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广济桥的美学分析

2013-03-17 01:44曾丽洁
关键词:韩江浮桥梁桥

曾丽洁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521000)

茅以升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借《文物》杂志向世人推介“五座在我国历史上都曾发挥过巨大作用,在科学技术上都有过重要贡献的古桥”[1],其中之一是“广东的广济桥”。广东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粤东古城潮州,桥长518 m,横跨韩江。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东边梁桥长283.35 m,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 m,共七孔八墩,石梁宽5 m。中间浮桥长97.3 m,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浮桥可启可闭,灵活方便。大桥结构合理,装饰精美,与韩江的自然环境和二岸周边的人文环境和谐相宜,是世界桥梁建设的成功范例。关于广济桥建筑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可以为当代桥梁建设提供借鉴。

1 广济桥的环境美

1.1 选址

韩江是广东省第二大河,发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山地,主要源头有汀江和梅江。汀江源自福建省武夷山南麓,梅江源出粤赣边界九连山南麓,汀梅二河在广东省梅州市三河坝汇集,全长约470 km,落差920 m。上游和中游是山地丘陵,下游主要是韩江三角洲平原,在广济桥下游约1 km处,韩江分多条支流呈扇形南流入海。广济桥是韩江中游和下游的交界点,是韩江潮州段最窄处,有扼韩江咽喉的意义。

潮州广济桥的选址,既符合传统风水理论又具有科学道理。韩江潮州古城段呈弯月形,江由西北沿城折西南向南流入海。潮州古城位于韩江西岸,江环古城,古城正处在风水理论所讲的“藏风聚气”之所。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南部,根据风水理论,水来之处为天门,水去之处为地户,天门需开,地户需闭,韩江自北往南纵贯潮州,城北为天门,城南为地户,广济桥正是起到了锁地户的作用。南宋时期,韩江三角洲还没冲积形成,广济桥下游陆地还处在形成之中,大桥以下皆泽国,巨大的桥墩排列河中,具有拦水坝的作用,对潮州古城安全至关重要。广济桥的很多碑刻中都有关于防止水患意义的记载。清代潮州名宦胡恂在《增修广济桥石墩记》载:“潮之水,以韩江为最,江上有桥,当闽粤孔道,自江以下皆泽国,缓水势而息狂澜,惟斯桥是赖[2]。”上世纪五十年代广济桥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加固维修,罗英先生的结论来自现代桥梁理论和许多这次维修时实测的数据。广济桥的选址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潮州的地方特色。

1.2 结构和构造形式

广济桥为浮梁结合大石桥,中间约五分之一为浮桥,可启可闭,“为我国唯一特殊构造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3]。

广济桥的桥墩体量非常大,墩宽从6 m至13 m,墩长从11 m至22 m不等,最小桥墩的表面积超过60 m2,大的可达200 m2以上。韩江流域处在东南沿海,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桥墩可以应对强大径流。大桥墩也带来大阻力,按桥梁建设理论,一座桥桥墩的总长度不能超过江面宽度的30%,否则威胁到桥梁安全。广济桥东西二段梁桥的桥墩宽度总和达207 m,约占大桥总长度的40%,如果继续在中流建墩架梁,后果将不堪设想。将中间部分改为浮桥,可以减少整座桥桥墩的数量,从而降低大桥对韩江径流的阻力。浮桥易拆迁、易增减,适应性强,洪峰过境时,拆开浮桥可以迅速排洪,能有效提高大桥的安全性。打开浮桥大桥中央的缺口还能通行大型船舶。广济桥初创期是木梁,后来逐渐改为石梁,由于受架梁材料的限制,梁桥通航孔的宽度未能满足大型船舶的需要。

广济桥上盖有桥屋,可以为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护。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之前的一百多年间,广济桥一直采用木梁,潮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季长雨量多,夏季高温多雨多潮汛,桥屋能保护木质桥身不受日晒雨淋。桥屋同时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身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大桥寿命。潮州夏天气温非常高,而且多阵雨,桥屋能为过桥行人遮阳避雨。广济桥的桥屋跟西南的廊桥有很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桥是走廊式,整座桥的桥屋连成一条长廊,比较封闭。广济桥的桥屋是一间间独立的,是“屋”而不是“廊”。韩江汛期的水量非常大,洪峰过桥时常常漫过桥面;潮州夏季多台风,广济桥所处江面开阔,风力很大,廊式桥屋不利排洪通风,不适合广济桥的具体环境,独立桥屋透风透水,极大地减少桥身对强风和洪汛的阻力。2003年广济桥有过一次维修,桥屋全部改成亭式建筑。桥亭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石柱支撑木构大屋顶,柱粗壮,大屋顶厚重结实,重量和强度上都能满足广济桥抗洪御风要求。大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色巧妙地化解了台风的冲击力。桥亭只建在桥墩上,各自独立,通透性非常好。广济桥的构造形式与大条周围自然环境结合得很完美。

潮州地处东南沿海,风雨中带有酸性物质,腐蚀性很强。为了防止海风侵蚀桥身和桥上建筑物,广济桥在材料的选择和建筑方法上都非常注意与自然环境相切合。广济桥桥墩全部用大桥东岸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砌成,石条叠合很有规律,石与石之间没有勾灰,全部卯榫,这种建造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海风和海潮的侵蚀。桥上没有用石灰,而是用贝灰,也是适应海洋气候的选择。沿海地区多贝壳,用贝灰是就地取材,不仅经济合理,又能防止带酸性海风的侵蚀,可谓两全其美。2003年大修之时,桥亭的屋顶用木一律采用坤甸木。坤甸木是一种密度大、硬度大、强度高,耐腐性耐久性强的木料,常用于制造航海船舶,非常适合广济桥所处的酸性环境。

1.3 良好的人居环境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建筑家帕拉底奥指出,建筑的美主要在于“完整”,“在于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协调”。一座桥梁本身要美,同时要能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相协调,能提升整体环境的品位和价值,才能算是完美的。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广济桥造型古朴端庄,集潮州传统文化和潮人的审美理想于一体,是潮州古城独特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济桥二岸周边,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沿江上下约4km江岸汇集了著名“潮州八景”中的“金山古松”、“北阁佛灯”、“韩祠橡木”、“龙湫宝塔”“凤凰时雨”、“湘桥春涨”、“鳄渡秋风”等七处景观。大桥东岸韩山巍峨屹立,“韩祠橡木”葱郁挺拔,山腰上,韩文公祠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大桥西岸千年古城墙古朴刚毅,城楼精致典雅,为广济桥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广济桥上游有“金山古松”“北阁佛灯”和“鳄渡秋风”三处景点,“金山古松”为纪念抗元名将马发一家而建,“鳄渡秋风”为韩文公当年祭鳄之所,都是潮州重要的人文景观。“北阁佛灯”建筑群依金山而立,东临韩江,红墙黄瓦,典雅秀丽,与广济桥的古朴端庄刚好互相补充。广济桥下游有“龙湫宝塔”“凤凰时雨”二处景观。东岸古塔高耸笔直,与广济桥形成一竖一横,一高一低的对比。江中小岛凤凰洲飞红叠翠,沙鸥翔集,岛上凤凰台和文昌阁若隐若现,与广济桥互相呼应。广济桥是这个巨大空间的中心,无论站在哪一处景点,都能欣赏到古桥的风姿;漫步古桥,其他景观尽收眼底。古桥和各处景观互相呼应,相得益彰。以广济桥为中心的韩江二岸,古朴而精致,均匀而协调,如诗如画,“曰广济桥,创于宋,驾域中,其地水木清华,藏虹媚日,入书宜画[4]”。清代潮州名宦郑昌时诗《长桥榕荫》很好地概括了广济桥及其周边的人文历史风貌。

2 广济桥的造型美

2.1 梁桥

广济桥的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桥墩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砌成,大小不一。因为桥墩先后损坏,修复时期不同,又没有按照原来的规格修复,所以桥墩的高度不同,形态各异。广济桥的桥墩有二种造型,一种是六边型的船型墩,一种是五边型的半船型墩。所有的桥墩上游都做成尖型,有效地分解径流的冲击力。从上游看桥墩昂首挺胸,尤如一艘艘战舰屹立水中,二十一座桥墩整齐排列,就像一支庞大的舰队,显示出一种宏大的气魄。广济桥的桥墩巨大,石梁也非常大,测现存古石梁,大的差不多15 000 cm ×120 cm ×100 cm,最小的有:1 200 cm×100 cm×80 cm。巨大的石梁和巨大的桥墩使梁桥显得稳定结实,坚固安全。桥亭都建在桥墩上,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态多种多样,空间大小不一。桥墩结实稳重,桥亭飘逸通透,上下层次清晰,动静分明,给人视觉上以审美的愉悦。本世纪初在广济桥的下游修建了一座拦水大坝后,除非汛期,江面水位基本能保持不变,桥墩出水高度在5 m到6 m左右,与桥亭高度比例适宜,显示出一种稳固和谐的美。大桥所用石料几乎都采自本地,特别是桥墩用石,就采自大桥东岸韩山,节省了运输成本。

广济桥上共有大小桥亭30个,所有的桥亭都以大桥的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绵延纵深是这个建筑群给观者的第一印象,500多米纵深给人以巨大的震撼。依中轴线延伸的空间组合形式,就像一座传统的规模巨大的中式庭院,层层深入,桥亭不同的样式使大桥如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漫步桥上充满期待。

2.2 浮桥

浮桥由十八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船长14 m宽3.6 m,船中央铺设木板作为桥面,平坦舒适。浮桥桥面宽5 m,桥面二侧各有一段长约5 m的船体,使浮桥显得安全而趣味十足。浮桥二端用铁链固定在梁桥的矶头墩,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非常灵活。矶头墩各有一段石阶梯供行人上下浮桥,非常方便。浮桥可启可闭,闭合可连接二边梁桥,开启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功能美,显示了潮州人的聪明和才智。浮桥的启闭功能同时也带来了管理韩江航道的功能。韩江三角游沿海一带为著名的产盐区,粤东、闽西和赣南一带山区用盐全部靠韩江输送,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政府在潮州设盐运同,制放盐引,跟潮州知府一起利用广济桥稽查盐税,为清政府带来了高额的税收。由于施工条件非常困难,广济桥的造价非常高,浮梁结合的结构,极大地节省了建造成本,符合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美学要求,也是广济桥得以成功建造的关键。

2.3 浮梁结合

浮梁结合是广济桥最精彩的地方,梁桥如复道行空,浮桥如巨龙卧波,整座桥高低相间,有如蛟龙在二岸间漫游,时而腾空跃起,时而深潜水中,时而欢腾时而静观,浮梁结合赋予了广济桥一种动态的美。浮梁结合的结构既打破了梁桥的单调和呆板,又克服了浮桥的不安全不稳定感,发挥了两种形式各自优点的同时又消解了单一形式的不足,显得稳定安全又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浮梁结合,高低相间,走在桥上,少了匆匆赶路的急切,多了上上下下的乐趣,空间的变化能引起更多的联想和想象。桥墩高度不一,二段石梁桥的桥面因此也不平坦,时高时低,漫步桥上没有行走在人造路桥上所特有的那种单调枯燥,更像行走于乡间山林,充满自然的趣味。舟桥直接浮在江面,给行人提供了跟江河亲密接触的机会,就像园林中“浮”在水面的小桥一样,过桥尤如在园林中游走,跨越的目的性降低了,多了享受生活的闲适和浪漫。浮桥处在二段梁桥中间,整座桥形成以浮桥为中心的对称结构,显得均衡而稳定。浮梁浮的组合形式,使桥显得蜿蜒曲折,表现出一种延续的、绵延不绝的美。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韵律美是建筑造型美的重要内容。建筑的韵律是指建筑体型中有组织的变化和有规律的重复,在桥梁造型中,桥梁的整体结构,桥墩的体量与桥墩之间间隔的长短,桥面上建筑物的造型和空间组合等方面都是产生韵律美的重要元素。浮梁浮的结构使广济桥桥面高低起伏,有变化也有重复,呈现出很强的韵律感。东西二段梁桥的中间各有一个通航孔,通航孔部分的桥面略为拱起,二段梁桥相应的就形成了一定的坡度。浮桥处在梁桥中间,又低又平,对梁桥的起伏起缓冲引领作用。整座桥桥面形成了这样的运动态势:平缓上升,回落,迅速下降,平缓,急速提升,接着又是一个缓坡慢慢升起再缓缓回落,高低起伏,悠扬生动。广济桥的东西二端各有一个广场,东端广场结束于韩山师范学院的大门,西端广场止于古城东门楼-广济楼。广济楼是潮州古城所有城楼中最精致的一座,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雕栏画栋,朱栏格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韩山师范学院大门为现代仿古风格,牌坊式,绿色琉璃瓦,三间四柱二楼,翘角飞檐,别致典雅。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城楼和校门,与古朴的桥梁完全融为一体,共同奏响了广济桥这首千年古曲。梁上桥亭各自独立,互不相连,空间构图高低相间,此起彼伏,有张有驰,同样传达出和谐的韵律。

3 广济桥的装饰美

3.1 桥亭

广济桥现有桥亭30个,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规矩平稳威严,有如大殿,故称殿式阁。杂式亭台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二侧。亭台多依地势而立,各具形态,屋顶为杂式攒尖,形式多样,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丰富性。桥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大桥中轴线为轴纵向排列。从空间看,一阁二亭尤如中国传统建筑的一进,整座桥就像一座十二进深的大宅院,这种庭院形式的组合正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度的体现。潮州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儒家文化早已内化成为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庭院式的格局正是潮州传统文化“儒雅”的体现。亭台活泼灵动,高度恰到好处,抬眼就能看到匾额,不必仰视,非常亲切,使广济桥在传统宗法的严肃中有了世俗的温情。潮州偏于岭南一角,远离中央集权,潮州文化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规范,又保有岭海地方的特色,亭台的活泼和高度的人性化正是地方特色的体现。

3.2 栏杆

广济桥的栏杆造型很简单,梁桥部分是常见的横条式石栏杆,竖向立柱加上横向的扶手条。浮桥部分为木质栏杆,分段独立再用铁链连接,每段都是六根竖向立柱加二根横向扶手条。栏杆处在两舟之间,在防护的同时也起连接二船作用。这种栏杆外观简洁、功能明确,施工方便,同时又非常经济。广济桥栏杆的造型简单但充满动感,石栏杆四根横条都是正方形的小石条,其中第一、二和第四条正面摆放,稳稳当当,第三条改为侧面摆放,变成一条棱形条。棱形的切入使原来平静的画面有了动态的因素,打破了正方形单一呆板的格局。栏杆为白色花岗岩材质,远观尤如一条白色飘带飘动在大桥腰间,使古桥洋溢着一种灵动之美。梁桥桥面高低不平,栏杆望柱连线也高低起伏,表现出很强的韵律美。栏杆上所有的柱头都雕刻成花瓶状,寓意平安吉祥,福泽绵绵。

3.3 匾额楹联

匾额楹联是中国古典建筑提升意境、创造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在广济桥的装饰中同样借助匾额楹联增加古桥的文化气息。广济桥上共计有匾额43块,楹联25对。其中殿式阁匾25块,分布在大桥中轴线上,黑底金字,耀眼夺目;亭台匾18块,黛字黑底,清新脱俗。匾悬挂在亭阁的正面正中,非常醒目。楹联直接刻在白色花岗石柱上,着黛色,白黛分明,格外清爽。“奇观”、“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云蘅”、“冰壶”、“小蓬莱”、“凤鳞州”、“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匾额以创造意境为主题,喻广济桥为人间仙境,赋予古桥以无限想象。“涵清”、“揽秀”、“擪笛”、“掬珠”、“听涛”、“赏雨”,也有“浴云”、“荡月”、“骑虹”、“涨碧”、“安澜”,亭台匾充满活泼清爽的气息,使古桥在飘渺之外多了一分诗情画意。

3.4 石雕和木雕

潮州石雕、木雕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皆以精美瑰丽著称,广济桥的石雕木雕装饰算不上精。古桥处在风口浪尖,风吹日晒,精美瑰丽不符合潮州人务实的精神,大桥装饰以简朴为主,重在吉祥寓意。雕刻内容都是传统吉祥图案,卷草纹、如意纹、祥云、莲花,梅兰菊竹等等,寄寓美好理想和祝愿。石雕装饰主要在梁桥栏杆望柱,柱头雕成花瓶状,寓意平安吉祥。木雕装饰集中在桥亭的木构屋顶和门窗上,梁架、柱头、藻井、檐角、雀替、拱托,屋檐下的匾额、门窗的槅扇都是木雕装饰的主要部位。雕刻的工艺有圆雕、通雕、浅浮雕、深浮雕和线刻等多种,潮州传统木雕技艺汇聚一堂。

潮州民谣有:“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广济桥上原来有二头鉎牛,分立东西梁桥矾头墩,后一只被洪水冲走,下落不明。今剩一只独立西桥第八墩,面北而立,造型简朴,黝黑敦厚,昂首挺胸,神态刚毅,沉着稳重。广济桥鉎牛是广济桥重要的组成部分,韩江水患频繁,大桥屡屡受损,在大自然的强力面前,人类显得非常弱小,希望借助神力征服自然。鉎牛镇水是一种力量的博奕,桥上鉎牛体现了潮州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4 结语

潮州广济桥启闭式的结构,创造了桥梁与河流的自然属性、桥梁与河流航运要求的完美结合;古朴而精致的桥亭,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潮州的传承和发扬;广济桥古典的韵味与韩江二岸风光相映生辉,具有极高的桥梁美学价值。广济桥环境的美、造型的美和装饰的美,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桥建筑高超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也体现了潮州文化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1]茅以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桥[J].文物,1973 (1):77-80.

[2][清]胡恂.广济桥史料汇编[M].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出版,1993.

[3]罗英.中国石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59.

[4][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韩江浮桥梁桥
奇奇怪怪儿童乐园
韩江忆
家乡的那座浮桥
拼宽后空心板梁桥收缩徐变分析及验算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某跨海连续梁桥隔震研究
π型钢板应用于板梁桥加固的非线性研究
Vadose-zone moisture dynamics under radiation boundary conditions during a drying process*
基于摄动法的梁桥开裂后模态分析
新年“希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