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篇中的提问-回答模式

2013-03-27 11:03苗兴伟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书面语语篇话语

苗兴伟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1. 引言

语篇模式(textual pattern)是通过语言社团长期的积累并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些程式化或定型的语篇组织形式或策略(Hoey 1983,2001)。特别是在书面语篇中,人们通常根据一定的语篇模式来组织语篇。常见的语篇模式包括问题-解决模式、概括-具体模式、假设-真实模式、提问-回答模式等。语篇模式的运用体现了语言交际的规约性,因而在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问-回答模式是书面语篇中常见的组织方式,这一模式通过问答的方式组织语篇,体现了书面语篇的对话性。

2. 提问-回答模式在书面语篇中的体现方式

在日常会话语篇中,提问-回答模式一般体现为由问答序列构成的相邻语对。提问的目的往往是寻求信息或解决疑惑。书面语篇中的提问与日常会话中的提问有着明显的差异。日常会话中的发话者一般是有疑而问,并期待受话者做出回答。会话语篇中的提问-回答模式不仅是会话语篇中结构序列和话题序列的组织方式(Schegloff & Sacks 1973),而且体现出会话双方在信息上或知识上的不对称性(Hyland 2002:530),提问也常常是发话者建构身份和体现权力关系的重要手段(Harris 1984;Heritage & Roth 1995;Drew & Sorjonen 1997)。而书面语篇中的提问一般属于无疑而问,虽然有些提问的目的也是寻找答案或解决疑惑,往往也是自问自答。从语篇组织的角度看,书面语篇中的提问一般是修辞性的,是为语篇的组织和发展服务的。

从分布上看,提问在会话语篇中出现的频率要远远高于书面语篇。根据Biber等人(1999:211)在朗文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料库中的检索统计,会话语篇中平均每40词就会出现一次提问,而在书面语篇中平均每2000词才出现一次提问,并且书面语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特殊疑问句(wh-question),占到所有疑问句型的一半左右。

无论是会话语篇还是书面语篇都具有对话性,书面语篇中的提问-回答模式体现的是书面语篇的对话性。在书面语篇中,提问-回答模式最常见的体现方式是一个完整的问答序列,这种结构与会话语篇中的话轮转换有相似之处。例如:

(1) 那么,教育乱收费的根源何在?通过分析国家审计署公布的这一组数据,我们也许就能够得到答案:45个县违规教育收费4.13亿元;43个县挤占、挪用、滞留教育资金4.45亿元。就是说,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克扣教育经费的总额,比教育违规收费的总额还要多出一点。换句话说,如果教育经费不被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克扣,那么各级各类学校即使不违规收费也要较目前宽裕。(傅新,《谁在怂恿学校乱收费》)

在例(1)中,作者提出问题后接着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清楚地说明了教育乱收费的根源所在。

提问-回答模式并不总是呈现为这种简单的问答结构。有时,作者在回答问题之前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一番评论。例如:

(2) 生命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回答。(张海迪,《生命的追问》)

(3)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在例(2)中,作者提出“生命是什么?”的问题后,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指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会因人而异。在例(3)中,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之后首先对这两个问题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为问题的回答进行了铺垫。

提问-回答模式有时会体现为有问无答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中,发话者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表达一些不言而喻的事实或事态,不需要对问题做出回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诘”。这种提问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以此表达不言自明或毋庸置疑的命题。从修辞的角度看,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加强语势,获得陈述语气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例如:

(4) 人类已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卓然不同了。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所储藏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经济、历史和艺术等书籍,以及工艺品、美术品等文物,不都具体证明人是万物之灵吗?(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5) 存心给公众看,那就必须是值得给人家看的东西,对人家有好处的东西,哪怕好处只有一点儿。手里拿个烂苹果,能送给人家吃吗?(叶圣陶,《文风问题在哪儿》)

在例(4)和(5)中只有提问没有回答,但问题的答案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把有问无答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提问-回答模式,由于问题的答案已经隐含在语篇之中,因此没有必要对提问做出回答。这种反诘式的提问是对提问所涉及的命题的强烈肯定或否定。

在有问无答的形式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发话者提问的目的是引发受话者的思考,因为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或者说问题的答案本身是不确定的。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段落的结尾。例如:

(6) 根据传说,魁生事实上并没有被钦点状元,状元之名仅仅是一种安慰。祭祀一个落榜儒生,这种拒绝势利的做法隐含着底层民间多少登云无路的辛酸,又流露出多少同命相怜的关怀,这究竟表明了客家人对于真才实学的敬重呢,还是寄托着对于偶然的“恩荣”的梦想?是激励学子百折不挠呢,还是暗示着一种更为朴实的达观人生?(黄发有,《客家漫步》)

例(6)中的提问与反诘式的提问是截然不同的。作者以提问的方式阐发了对祭祀落榜儒生的动机的思考。虽然作者没有对提出的疑问一一做出回答,但答案似乎已经隐含于问题之中,只是答案并不确定,甚至根本就没有统一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提问可以引发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语篇的对话性。

3. 提问-回答模式的语篇组织功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交际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言语角色实施一定的言语功能,实现以信息或物品与服务为交流物的意义交换(Halliday 1994)。当发话者求取信息时就实施了提问的言语功能。发话者提问的目的一般是求取信息,并期待受话者做出回答。但在书面语篇中,提问的目的往往不是求取信息,而且也不需要受话者做出回答。与日常会话语篇中的提问不同的是,在提问-回答模式中,发话者的提问一般属于典型的“明知故问”。Hyland(2002)通过对学术语篇中的提问进行的研究发现,作者通过提问不仅使读者介入语篇,而且可以激发读者兴趣、表达作者意图、确立研究位置、组织语篇、表达态度和评价、传达学术主张、建议未来研究方向。本节将着重对提问-回答模式在书面语篇中的语篇组织功能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提问-回答模式最主要的语篇组织功能就是提示语篇的发展方向。

3.1 信息标示功能

在语篇展开的过程中,作者需要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将小句组织在一起,从而将信息顺利地传达给读者。作者不但要考虑小句之间的关系,而且要预测受话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可能提出的疑问。为了减轻读者的理解负担,作者除了运用小句关系标记,还可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标示语篇中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序列关系。例如:

(7) 电影《教父》中的老教父,给他儿子有句话:“不要恨,恨会使你失去判断。”此一黑道家训,实为放之诸道而皆宜。无论什么事,怨恨一占上风,目光立刻短浅,行为必趋逞强。为什么呢?被愤怒拿捏着,让所恨的事物牵着走,哪还会有“知己知彼”的冷静!(史铁生,《诚实与善思》)

在例(7)中,“为什么呢?”这一提问明确地标明了“无论什么事,怨恨一占上风,目光立刻短浅,行为必趋逞强。”与“被愤怒拿捏着,让所恨的事物牵着走,哪还会有‘知己知彼’的冷静!”之间的逻辑序列关系,即二者之间构成因果解释关系。

除了标示小句关系外,作者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需要对目标读者的认知状态做出假设,提问往往是读者可能提出的疑问,回答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对语篇发展脉络的预期。例如:

(8)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例(8)中,作者通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不但达到了承上启下的效果,而且就语篇的发展脉络而言,提问-回答模式的运用也满足了读者对语篇信息的预期。总之,提问-回答模式可以标示小句关系和语篇的发展脉络,从而使语篇以清晰的脉络将信息呈现给读者。

3.2 话题导入功能

提问-回答模式在书面语篇中具有导入话题的功能,作者可以通过提问来开启语篇,引出语篇的主题,或者使语篇围绕着作者的提问展开。例如:

(9) London—too expensive?

No surprise that London is the most expensive city to stay in, in Britain; we’ve all heard the horror stories. But just how expensive is it?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hotel consultants Horwath & Horwath’s recent report, there are now five London hotels charging over £90 a night for a single room. (McCarthy 1991: 158)

例(9)的标题就是一个提问,语篇也是围绕这一提问展开的,正文中出现的问题“But just how expensive is it?”与标题中的提问相呼应,不但体现了语篇在话题上的一致性,而且使语篇在话题的推进过程中实现了从概括到具体的顺畅过渡。

提问-回答模式也可以在语篇展开的过程中引出一个新的话题或次话题,从而使语篇的话题能够前后承接自然。例如:

(10) 对北方的黄牛,我多少懂一点。这么说吧:现在要是有谁想买牛,我担保能给他挑头好的。看体形,看牙口,看精神儿,这谁都知道;光凭这些也许能挑到一头不坏的,可未必能挑到一头真正的好牛。关键是得看脾气,拿根鞭子,一甩,“嗖”的一声,好牛就会瞪圆了眼睛,左蹦右跳。这样的牛干起活来下死劲,走得欢。疲牛呢?听见鞭子响准是把腰往下一塌,闭一下眼睛,忍了。这样的牛,别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例(10)谈论的是北方黄牛的特点。作者谈了好牛的特点之后用一个问句“疲牛呢?”引出了关于疲牛的次话题,不但突出了好牛与疲牛之间的明显差别,而且两个次话题前后承接自然。作者通过提问-回答模式引入次话题,话题之间的转换顺畅自然,语篇在结构上也显得更加紧凑。

3.3 话题扩展功能

提问-回答模式通过问答结构将话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发挥着扩展话题的语篇功能。在语篇的展开过程中,作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对某一事物或话题的评论。例如:

(11) 所有的人都对她察颜观色。普遍的印象是:她瘦多了!

她能不瘦吗?半个月来,她很少能咽下去饭,也很难睡上一个熟觉。每天夜半更深,她就一个人在被窝里偷偷地哭;哭她的不幸,哭她的命苦,哭她那被埋葬了的爱情梦想。(路遥,《人生》)

例(11)取自路遥的小说《人生》,这里描述的是巧真由于失恋的打击而变瘦的境况。作者通过“她能不瘦吗?”引发出巧真变瘦的原因和评论。这一提问不但承上启下,使上下文紧密衔接,而且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取得了极好的叙述效果。

在书面语篇中,作者经常通过提问-回答模式的巧妙运用,将话题逐步展开并引向深入。例如:

(12)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朱自清,《匆匆》)

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一共出现了12个疑问句,作者正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抒发了对来去匆匆的日子的感慨。从例(12)中可以看出,提问-回答模式与会话语篇中的话轮转换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作者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文章中一连串的提问引发了作者对来去匆匆的日子的深思,将作者的感慨发挥得淋漓尽致。

提问-回答模式在书面语篇中有时也会体现为以问作答的形式。也就是说,作者在提问或回答之后继续提问,或者以追问的方式将问题拆解,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例如:

(13) The elders of Chevak would have to consult with elders from other villages to learn the proper definitions of the words. There was nothing unusual about the quest; the Yupiit are a nation of lexicographers.

How can this be? They are hunters and gatherers, still living largely by subsistence on fish, seal, caribou, moose, and berries. Where are the books? How can one be a lexicographer without a book? (Earl Shorris,TheLastWord)

(14) 人生一世,熙熙攘攘,为的什么?为的吃、为的穿?为的什么辉煌的目标、伟大的抱负?就算是吧,就算是这样,就算你拥有了你所祈求的、向往的;就算你福寿并臻,名利双收!然而,请小心,古人早说过:“福兮祸所依”,“满招损”,“名缰利锁”!当你福寿并臻,名利双收之际,也就招来了双重的捆绑,带上了双重的锁链!(忆明珠,《选择锁链》)

例(13)的第一段提到Yupiit是一个词典编纂者的民族,第二段对此提出了质疑,因为Yupiit是一个以打猎和采集为生的民族,怎么会成为词典编纂者呢?既然是词典编纂者,怎么会没有书籍?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提问预示了语篇的发展方向,并以此将话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例(14)首先用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引出了语篇的话题,然后作者以问作答,通过更为具体的提问将话题展开。这种追问式的提问体现了答案的不确定性,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列举或穷尽可能的回答,增强了语篇的劝说力,从而更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4. 结语

书面语篇中的提问往往不是“有疑而问”,而是作者引发读者介入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问-回答模式体现了书面语篇的对话性。更为重要的是,提问-回答模式具有语篇组织功能。在语篇的展开过程中,作者可以借助提问-回答模式对语篇的发展方向做出提示。提问-回答模式中的提问通常属于“无疑而问”,作者通过自问自答或以问作答的方式组织语篇,使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一目了然。提问-回答模式的话题引入功能和话题扩展功能则使语篇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需要指出的是,提问-回答模式不仅仅是一种语篇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作者用来表达意图、态度和评价的手段之一。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不仅需要借助大规模的语料对提问-回答模式的语篇组织功能做进一步的研究,而且可以对不同的语篇类型中的提问-回答模式及其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进行研究。

Biber, D., S. Johansson, G. Leech, S. Conrad & E. Finegan. 1999.LongmanGrammarofSpokenandWrittenEnglish[M]. Harlow: Pearson.

Drew, P. & M.-L. Sorjonen. 1997. Institutional dialogue [A]. In T. van Dijk (ed.).DiscourseasSocialInteraction[C]. Thousand Oaks, CA: Sage. 92-119.

Halliday, M. A. 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rris, S. 1984. Questions as a mode of control in magistrates’ court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SociologyofLanguage49: 5-28.

Heritage, J. & A. Roth. 1995. Grammar and institution: Questions and questioning in broadcast media [J].ResearchonLanguageandSocialInteraction28(1): 1-60.

Hoey, M. 1983.OntheSurfaceofDiscourse[M]. Hemel Hempstead: George Allen and Unwin.

Hoey, M. 1994. Signalling in discourse: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 common discourse pattern in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 [A]. In M. Coulthard (ed.).AdvancesinWrittenTextAnalysis[C]. London: Routledge. 26-45.

Hoey, M. 2001.Textual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WrittenDiscourseAnalysis[M]. London: Routledge.

Hyland, K. 2002. What do they mean? Ques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 [J].Text22(4): 529-57.

McCarthy, M. 1991.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egloff, E. & H. Sacks. 1973. Opening up closings [J].Semiotica7(4): 289-327.

猜你喜欢
书面语语篇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