应证的条件之一。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保守治疗持续数个月后,视其发作的典型性、频率和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行手术和选择何种类型。

内淋巴囊手术的主要条件应是保守治疗数月后,仍有眩晕发作,程度严重,听力波动在0~50 dB。

1 内淋巴囊手术解剖

从乳突方向看,内淋巴管的起端低于后半规管下弧线,例外极少。内淋巴管呈J形外转,连接内淋巴囊。面神经乳突段骨管,位于内淋巴囊前内侧,只有清除面神经乳突段后的气房,才能清晰确诊内淋巴囊起始的位置(图1)。内淋巴囊的后缘可延伸到乙状窦内缘邻旁(图2)。在个别例子,内淋巴囊甚至可与乙状窦部分重叠,同合在脑膜的夹层中。内淋巴囊下缘靠近颈静脉圆丘(图3),极少数颈静脉球竟高于内淋巴囊,以致于必须将颈静脉球推下,才能见到内淋巴囊(图4)。蛛网膜下腔在内淋巴囊内侧,其间仅隔囊的内壁(脑膜壁)和脑的蛛网膜层,极其菲薄。内淋巴囊内侧的蛛网膜下腔向前上方逐渐扩大为桥小脑池。

图1.内淋巴囊手术解剖示内淋巴管呈J形外转及与面神经乳突段骨管的关系

图2.内淋巴囊后缘延伸至乙状窦内缘邻旁

图3.内淋巴囊下缘接近颈静脉圆丘(球)

图4.内淋巴囊部分与颈静脉球重叠

2 手术方法

局部麻醉或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耳后皮肤切口,用电钻磨除乳突皮质及气房,形成较宽敞的乳突腔。磨薄外耳道后壁,确认水平和后半规管,不扰动鼓窦入口的黏膜及砧骨。充分去除窦脑膜角的气房。如乙状窦位置前移阻挡乳突后壁,可尽量磨薄乙状窦表面的骨质,直到透出紫蓝色的乙状窦为止。用直角小钩小心掀去这层骨壁,以显露乙状窦。取骨蜡填充在乙状窦表面,可将隆起的乙状窦压下(图5)。将面神经乳突段骨管的轮廓用电钻磨出,并去除骨管后的气房,这是寻找内淋巴囊最简单的方法,因内淋巴囊的起始部分直接在面神经乳突段骨管的深面。用金刚石钻头廓出后半规管,去除乙状窦和后半规管之间的骨板,以暴露颅后窝的脑膜。取一把扁薄的小剥离子伸入后半规管深面,将脑膜轻轻压下。除了内淋巴管的出处,脑膜是极易被压下而与骨质分开的。由此确认前庭导水管开口处的内淋巴管,再向后半规管的外下侧追认内淋巴囊。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是色白、质地较邻近脑膜稍厚的组织。用微钩刺入内淋巴囊的外侧囊壁,轻轻将囊壁提起,用微剪将其剪开,显露内淋巴囊内的囊腔。在囊内插入微剥离子,可探明囊腔是否闭锁或粘连。通常囊的内壁平滑且有光泽。分流内淋巴囊内液体(即内淋巴液)的方向有两处:桥小脑池和乳突腔,分别称桥小脑池内向引流(蛛网膜下腔引流)和乳突腔外向分流。

图5.用骨蜡填充使乙状窦下陷

2.1 桥小脑池内向引流 在切开内淋巴囊的外侧囊壁后,再用微剪剪开内淋巴囊的内壁。切口长1~1.5mm。向内偏上方向导入直径为1 mm、长15~20 mm的硅胶管。按这样的插入深度,管的内端已靠近桥小脑池,将管的外端夹在内淋巴囊腔内。为防止硅胶管从囊腔脱落,管的外端应预制成喇叭形状的扩大口,口的直径大于内淋巴囊内壁的切口,至少2.0 mm。并用9-0或10-0无损伤缝线将其缝合在内淋巴囊壁上,使之固定。取一片筋膜盖没内淋巴囊外壁的切口。乳突腔内用腹壁脂肪组织铺垫以阻止脑脊液漏。小心止血,以防止术腔内血肿形成。放置引流条,缝合皮肤。

2.2 乳突腔外向分流 剪开内淋巴囊的外壁后,将囊壁向两旁分开。取0.1mm厚的硅胶薄膜剪成“箭”形,将“箭”的尖端插入囊内,方向指向内淋巴管。“箭”的尾部留在囊壁外(图6~7)。向乳突腔分流内淋巴液的装置,还可用硅胶管、带硅胶海绵的特氟隆毛细管(Morrison,1978)及活瓣式单向分流管(Arenberg,1979)等。

图6.内淋巴囊的定位

图7.放置硅胶片(箭形或逗号状)尖端插入囊内,方向指向内淋巴管

有关上述内、外分流方法的临床效果大体近似,何者最佳目前还没有结论。有些见解有一定根据,可资参考。人类内淋巴液总量仅2.76μL,处于稳定性低压状态。桥小脑池蛛网膜下腔压力的变异很大。坐位时压力最低,为-5 mm H2O;平卧低头位时压力最高,为+350 mm水柱。这个事实对内淋巴内向分流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内淋巴液压的稳定状态如何保持?向乳突腔分流不存在内淋巴液压的稳定性问题,但乳突腔创面愈合可能使内淋巴囊的引流口闭锁。利用附带硅胶海绵的特氟隆毛细管进行分流,有自动吸液、防止引流口阻塞的功能,可能比较合适,但尚缺乏有力佐证。

由于内淋巴囊与半规管、脑板、砧骨、乙状窦和面神经管毗邻,手术时有可能误伤邻旁构造,产生相应的并发症。防止并发症的关键是术者对颞骨的有关解剖应很熟悉,谨慎操作,以下几点可供术者参考:

1)用金刚石钻头磨除内淋巴囊表面的骨质。如使用切割钻头会造成内淋巴囊壁的损伤,造成组织辨认不清,不易置放分流管。

2)向桥小脑池送入分流管需谨慎小心,遇有蛛网膜下腔粘连,不宜强行插入。

3)乳突腔过窄者,宜用骨蜡填压使乙状窦隆起部下陷,以增大视野,切忌盲目操作。

4)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术后使用适量抗生素,防止伤口感染及脑膜炎。

5)充分止血,防止术腔内形成血肿。脑膜及内淋巴囊等表面的出血宜用双极电凝止血,电流强度应偏弱,以免灼伤过深,日后发生囊腔粘连。单极电凝会使脑膜破裂,发生脑脊液漏或内淋巴囊腔广泛粘连而闭锁。

(未完待续)

2013-03-25)

(本文编辑 杨美琴)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 上海 200031

王正敏(Email:fjswzm@gmail.com)

猜你喜欢
规管乳突淋巴管
淋巴管栓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淋巴管新生与回流功能的作用研究进展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足部淋巴管分布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两步缓解颈肩痛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动物也会晕车吗
半规管眼底平面和眶耳平面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