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法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

2013-03-10 07:13林唐唐郑保平张小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2期
关键词:萎缩性中度胃镜

林唐唐 郑保平* 张小萍 李 玲

(1江西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赣州341000;2江西省中医院,南昌330000)

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法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

林唐唐1郑保平1*张小萍2李 玲1

(1江西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赣州341000;2江西省中医院,南昌330000)

目的 观察益气健脾养阴通络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中药 (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法加减)及艾灸 (轮流选取中脘、足三里、中脘、内关)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胃复春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像、病理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在胃镜像、病理组织检查、中医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63.3%、56.7%、90%;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6.7%、40%、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法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方;慢性萎缩性胃炎;艾灸疗法;中医药疗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0年1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中医科、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符合诊断标准者。所有入选的病人按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4.62±12.65)岁,病程4~21年,平均(11.4± 6.32)年;胃镜下轻度萎缩者10例,中度萎缩者14例,重度萎缩者6例;病理下腺体轻度萎缩者16例,中度11例,重度3例,其中伴肠上皮化生者,轻度10例,中度3例,重度1例,伴不典型增生者,轻度4例,中度2例。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42.68±12.85)岁;胃镜下轻度萎缩者9例,中度萎缩者16例,重度萎缩者5例;病理下腺体轻度萎缩者17例,中度11例,重度2例,其中伴肠上皮化生者,轻度9例,中度3例,重度1例,伴不典型增生者,轻度3例,中度1例,重度1例。两组患者入组时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上海《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共识标准,经胃镜和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且排除合并HP感染。胃镜量化标准:①轻度 (2分),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网透见,常呈局灶性;②中度 (4分),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血管网明显可见,常呈弥漫性B型的萎缩范围由胃窦至胃角水平上下;③重度 (6分),除见上述表现外,可见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等形成表现。病理诊断量化标准:①固有腺体萎缩程度:无 (0分),轻度 (4分),中度 (6分),重度 (8分);②肠上皮化生程度:无 (0分),轻度 (1分),中度 (3分),重度 (5分);③胃黏膜慢性炎症:无 (0分),轻度 (1分),中度 (2分),重度 (3分);④异型增生程度:无 (0分),轻度(1分),中度 (3分),重度 (5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重庆)制定的诊断标准制定。其标准为:①所有临床症状中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痞满、疼痛、堵闷不舒、食后加重为主要症状;②每次发作以胃脘痞满为主,或绝大多数发作以痞满为主症;③有反复发作史。具有以上任何两项即可诊断。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1]中罗列的22项症状,选取代表性强的10类症状进行量化分值设计,并运用量化分值对治疗组及对照组症状特点量化评定,计算症状积分,其中主要诊断性症状,胃脘胁肋胀满及胃痛所占分值加倍,舌、脉象记录入病案,不计总分。

1.3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病例标准:①符合本病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8~60岁;③同意志愿受试者。

排除病例标准:①年龄在18以下,60岁以上者,或为过敏体质、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恶性肿瘤者;③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脏、脑血管病变、肝胆病变、肾脏病变、血液学病变、肺脏疾病、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④精神或法律上的残疾患者;⑤有酒精及药物滥用病史,或者依研究者判断患者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更加复杂化的其他疾病;⑥不能配合一般治疗及不能按疗程坚持治疗的患者。

1.4治疗方法治疗组选用内服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方加减及艾灸治疗。基本方药组成: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法半夏、炙甘草、柴胡、赤白芍、枳壳、石斛、田七粉 (冲服)、炒谷麦芽、丝瓜络。临床加减: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者加鸡内金、薏苡仁;口臭纳呆,苔黄腻者加黄芩、白花蛇舌草;烦渴思饮、舌红少津者加用玄参、生地黄、百合;胸胁胀痛、脉弦者加川楝子;胃镜下出血者加用浙贝、白及、黄连。煎服法:将诸药放入药罐,用冷水浸泡30分钟,先用武火煎至水沸后改文火煎煮20分钟,头煎取药液约150mg,次煎取药液150mg,两煎混合,分早中晚餐前半小时温服,每日1剂。15天后改成胶囊,将上方研末,取药末4克装空心胶囊,温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同时轮流选取中脘、双侧足三里;中脘、双侧内关穴,用纯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3~5cm,先盘旋灸法1分钟,然后定点悬灸,每穴灸5~15分钟,以皮肤发红,温热舒适为度,每天一次。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1.5主要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胃镜像及病理组织检查结果;②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③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的检测及不良反应记录。

1.6疗效评定标准胃镜像及病理组织检查量化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疗效指数≥90%;显效:90%>疗效指数≥60%;有效:60%>疗效指数≥30%;无效:疗效指数<30%。计算公式:疗效指数= (疗前胃镜、病理积分-疗后胃镜、病理积分)/疗前胃镜、病理积分×100%。

中医临床症状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90%>疗效指数≥60%;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好转,60%>疗效指数≥30%;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计算公式:疗效指数= (疗前症状积分-疗后症状积分)/疗前症状积分×100%。

1.7安全性评价标准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亦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4级:因不良反应需终止试验。

1.8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借助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胃镜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 [n(%)]

2.2两组病理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理疗效比较 [n(%)]

2.3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n(%)]

2.4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观察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经统计分析(P>0.05);治疗过程中除2例患者因胃部不适,经调整用药剂量消失外,其余病人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属于 “胃痛”“胃痞”范畴。近年来众多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作了深入研究,如金实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为脾胃虚弱[2],刘启泉等[3]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湿浊中阻,热毒蕴结,瘀血停滞,阴液亏虚,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胃络瘀阻。赵霞[4]认为本病的发病以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虚弱为本。其中脾胃虚弱又以脾气不足、胃阴亏虚为多,而气滞血瘀则为贯穿整个病程。而有研究[5-6]认为:CAG的基本病机是胃阴不足、络脉失养。我们长期临床观察认为 “脾虚络阻”为其基本病机,临床常用益气健脾养阴通络中药配合艾灸法对本病进行治疗。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胃镜下疗效评定显示:治疗组30例中,临床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对照组30例中,临床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46.7%,经χ2检验,治疗组胃镜像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疗效评定显示:治疗组30例中,临床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7%;对照组30例中,临床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40%,经χ2检验,治疗组病理组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显示:治疗组临床治愈16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临床治愈11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两组经χ2检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对本病基本病机的认识是科学客观的。我们在临床治疗上还体会到以此基本病机为指导的内服外灸疗法虽可在短期内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能改善胃镜像及病理,但要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像及病理有更显著的逆转需要医患双方密切配合,坚持治疗。总之,该法简便、低廉、易被患者接受,具有较好的使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2]徐文静.金实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5):470.

[3]刘启泉,刘晓明,刘坤.慢性萎性炎中医研究之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J].河北中医,2002,24(7):855-858.

[4]赵霞.余绍源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四川中医,2004,22(4):1-2.

[5]董皓.加减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J].陕西中医,2002,23(1):27-29.

[6]唐许.滋阴养胃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42-45.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2.006

:1672-2779(2013)-22-0012-02

杨 杰

2013-09-15)

江西省赣州市指导性科技指导计划[No:2009-61]

*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萎缩性中度胃镜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小米手表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一清胶囊联合米诺环素胶囊治疗中度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