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敏感的车祸

2013-03-11 05:53梅兆荣
中外文摘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字报东德调查组

梅兆荣

在“文革”初期,中国外交受到极“左”思潮极大干扰,当时发生在东德的一起我驻外人员车祸事件,由于某些外交官违背外事纪律,不顾事实向东德政府提出“最最强烈的抗议”,随即演变成一次重大涉外事件。

事件经过是这样的:1967年6月27日,我驻东德使馆一行五人由业余司机程信泉驾驶一辆奔驰轿车外出,但半路上超车时与一辆德国卡车相撞,车上四人死亡,一人重伤。

使馆虽然立即报告了国内,但在当时的极“左”思潮影响下,报告称:“这一事件必须从阶级斗争考虑,在目前形势下发生这一事件绝非偶然。”

我外交部接到报告后,经请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决定派一调查小组乘专机赴德,以查明事故原因。调查组由外交部、公安部和卫生部派人组成,我当时作为外交部苏欧司的副处长,也是成员之一。

针对使馆报告中表现的“左”的情绪,外交部于6月28日指示使馆:“在车祸事件未调查清楚前,对外表态要慎重。”6月29日,陈毅外长具体指示使馆:“凡采取重大行动,务必先请示国内。”

然而在调查组抵民德以前,使馆人员不顾国内的上述指示,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6月28日凌晨,我代理武官径自闯进东德外交部,向东德副外长费舍尔提出“最最强烈抗议”,德方人员对其进行了推阻,并指责他强行进入外交部大楼。

几个小时后,东德副外长赫茨费尔德率多名官员到我使馆吊唁,但我代理武官指责他们来吊唁“是伪善的、是阻挠我方了解真相的”。赫茨费尔德当即转身离馆,这时有使馆同志在门口高举毛主席像和德文标语牌,高呼口号“我们一定要查清四位受难同志遇难真相!”“打倒现代修正主义!”当赫氏的轿车启动时,有人还用标语牌砸了他的汽车。

当天下午,使馆在面向大街的墙上还用德文贴出了大字报,内容除“最最强烈的抗议”外,一条德文标语这样写道:“血债要用血来还!”

19点左右,东德方面组织近千名群众到我使馆门口抗议。使馆则通过扩音喇叭从窗口向示威群众朗读毛主席语录,高呼“打倒乌布利希!”德群众则以“打倒毛!”回敬……

当晚,东德外长文策尔派信使送信给我使馆,对我贴出大字报提出抗议,但使馆同志未拆开看内容就把来信掷到使馆门外便道上,也未将此事报回国内,这还是后来在交涉中我才得知的。

6月30日晨,调查组乘专机抵达柏林机场。调查组离京前,外交部领导向我们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要实事求是,不要先入为主。总理举了他的秘书李少石在重庆被枪杀的例子:有一天李少石乘总理的汽车外出,被国民党一名士兵开枪打死。有人认为是国民党谋杀周总理。经调查,开枪的士兵并不知道是总理的车,也不知道车上坐的是什么人。只是因为拦车未停而开了枪。总理的指示和所举的例子显然是有针对性的。

我们调查组与使馆全体同志商讨如何着手展开调查工作。我们婉转地提出,希望使馆同志注意斗争策略,停止“三大”(即大字报、大标语、大喇叭),以正常的外交方式同德方斗争,这当即遭到了一些同志的反对。他们提出,使馆贴出的“国外第一张大字报”,应当受到表扬而不是批评……

我们经过几天的紧张工作,写出了调查报告。结论是:从现有材料看,倾向于一般车祸的可能性较大,主要责任在我方;但“鉴于‘德修加剧反华,对我敌视,不能排除德方对我政治谋害的可能性,但这方面尚无证据。”

应当说,调查结论的倾向性是清楚的,后一句话是照顾了部分使馆同志的情绪,但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使馆某些同志表示强烈不满和反对。这一案件后来暂时“挂”了起来,直到批判极“左”思潮之后,外交部领导才肯定调查组的看法是合乎实际的。

回头来看整个事件的经过,虽然这是一起不难判断的车祸案,但当时使馆某些同志的逻辑却是:事件既然发生在“修正主义”的东德,而“德修”又非常敌视我们,因此应当“优先”考虑政治谋害的可能性。他们甚至指责,调查组脱离反修斗争日趋激烈的政治背景搞“单纯的技术调查”,基本上抓了对“德修”有利的材料,因而是“站在德修的立场上说话”。

调查组和使馆人员的分歧,体现了那个特殊年代思想路线的分歧。追想往事,发人深思。

(摘自《环球》2012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大字报东德调查组
乌东德水电站2021年发电量突破389.1亿千瓦时
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500亿千瓦时
乌东德大坝首个中孔钢衬浇筑完成
乌东德的红色植物
最高检先于调查组入津,查什么?
我没有什么对象需要反抗
《我经历的反右派斗争》一文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