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集中的乐府诗编纂研究

2013-03-22 09:56
东岳论丛 2013年2期
关键词:新题歌行英华

罗 旻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100871)

宋代诸总集、别集中对乐府诗的编纂,既包括对前代乐府文献的总结,也包括宋人对本朝乐府创作的认识,其乐府观各自有别。本文试图对《文苑英华》、《唐文粹》、《乐府诗集》、《宋文鉴》等几部重要的宋代总集、及诸宋人别集进行考察,总结宋代不同时期的总集、别集编纂中体现出的乐府观,并观察其在文献整理层面上的观念变化。在宋代,词也被称作乐府,本文所讨论的乐府,只就一般意义上的乐府诗而言。

一、从《文苑英华》与《唐文粹》的编纂看宋初乐府观

宋初对前朝之乐府文学尚处于接受和总结的状态。这一时期出现了重要的两部总集,即李昉等人主持编纂的官修之作《文苑英华》与姚铉私人编纂之作《唐文粹》。二者所选乐府诗篇目有一定的重合,体例上可谓十分相似。然而《文苑英华》虽开编于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在北宋时却未能付印,直至南宋宁宗嘉泰四年方才问世。《唐文粹》则于真宗咸平五年开始编选,大中祥符四年便定稿付印,可知姚铉在编选《唐文粹》时,并未见过《文苑英华》。《唐文粹》序言:“岂唐贤之文,迹两汉,肩三代而反无类次以嗣于《文选》乎?”也只提及《文选》,而未涉及《文苑英华》,是其独立成书的佐证。这两部总集一方面体例相近,一方面又各自具备独立的编纂观念,可谓同中有异。下文便对这两部总集各自详加分析,考察它们在乐府诗收录方面的异同。

(一)《文苑英华》对旧题乐府的关注

《文苑英华》的收录年代上承《文选》,力图展示南朝至唐五代乐府诗创作概貌,在题材选取和旧题收录两方面都尽量拓展。其整体编纂体例,是以诗为单独的一大类,在其下又按照诗歌题材及内容,归并为二十六门。其中,卷一百九十二至卷二百十一为乐府门,共计二十卷,占据诗部总目的九分之一,收录乐府诗达到1070首。以次序而论,乐府列在天部、地部、帝德、应制、省试、朝省之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李昉等人对乐府传统的重视。

乐府一门之下虽无细化分类,然而据题目排列可知,编次之时大致仍以相近题材归并。如卷一百九十二所收《京洛篇》、《帝王所居篇》、《帝京篇》、《煌煌京洛篇》等题为帝京;卷一百九十三所收《神仙篇》、《升仙篇》、《升天行》等题为仙道,等等。参照《文苑英华》中其余门类名目,可粗略分为帝京、仙道、燕乐、美人、天时、少年、酒、侠客、边塞、军旅、行迈、相思、别离、歌、怨、拟古、禽、古题、草木、兽、杂歌,共计二十一类。

然而这样分类也存在勉强之处。首先,部分题材相对散乱,不能自成一类。卷二百十收录《上之回》、《钓竿篇》、《猛虎行》等题,皆仅此一篇,无从归并,各作一类又太过琐碎。卷二百十一中大多以歌、行为题,又间以《登名山》、《秦王卷衣》、《上留田》三题,也不如前面诸卷编次有一定之理可循。故而笔者援引其他门类之例,称为杂歌。

其次,其余诸门下诗歌有时与乐府门已收录的作品出现重复。如乐府门已收录陈陶《望关山月》、王褒《关山月》、李白《月下独酌》,在天部门中此三首又被收录;隋炀帝《四时白纻歌》同时录在乐府门和四时门;李白《将进酒》已录入乐府门,又录在歌行类酒门,改题为《惜空尊酒》;李贺《箜篌引》录入乐府门后又录在歌行类音乐门,等等。

最后,仅以题材分类乐府诗,无法顾及一些乐府旧题之间的源流异同。如卷一百九十三所录《泛舟横大江》二首,题目本出于魏文帝《饮马长城窟行》首句“浮舟横大江,讨彼犯荆虏”,然而《文苑英华》中将《泛舟横大江》题归入天时,又将《饮马长城窟》题归为兽类。又如《双燕离》与《燕燕于飞》,《文苑英华》将其归为一类,但考证古题源流,二者当分属琴曲歌辞与杂曲歌辞。这固然出于编纂者的观念侧重,却也反映出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

《文苑英华》于诗类乐府门中收录旧题乐府的拟作,又在与诗并列的位置上另列歌行类,共计二十卷,录诗414首。较之广收前代作品的乐府,歌行类中绝大部分是唐人之作,其中包括许多拟古题而作的新题乐府。这样的分类方式,是对歌行文体的张扬,也体现了新旧题乐府的差异。然而在对乐府和歌行的分别界定,以及这两者相对于诗这一总类的定位比较等方面,则属于将内容与文体并列讨论,逻辑上不妥,编纂时也多有失当。例如,一部分歌行体的旧题乐府,如《雁门太守歌》、《东飞伯劳歌》等,仍根据旧题归为乐府类;对于许多明显具有乐府旧题传承,或是拟乐府旧题之作,如《郑樱桃歌》、《汾阴行》、《拂舞歌辞》等篇,则根据文体列为歌行。门类混淆的问题,显示了将内容与文体并列讨论的弊端,同时也反映出编纂者或许对乐府旧题的传承缺乏考察。

此外,《文苑英华》对唐人新乐府的分类也显得有些草率。如《七德舞》、《兵车行》、《新丰折臂翁》等篇,皆是新乐府的代表作,却被单纯地按照文体划分入歌行类,编者明显没有认识到新乐府在乐府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唐文粹》兼及新题乐府的视野

《唐文粹》乃是宋初复古风气的产物。姚铉认为唐以来流传的诗赋选本“率多声律,鲜及古道,盖资新进后生干名求试者之急用尔”,因此只以唐代的古体诗歌为收录对象。限于断代及篇幅,《唐文粹》所收乐府诗少于《文苑英华》,体例则大致相同。诗类之下,分为古调、乐府辞与古调歌篇,其中乐府辞部分收录唐代乐府诗152首,并按照题材明确分为功成作乐、古乐、感慨、兴亡、幽怨、贞节、愁恨、艰危、边塞、神仙、侠少、行乐、追悼、愁苦、鸟兽花卉、古城道路十六类。

这一分类方式与《文苑英华》异曲同工,缺陷亦大同小异。如功成作乐一类之下,仅列《七德舞》一篇,未免捉襟见肘。乐府辞幽怨类下之《怨词》、《妾薄命》等题,与愁恨类下之《征妇怨》、《古薄命妾》等题,其题材也有相似之处。《有所思》本是汉乐府旧题,却被列于古调歌篇之下,等等。

《唐文粹》的编纂同样涉及对旧题乐府的定位问题。乐府辞类下收录的乐府,基本都是唐人对汉魏直至南朝的旧题的拟作。然而,古调与古调歌篇两类中,也有些诗歌在功能、题材、风格方面倾向于拟乐府。如古调下古今乐章类中,元结《补乐歌》十篇,皮日休《补九夏歌系文》九篇为古乐章,唐代诸郊祀乐章则为今乐章。今乐章都是唐代曾经使用过的,具备郊祀乐歌功能的诗,古乐章部分虽没有现实功能,也是文人拟古乐旧题所作。如《补乐歌》元结序云:“伏羲至于殷,凡十代,乐歌有其名亡其辞。考之传记,义或存焉,故采其名义以补之。”①而皮日休作《补九夏歌系文》序云:“郑康成注云:‘夏者,大也。乐之大者,歌有九也。《九夏》者,皆诗篇铭颂之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是以颂不能具也。’……《九夏》亡者,吾能颂乎?”也表达出拟郊庙乐歌旧题以颂古的创作目的。

《唐文粹》与《文苑英华》相较,又体现出一定的优长之处。其中所列的楚骚体包括皮日休《九讽》、《反招魂》等,其内容、体裁都仿效《楚辞》;效古诗则如萧颖士《江有枫》、顾况《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韩愈《元和圣德诗》等,都是内容仿效诗经的四言诗。姚铉将楚骚体和效古诗与上述并列,隐然也影响了北宋中后期将古乐府渊源上溯至《诗》、《骚》的观念。

《唐文粹》中单列古调一类,体现了对郊庙乐章与《诗经》、《楚辞》的推重。姚铉继承了《文选》将郊庙、乐府分列的编纂体例,恪守汉魏乐府旧题拟作的界限,未将郊庙乐歌列为乐府。但较并未关注郊庙乐歌的《文苑英华》而言,《唐文粹》将对郊庙乐章的拟作与对《诗经》、《楚辞》的拟作一视同仁,合编为古调,整体视野更为开阔。

卷十四到十八,姚铉列为古调歌篇,收录其不界定为乐府的古体诗。歌篇二字,是为与古调类中时代更早的风雅体、骚体、郊庙乐章相区别,也是为突出其中包含大量歌行的特征。然而古调歌篇类中也收录了不少五言古诗与杂言,没有刻意推重歌行,也就避免了《文苑英华》将题材与文体并置,强行区分乐府与歌行的弊病。

在处理旧题与新题乐府,乃至乐府与歌行的关系定位两方面,《唐文粹》都较《文苑英华》灵活准确不少。所录《邺都引》、《长城作》、《沙路曲》等,并非循乐府旧题渊源而来,而是唐代文人拟古乐府而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于这些《文苑英华》或未收录,或不列在乐府类下。姚铉的分类方式,无疑体现了他对新题乐府的关注。至于《七德舞》、《母别子》、《太行路》等篇,《文苑英华》仅凭借文体归为歌行,姚铉却更加重视它们作为新乐府的特质,故而将其也列在乐府辞之下。

姚铉推崇贞元、元和之际的诗风,对韩愈的复古之风与元白新乐府皆评价极高。其崇文重学,“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②的文学理念,也令他在选录乐府诗时,较李昉等人更注重其现实意义,这也是和宋初古文运动崇古求新的精神相呼应的。

整体看《文苑英华》和《唐文粹》乐府部分的编纂,可见当时对乐府诗的区分仍侧重于题材,是对《文选》系统的继承和细化。二者所收多是乐府旧题,体现出对旧题拟作的重视。然而《文苑英华》过分推重歌行体,割裂了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之间的联系;《唐文粹》虽重视新题乐府,也注意到了郊庙乐歌的功能与文人仿效《诗》、《骚》之体的乐府诗拟作,但囿于《文选》的体例,未能更进一步。可见,二者的视野和观念整体上仍停留在继承和整合前代作品的阶段。

二、《乐府诗集》的继往开来之功

郭茂倩编于北宋末的《乐府诗集》是一部专收乐府诗的总集,录唐虞至五代乐府诗五千余首,可谓宋前旧题乐府之集大成者。其编纂方式也全面超越了《文选》系统,具有开创性:从音乐性传承、本事考证两方面入手,兼重其功能,试图从编纂脉络上体现出古乐之传统,并突出乐府旧题和拟作之间的渊源流变,同时也兼顾对前代音乐文献的考辨。

郭茂倩将乐府文本主要按照音乐的源流与功能分为十二大类。自郊庙歌辞至琴曲歌辞,以及近代曲辞这九类,对音乐传统的继承十分清晰;杂曲歌辞类虽然未配乐或乐调难明,但仍关注“歌辞”的特质;只有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两类是完全不入乐的。这一分类方式体现了郭茂倩对乐府滥觞为音乐文学的重视。

《乐府诗集》于每一类下按照年代顺序罗列乐府旧题,后世的同题拟作则各列于旧题之下。“每题以古词居前,拟作居后,使同一曲调,而诸格毕备,不相沿袭……其古词多前列本词,后列入乐所改”③,清晰地展现了乐府旧题从合乐歌辞到不入乐的徒诗的流变过程。如《饮马长城窟行》,即王僧虔《技录》所述之《饮马行》,由于“今不歌”,故列在相和歌辞·瑟调曲;因古辞首句“青青河畔草”,又衍出王融《青青河畔草》一题,列于本题拟作之后;魏文帝拟作首句为“泛舟横大江”,梁简文帝复以此句为题,顺序又在《青青河畔草》之后,传承流变的脉络十分清晰。

从整体上看,《乐府诗集》的编纂有四个重要特点。

其一,体现出对雅乐传统的重视,将一些涉及雅乐传统的诗歌明确列入乐府诗的范围。较之《文苑英华》对雅乐辞并无特别关注,《唐文粹》也未将郊庙乐章和文人拟雅乐辞视作乐府,惟有《乐府诗集》对其音乐性予以格外的关注。其中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琴曲歌辞三类,都是《乐府诗集》首创的分类。“祭乐之有歌,其来尚矣。……其所以用于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④,推重郊庙歌辞作为礼乐的性质与功能。燕射歌辞同此,“正飨,食则在庙,燕则在寝,所以仁宾客也”。琴曲歌辞则是雅正之音的体现,历代论琴多与教化相关,“琴者,先王所以修身、理性、禁邪、防淫者也,是故君子无故不去其身。”⑤对雅乐的关注,不仅是对礼乐传统的张扬,也拓宽了乐府诗的容纳范围,可见郭茂倩在定位前代乐府文本之时的开阔视野。

其二,对旧题乐府和新题乐府的区分,体现出对作为徒诗的新题乐府的关注。旧题乐府大多具有古乐传统。郊庙歌辞至杂曲歌辞诸题既有乐府古辞和历代文人的大量拟作,也包括古曲仅存其题,后世文人因题成诗之作。新题乐府则不具备古乐传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⑥,没有传承脉络。至于新乐府辞,则“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⑦,多是唐人自命新题的歌行体乐府,不以入乐为事。新题乐府另立门户,既是对乐府诗音乐源流的重视,也是对作为徒诗的乐府的肯定。

《乐府诗集》所录新题乐府可分为两类。一类在题材和形式上仍是对旧题乐府的单纯模拟,如新乐府辞下列的乐府杂题。另一类真正致力于恢复古乐府美刺讽兴传统的,是元白为代表的新乐府。“由是观之,自风雅之作,以至于今,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世之审音者。傥采歌谣以被声乐,则新乐府其庶几焉”⑧,这里《乐府诗集》的编者既肯定了新乐府内容题材的现实意义,也表达了这类乐府诗若得以合乐,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乐府”的观点。

然而遗憾的是,郭茂倩只推重元白新乐府,却未关注元白所推崇的杜甫,仅录其《悲陈陶》、《兵车行》五篇,且录在乐府杂题之下。未能上溯新乐府的现实主义源流,是其局限所在。

其三,重视旧题本事之考辨,兼及题名。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之举是一次规模宏大且脉络较为清晰的乐府文献梳理,编次之际,为使诸题源流一目了然,在音乐传统之外,也需要注重旧题的本事与文本内容传承。“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之人用乐府为题者,直当代其人而措辞”⑨,尽力明确每一旧题所咏的本事,也成为《乐府诗集》的重要关注点。如《秦女休行》述云,“左延年辞,大略言女休为燕王妇,为宗报仇,杀人都市,虽被囚系,终以赦宥,得宽刑戮也。晋傅玄云‘庞氏有烈妇’,亦言杀人报怨,以烈义称,与古辞义同而事异。”先考辨旧题本事,又兼顾其后“义同而事异”的拟作。《行路难》先引《乐府解题》考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则重视其文本内容上的传承,诸如此类的例证在《乐府诗集》中颇多。

同时,《乐府诗集》辨析旧题渊源,更推动了其后乐府诗文献的整理。南宋彭叔夏修订《文苑英华》时,对一些诗歌编次做了调整,“崔国辅《长信宫》一首,王昌龄二首,原在《长门怨》中。长门乃陈后,长信乃班婕妤,今移入长信宫门。费昶《发白马》诗原在乐府白马类,按白马乃津名,故加发字,与前白马不同,今移附于末。”⑩这种做法明显是受到《乐府诗集》注重旧题传承的影响。

其四,对歌辞性诗题的重视。乐府诗作为音乐文学,本身题名倾向于歌辞性。“方其意有所可,浩然发于句之长短,声之高下,则为歌。欲有所达,而意未能见,必遵而引之,以致其所欲达,则为行。事有所感,形于嗟叹之不足,则为叹。千岐万辙,非诘屈折旋则不可尽,则为曲。未知其实,而遽欲骤见,始仿佛传闻之得,而会于必至,则为谣。篇者,举其全也。章者,次第陈之,互见而相明也。”[11]歌、行、叹、曲、谣、篇、章等,都是乐府诗中时常出现的歌辞性诗题的命名。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也有归总乐类文献的目的所在,故而在旧题选取方面,体现了对歌辞性诗题的重视。

同时,郭茂倩还修改了一些诗题,使之合乎乐府旧题的命名习惯。如《文苑英华》录杨巨源《乌啼曲赠张评事》,《乐府诗集》仅作《乌啼曲》;《唐文粹》录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乐府诗集》则录为《游侠篇》。仅保留常见的行、引、曲、辞等乐府旧题的命名方式,而将原题目中的叙事部分弃之不用。此外,《文苑英华》中的《对酒示申屠学士》,《望关山月》、《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等篇,虽有旧题传承,却因题目倾向于叙事性而不被收录。这种编纂方式一是为了突出旧题传承,二是因为作为一部音乐文献总集,必然重视歌辞性诗题。另外,被修改的诗题通常是古题,或歌辞性诗题与叙事性诗题的混合,是歌行体常见的题目构成方式,或许也关系到郭茂倩对乐府和歌行关系的理解。

综上所述,《乐府诗集》重视音乐曲调传承与旧题本事的源流,还同时顾及到乐府诗的功能,较为成功地展现出历代乐府诗的整体风貌。无论在音乐还是文本自身的传承方面,都堪称前代乐府文献的集大成者。

三、《宋文鉴》及诸宋人别集中的乐府观考察

与前述三部总结前朝的总集不同,吕祖谦所编《宋文鉴》则“辑建隆以后建炎以前诸贤文集”,乃是对宋代开国以来近两百年间的朝野诗文选辑。其中体现出的乐府观,一是对歌行体乐府的关注,二则体现出儒学传统对宋人乐府的浸淫。

《宋文鉴》以体裁分类诗歌。诗类之下,分列四言诗、乐府歌行、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诗、七言绝句、杂体诸类,杂言诗附属于乐府歌行。乐府歌行类下58首诗中,21首是七言古体,18首是七言为主的杂言古体,14首是杂言古体,仅有5首为五言古体,1首为骚体。可见吕祖谦将乐府与歌行相提并论,是因为其体裁都以七言古体为主,兼顾杂言。

这种将乐府、歌行混同的编纂方式,上承唐代新题乐府的传统,体现了关注乐府的歌行特质。参照《乐府诗集》中新乐府辞一类的内容可知,唐人自命新题的乐府诗,包括郭茂倩所区分的乐府杂题和新乐府在内,大多都是七言歌行体,兼及杂言。吕祖谦选录乐府诗时,关注新题乐府,也是与此相一致的。在《宋文鉴》乐府歌行类中,乐府和歌行各占其半。乐府诗中,明确有乐府旧题渊源的仅有九首。其余没有旧题渊源但具备拟乐府特质的,如欧阳修《鹎鵊词》自注云效王建作等,都是宋代文人的新题乐府。两者相较,新题乐府的数量倍于旧题乐府,可见吕祖谦的重视倾向。

吕祖谦为南宋理学大家,《宋文鉴》的编纂也受到儒家文以载道的观念影响,“取其辞理之醇,有补治道者”[12],“古赋诗骚,则欲主文而谲谏”[13],选取乐府诗时,也注重即事命题,具备现实意义的篇章。如刘敞《荒田行》、王安石《桃源行》、等多篇,都以或直白或隐喻的笔法,关注宋代的社会民生,体现出士大夫的淑世情怀。张载《鞠歌行》则反映出理学家借乐府旧题阐发义理的特点,张载序云“近观汉魏而下有名正而意调卒卑者,尝革旧辞而追正题意,作乐府九篇”,《鞠歌行》是其末篇,鞠歌起兴,阐述勤学重德之理,超越了个人感慨的范畴,是对旧题的一次翻新。再如欧阳修《明妃曲》重在议论,张耒《于湖曲》乃是试图考辨《湖阴曲》本事,陈师道《妾薄命》自注云“为曾南丰作”,有现实感慨依托,其自出机杼也与新题乐府的精神相吻合。

《宋文鉴》选取乐府诗,在题目上还表现出歌辞性诗题与叙事性诗题并重的观念。如《和谢定征南谣》和《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征南谣”和“庐山高”,都是拟乐府旧题而自创的歌辞性诗题,而“和谢定”、“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则带有叙事特征。与郭茂倩为了符合古乐旧题传统而刻意删削叙事性诗题不同,吕祖谦更多地注重宋代乐府诗的徒诗特质,符合宋代乐府诗创作的实际。

然而按照文体特征筛选乐府诗,无法兼顾其旧题传承、题材、功能等特点,折射出吕祖谦的编选视野不够宽广。如尹洙《皇雅》十首,据《隋书·乐志》:“梁初……皇帝出入奏《皇雅》,取《诗·大雅》云‘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二郊、太庙同用”,本为郊庙乐歌,《宋文鉴》却仅以文体归类,列在四言诗之下。又如七言古诗类下的《紫骝马》,乃是明显的乐府旧题,七言绝句类下的《竹枝歌》,也是唐人乐府歌辞之类。这都反映出编者以体裁笼统划分乐府诗的不严谨之处。

但《宋文鉴》的编次方式也其来有自。作为一部诗文总集,在门类方面力图求全,但限于所选篇幅,又不能像《乐府诗集》那样详细地分门别类。同时,吕祖谦是以本朝人之身份编纂本朝文学总集,势必对宋代文人别集多有涉猎参照。宋人别集之中,以作者手订,以及作者的亲属知交、门人故吏所编占绝大多数,既为本朝人编本朝诗文,其编纂方法也可透露时人的文学观念。吕祖谦以古近二体为基准的诗歌分类法,便是受到宋代一些别集编纂体例的影响。

考诸宋人别集中,凡涉及分体编排者,对于诗歌,大多按照古近二体分类。而多数文集的编纂中,都没有专门列出乐府一类。这也与宋代文人的实际创作情况密切相关。宋代文人作为单独的创作个体,对乐府诗的创作并非十分关注,许多文人虽涉及乐府创作,然而少则寥寥数首,多则十数首或数十首,也并未区分新题与旧题。

考察《宋文鉴》之前收入稍具数量的乐府诗的存世文集,张舜民《画墁集》、刘子翚《屏山集》等均只列诗一类;欧阳修《文忠集》、徐积《节孝集》、刘才邵《檆溪居士集》等仅区分古近二体,至多再将近体诗分开律绝。此外,田锡《咸平集》列古风歌行,尹洙《河南集》单列皇雅,宋祁《景文集》列风雅体,张方平《乐全集》列古风诗,郭祥正《青山集》列歌行,黄庭坚《山谷集》列楚辞,其中都仅散见部分乐府诗。

只有较为致力于乐府诗创作的文人,其文集中才会于古近体分类外,单列乐府一类,以示重视。如文彦博《潞公文集》、周紫芝《太仓稊米集》、王铚《雪溪集》均列乐府类,文同《丹渊集》列乐府杂咏类,张耒《柯山集》列古乐府歌辞类,曹勋《松隐集》列古乐府类等。但在这些别集中,涉及乐府诗的名目不一,对乐府诗的定位也有一定差异。

如《丹渊集》中,乐府杂咏类下,《秦王卷衣》、《殿前生桂树》、《临高台》等数十首,都是明确的拟乐府旧题之作。此外,尚有《贵侯行》、《朱樱歌》、《拾羽曲》等篇,就题材风格而言可谓新题乐府,然而均归于古近二体之下,而不列入乐府杂咏。可见该书仍是以旧题为乐府的分类依据。《雪溪集》乐府类下录诗较少,仅《巫山高》、《关山月》、《白头吟》、《折杨柳》、《妾薄命》等篇,为旧题拟作的同时,且与古诗并列在一卷之内,编者罗列篇题之时,没有明确界限区分何为乐府、何为古诗,这种随意性,或许也是将乐府单纯视为拟古的徒诗之故。

至张耒、周紫芝、曹勋等,创作既多,集中的乐府类方具规模,且将拟旧题与自创新题皆列入乐府类下,既重视旧题之传承,又发扬新题乐府关注现实的特色。旧题乐府不必赘举,新题乐府如张耒《饥乌词》、《旱谣》写民生凋敝之貌,周紫芝《黥奴行》、《悯雨叹》等作也一目了然是对民生疾苦的叙述与感慨。这也是宋代新题乐府创作的整体走向。

此外,如张耒《代赠》、《愬魃》、《种菊》等题,虽列为乐府,却是纯粹的叙事诗题。代表音乐传统的歌辞性诗题是古乐府的传统,这类叙事性诗题被列入乐府的范畴,或许也反映了宋代文人观念中乐府的徒诗性质。

而曹勋的《松隐集》中,大致按照歌辞性诗题这一特质,以乐歌、操、吟、歌、引、行、谣、篇、曲、词、怨、思等名称依次罗列,没有此类歌辞性诗题的杂题篇章则置于其后。如《杨花曲》和《杨花》,《三妇艳歌》和《长安有狭斜行》等,属同一旧题的拟作,然而在《松隐集中》却依照歌辞性诗题区分。再如《秋风引》,鼓吹曲辞有《秋风》题,杂歌谣辞有《秋风辞》题,曹勋不考源流,直接列于引类。又如《上云乐》、《方诸曲》、《萧史曲》、《凤凰曲》诸题,于《乐府诗集》中皆属《上云乐》诸曲之类1《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曰:“《上云乐》七曲,梁武帝制,以代西曲。一曰《凤台曲》,二曰《桐柏曲》,三曰《方丈曲》,四曰《方诸曲》,五曰《玉龟曲》,六曰《金丹曲》,七曰《金陵曲》。”《萧史曲》、《凤凰曲》二题,皆由《凤台曲》衍生。,《松隐集》中也各按题目散列2然而《箕山操》列于杂题之中,《吴歌为吴季子作》、《楚语为屈平作》、《孔子泣颜回》、《孔子泣麟歌》位于操、吟之间,《圣人出》、《上云乐》、《君马黄》杂于引之间,《秋风引》单列于谣之后,《攀龙引》位于篇、曲之间,仍体现出难免编排失当的现象。,等等。这种分类不重古题源流,而重视歌辞性诗题的整齐性,也证明了乐府诗被视为徒诗的性质。

综上所述,乐府诗的定位,当兼顾音乐传统、旧题传承、功能等诸方面,在体裁上具有涵盖性,并非单纯的一类诗体所能概括。《宋文鉴》作为总集,为突出乐府的地位方单置一类;宋代诸别集以体裁分类,将乐府诗散置于古、近体中的方式,在诗歌分类方面无疑更加严谨。在宋代文人的观念中,乐府乃是作为徒诗而存在,因此在别集编纂时,统一按照诗体分类,也与宋代乐府诗的创作现实相吻合。

[注释]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41-1342页。

②姚铉:《唐文粹》,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③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96页。

④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⑤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1页。

⑥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07页。

⑦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62页。

⑧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62页。

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0页。

⑩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29页。

[12]吕祖谦:《宋文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13]周必大:《文忠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新题歌行英华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breaking of aluminum particle shells
Empirical Likelihood for Partially Linear Models Under Associated Errors
整式乘法新题拾贝
新题赏析
长歌行
长歌行
东瀛长歌行
雪域高原长歌行
新题速递
QUANTILE ESTIMATION WITH AUXILIARY INFORMATION UNDER POSITIVELY ASSOCIATED SAM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