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钻孔灌注桩易出现问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3-03-14 01:36朱勇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期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处理措施

朱勇

【摘要】钻孔灌注桩具有单桩承载力大、适应范围广等特点,近年来在各种工程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影响质量的因素较多,易出现各种质量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处理措施

我单位新建一栋综合型写字楼,框-筒结构,楼高148米,总面积6.3万平米,基础埋置标高下13.5米。场区有闪长岩、溶蚀带灰岩、溶洞、中分化灰岩等,岩溶较发育,地质条件复杂,设计186棵工程桩(直径800,桩长36米)。通过低应变、声波透射、静载检测全部达到设计要求,结合施工经验,下面着重对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1.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钻孔灌注桩具有隐蔽性强、工序不可逆转的特点,施工单位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但在实际施工时,往往因为地质情况的变化和施工单位对某些薄弱环节的疏忽,影响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以下几个环节是特别应该引起注意:

1.1孔的垂直度控制

造成钻孔倾斜的原因:(1)机器安装就位稳定性差,作业时钻机安装不稳或钻杆弯曲所致;(2)地面软弱或软硬不均匀;(3)土层呈斜状分布或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等情形,致使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质量控制:先将场地夯实平整,轨道枕木宜均匀着地;安装钻机时要求转盘中心与钻架上起吊滑轮在同一轴线,钻杆位置偏差不大于20cm。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采用自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进入不均匀地层、斜状岩层或碰到孤石时,钻速要打慢档。

1.2孔深控制

由于测绳的误差及地层分布不均匀,如岩层分布成倾斜状或起伏变化剧烈而导致判断失误,造成孔深达不到设计要求。质量控制:一般施工队常用的测绳一经水泡就会出现收缩现象,为避免误差最好在施工现场或附近地面上设置长度标记作为准绳,每次终孔时一定要核实测绳长度。遇到地层面分布不均匀时,应引起重视,入岩深度的控制因钻孔工艺不同而有所区别。反循环工艺和冲击钻成孔的桩,可采用岩样鉴别法;正循环工艺成孔的桩,由于取不到完整岩样,确定嵌岩深度很困难,应认真分析钻探资料,根据钻探情况做出岩层分布的等高线图,按等高线确定成孔深度。

1.3缩颈的控制

遇到淤泥质软弱土层或流塑状态的粘性土层时,容易造成缩颈现象,使孔径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桩的截面缩小,导致钢筋笼无保护层或保护层不够,桩的抗压抗弯能力削弱或丧失。质量控制:采用优质泥浆,降低失水量。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或在导正器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时起到扫孔作用。如出现缩颈,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1.4桩底沉渣量过多的控制

造成沉渣过厚的主要原因:(1)发生塌孔时;(2)清孔时间不足或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3)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以将沉渣浮起。质量控制:成孔后要尽快下钢筋笼,灌注混凝土,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40mm,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1.5断桩的控制

产生的断桩的主要原因:(1)砼拌和物发生离析使桩身中断;(2)灌注中发生堵塞导管又未能处理好,演变为桩身严重夹泥,砼桩身中断;(3)灌注时间过长,首批砼已初凝,而后灌注的砼冲破顶层与泥浆相混;或导管进水,未及时作良好处理,均会在两层砼中产生部分夹有泥浆渣土的截面。防治措施:导管要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能承受其自重和盛满砼的重量;内径应一致,内壁须光滑无阻,组拼后须用球塞、检查锤作通过试验,导管最下端一节导管长度要长一些,一般为4米,其底端不得带法兰盘;导管在浇灌前要进行试拼,并做好水密性试验;严格控制导管埋深与拔管速度,导管不宜埋入砼过深,也不可过浅。及时测量砼浇灌深度,严防导管拔空。

2.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混凝土灌注是灌注桩施工最后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在施工时必须严格按设计强度配制混凝土,确保砂石料及水泥的质量。特别应注意水灰比,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按水下混凝土配制。以下几个环节是特别应该引起注意:

2.1钢筋笼上浮

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混凝土流动性过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过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升;当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时,由于浇筑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防治措施: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4m,不宜大于5m和小于1m,严禁把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失。

2.2导管进水

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因过量上提导管,底口与孔底距离过大,混凝土流出导管底口时流速过快,使接头部分产生漏水等情况,将造成混凝土离析、流动等质量事故,在桩身上留下致命的质量隐患。防治措施:浇筑混凝土之前,对导管进行密封试验,若发现导管口出现漏水现象时,应立即提起导管进行检查,对漏水部位进行严格的防水处理后,再重新放入桩孔中;在浇筑混凝土时,应尽可能将导管底部深深地埋在混凝土中,提升时速度要缓慢,当发现导管上提明显过量时,应迅速将导管插到混凝土中,并利用小型水泵或小口径的抽水设备,将导管中的水抽净之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2.3堵管

造成堵管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粗骨料规格不符合要求;浇筑的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造成和易性较差,坍落度过小或过大,造成离析;水泥的初凝时间太早,特别是高温季节;导管在接近孔底标高时下落速度太快,就有可能使导管孔进入混凝土(或是粘性土)中,将导管堵死。防治措施:严格把好原材料关口,粗骨料级配要严格配比,一般以连续级配为好,针片状含量要小于3%,细骨料选中粗砂;水泥的初凝时间不能太早,严格控制水灰比,随时掌握坍落度;下导管操作时,对导管下落的长度、孔底标高做到心中有数,下落速度不要过快、过猛,特别接近孔底标高时,更要小心、缓慢;初灌时如果发现下落不畅,泥浆浮出现象,就该考虑导管堵塞问题,可将导管提升上下插入几次,如果堵塞不严重可以排除,否则,必须把导管全部提出,排除障碍后,再重新下管。

2.4断桩

水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由于导管埋入太浅、孔深压力差大、新灌注混凝土冲翻孔内混凝土顶面,或者因操作疏忽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而造成桩身夹泥甚至断桩事故。防治措施:适当加大导管的埋置深度,将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因导管埋入太浅或导管拔漏而造成断桩事故,而且使导管下口有足够超压力,可以促使混凝土顶托孔内泥浆上升,防止桩身夹泥等局部缺陷的发生。但是,导管也不能埋置太深,否则,会引起钢筋笼的上浮,还会因混凝土顶升阻力太大产生局部涡流,而造成桩身夹泥,或因导管下口没有足够的出料压力使上部混凝土长时间不动,坍落度损失而造成灌注不畅或其它质量问题。因此,导管埋入混凝土面的深度以3~6m为宜,在灌注过程中,导管应勤提勤拆。

3.结束语

钻孔灌注桩事故处理的方法很多,难度也较大,无论采取什么先进的办法处理都将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必须做到每个工序都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水下混凝土灌注统一指挥、紧张有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尽最大努力杜绝事故的发生。[科]

猜你喜欢
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处理措施
试论房屋建筑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质量的控制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常见问题预防及改进措施
一千瓦电视发射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措施
浅析三门核电厂设备冷却水系统运行失效和处理措施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