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爱不仅是一种情意 而是理想

2013-03-12 09:17王江月林丹
北京青年周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袁泉家珍话剧

王江月 林丹

做了妈妈后,袁泉没有急于复出,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了家庭和孩子。她很欣慰没有错过女儿最初的成长。更让她欣慰的是,重新投入的工作,都是特别触动和牵动她情感的。复出之后的第一部话剧《活着》,为人妻为人母后她觉得自己离“家珍”更近了,她佩服她在艰难中仍有快乐和爱的能力。第一部电影《大上海》,让她与多年的偶像周润发牵手,这个戏让她一时有种时空交错感,想起了那些年的许多人许多事许多爱。

现在,袁泉正在排演田沁鑫执导的话剧《青蛇》,她演白素贞。她一点不掩饰自己对这个角色的偏爱和敬意:“这个角色太吸引我了。她爱的已经不是一种情意,而是一种理想。她是个很美很理想化的角色,我欣赏这种对精神有更高追求的女性,从她身上我能找到认同感。”

本期BQ封面是袁泉做了母亲后的第一个封面。爱,是袁泉走入家庭后体会最深刻的一个词,以前的认识更抽象,现在她则有许多具体的理解。重新投入工作后,她把这些爱的感悟,投入给每一个角色。也在这次采访中传达出来。

袁泉十几岁时看过周润发演的许多影视剧,那时他是她的偶像。她怎么也没想到,20多年后,她能和他在一部叫《大上海》的电影中合作,而且演的是情侣。

虽然算是个“老”演员了。但《大上海》于袁泉的意义很不同,这是她为人妻为人母之后的第一部电影。

这时她对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不仅是基于一个演员表演的专业性,更多的是调动生活中的真感觉。这种感觉,有时不太能用准确的语言描摹,即使是此刻采访中,袁泉也要停下来思考一阵。好在我们是老朋友,了解在先,即使是沉默,也不用急着打破,索性任她思考。

少顷,她抬起头,眼眸清亮。一字一顿地说着:“镜头前骗不了人,你有什么心思,镜头都能捕捉到。我觉得自己每一次情感的细微变化都特别真实地在心里存在,没有一点夸张。剧中我和发哥的一段情感刻骨铭心,却发乎情止乎礼。这种分寸我一直在揣摩,是那种收着,适当地放一点点,又要收回去,再打到心里……”难怪,周润发称之前他演情感戏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老婆,而跟袁泉演对手戏时脑子里完全是袁泉。

还有一种变化,让袁泉体会很深,就是这一次于她而言更像归零后的再出发。在中戏读书时,她接拍了第一部电影《春天的狂想》,那时前一个月都没有她的戏,但她每天都去片场,坐在角落里看别人怎么演,也让自己尽快适应剧组的拍摄氛围。

采访时聊起《大上海》她杀青的那一天,袁泉的眼圈就红了,她说当你深爱一个人,快要跟他分别了,心里会有一个很强烈的声音:我会想念他。但现场她一直压抑着情绪,没有哭。但此刻,她落泪了……

《大上海》让她眷恋的不仅是叶知秋这个人,还勾起她对青春的记忆。戏里的叶知秋是学刀马旦的,有一场戏叶知秋要演一段《穆桂英》,而袁泉曾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了8年的戏曲。

虽然多年不练习,但袁泉觉得一点不陌生。“我刚一走步,师傅就惊呼:童子功还在。穿腰篷时,师傅把腰包往我腰上一别,我手一掐,转过身,他在后面一绕,我再转过来,他在前面一系……然后说:“真不错,学过的都没忘!”袁泉边说边做着相应的动作,她称当时的反应完全是下意识的。听师傅夸,心里一阵感慨。

等到拍这场戏的时候,袁泉一直处于亢奋状态。“这场戏拍了很多天,导演总问‘累不累?行不行?我说‘没问题!没问题!毕业这么多年我第一次再扮上戏妆,总觉得好难得。不想那么快就结束了。”

说着,袁泉把手机拿出来,打开两张照片让我看。一张是十三岁时扮穆桂英的照片,还有一张是现在戏里的扮相。乍一看,竟有惊人的相似。一点看不出时空的转换。

袁泉笑言以前在学校学戏时总觉得很辛苦,但现在想起来却全是美好的回忆。“昨天我还跟朋友聊,好想再回去戏校练功。”戏曲也让袁泉比同龄人更早地感受情感世界的悲欢离合。“因为戏曲里有太多谈情说爱的故事,在自己还没有恋爱的时候就已经演过,等到十四五岁情窦初开,当你慢慢揣摩戏里人物心思的时候,虽然当时还没有谈过恋爱,但这种体会非常奇妙。”

说到变化,袁泉感受最深的是心态。现在不会像原来那么多愁善感,比以前更达观了。

以前她在很多戏里也穿过旗袍,但总觉得有一点装成熟的味道。如今,在《大上海》里再穿上旗袍,会觉得刚刚好。“现在的年纪、人生阅历和味道恰巧可以衬得上旗袍。”她莞尔,低头侧目。

演过很多跟上海有关的戏,她的气质也很“上海”。但她觉得自己更爱北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成长的地方有一种情怀。现在说到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

“我觉得最厉害的东西就是时间。北京让我感觉很踏实,特别是现在每次经过陶然亭,就会觉得归根了似的。经常想起在戏校上学时,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去公园出早功的情境。”

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后,袁泉是班里最早出去拍戏的。那时,开始接触社会,对未来有了期许,于是压力一直伴随到现在。

Q = 《北京青年》周刊A =袁泉

是妻子是母亲也要是自己

Q:当了妈妈以后会否感觉到人生的包容性更强了?

A: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这些变化你觉得是外界带给你的,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你自己个人状态的投射。面临同样事情的时候你的态度变了,那这件事作用到你身上的影响就变了。人确实更包容、更踏实、能更准确地判断事情,去找准自己的位置,坚持自己认定的东西。

Q:心里对冒险的渴望会比原来弱一点吗?

A:还在,会给自己十分钟照顾一下自己突然蹿出来的想法,然后吞下去,回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鲜活起来。这样确实不容易,但这是你的选择,你要承担,你需要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消化,然后给自己小小的空间。你依然有幻想、梦想的权利,因为你除了是母亲、是妻子,你还是你自己,这个非常重要。

Q:还记得你在怀孕时给BQ拍过的一期封面,那时你的状态非常好,对宝宝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A:记得,2009年。当时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在孕期的状态,觉得一切事物都很美。但我也有过轻度的产后抑郁,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宝宝生下来你会期待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妈妈,然后发现事情并不是你从书上看来的那样。事无巨细,每件事情都需要你跟宝宝去寻找你们自己的交流方式,如何在自己都不安全的状态下给予她安全感,自己慢慢树立起信心。我满以为我做好了全部的准备,但还是有些手忙脚乱。

Q:大概是在孩子多大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的状态渐渐调整好了?

A:周岁。我中间还得了甲状腺囊肿,我觉得这是我产后抑郁症的一个反应。后来做了手术,孩子也满周岁了,就感觉过渡到了比较正常的状态。

Q:产后抑郁那段时间会很痛苦和无助吗?

A:还好,因为这种痛苦和无助范围比较小,不会把它扩大到太大范围,只是专注地面对这个小生命想“怎么办,怎么办”。 (别人能帮你吗?) 帮不了,只能自己经过否定,慢慢建立信心,再肯定。

Q:很多演员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开始拍戏,你休息的时间算是比较长的。如此,比较心甘情愿吗?

A:心甘情愿。因为生完宝宝很快就有一个电影宣传,后面还有很重要的戏,可是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出去工作,我觉得这些事情还没有解决,我只有把它们理顺了,真正调整好了才能出去工作。其实真正的工作是从2012年开始的,2011年只是 《简.爱》 在人艺演了五场,之后一直没有工作,直到2012年3月份。

Q: 《简.爱》 对你的影响也很大,即使别人看不到你前后的改变,你自己觉得差别在哪里?

A:每年演它都是在适当的时候给我一个精神上的补充,让我更认定一些价值观上的选择,更承认自己的渺小。当你自己远离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卑微的时候,其实你心理的承受力会更强,才更能够打开。

Q:能具体谈谈有了家庭、做了妈妈后的快乐吗?

A:快乐在于脚踏实地地生活着,忙碌地奔波在琐碎的工作、家庭、孩子、老人这一个个点当中,心慢慢地期待,也慢慢变得特别自由。孩子是会把你猛地带到极度的幸福中,当然这要你自己筛掉一些辛苦和不易,需要你自己去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脚踏实地的幸福感,以及你偷得半日闲抽离出来的很飘忽的幸福感,这两种同时存在,能够同时享受。原来可能飘忽的更多,但现在有一个东西把你拽下来,这种上升和下沉的力量的平衡,会让我比原来更从容。

Q:宝宝还不到三岁,这个时候孩子的变化特别快……

A:没错,出去拍一周戏回来,发现她说话的方式就变了。最近她有好多的词语我都听不懂,她会从想要表达的很长的意思中提炼出两个字,我要是听不懂,她就会说“妈妈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所以从2013年开始我所有话剧的巡演都会把她带上。

Q:据说 《简.爱》 排练的时候,宝宝看到你一场晕倒的戏吓到大哭。

A:她在旁边看着,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后来正好导演打断,停下来跟我们说戏,她看到我们又笑了就跟着笑了。女儿这个时候,很敏感,特别渴望跟人交流。

Q:带她出过远门吗?

A:去过青岛。我们偶尔有机会可以出门旅行的时候,也有私心,想自己去玩一玩,我们约定好三岁之后我们去哪儿都带上她。

Q:每一次离开她都很不舍吧?

A:离开的一刻心里会酸酸的,但关上门进入工作状态,我就会特别享受我的工作。我觉得这样挺好,工作的时候全心工作,回到家全心全意陪她不要想工作,两头牵挂其实会很伤神。我很忙的时候她爸爸就会经常在家。

幸福随时随地就在身边

Q:你这样和夏雨分工很好,他工作忙的时候你在家带宝宝,你出来工作,他就多照顾家里一些。

A:对,这半年他的很多精力都放在家里了。 (宝宝像你们俩谁?) 都像,眼睛比她爸爸大一点。 (笑)生活上她比较依赖我,但她很喜欢爸爸带她出去玩。

Q:有了孩子后,父母通常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那你跟夏雨的沟通会比以前少了吗?

A:其实也是慢慢地在寻找一个沟通的方式。我们也经历过一个阶段,好像我的精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了,后来需要自己慢慢地调整,目前来说还是挺平衡的,相互关照的还是挺多的。因为这个小的生命,两个人一辈子都会有这种连接了,会觉得这种亲情特别温暖,这种爱的感觉比原来更博大。

Q:前段时间看到你们两个人去澳洲旅行,这是特意安排的“二人空间”吗?

A:算是吧,两个人单独去旅行。虽然跑很多地方也很累,但会尽量让自己放松。在空气特别好的地方两个人牵着手走一走,就已经非常幸福了。就现在来讲,幸福真的是特别具体的感受,只要有这种心情,幸福随时随地就在身边。

Q:为人妻为人母之后,演话剧 《活着》 中家珍这个角色,也有更多的感同身受吧?

A:离她稍微近了一点,会知道一个女人为她的选择承担的时候需要很大的耐力隐忍和牺牲。就像家珍,生活过得那么艰难她依然很满足很快乐,这是一种能力。我们现在抱怨的过多,太缺失这种能力了,所以当工作中可以跟家珍、跟简爱这些人物对话的时候,她们对我的生活太有帮助了——角色引领你进入她们的生活,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

Q:在舞台和生活这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对你来说困难吗?

A:谢幕完就切换了。因为话剧要重复的演,就不会体验电影那种需要一次放映完的悲伤,因为还会有下一次,所以会期待下次重聚。

Q:话剧巡演的每一场对你来说是相同的,还是每一场都有不同,但只有你自己知道?

A:是不同的,只有自己知道,对手演员有时候也会知道。但是这种不同不会出格,是在一个很稳定的状态下,会依照当天的身体状况、个人情绪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就像《活着》,我们演到第二轮的时候还会每天讨论有什么不完美,第二天要做什么调整,每天都在讨论戏的事。

猜你喜欢
袁泉家珍话剧
最美的遇见
话剧《坦先生》
又见家珍
《活着》·家文化·忍让
袁泉做最自由的音符
话剧《二月》海报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看书的姿势
镜子里长出胡子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