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的自组织分析

2013-03-14 01:36康建林石爱军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期
关键词:自组织互利农业经济

康建林 石爱军

【摘要】自组织理论是尚属前沿的一门学科,农业经济是自组织与他组织复杂结合的共同体。本文尝试运用自组织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揭示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的自组织属性,通过开放性和外部负嫡流的引入,建立农业经济系统各个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加强农业经济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功能建设,强调系统自组织性的增加是组织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自组织;农业经济;互利;互动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ationTheory)是一门新兴的、至今尚属前沿的理论学科。自组织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系统的动态发展问题崭新角度的考察。这一理论最初发端于自然科学领域并被迅速广泛地运用,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开始采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和解读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问题。农业经济本身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他组织与自组织复杂结合的系统,根据自组织理论,农业经济系统既受到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并成其为主观想象的对象化产物,同时,在外界输入物质、能量、信息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打破事物发展路径的空间对称性,促进整个系统的非线性发展。

自组织是相对他组织而言的,即自我、本身自主地组织化、有机化,自组织意味着一种自动的、自发性的行为,一种自下而上、由内至外的发展方式。自从1967年普利高津提出耗散结构理论以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体系。这些自组织理论都是研究系统内部非线性作用的强大力量和在一定条件下系统自行组织、达到能适应环境的新的有序状态的过程,其主要涵义可以简单概括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作用于系统的外部力量并不能直接对系统的行为产生作用,而是作为一种诱因,即引入序参量引发系统内部发生相变,系统通过这一系列的变化自发地组织起来,最终大量微观个体的随机过程表现出宏观有序的过程,进而科学解释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内在逻辑。

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是当今农业经济发展的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互动发展的过程恰恰是系统自组织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发展都应给其它两个子系统带来利益和实惠,而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利益和实惠的获得,除了依靠自身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其它两个子系统发展的支持。三个子系统互动发展、互利互惠,构成一个互动的自组织系统、互惠的利益整体。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利益和实惠”既包括资金,也包括其它要素资源;既包括现实的利益,也包括潜在的利益;既包括收益的增加,也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降低。

在三个子系统互动发展中,坚持互利互惠的自组织原则,有利于三个子系统互动这项制度安排本身的成功构建和稳健发展。现阶段,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个子系统互动发展,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可能性,而非完全的现实性。在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还有观念因素、体制因素,政策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实现三个子系统互动发展,不仅需要观念更新,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制度经济学认为,一项制度安排能否成功构建和稳健发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是否能使社会福利总水平提高,是否能使各经济当事人都从福利增加中获得利益,即是否能达成帕累托最优。显然,互利互惠的自组织要求同帕累托最优的要求是一致的,或说帕累托最优的朴素表述就是互利互惠的自组织。在互利互惠的自组织原则下,由于各经济当事人对新的有利的经济机会可能产生的收益具有良好预期,因而会使新制度的成本降低,绩效彰显,同时,也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称得上构建成功,才能够稳健发展。因此,三个子系统互动发展必须排除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制约因素,从制度构建上激发三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利因素,以形成持续稳定的互利互惠的自组织体制。

三个子系统互利互惠的目的是使三个子系统互相刺激变线性耦合为非线性耦合进而加速发展。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增加收益使三个子系统获益,二是通过降低成本使三个子系统获益。这两种途径都是通过三个子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作为自变量发生变化,而使其它两个子系统成为因变量而跟着变化。

首先,分析一下第一个途径,即通过增加收益使三个子系统获益,实现农业经济系统自组织。

第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获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意味着产业化链条延长、规模扩大、组织化程度提高、收益增加。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增益,乡镇企业也从中获益。一方面,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大多是乡镇企业,它们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直接参与收益的分配;另一方面,与农业产业化没有直接关系的乡镇企业,也会受到农业产业化发展所产生的资金剩余和劳动力剩余的有力支持。同时,小城镇建设所需的资金、人力、土地等要素资源也会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溢出而得到有效地补充。

第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获益。乡镇企业的发展,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收益增加,还包括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企业员工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而乡镇企业的员工多数又同时具有农民的身份,因此,乡镇企业的剩余一部分直接流向农业,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机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当然,也有一部分富裕的农民工(而且这部分农民在逐渐增加),离土又离乡,开始进住小城镇,带旺了小城镇建设的人气。尤其是乡镇企业集群在小城镇的形成对要素的聚集和辐射,加速了小城镇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使小城镇成为经济信息中心,从而繁荣和发展了小城镇。

第三,小城镇的发展使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获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以布局合理、市场繁荣、规模扩大、后劲充足为标志。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其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系统,对于壮大农业产业化组织中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阔增市场容量,集聚一般劳动力和专业人才、提供服务信息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乡镇企业而言,小城镇建设发展所产生的聚辐功能与乡镇企业集群所产生的聚辐功能相得益彰,促进了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为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分析一下第二个途径,即通过降低成本使三个子系统获益,实现农业经济系统自组织。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演进规律是通过组织边界的扩张实现一体化,从而大大节约外生交易费用,但扩张到某一点就会停止下来,而向节约内生交易费用的方向发展。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要同时节约两种费用是一种两难选择。也就是说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所能够整合的农户数量是有一定极限的,超过这一极限就会使管理费用和组织成本过高而显得不经济。因此,农业产业化最大的、最终的费用节约将来自农户的规模经营。农户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而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对劳动力和人口的要求,又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创造了条件。很显然,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小城镇人口的扩张,不仅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成本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而且也使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自身获得了规模效益,降低了乡镇企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使用成本。

第二,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和交易费用是决定乡镇企业发展成本的两大关键因素。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活劳动的消耗,二是流动资本的消耗,三是固定资本的消耗。由于固定资本的节约弹性系数较小,因此降低生产经营费用的主要途径应在于活劳动和流动资本的节约,即廉价的劳动力的获得和低价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丰富的农产品无疑应是乡镇企业的最经济、最节约的首选,而这二者形成的共同动因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运输费用、信息费用、谈判费用等,由于乡镇企业大多分布在自然村落,因此,交易费用往往是非常高昂的。高昂的交易费用甚至抵消生产经营方面的节约,使乡镇企业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从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一般采用依托小城镇和发展乡镇企业集群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我们认识到乡镇企业集群最终会成为小城镇的一个功能区的话,那么降低乡镇企业交易成本的途径就只有一个——积极进行小城镇建设。所以我们说,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带来了利益和实惠。

第三,小城镇乃至城市的形成,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诱致型和强制型。诱致型就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自然形成;强制型就是依靠行政的力量,人造形成。从小城镇建设的直接成本来看,我们很难判断哪一种类型更经济、更节约,因为,给予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足够的投入是必需的。但从小城镇建设的费用分担和发展前景来看,情况就不同了,前者的建设费用是由看到明显的潜在利益的经济当事人承担的,后者的建设费用是由看不到明显潜在利益的全体纳税人分摊的。很显然,市场导向的小城镇建设机制更具成本优势,而要使市场导向功能充分发挥,不仅需要完善的市场规则,更需要成熟的市场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无疑是诱致型小城镇建设的前导,是降低小城镇建设成本的前提。而小城镇建设成本的降低,又会为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运营提供较为低廉的水、电、气、路、讯等公共产品,从而又降低了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成本。

总之,互利互惠的自组织既是农业经济三个子系统互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三个子系统互动发展的目标要求,正是在自组织的促动下,才有可能实现三个子系统的加速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自我发展,进而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科]

猜你喜欢
自组织互利农业经济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与法国石油天然气合作的特点和趋势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群体智慧与教育研究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国际经济法的核心基本原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