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式司机

2013-03-12 08:53松野丰
瞭望东方周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车窗出租车董事长

松野丰(日本)

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就是跟司机交朋友。

我在上海公司做老板时的司机,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他为我和继任的同事开车,已经在公司做了十多年。他不爱说话,但是对路程时间的估计很准确,也不怎么走错路。我一般会提前告诉他要去拜访之处的地址,他会查好路径并准时在集合地点等我。

来北京之后,我的新司机性格开朗,爱说话,是个典型的北京人,和上海那个完全不同。比如他经常自作主张,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我在后边看着提心吊胆。我如果没能按时回到车里,他还会打电话过来问:“还没好吗?”要出去拜访时,告诉他详细地址,他却会直接向我要对方的电话号码,然后打过去问怎么走,搞得我很难为情。

我一直觉得北京道路上的空气不好,加之我戴隐形眼镜,所以即使是夏天一般不爱开车窗。这点我和他说过很多次,但不知怎么的他一直当耳旁风。开车时,一有机会他就关掉空调打开窗户。在他的意识里,车好像更是他自己的生活空间,仿佛只有他一个人。

我因此认为,从“职业司机”的角度来讲,他是不合格的。但是他也有别人没有的长处。比如由于以前在大学车队里待过,认识很多人,中心有时在校内预约不到会议室,他会运用各种手段订到。我们中心本来就缺少男丁,他却能够没有任何怨言地处理各种杂务,还很会照顾人,渐渐我们觉得他不只是个司机,几乎成为我们的总务部长了。

我自己只用过两名司机,但我也听很多日企老板讲他们自己的司机。司机每天和老板一起行动,即使完全不会说日语,心里也很清楚他们每天的行程安排。另外“等待”也是司机的工作之一,司机和司机之间也会趁这一时间闲聊,所以他们掌握很多信息,也很喜欢聊各种传闻。如果想知道公司的业绩和现状,只要去向司机打听就可以了。

另外中国的司机似乎比较不善于管理压力。我在上海时的司机,明明性格温顺少言,却偏偏碰在总公司董事长来上海时和停车场的另一位司机打了起来。我和董事长要坐车出发时,发现他门牙满是血。他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我受伤不能开车了。”我们董事长只好苦笑着对我说:“松野,在中国真是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啊。”

北京的司机也曾为了和突然变道的出租车司机理论,竟然在红绿灯处下车,后来被很多出租车司机围上,差点挨揍,幸运的是最后只是衣服被扯坏了。

在日本,对于司机的印象是“戴着白色手套,车窗和车体时刻都用抹布擦得干干净净”。中国的司机则大多没有那么讲究,但又更有人情味。 我认为,在中国一定要和自己的司机成为好朋友,这样就能了解中国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信息。并且,司机也一直在观察着老板的一举一动:性格、兴趣、言行……或许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工作。

猜你喜欢
车窗出租车董事长
据说在孟买,出租车“长”这样
下雨天,车窗和后视镜起雾怎么办
网络时代的出租车
凭什么
车窗不起雾
一次特别的考试
出租车司机不容易!
打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