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敏感性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2013-03-31 14:42王艳娜刘亚莉辛小林郭奕嫱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信度敏感性个体

段 莉,王艳娜,刘亚莉,辛小林,郭奕嫱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拒绝敏感性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段 莉,王艳娜,刘亚莉,辛小林,郭奕嫱

(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拒绝敏感性理论;心理学;护理学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护理学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三个发展阶段[1]。现代护理学强调,护理服务对象是整体的人,注重的不再是疾病恢复与否,而是要求护理服务者从生理、心理及社会学角度给予患者关心和帮助,使其在身心上都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心理健康作为维护个体健康的重要方面,在医疗护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拒绝敏感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日益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拒绝敏感性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1 拒绝敏感性的概念

拒绝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RS)是指一种以对他人的拒绝反应过度为特征的心理状态。Mischel & Shoda[2]将拒绝敏感性定义为个体认知情感的动态发展过程,是在有拒绝发生的场景下,个体会对他人的拒绝产生焦虑性思考、欣然接受或过激行为、情感等反应的原因。其他学者还认为,拒绝敏感性是指个体在某些表述未明确的场合下,预期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被他人拒绝的焦虑性思考或愤怒性预测[3,4]。

2 拒绝敏感性的理论基础

拒绝敏感性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内容:①拒绝敏感性模式(RS Model)[5,6],主要包括对拒绝的焦虑性思考的起源、对拒绝的焦虑性思考的激发因素、对拒绝的感知和反应、拒绝敏感性所造成的结果。②Metcalfe等[7]在《心理学评论》中提出热/冷系统框架,此结构中的热系统是个体处于能够控制刺激因素的范围之外,并可立即对事物做出反应;冷系统是个体处于认知控制的范围之内,并可延迟对经长期追求所所获取的成果产生满足感。在“热系统”中,个体对外界反应迅速,对拒绝场景发生的预测感较高,更易产生过激的身心反应。③Mischel & Shoda提出的认知-情感加工系统[8],用以说明个体的内在行为在情境中的可变性及稳定性,并对其行为表现作出预测。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Mischel & Shoda在最初认知-情感元素中加入了情感反应(包括情绪、情感和生理反应),认为个体的情感反应与认知密不可分,并以动态的形式相互作用、交互影响。因而在对个体拒绝敏感性水平进行测量时,需从认知及情感两个层面进行全面评价。

3 拒绝敏感性的测评工具

3.1 人格拒绝敏感性问卷 Downey & Feldman于1996年编制了人格拒绝敏感性问卷(RSQ-Personal)[3],该问卷根据个体可能遭受拒绝的18个理论场景设计了18个条目,用于测量个体担心因自己的个性或人格特点等因素产生害怕被他人拒绝的焦虑性思考。Rebacca[9]于2003年编制了拒绝敏感倾向性量表,不但弥补了RSQ-Personal计分复杂等问题的缺陷,也提高了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预测性。两种测评工具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个体对各拒绝场景感受的评估,旨在评估理论社会场景下个体拒绝敏感性的水平;后者旨在评估社交情景中个体害怕被拒绝的倾向性。

国内李霞等[10]人将Rebacca所编制的期待拒绝倾向性量表进行跨文化调试和信效度检验,于2007年编制了中国本土化的拒绝敏感性量表,包含18个条目。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8,选用SCL-90进行效标关联度检验的结果为r=0.465(P<0.0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测量学生的拒绝敏感性,探讨社会拒绝敏感性问题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3.2 种族拒绝敏感性问卷 Mendoza-Denton等[11]于2002年编制了适用于非裔美籍人群的种族拒绝敏感性问卷(RSQ-race),包含12个条目。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重测信度r=0.80(P<0.001),选用RSQ-Personal、种族歧视感量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等进行效标关联度检验,结果均P<0.0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Chan等[12]结合亚裔学生的特点,对上述RSQ-race进行修订,于2006年编制了适用于亚裔美籍人群的RSQ-race。该问卷构成的核心是个体在集体中担心受到其他成员歧视、羞辱而形成焦虑性思考的思维定势,包含11个条目。其重测信度检验r=0.58(P<0.01),选取RSQ-Personal、Rosenberg自尊量表等作为效标进行效标关联度检验,P<0.05,显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问卷适用于评估各拒绝场景中,个体担心自己的需求因现有特殊身份而被他人拒绝的焦虑性思考。

3.3 老年拒绝敏感性问卷 国内香港学者Debbie等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编制了老年拒绝敏感性问卷(RSQ-A),包含9个条目[13]。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选用SF-36、老年抑郁量表等进行效标关联度检验,P<0.05,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Kang与Chasteen在大量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前人开发的RSQ-Personal[3]、RSQ-Race[11、12]等,于2009年编制了以15个假设场景为基础的15个条目RSQ-A[14]。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91,重测信度r=0.72(P<0.01),与人格拒绝敏感问卷、自我认知量表、年龄羞耻感量表等六个量表进行效标关联度检验,结果均P<0.01,具有良好信效度。该问卷适用于测量老年人因老年歧视而产生对人际关系的焦虑性思考、敏感性预测、因年龄产生的羞耻感,以及随之而引发的认知、行为和健康相关问题的结果,为卫生保健人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制定有效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4 拒绝敏感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4.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个体的人格拒绝敏感性调查时发现,拒绝敏感性与个体的抑郁情绪及自尊呈正相关[3、15]。对非裔美籍人群调查后显示,拒绝敏感性与个体的学术成绩呈负相关,与种族身份和自尊程度呈正相关[11]。对亚裔美籍人群调查后显示,拒绝敏感性与个体的抑郁程度和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呈正相关,而与自尊程度呈负相关。此外,不良学术成绩与拒绝敏感性产生两之间无直接因果关系[16]。以上结果均表明,拒绝敏感性与抑郁、焦虑、自尊受损等负性情绪密切相关。研究者对老年人的调查后发现,其老年拒绝敏感性要远高于其它年龄组(P<0.01),且更易出现由老年拒绝敏感性所导致的焦虑、抑郁、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此外,统计结果还显示,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种族、婚姻状况方面其拒绝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认知水平均与拒绝敏感性呈负相关,这与Debbie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3]。但由于西方社会文化的特殊性,该问卷未分析经济收入对老年拒绝敏感性的影响,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

4.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李霞等人对Rebacca所编制的期待拒绝倾向性量表进行修订、应用后发现,拒绝敏感性与个体的自尊、社交焦虑及孤独感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10]。深入分析后还发现,拒绝敏感性仅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其它诸如家庭住址、教育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存在。但研究者在描述个体自尊程度与拒绝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时,未对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予以阐述,这也是后续研究所要弥补的缺憾。此外,香港学者Debbie等假设老年人因为年龄受到社会拒绝,并产生焦虑性预测、过激情绪和行为反应,进而导致抑郁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13]。以此假设为基础,对老年人群(排除精神疾患者)进行调查时发现,老年人的拒绝敏感性水平较高,易出现抑郁、焦虑、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心理问题。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老年拒绝敏感性与身体健康状况呈负相关,但在性别、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居住场所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存在。研究者还提出,以此研究结果为基础对老年拒绝敏感性高的老年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可帮助他们改善情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5 研究拒绝敏感性问题对护理学的意义

5.1 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研究显示[13],个体的拒绝敏感性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认知情感上一系列诸如:自觉愤怒、受伤害、自责或责备他人的负性情绪。同时,这些负性情绪的产生,还会引发个体产生沮丧、攻击性情绪、消沉等心理应激反应。最终,这些过激的心理或行为反应,将会使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破坏个体的人际信任,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持与建立,也成为良好护患关系构建的障碍。因而,护理人员需考虑拒绝敏感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地关注和关心患者,并为拒绝敏感性高的患者提供护理措施,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改变以往过激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现状,为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5.2 促进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 现阶段对拒绝敏感性的研究,在国外各领域都有所涉及,但国内仅有少量关于拒绝敏感性的研究,且处在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个概念的初级阶段[10]。作为护理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一心理学概念引入到护理行业中。尤其针对老年弱势群体,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他们被看作是衰弱、无价值的社会边缘人群,甚至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并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年歧视”现象在医疗保健行业也日益凸显[17],这都将作为老年拒绝敏感性的激发因素,阻碍了医疗及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研究者需在意识到我国老龄化严峻形势的同时,加强对此热点的研究,促进老年护理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13.

[2]Mischel W,Shoda Y.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 disposition,dynamics 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2):246-268.

[3]Downey G,Feldman SI.Implication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6):1327-1343.

[4]Downey G,Lebolt A,Rinco C,et al.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dif fi culties[J].Child Development,1998,6 9(4):1074-1091.

[5]Ayduk O,Downey G,Kim M.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wome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1,27(7):868-877.

[6]Downey G, Freitas AL, Michaelis B, et al.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rejection by romantic partn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5(2):545-560.

[7]Metcalfe J,Mischel W.A hot/cool 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dynamics of willpower[J].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1):3-19.

[8]Feist J,Gregory J.李茹,傅文青译.人格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8-313.

[9]Rebecca L,Jobe.Emo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s to social rejection: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tendency to expect rejection sca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jection expectancy and responses to exclusion[D].Knoxvill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2003.

[10]李霞.拒绝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14-16.

[11]Mendoza-Denton R,Downey G,Purdie VJ,et al.Sensitivity to status-based rejection: implications for Africa American students’ college experien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2,83(4):896-918.

[12]Chan W,Mendoza-Denton R.Status-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mong Asian Americans: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8,76(5):1317-1346.

[13]Debbie Sau-king Chow,Evelyn WMAu, Chi-Yue Chiu. Predi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Interaction of ag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discriminative facility[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2(1):169-182.

[14]Kang SK,Chasteen AL.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ag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J].The Gerontologist, 2009,49(3):303-316.

[15]Ayduk O,Mendoza-Denton R,Mischel W,et al.Regulation the interpersonal self:strategic self-regulation for coping with rejection sensitiv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79(5):776-792.

[16]Sue DW, Bucceri J, Lin AI, et al.Racial microaggressions and the Asian American experience[J]. Cultural Diversity &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2007,13(1):72-81.

[17]Blogroll.The anti-ageism task force at the 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er[EB/OL].http: //www.ilcusa.org/identities/lccn-no2006-66088.↱2011.

R471

A

1004-6879(2013)06-0518-03

2013-06-05)

猜你喜欢
信度敏感性个体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耳鸣残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