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山区经济开发及当代价值研究

2013-03-23 01:11尹桂丽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南诏畜牧业云南

尹桂丽

(大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南诏是唐代在我国西南边疆崛起的一个地方政权,它以洱海地区为统治中心,辖今云南全境和周边部分地区。南诏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南诏山区经济开发较具特色,对其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下面就南诏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建设、畜牧业发展、盐井开发、矿业发展等几方面分述之。

一、南诏农业生产

研究南诏农业发展,对于了解云南的经济和各民族发展史,以及唐代民族经济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南诏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作物

南诏粮食作物品种丰富,既有北方的传统作物麦、粟、黍、稷,又有南方的传统作物稻、豆类等,品种较为丰富。就洱海区域来说,在南诏立国之前,农作物就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蛮书》卷七载:“从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业水田,种麻、豆黍、稷,不过町疃。水田每年一熟,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小麦即于冈陵种之,十二月下旬已抽节如三月,小麦与大麦同时收刈。”可见,滇池湖区已在肥沃的土地上实行稻麦复种制。复种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种集约型经济形式,产生于唐代,也是现在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如西双版纳)的主要的一种种植方式〔1〕。《通典》记载了南诏农作物有稻、麦粟、豆、葱、韭、蒜、菁、桃、梅、李、奈等,且种植方法与中原相同。可见南诏农业不仅有自己的特产,还善于引进发达地区农作物,以此丰富南诏的物产。

(二)养蚕业

南诏蚕业较发达,《南诏德化碑》载:“家饶五亩之桑”。《蛮书》载:“蛮地无桑,悉养柘,蚕绕树。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数顷,耸干数丈。三月初,蚕已生,三月中,茧出。抽丝法稍异中土。精者纺丝绫,亦织为锦及绢。其纺丝入朱紫以为上服。锦文颇有密致奇采,蛮及家口悉不许为衣服。其绢极粗,原紬不入色,制如衾被,庶贱男女许以披之。亦有刺绣,蛮王并清平宫礼衣悉服锦绣,皆上缀波罗皮。俗不解织绫罗,自大和三年蛮贼寇西川,虏掠巧儿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以上记载,不仅反映了南诏桑树之多,而且再现了桑树的品种、蚕丝的生产过程及分配制度。

(三)耕作技术

南诏注重吸纳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其农业耕作技术与中原相当。首先表现在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使用上。《云南志》卷七载:“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这是有名的“二牛三夫”耕作技术,也称“二牛抬杠”。这一耕作技术,在中原比较普遍。南诏耕作技术的提高,有效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国贮九年之廪”的繁荣景象〔2〕。

二、农田水利建设

南诏以洱海和滇池两大高原湖泊为中心,因此,对水源的利用和水患的治理无疑成为南诏的主要内容之一。南诏的仿唐性,决定了南诏在农田水利建设上不仅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还有中原先进的技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高山溪流

南诏山区溪流较多,当地土民充分利用高山溪流来灌溉农田。《南诏德化碑》载:“厄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陂沱,下隰树同林之业。”可见,南诏除了利用高山溪流灌溉坝区水田之外,还开沟引水灌溉山间梯田。

(二)兴修高山蓄水工程

由于一年四季降雨量有别,为了在少雨的季节也能保证农业丰收,南诏土民在山沟筑坝、高山挖储水塘来灌溉农田。胡蔚《南诏野史》载:“武宗乙丑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丰)佑遣军将晟君筑横渠道,自磨用江至鹤拓,灌东皋及城阳田,与龙法江合流于河,谓之锦浪江。又潴点苍山玉局峰顶之南为池。谓之高河,又名冯河,更导山泉共泄为川,灌田数万顷,民得耕种之利。”这段记载叙述了南诏时期的水利建设情况。

三、畜牧业的发展

南诏国和大理国是云南畜牧业发展史上的两个鼎盛时期。南诏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在民间市场和周边地区的大量交易,活跃了市场,丰富了畜禽品种,加强了地区之间的沟通。由于南诏所辖地区山多、水多、草肥,利于牲畜繁衍生长,南诏已成为唐代最有活力的畜牧区。当时已经有了东爨乌蛮区,长裤蛮、施蛮、顺蛮、磨些蛮诸部落区和越赕三个比较大的畜牧区〔3〕。

东爨乌蛮畜牧区在南诏的东部,《蛮书》卷四载:“东爨,乌蛮也。当天宝中,东北自曲州、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又《新唐书·南蛮传》亦载:“东爨乌蛮区,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子髽髻,女人披发,皆衣牛羊皮。”这显然是一种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文化类型。

长裤蛮、施蛮、顺蛮、磨些蛮诸部落畜牧区在南诏国西北,今丽江巨甸镇以东,包括今云南的丽江、永胜、宁蒗等县和四川的盐源县,也是一个较大的畜牧业区。在这个区域有磨些蛮、施蛮、顺蛮等民族。《蛮书》卷四载:“磨些蛮,亦乌蛮种类也。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明等川皆其所居之地也。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终身不洗手面,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

越赕畜牧区在澜沧江、怒江以西的越赕,即有名的越赕马产区。《续博物志》卷四载:“马出越赕之西,若羔,细莎糜之,粉米饮之,七岁可御,日驰数百里。”又《蛮书》卷四云:“马出越赕川东面一带,冈西向,地势渐下,乍起伏如畦畛者,有泉地美草,宜马。初生如羊羔,一年后,纽莎为拢头縻系之。三年内饲以米清粥法,四五年稍大,六七年方成就。尾高,尤善驰骤,日行数百里,本种多聪,故世称越赕聪”,且这些马“一切野放,不置槽枥”。这是一种以马为主的畜牧区。马既可架耕又可骑乘和驮载,还可套车,在多山交通不畅的地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加之“有马者为骑兵”为南诏之特殊军制,对马的需求量自然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畜牧业的发展。

从以上三个主要牧区看,南诏畜牧业主要以马、牛、羊为主,此外还驯养象、鹿。如开南一带用象耕田,南诏军中还有象队。贞元间,唐使袁滋来南诏时,南诏王异牟寻欢迎他的仪仗队中就有十二头大象带队。今西昌有村名力俄,据说就是南诏军队养象的地方。南诏时期,西洱河附近许多山都有鹿,今下关团山公园就是当时的皇家养鹿场,公园旁的金星村,原名叫“马鹿荡”。

南诏畜牧业规模较大,畜牧业的发展,不仅给南诏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源,而且为南诏交通、运输、商品贸易、部队战斗力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南诏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一直影响到宋代大理国马市的繁荣与发展。

四、盐业发展

云南自汉代以来就非常重视盐的生产,有“滇南大政,惟铜与盐”(清《滇海虞衡志》)之说。云南盐有矿盐和井盐两种,其中井盐较为丰富。井盐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中,滇南也有分布。如高黎贡山附近,今怒江州境内的罗苴井,但史料记载较少。滇西北盐井主要分布在剑川、云龙和兰坪的黑惠江和沘江流域。滇中主要有安宁井,据《新纂云南通志·盐务考》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在全国二十八个产盐郡设置盐官,益州郡的连然(今安宁县)即为其中之一”〔4〕。古代,由于食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对盐的控制,如同当代社会对石油的控制一样。南诏各部族对盐的意识,促使他们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氏族、部落,到以地域来区分成员,形成相对稳定的古代民族,进而建立起地方政权〔5〕。南诏立国之后,通过继承、开发和武力征服等方式,拥有大量盐井,给南诏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南诏德化碑》载:“盐池鞅掌,利及牂牁,城邑绵延,势连戎僰。乃置城监,用辑携离。远近因依,闾阎栉比。”这一记载,反映了南诏盐池之多,惠及面之广。南诏对各地盐井具有具体的管理方式:一是核心统治区盐井主要由官府管理。二是边缘区域的盐井所有权归南诏国,开采权归土蛮、部落首领,不收税。三是对盐质较好的盐井,南诏统治者独享〔6〕。《蛮书》卷七载:“升麻、通海已来,诸爨蛮皆食安宁井盐,唯有览赕城内郎井盐洁白味美,惟南诏一家所食取足外,辄移灶缄闭其井。”《新唐书》载:“览睑井盐最鲜白,惟王得食,取足辄灭灶。”

五、矿业发展

南诏不仅重视农业、畜牧业和盐业发展,而且还非常重视矿业发展。矿业的发展,不仅有效提高了南诏的生产力,而且也加快了南诏佛教文化的发展。

(一)金矿开发

《蛮书》载:“生金,出金山及长傍诸山、藤充(冲之误)北金宝山。土人取法,春冬间先于山上掘坑,深丈余,阔数十步。夏月水潦降时,添其泥土入坑,即于添土之所砂石中披拣。有得片块,大者重一觔,或至二觔,小者三两五两,价贵于麸金数倍。然以蛮法严峻,纳官十分之七八,其余许归私。如不输官,许递相告。麸金出丽水,盛沙淘汰取之。河賧法。男女犯罪,多送丽水淘金。长傍川界三面山并出金,部落百姓悉纳金,无别税役,征徭。”“银,会同川银山出。诺赕川有锡山出锡。”这段史料记述了南诏金矿的产地、类别、获取方法和分配方式。至于丽水所产的麸金,就是“沙金”。麸金,产于伊洛瓦底江和金沙江,采用盛沙淘汰法获取。金沙江上游,原自西北向东南流,到丽江石鼓折而北流,流水夹带的金砂,都沉积于转折处,所以金沙江一段麸金最多。南诏将大量奴隶和犯人送去淘金,以增加国家黄金收入。

(二)银、铜、铁矿开发

为了适应生产、战争和宗教文化的需要,南诏国加大了银、铜、铁等矿藏的开发和利用。关于银,从丰佑母出家,用银五千铸佛一堂,可知当时银的产量不小。对于铁的产量和利用,从南诏时使用的铁犁农具,精良的郁刀、浪剑等武器,以及南诏铁柱,可知铁的生产技术之精湛及生产量之大。关于铜,从世隆时,铸有重十万斤,径可丈余而厚及尺的崇圣寺洪钟。丰佑时,王嵯巅扩崇圣寺,让李成眉建三塔,造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九十斤,以及舜化贞时铸的雨铜观音,可以想见南诏时期铜的产量是巨大的。

六、当代价值和意义

南诏不仅善于借鉴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发展经济,而且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经济。今天,云南所辖区域正是南诏国的领地,南诏山区的开发经验于今云南山区经济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性。因此,研究其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善治滇者、必先治水,富民强滇、必先兴水。”2012年,云南水利建设和抗旱减灾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把水利作为云南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工作,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云南山多地少,旱情较为严重。特别是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多位于高山峡谷间,交通闭塞,水利设施较差,农业生产无法保障。因此,加强水利建设无疑成为历任治滇者的要务。南诏时期,山区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如在山箐修水库,在高山筑坝塘等,这些方法和措施,于今依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有利于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云南山多地少,粮食生产不具备核心优势,却具有发展绿色农牧业和绿色食品的良好环境。云南农业的潜力在山,农民增收的希望在畜。因此,当前解决云南农民增收问题,从根本上说,应把推动畜牧业的发展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重点来抓,用畜牧业串起农村致畜产业链,把畜牧业建设成云南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7〕。南诏王朝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成为南诏的一项重大产业,它不仅推进了南诏经济发展,而且给南诏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战马,有效提高了南诏的战斗力。因此,研究南诏成功的畜牧业发展经验,有利于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有利于“桥头堡战略”的顺利实施

2011年3 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云南建成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不断提升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将“桥头堡战略”列入国家规划纲要。南诏山区经济的发展,过剩产品需要交换,先进生产技术需要互相借鉴,由此推动了南诏向大唐王朝和周边国家的开放政策。南诏的对外贸易,对于唐王朝来说起着“桥头堡”的重要作用。南诏为了适应山区经济的发展,打通了与唐中央王朝、吐蕃、东南亚诸国的通道,实现了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出现了“犀象珍奇,贡献毕至,东西南北,烟尘不飞,遐迩无剽略之虞,黔首有鼓击之泰。乃能骧首邛南,平眸海表……”〔8〕的繁荣景象。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南诏国虽然和唐王朝处于“独立”状态,但又有着特殊的友好关系。南诏的崛起,即是唐王朝着力扶持的结果,公元738年,皮罗阁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其后,虽然有“天宝战争”(公元751、754年)、“西川战事”(公元874年)、“安南争夺”(公元860年起)等战事,但也有“苍山会盟”(公元794年)、“唐南和亲”。南诏时期,唐王朝对该地区的影响一直持续,该地区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始终连绵不断。虽然古代没有“桥头堡”的概念和说法,但可以这么说,对于唐宋王朝,南诏国始终在起着“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南诏国也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桥头堡”的重要角色〔9〕。可见,研究南诏山区经济的开发及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对于推进当前云南“桥头堡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南诏山区经济开发的内涵比较丰富,以上所论,仅触及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继续探究。

〔1〕李昆声.南诏农业雏议〔J〕.思想战线,1983(5):54-57.

〔2〕谷跃娟.南诏史概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94.

〔3〕管彦波.南诏经济文化类型探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3):55-60.

〔4〕周钟岳.新纂云南通志:卷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207.

〔5〕赵敏.洱海区域的盐井与南诏大理文化〔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5):1-7.

〔6〕李晋昆.浅论南诏对境内盐井的控制及其政治意义〔J〕.大众文艺,2009(10):12.

〔7〕焦钢.云南畜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研究报告〔J〕.经济问题探索,2003(9):95-96.

〔8〕周祜.大理古碑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12.

〔9〕纳张元.民族性与地域性:云南文学永远的信念坚守与梦想超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24.

猜你喜欢
南诏畜牧业云南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映像畜牧业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