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

2013-03-18 16:10高生文
外语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韩礼德语域语篇

高生文

(中山大学, 广州 510275;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语言学

〇引进与诠释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

高生文

(中山大学, 广州 510275;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文章在韩礼德的基础上反思语域思想,认为语域具有两面性,分析语篇语域不仅包括情景语境分析,而且包括语义分析;揭示语域除具有两面性外,还有历史性、动态性或生态性、主观性与客观性、显性和隐性、有限性和无限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提出语域除预测和衔接功能外,还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创新功能和社会功能。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语域重建这一新的重要概念,详细阐释语域重建的内容、方法和原则。

语域;语域的两面性假设;语域的特点;语域的功能;语域重建

1 引言

语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域分析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客观地说,自韩礼德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末提出语域研究以来,语域分析方面的研究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其他内容相比,研究层次、规模、深度、广度和成果等都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语域研究从韩礼德的思想诞生以来,一直没有实质性发展,相应观点需要统一,理论也需要深化。本文以韩礼德的语域思想为理论基础,重新认识其中的一些问题,对语域分析提出新的思路,从而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分析的发展。

2 语域的两面性假设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语言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具体说就是语境和语言的关系问题。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其系统之一。韩礼德用语域概念研究语境与语言之间的关系。韩礼德几乎在所有涉及语言和语境的论著中都会谈到语域,论述语域又总会涉及情景语境。

韩礼德认为,语域变化表现社会过程的多样性或差异,符号(code)通过语域在语言中才得以实现,语域就是按情景类型配置的意义集合(Halliday 1978:2,68)。如果从语场、基调和语式充分说明语境特征,就会合理预测与语境相关的语篇意义特征。这样预测,需要一个中间层面,即某种语篇变体的概念或者语域(同上:110)。描述语域,实际上就是描述情景类型的社会语义,它形成社会系统和语言系统之间的接口,其成分体现社会意义并由语言形式体现 (同上:111)。语域就是与情景类型相连的语义配置(同上:123)。总的来说,韩礼德一直想阐释社会意义怎样通过语域流向变成语义。其中,语域就是一个联系语境和语言的中间“接口”或“中间概念”。但遗憾的是,韩礼德只觉得研究语境和语言需要一个中间概念,但没有具体说明这个概念的本质和特性等重要方面。

这样,可以设想,语域就是一个社会意义变成语义的过渡概念,既有情景语境成分又有语义成分,既有情景的一面又有语言的一面。语域就是指相关情景语境和被情景激活的语义的结合。这样,韩礼德的语域思想(语域是语言的功能变体、一个语义概念或者是与某一特定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情景组合相关的意义配置,是文化成员与某种情境类型联系的语义资源配置,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可以理解的意义潜势等)就可以得到理解。而马丁等学者把语域等同于情景的思想就显得有些片面或不全面,值得商榷。

有些学者认为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它位于语言系统的语义层,而不是位于语义层之上的语境层(常晨光 陈瑜敏 2011:3,高生文 2012:35)。语义可以指广义、抽象和一般语言的语义系统。与此不同,社会语义学视域中的语义指具体、有语境限制的语言的语义系统,是一种与特定情景类型有关联的意义潜势。从文献上看,韩礼德确实说过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如语域是通过和某一情景类型(situation type)联系的意义结构(Halliday 1978:31);“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是与某一特定的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情景组合相关的意义配置” (Halliday & Hasan 1985:38-39);“语义描写就是语域描写”(Halliday 1978:114)等。他的语义概念指具体的、与特定情景类型关联的语义。这两种语义不同,不能混淆。

语域的两面性特征是语域最大的特点,是语域研究的基础。这对正确认识语域本质非常重要。至此,完全可以提出一种语域分析的新思路:语篇语域分析不仅包括分析其情景语境,而且包括语篇语义分析,将二者结合起来才可能使分析充分;否则,难以避免片面性。

3 语域的特点新解

如前所述,语域最大的特点就是两面性,这也是研究语域的理论基础。此外,语域还有其他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对语域研究都有意义。

(1)语域的历史性: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创作语篇,同时也在不断分析和理解语篇。也就是说,人们在不断表达意义和理解意义。语篇一旦产生,其社会实际情景语境就完成使命,失去存在价值。情景语境通过选择作者并与语言结合,构成语域,以语域形式存在于语篇中。语篇在不同时代得到不断解读,其语域也不断重建,最后成为经典,成为民族甚至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语域的历史性特征。

在创作中,作者建立的语域对语篇的措辞和表达起决定作用。语篇表达作者从情景语境中发现和选择并通过语言表征的意义。在重建这个语篇语域即理解语篇的过程中,重建的语域已经与作者初始的语域有所变化,注入新内容。这个语域是读者或译者等重建后的语域,最后起作用的是这个重建的语域,不是作者的语域。语篇的语域如果出现多次重建,作者的初始语域的作用会越来越小。语域的历史性由语域的动态性或生态性决定。

(2)语域的动态性或生态性:语篇自创作以来,就被人们不断解读,语域也不断重建。由于认知能力、目的、社会影响、时代价值和意识形态等不同,人们重建的语域也就有所不同。其中,人们不断给语篇注入新内容,打上个人和时代印记。这就是语域重建和解读的价值所在,因此语篇从创作到成为经典,再到成为文化,直到永远,就像一个生物体一样,不断成长,不断壮大。否则,语篇就只有一种永远不变的意义,就失去解读价值,也就失去存在价值。这样,语篇就会“死亡”。因此,人类社会就没有变化,人类认知、意识形态就会停滞,最后自行消亡。

(3)语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语域是情景语境与语言的结合体,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描写。情景语境的内容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选择。这些内容是客观的,不随人的意志转移。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体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受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目的或观点等不同,对世界的认识就不同。语域的建立、重建也一样,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语域的不同就是情景语境的不同,实际上就是人的不同。正是因为人的参与,才使得世界丰富多彩,语域内容不断充实,语域研究应该重视对人的研究。

(4)语域的显性和隐性特征:从作者视角看,语域是对情景语境和语言资源的选择,是通过语言对情景语境的理解,最后将语域沉淀在语篇中。根据语篇对情景语境的依赖程度,可以把语域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有的语篇,读者通过语篇阅读或者词汇语法分析就可以理解、重建语域。这说明,语篇中情景语境和语言表达融为一体,语篇就是情景语境,或者说语篇建构情景语境,语域呈显性化呈现。另一些语篇,只阅读文字表达或只对语篇进行词汇语法分析理解不了它的意义,甚至误解作者的意义。这时,语篇的语义和情景语境是分离的(divergence),语域呈隐性呈现,读者必须将语义与情景语境联系起来重建语域,才可以理解语篇。《论语》这种典籍就是如此,马林诺夫斯基在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特罗布兰群岛考察当地土著语言时面对的语篇也是如此。脱离语言交际的具体环境,要理解和翻译这种语篇中说话人说的话和使用的词是不可能的。语域从显性到隐性有程度区别,可以构成一个连续统。

(5)语域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但由于语域具有主观性特征,建立和重建语域的主体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语篇理解也有限。然而,语域的重建空间即对语篇理解的空间或可能性,却是无限的。

(6)语域的复杂性:语域的两面性、历史性、动态性或生态性、主观性和客观性、显性和隐性以及有限性和无限性等特点使语域的性质纷繁复杂。这就是语域的复杂性。它主要表现在语域重建或语篇理解上。语言和情景语境的变化都会导致语域变化,都会增加语域重建或语篇理解的难度。对于一个只懂现代汉语的人来说,对一个现代汉语语篇的理解总要比对一个甲骨文或文言文语篇的理解容易,对一个英语语篇语域的重建要比对一个现代汉语语篇语域的重建更难。其间的语域分析可能要经过多次重建才能实现,有的只涉及语内的多重重建,而有的可能涉及语际间的重建。以《论语》为例,一个懂现代汉语的读者如果理解以文言文形式呈现的《论语》语篇,就需要参考许多现代汉语译文和注本,否则就不可能重建这个语篇的语域。如果读者是一个不懂汉语更不懂古汉语的英国人,情况就会更加复杂,只能通过阅读该语篇的英译文重建该语篇的语域,理解语篇。这个英译文的译者如果是英国人,那得看他是否懂汉语,懂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英国读者重建的语域都要经过多次重建的过程。应该说,在语域重建中经历的重建次数越多,语篇理解越准确,译文越好。但是,需要说明,翻译中对所译原文或参考的版本选择很重要。如果原文或参考语篇的版本有问题,译文就肯定会出问题,当然问题不是出在译者本身。这就是语域的复杂性。

另外,语域的复杂性还体现在理解和表达的不一致上:在创作或翻译中,作者或译者表达的内容有时不一定就是其从情景或原文语篇中理解的内容,也就是说语域有时会发生偏离。这种语域偏离有时是故意的,有意义的。

总的来说,语域的复杂性影响语域重建或语篇理解。语域重建有时涉及多个重建过程,如语内重建和语际重建。有学者把前者叫做“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把后者叫做“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黄国文2012:64-71)。

完善对语域特征的认识有益于语篇分析,加强把握语域功能有益于语域分析,二者均有益于认识语域本质。

4 语域的功能新解

韩礼德认为语域主要有预测和衔接两种功能。我们认为,语域还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创新功能和社会功能。

(1)语域的自动调节功能:从语言角度看,有的语篇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解读,存在歧义。如果把语篇放在一定情景语境中看,这种歧义就会消失。这就是语言与情景语境结合的功能之一。另一些语篇看上去杂乱无章,一旦把它与一定情景联系起来,就产生连贯。即使语篇本身产生不了连贯,那也可能与语篇作者的动机、身份、地位和素养等有关。这样,不连贯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是有意义的。

对同一个语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解读。即使是相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或因不同目的也会有不同理解,会调节语域重建。

语域是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与社会活动直接关联。语域有自动调节功能,并不是说语言和情景语境会自动结合,而是说起作用的是人这一语言使用者。

(2)语域的创新功能:语篇自产生以后,总会不断得到解读,语域也会不断获得重建,而且每次解读都会有新发现,产生新意义,因为语域具有动态性特征。语域这种功能的基础是语域属于作者,因此不能抛开作者。

(3)语域的社会功能:语言使用是为了社会交际,建立社会关系、交流信息或协调社会行为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语言的意义来自社会情景,社会就是一套符号。只有当社会符号(社会意义)与语言取得联系,这些意义才得以存在,成为语域,最后投射到语篇。语域建立和重建都是社会变化所致,而语域调节和重建的主要内容又是反映社会变迁、时代特征。因此,语域发展和重建的历史就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这就要求分析语域不能只分析语言,还要重视社会意义。

语篇的创作过程就是语域的建立过程,语篇理解过程就是语域重建过程。语域重建是本文的一个重要概念。

5 语域的重建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957:27)。在社会交往中,每人每天都会创造出许多语篇,有口头话语也有书面文章,有朋友交往的谈话,也有正式场合的报告等。每个语篇一旦产生,其产生的社会实际情景语境就已完成使命,就已消失或基本消失。尽管社会语境的消失给人对语篇的理解造成困难,但人们还是可以理解语篇,因为语域具有预测功能。人们可以从语篇推测其产生的情景语境,使语篇与其情景语境取得联系。这就是语域重建。理解语篇就是不断重建语境,从而不断重建语域的过程。

5.1 语域重建的内容

以翻译研究为例。在翻译研究中,理解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就是重建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语域的过程。重建语域包括语篇语义和情景语境(社会意义),两者同时进行,不可分割。

5.11语篇语义的解读

按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语篇语义包括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经验意义指语篇作者对情景语境中事情的认识,包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识,涉及行为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因素等。人际意义指语篇蕴含的作者对用语言表达的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和交际目的等的态度和看法。语篇意义指作者或译者如何用语言表达前两种意义,即语言组词成篇的功能。

我们可以通过词汇语法分析来解读语篇语域中的语义,从体现语义的3个系统切入,分析语篇的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及其结构表现。这里,可以适当引进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中比较全面的分析方式,如黄国文提出的功能语篇分析方法,即6步法(观察、解读、描写、分析、解释和评估)(黄国文2002:25-32)。

5.12 情景语境

韩礼德把情景语境概括为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3个情景变量,简称语场、语旨和语式。话语范围指世界中发生的事,包括话题、动作者、目标、时间和地点等。话语基调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地位和角色等关系,这里须要包含译者和研究者。话语方式包括交际渠道、媒介和修辞方式等。

韩礼德把情景语境的内容概括为3种,纳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情景语境的可操作性。但3个变量在实际语篇分析中就不能那么概括和抽象;要根据具体语篇的情况,适当具体化。有学者认为,情景语境3个变量过于开放,具有不确定性,不能对具体语域进行详细描写(Biber 1994:34)。这种批评似乎忽略韩礼德3个变量的目的和价值,3个变量只是系统进一步具体化的入口。在语境分析方面,哈桑和巴特等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Hasan 1995,1999,2009;Butt 2004)。

5.2 语域重建的方法和原则

5.21语言方面

语篇层面的语义可以通过词汇语法层次的分析得出。其中,及物性系统体现经验意义,语气系统体现人际意义,主位系统体现语篇意义。语篇的3种意义尽管可以单独分析,但实际上它们是融为一体的。

5.22情景语境方面

对情景语境的重建相对较难,因为语篇产生的即时情景已经基本消失,比如《论语》。但语篇情景语境的消失并不是真正的消失,而是形式发生改变,与语言和文化等结合,以语域和文化等形式存在于语篇和文化之中,这就是语篇为什么还可以理解的原因。下面,讨论重建情景语境的主要方法。

(1)同样的事件或人际间关系在社会交往中总是会在不同时间、不同时期甚至相同时期、不同地点或不同参与者之间重复出现,在历史变迁中最后变为文化成分,成为人们的共有知识。这些文化因素和共有知识是人们重建语境和理解语篇的重要途径之一。须要说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理解语篇或重建语域过程中一样起作用,二者都对解读语篇起作用,其性质相同,因此韩礼德把二者置于同一个层面是合适的,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系统和例示的关系也有道理。

(2)相同情景语境通过不同作者或译者选择(语域化),最后投射到不同语篇。于是,这些语篇就有互文性特征。在读者阅读语篇时,它们可以相互参照,为语篇情景语境重建提供途径。就是说,语篇可以创造语境,相关语篇本身就可以视为其他语篇的情景语境。同类主题的其他语篇,尤其是权威性语篇,都可以为重建情景语境和重建语篇语域提供参考。

(3)作者或译者在语篇中提供的副文本,如绪言、注释、后题或跋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等,都是作者或译者为理解语篇提供的最直接的情景语境内容,可以成为语篇情景语境重建的重要内容。

(4)随着现代考古科学的发展,大量相关文物出土。这些文物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和见证,也是重建有关典籍语篇语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5.23语域重建的原则

语域重建有限制,不能随心所欲。重建的语域要可信、有价值,必须遵守一定原则。

(1)正确性原则:语篇一旦诞生,语篇就是唯一的,而读者可以有无数个。不同读者、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场合可以对语篇有不同理解,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重建不同语域。而这些不同理解或语域重建的前提是语篇的正确性。语篇解读可能有误,但语篇本身永远正确,是理解的源泉,是语域重建的基础。

(2)相关性原则:该原则在语域重建中最主要。一方面,所建情景语境的内容一定要与语篇的各种语义匹配,发生的事、涉及的人、交流渠道和媒介,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要与语篇表达的语义,即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符合。另一方面,通过词汇语法分析的语义也要与情景语境契合。另外,重建语域的相关性还体现在语域重建的主体上。主体一定是具有相关知识和经历的相关人。

(3)适量原则:在重建语域中,情景语境和语篇语义的精密度越高越好。但在实际解读语篇中,应根据具体语篇来确定。大的原则是只要能将语篇语义与情景语境联系起来,情景使语义唯一化,既能消除歧义又能使语篇得体,语义使情景合理化,同时符合社会观念和社会文化。

(4)合作原则:在理解或重建语域过程中,读者或译者有自动适应或调节性。当读者译者看到一个表面上与情景语境关联很低的语篇时,他们应该设法使语篇与情景语境取得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篇有意义,得到理解,如古典语篇《论语》。这种合作性或调节性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不同主体间的合作能力也有区别。

6 结束语

本文反思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思想,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路。首先,重新解释语域概念及其本质,提出语域的两面性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的新思路,即语域分析的新方法。其次,重新阐释语域的特点和功能。最后,提出语域重建这一语域分析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并全面讨论语域消失、语域重建可能性、语域重建主体作用、语域重建内容、语域重建方法和原则等。当然,本文的工作没有穷尽性特点,很多内容有待进一步探讨。

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古希腊罗马哲学[C]. 北京:三联书店, 1957.

常晨光 陈瑜敏.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研究[A]. 常晨光 陈瑜敏. 功能语境研究[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高生文. 语域分析与《论语》翻译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黄国文. 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J]. 国外外语教学, 2002(4).

黄国文. 典籍翻译: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以《论语》英译为例[J]. 中国外语, 2012 (6).

Biber, D.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Register Studies[A]. In D. Biber & E. Finegan (eds.).SociolinguisticPerspectivesonRegister[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Butt, D.ParametersofContext:OnEstablishingtheS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SocialProcesses[Z]. Unpublishing Manuscript, 2004.

Halliday, M. A. 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Meaning[M]. London: Arnold, 1978.

Halliday, M. A. K. & R. Hasan.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Hasan, R. The Conception of Context in Text[A]. In P. Fries & M. Gregory (eds.).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s:MeaningandChoiceinLanguage:StudiesforMichaelHalliday[C].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5.

Hasan, R. Speaking with Reference to Context[A]. In M. Ghadessy (ed.).TextandContextinFunctionalLingu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Hasan, R. The Place of Context in a Systemic Functional Model[A]. In M. A. K. Halliday & J. J. Webster (eds.).ContinuumCompanionto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C]. London: Continuum, 2009.

ReinterpretationoftheRegisterAnalysisinSFL

Gao Sheng-we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University of S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Based upon Halliday’s concept of register, this article makes a rethinking of the register analysis in SFL. It proposes a re-gisterial duality hypothesis, thereby puts forward a new idea of register analysis, that is, the content of register analysis of a text should not only include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 but also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besides the duality, register also possesses othe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storical nature, dynamic or ecological specificity,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explicitness and implicitness, finiteness and infiniteness, and complex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discusses some new functions of re-gister except the predictability and coherence proposed by Halliday, such as automatic regulation, innova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n this bas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gister,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register analysis, is advanced, with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its conten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register; registerial duality hypothesis; characteristics of register; functions of register; reconstruction of register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汉英交替传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FRF-SD-12-024A和FRF-TP-09-025B)的阶段性成果。

H0-09

A

1000-0100(2013)06-0001-5

2013-03-05

【责任编辑谢 群】

编者按:“引进与诠释”是快速发展我国语言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引进什么,如何引进,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高生文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新解》、李霓的《索绪尔的二元符号观和语义三角理论:继承与发展》、魏惠琳与张福慧的《语言社会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前景展望》给我们提供了一定启示:高生文通过引进提出新解,李霓关注“继承与发展”,而魏惠琳与张福慧则着重相关理论的“基础”和“前景”。须要指出,薛恩奎以国别语言学——俄罗斯语言学为框架,引进、诠释其指示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

猜你喜欢
韩礼德语域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日语听力语料库建设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伊芙琳》和《死者》
基于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Halliday and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