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峪的旅游风光和户外看点

2013-03-19 16:34党炳康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驴友秦岭

党炳康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箭峪,秦岭名峪,这里曾是关中通往商洛、豫西、楚地的古道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山区交通有了大的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以来,关中东部通往陕南、豫西南、鄂西北的公路、铁路交通发展较快;加之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山川秀美工程和退耕还林等政策,秦岭诸峪的山民已陆续搬出山外,如今箭峪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了恢复,而古道基本废弃。近年来户外运动异常火热,据称陕西的驴友有50-60万,在全国也处于前列,每周出入秦岭的驴友有20万之众。[1]由于种种原因,来箭峪旅游观光、穿越暴走、休闲度假的驴友略为冷清。究其原因,不是线路不好,不是景色不美,也不是交通不便,主要是宣传不够,推介不力,认识不到位所致。笔者分不同季节从不同线路4次走进箭峪实地考察,并参考和修正了一些名驴、强驴、户外资深驴头们登临箭峪的感受和建议撰成此文,旨在全面解读箭峪的游旅风光及户外价值,宣传渭南的名山大川,重新认识身边颇具观赏性与挑战性的箭峪,以期给广大驴友及旅游者提供科学的指导,为当地政府打造渭南人民的后花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促进本地户外运动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附近山民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

一、箭峪的地理地貌

箭峪是秦岭七十二峪之一,位于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境内,属于东秦岭华山山系。主峪道北起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箭峪口村之南的箭峪水库,东临华县山岭,翻越峪道深处的箭峪垭口(山神庙),南至西安市蓝田县霸源镇青岗坪村。全长约100余华里,是东秦岭地区最长的峪道。箭峪北坡舒缓,峪阔水长(70里),山势巍峨,地势险要,沟岔、溪流无数,水量丰沛,潭瀑相间,气候湿润,灌木丛生,物产丰富。垭口东南部的箭峪岭(海拔2449米)是渭南市临渭区境内的制高点,在东秦岭地区处于三甲之列。分水岭上云蒸霞蔚,多高山草甸、石海等冰川遗存。南坡(九道沟、青岗沟)陡短(30里),乔木满坡,绿树成荫,其间山溪潺潺。箭峪岭南北流淌的河流分别是灞河和赤水河的源头,从不同方向汇入渭河。

箭峪自古不仅是翻越秦岭的官道之一,也是附近乡民常行过往的一条便道。过去每逢临渭区桥南镇集会,南山乡民便携带山货特产,经此前来赶集交易;北边的乡民也时常进山伐木、采药以补贴家用。而今交通便利了,古道荒废了,箭峪仅成为驴友们休闲、穿越和攀登箭峪岭的必经之地。

二、箭峪的历史人文

(一)箭峪名称小考

箭峪因何得名,说法不一。其一,是说箭峪气候湿润,水草丰美,善长竹子,不论河谷还是岭顶,几乎到处都是竹子,故为竹峪、竹山。其二,是说在古代,笔直挺拔的毛竹茎干是做箭杆的良好材质,故又名箭峪。其实,竹子、毛竹、箭竹本属同科,叫竹峪、箭峪都在情理之中。现在水库尾部还有一片较大竹林,山涧、岭顶的箭竹星星点点,也算名副其实。

(二)箭峪古道有史为证

古时候箭峪是贯通关中与商州等地的官道之一,清雍正十年(1732)岳冠华《渭南县志》载:“诸山之峪,为箭峪大,南通商洛诸山,又东南通武关,故其北有独孤庄镇(今崇凝镇),盖县之东南地险也。”[2]4今箭峪中部的古栈道遗址尚存。

(三)乐极生悲的一则传说

据说早先峪道里住有不少当地山民,其中有两户家境殷实的财主,各占一座山。每到年关,两家就以比赛放鞭炮炫富,鞭炮能从大年三十晚上,一直响到正月初一中午,有时会更长。炮声响彻山谷,名震山外,时常招来一些土匪窜至箭峪烧杀抢掠。竹林不复存在,山民不堪其扰,陆续搬迁山外,两户财主也逃离他乡隐姓埋名。[2]4天灾人祸,年馑不断,后来在这里落脚的山民大多是翻山越岭从商洛、河南等地过来躲避战乱或逃荒要饭的外乡人。

三、箭峪有八景

经过反复比对和严格筛选,箭峪除了秦岭众多峪道所具备的远离喧嚣的闹市,原始而古朴的山野,人迹罕至的静谧之地,气候润泽的天然氧吧,荆石遍布、乔灌满坡、云蒸雾绕的幽谷,山重水复、经年不息流淌着的河水,峰回路转、层峦叠嶂的山岭,破败不堪、满目疮痍,令人怀旧的房舍、石磨、古栈道遗址外,能称得上独特旅游风光和户外看点的当属以下八景:

一是北峪口波光粼粼的箭峪水库,二是北坡的奇石和白色花岗岩山体,三是北峪中段荡气回肠的水体潭瀑群,四是傲立于垭口山梁上的山神庙,五是云山雾罩的箭峪岭和高山草甸,六是南坡遮天蔽日的天然林,七是南峪叹为观止的二龙潭,八是南峪口倒而不朽的龙头松。

(一)高峡出平湖

箭峪水库位于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东南的箭峪口,[3]3坝高 58.6 米,坝址以上流域面积 31.1 平方公里,总库容300多万立方米。水库于1969年12月动工修建,在防洪、灌溉等方面发挥了作用。由于当时资金和技术力量所限,该水库存在渗漏和坝坡不稳等安全隐患,长期处于低水位运行。2004年以来,省、市水利部门专家组联合会诊,提出了处理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有效采纳和资金支持。目前大坝加固、更新、改造工程已经完成,箭峪水库的防汛、交通、通讯设施焕然一新。两山夹一水,高峡平湖,碧水蓝天,湖光山色,碧波荡漾,群山环抱,环境幽雅,一群野鸭在水中央追逐、嬉戏,几个垂钓者耐心地在岸边守候。箭峪水库不仅为渭南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水源,也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二)奇山配异石

箭峪的山石称得上是一绝,尤其是靠近北峪口的一段,峪道开阔,群山起伏,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正面河谷里的“石上石”,酷似黄山上的飞来石;东边山崖上的“外星人”“狮子头”“青蛙观天”等会引来不少回头率;西边山梁上的“乌龟石”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过库尾不久,连片的华岗岩山体默默地矗立在箭峪河左边的东梁上,与周围的山石形成明显的对比。山势伟岸,连绵数里,通体雪白,气度非凡,其上零星点缀着绿色的植被,宛如一幅实景山水画。从局部来看,完全可以与西岳华山相媲美,或许是华山的余脉吧?这个推断也许是成立的。

(三)水体景观群

箭峪河滩多湾急,水量丰盈,瀑布、水潭随处可见。从水库上行约3个小时到箭峪河中游,山高、坡陡、林密,地势明显升高,河道下切形成峡谷,水流落差较大,此时又相继汇入了多条支流,就形成了壮观的水体景观群。王家台至迷岔一带是箭峪水体最为经典、壮观的一段,三瀑连珠潭、珍珠潭、游泳池、五彩池等乃箭峪水景之奇观,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1.三瀑连珠潭

在王家台下方,缓缓而来的溪流从3米多宽,足有20米长的鹅黄色河床上顺流而下,突然间从6米多高的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跌入巨石为岸的大水潭(龙潭)之中,发出闷雷一般的轰鸣,造化了箭峪中部独特的潭瀑景观。大潭近乎圆形,直径少说也有7至8米,水体墨绿,深不可测。大潭之水横溢,又向二潭泻去,银链飞舞,水花四溅。待积蓄力量,又冲出石堰跃向三潭,白浪滔天。大小潭瀑前后相接,首尾相连,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连绵不绝,恰似一条银链将三颗翡翠串联成的巨型首饰,珠光宝气,光彩照人。整个潭瀑群气势如虹,如雷贯耳,蔚为壮观。

2.珍珠潭

王家台稍向上就是珍珠潭,瀑布虽不及前者那么大,池潭也不及龙潭那么深,但却小巧玲珑,小家碧玉般平易近人。同样是宽阔的清流从淡黄色的河床上流过,水流在往下跌落的过程中遇到尖石的阻挡后凌空飞溅,似无数颗晶莹的珍珠噼里啪啦落入绿色的长潭之中,非常养眼。周围水石掩映,两岸白桦与青松点缀,只留下头顶一小片蓝天,置身其中,如入仙境。

3.游泳池

稍往上走就是传说中的游泳池,只见桀骜不驯的溪流到这里突然舒缓了下来,也许是由于长期水蚀的结果,在石质河床上形成了一个扁长形的大水池(长10余米,深1-2米)。周边地势开阔,水池南深北浅,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实属一处难得的戏水和天然游泳场所。如果是炎热的夏季,看到眼前的一汪碧水,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做一回浪里白条,到中流击水。

4.五彩池

溯溪而上,涛声依旧,在核桃沟(三木桥)与迷岔(古栈道遗址)之间深藏着一个五彩池。寻声而去,拨开茂密的灌木丛来到水边,只见小瀑布下方是一个椭圆形的大水池,水体清澈透亮,就连水下几块圆形的彩石、细沙、游鱼、蝌蚪,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在周围山体、林木、河床、天空的映衬下,大水池呈现蓝、绿、黄等色,五彩斑斓,变幻无穷,让人流连忘返。

(四)七十一间庙

箭峪岭南北便道交汇处,建有一座山神庙(海拔2230米)。山神庙不大,却异常坚固,雕琢十分考究。小庙由七块石板搭建而成,故有“七十一间庙”(谐音)的美名。小庙高约1.5米,宽窄和入深1米余,正面中间开有一小拱门,里面不见了神像,只有一个酒瓶子。庙门两旁刻有一幅楹联:“庙小神通大,天高日月长。”横批:“有求必应”。此庙建于何年无证可考,自古至今,巍然屹立于箭峪垭口,任凭电闪雷鸣、风霜雪雨等风云变幻,它都岿然不动和悄无声息地矗立于箭峪之巅,默默地充当着过往的香客、山民、驴友,甚至夜间从它身旁经过的生灵的保护神。今天的山神庙,已成为箭峪岭的图腾与重要标志,它是箭峪岭的灵魂,是驴友心中的圣殿,是每个苦行僧旅途中的里程碑和加油站。

(五)绿毯箭峪岭

从山神庙沿岭脊向东南方向攀爬,穿过茂密的灌木丛,翻越不大的几个山包,多至40分钟,宽广的马鞍形箭峪岭及第四纪冰川遗存就展现在眼前。左侧的岭脚下生长着少量箭竹,右侧的山腰上分布着几小片石海,绿地毯一样的高山草甸铺满山坡,山花烂漫,竞相开放,几棵小树顽强地生长在其间,就像守护在草甸上的忠实卫士。蓝天白云下,几块白色的飞来石像盆景一样镶嵌在草甸中央,捍卫着箭峪岭至高无上的地位(海拔2449米)。这里是临渭区、华县、蓝田县三地交界之处,故有“一脚踏三地、鸡鸣唤三县”之说。箭峪岭上的草甸是临渭区仅有的乃至东秦岭地区为数不多的几处高山草甸,站在的箭峪岭之巅,脚踩毛茸茸的草甸,登顶的感受和快乐难以名状。可与太阳对话,可与白云握手,群山匍匐在脚下,极目远眺,蓝田县的灞源、临渭区的桥南镇尽收眼底。箭峪岭的四季变化无常,有时云蒸霞蔚,难识庐山真面目;有时暴风骤雨,令人生畏;有时白雪皑皑,寒气逼人;能赶上晴空万里,天高云淡,绿草如茵,烟波浩渺的景色实属罕见。箭峪岭的风光的确很美,但云山雾罩,狂风肆虐,缺少水源,没有一块适于扎营平坦地带的避风港,是箭峪岭的又一特点,一般不宜在此久留。

(六)四季原始林

箭峪南坡(九道沟)天然林保护较好,山涧溪水淙淙,小气候湿润,古木参天,藤蔓缠枝,四季景色,韵味不同。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绿树成荫,鸟叫蝉鸣;秋高气爽,层林尽染;银装素裹,童话世界。箭峪南坡的彩林很漂亮,它的雾凇更迷人,若要欣赏东秦岭的四季的容颜和五彩霓裳,何须舍近求远?

(七)神奇二龙潭

从清峪面进入青岗沟,一条近似笔直的羊肠小道缠绕在山坡上,小路右侧的土崖下就是非常隐蔽的二龙潭。扒开齐腰深的蒿草,从土坡下到河谷,就能看见清清的小河,进而是急促的流水与声响。跨过小河从左侧进入阴暗潮湿的峡谷中,只见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两瀑两潭,二龙戏珠,高唱低和,发出和谐的轰鸣声。小潭在峡谷近处,直径3米余,清翠碧绿,小瀑布(小龙)宽阔而舒缓,落差不过2米,风生水起,哗啦啦地像淘气的孩童嬉戏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大潭在峡谷深处,直径4米多,清幽深邃,大瀑布(大龙)更是藏而不露,只闻其声,不见其影,要涉水过潭或爬高到瀑布上面才能见到真迹。崖壁湿滑,上去时要特别谨慎,从大潭边涉水过去较为安全,却免不了要遭受冰冷刺骨之苦。大瀑布有3米高,银链高悬,在石峡中特殊的声效下,像一个底气十足的老人在侃侃而谈,在嗡声嗡气地吟唱。不入龙潭,难见真容,二龙戏水,神奇无比。

(八)不朽龙头松

出南坡峪道,在青岗坪村西的河岸上,有一棵拦腰折断的枯树横卧于小道旁。这是一棵古松,树冠很大,尽管失去了枝叶,其形状的确与众不同,骨干硬朗,躺在那里活像一只庞大的草龙。据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追赶,无处藏身,曾在这棵松树的庇佑下睡了一觉,躲过一难,后来人们把这颗神树称作龙头松。神树一向灵验,常年香客不断,不幸的是几年前小小香火酿成大祸,将神树拦腰烧断。此事过去好多年了,香火不再缭绕,只有驴友路过时朝其顶礼膜拜。毕竟是神树,还有不凡的传说,尽管今非昔比,但当你走近它时,还是能被一种神圣的气场所震慑,敬畏之余,喃喃自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1]李浩.百年松树被砍取暖 驴友直说“太可惜”[N].华商报,2012-09-21(A14).

[2]王朝阳,相伟.秦岭七十二峪探秘[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11.

[3]星球地图出版社.陕西省地图集[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驴友秦岭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好忙好忙的秦岭
驴友“迷失”
秦岭作证
驴友沙漠惊魂记
在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