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近现代高僧传略

2013-04-01 23:01焦得水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九华九华山民国

焦得水

(池州学院 九华山佛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池州247000)

近代以来,面对西学东渐的大局,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开眼看世界,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奋发图强,力挽狂澜,重振国故。在佛教方面,以杨文会居士、太虚大师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启了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虽说不是这一场运动的中心和主力,一百余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高僧,如月霞、心坚、白圣、义方、仁德等人,他们兴办僧伽教育,重光佛教道场,推动了九华山佛教的复兴与发展。

1 月霞法师

月霞(1858~1917),俗姓胡,名显珠,湖北黄岗人。他自幼入私塾习儒学,当时晚清社会巨变,民众疾苦,身处苦难之中的月霞发心出家,要做弘法利生的僧人,但因父母的坚决反对而未完成心愿。光绪八年,他借故辞别双亲,离俗出家。遂至南京依观音寺禅定和尚,求披剃。次年于九华山受具足戒(一说在铜陵大通莲花寺受戒,莲花寺当时亦属九华山寺院序列)。后参访名山大刹,先后亲近一代禅门宗匠冶开、法忍等,并代法忍讲经。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月霞约高旻寺首座普照和尚及北京印魁法师,上九华山翠峰,见古翠峰寺已成废墟,欲恢复古刹。在当地居士江文鼎等资助下,鸠工建造,遂成殿宇。月霞便招收学僧,在寺内举办“华严道场”,主讲《华严经》,学僧之中就有后来成为九华一代名僧的智妙、心坚等人。清光绪年间,月霞还受九华山东崖禅寺僧众的邀请,出任方丈。

月霞初学天台教观,后攻研《华严》义理。自举办翠峰寺华严道场进行僧伽教育后,又先后应湖北、北京、江苏、浙江等地信众和寺院的邀请,讲经弘法,声誉日剧。《华严》义学,也由此渐兴。1899年,月霞应邀主持安徽安庆迎江寺,集众组织安徽省僧教育会,招收僧徒授学,从而与在浙江宁波创立僧教育会的天童寺住持释寄禅,南北呼应,积极推动佛学教育的振兴运动,成为现代僧伽教育的先驱之一。

1908年,月霞荣任江苏僧教育会副会长,并担任江苏僧立师范学校的监督(校长)。1913年,月霞在上海哈同花园创办华严大学,开办仅两个多月,就因基督教徒从中作梗,不得不停办。月霞虽然为法心伤,但并不气馁,在护法居士和诸山长的帮助下,特别是得到杭州海潮寺住持应乾法师的极力护持,华严大学迁至该寺续办。1917年,月霞赴常熟破山兴福寺任住持。是年,月霞返杭州,突然病逝于杭州西湖玉泉寺,世寿六十,戒腊四十二。

月霞不但是近代僧伽教育的开拓者,培养了一大批僧才,也是近代华严宗的魁首。著名现代佛教史学者林子青先生认为:“清末《华严》学者,以月霞为最后的代表。”月霞对华严教义在近代复兴的贡献,除了他在各地坚持兴办以弘扬华严义海的新式佛教学校,更体现在他从早年在汉阳归元寺为法忍长老代座讲经之后,一生以华严学为主,讲经弘法不断,自觉地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因而成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讲经弘法大师之一。

月霞又与九华山因缘殊胜。他在九华山受戒,恢复了古刹翠峰寺,创办华严道场,培养僧才,后来翠峰寺发展为丛林,周围一带又兴建了众多寺院,可谓“殿宇渐兴,香烛永耀。”月霞离开九华山后,曾于宣统三年返回,在九莲庵讲《维摩经》。他在把华严大学迁至海潮寺的民国五年(1916),计划把华严大学迁至九华山续办。据月霞弟子持松所撰《月霞老法师传略》记载:“……创华严大学于杭州海潮寺(应是迁校)。(民国)五年,拟至九华续办,以胃疾复发,未果。”由此可见月霞与九华的缘份至深。

2 心坚法师

心坚(1872~1952),九华名僧。俗姓袁,字觅光,湖北阳新县人。少年时即信佛,研读《金刚经》。清光绪十七年(1891)拜月霞为师,在九华山出家。二十四年(1898)就读于九华翠峰“华严道场”,深得月霞器重。后随侍月霞赴泉州开元寺。月霞曾受九华东崖禅寺僧众之邀,担任该寺主持,后因弘化办学,殚精竭虑,无暇顾及寺务,遂举荐心坚接任住持,时在民国初。东崖禅寺始建于明代,“迨民国,心坚住持,安单接众,定为十方丛林。且添建下院,以息行脚僧伽。而心坚从事务工,身先大众,尤能精持戒律,为全山景仰”(民国《九华山志》)。民国三年,任九华山佛教会副会长。民国四年(1915),募建九华法华寺,任主持。民国八年(1919)至民国十一年(1922),住持安庆迎江寺,民国十二年至十七年,返回九华山,任九华山佛教会会长、理事长。十八年,住持九莲庵,被九华山佛教第四届代表大会选为指导委员。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二年,再赴安庆,任迎江寺方丈、安徽佛教会常委。民国二十四年,退居黄山始信茅蓬。三年后在芜湖赭山南麓创建双层精舍,取名“功德林”,并与侍者约定唯以种菜为生。民国三十六年(1947),再返九华山,力图修复被日本侵略军烧毁的法华寺,终未竟。1952年圆寂于芜湖功德林。

心坚注重修为,持戒峻严,品行高洁,是一代九华山佛教护法名僧。他在护法方面,对九华佛教做出了两件反响巨大的事,一是清末民初时期,九华山下六大家族把持山中经济,对此弊端,心坚代表佛教界诉之于官府,赢得了官司;二是开禁比丘尼进山建庙修行。九华山中虽然在唐代有比丘尼修行,但自唐以降,历宋、元、明、清,均无比丘尼。心坚在主持九华山佛教期间,突破近千年的陋习,允许比丘尼来九华山居住修行。自佛教会开禁后,有比丘尼在闵园建起尼庵,如今已有近三十座精舍茅蓬,形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尼庵群落与名胜之地。

3 白圣法师

白圣法师(1904~1989),俗姓胡名必康,出家后法名东富,字白圣,号洁人,湖北应城县人。他祖上世居应城南乡,历代务农,家庭小康。父名盛榜,为人朴讷敦厚;母陈氏,温柔贤淑,信仰佛教,持斋念佛。清同治、光绪年间,湖北灾祸频仍,农村凋蔽,耕作不足以温饱,其父乃弃农经商。白圣幼年多病,而盛行好动,6岁时入村塾读书。10岁时因淘气而跌伤右臂,影响到右手功能,他不得不成为“左撇子”,以后写字做事,全靠左手。白圣母亲自生他后即常年卧病,由大姐照顾长大。14岁时,辍学到他哥哥的商店里帮忙料理店务,15岁时他大姐病逝,16岁时他母亲弃养,这使他尝到“爱别离”的痛苦,而感到人生无常。17岁那年,因听九华山智妙老和尚宣讲佛法而萌生出家的念头,准备离家到九华山剃度落发,却被家人发觉而未果。1921年,白圣18岁,长江暴涨,武汉周围几百里受水灾威胁,四民歇业。白圣利用这个机会,再度离家出走。本想到九华山心安禅寺投依智妙老和尚,但因为在轮船上遇到了一位行脚参访的龙岩和尚,相谈投机,于是跟随龙岩和尚到了九华山,在一个小庙里落了发,出家做了沙弥。继而在山上地藏庵挂单,未几,龙岩和尚送他到祗园寺受具足戒。圆戒后在祗园寺学习五堂功课及念唱,三个月后,又到心安禅寺亲近智妙老和尚,潜心研读佛经,受益非浅。此后几年,白圣离山南北参访,佛学修为日益精进。1934年,复归九华山心安禅寺,协助机通老和尚讲《楞严经》。

1935年,白圣到汉阳归元寺,听圆瑛长老讲经,从此随侍圆老,继承了圆老法脉,为临济正宗41世及曹洞宗47世法嗣。

1938年,抗战日炙,白圣赴台湾,接任台北十普寺住持。1940年,白圣出任上海圣仙寺监院。九华山祇园寺退居住持宽明长老,到上海找到白圣,向他求救,九华山的大小寺院庵堂,因受日本侵略军的封锁围困,断粮断炊,沦落到吃树皮草根的惨境。白圣得知,乃在上海发起募捐,邀约同仁,化装为行脚僧,借机到九华山赈灾。由于得到白圣旳接济,山中僧尼的饥馑才得以解除。

1949年,白圣从上海到台湾,住持十普寺。

白圣法师毕生宣扬佛学,济世度人,常举办讲经会和公益慈善事业,历任中国佛教会干事,上海圣仙寺监院,杭州凤林寺住持,上海楞严佛学院教务主任,上海静安寺监院,台北十普寺、临济寺住持;先后在台北创办了“尼众学院”、“中国佛教三藏学院”和“中国佛教研究院”,并出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1966年,当选为世界僧伽会副会长,1981年,出任世界僧伽会会长。

1989年4月3日,白圣法师于临济寺圆寂。其遗著有《学禅方便谈》、《维摩经讲录》、《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寺院住持手册》、《楞严经表解》、《金刚经表解》、《起信论表解》、《云水梦忆》等书传世。

4 义方法师

义方(1914~1959),当代九华名僧。俗姓崔名思庆,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甘棠镇人。其父经商,在芜湖开“崔玉记”布店。义方曾随父于芜湖读书,少年时就深受祖辈与父亲崇佛的影响,开始读经拜佛。高中毕业后,厌世离俗,首叩弘一为师,得结善缘。1930年,悄然投九华山出家,在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次年回九华山,当选为九华山佛教会常务理事,后到宁波中国佛学院弘法班(研究班)深造。1937年,住持天台寺,曾研读化城寺全部《藏经》6777卷,传戒收徒,讲经打坐,竟无虚日。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曾数次胁迫其俗家亲属请他出山,为日汪伪政府效力,遭坚决拒绝。1947年,中共皖南游击队在九华山一带频繁活动,义方为之提供掩护并接济粮食。1949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国民党溃军逃离前大肆抢掠,全山十室九空,义方率先捐粮,协助人民政府救济民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后,义方多次撰文赞颂:中国人民的解放,给予了中国佛教涤瑕荡垢、重见光明的机会。他任九华山佛教总代表时,组织全山僧尼坚持学习时事政治,坚持修持,接时做早晚功课,举行“观音法会”、“盂兰盆会”等佛事活动。积故协助地方政府建立九华山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使九华山的丛林和文物古迹免遭破坏。义方还率众种花植树,美化环境,庄严道场。

1950春,义方创办了九华山初级小学。两年后又担任有11所小学的中心学区校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九华山佛教徒成立了“抗美援朝支会工作组,义方为组长,并任青阳县抗美援朝委员会委员,带领僧众踊跃捐款购买“中国佛教号”飞机,致信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11月,他在九华山主持了“祝愿世界和平法会”。

1955~1959年,义方前往北京,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佛学院讲师、中国佛学院教研室主任。在此期间,义方除了忙于佛协日常事务和教学工作外,还曾多次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访问缅甸、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国;1956年参加中国佛协组织的佛牙护持团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使地处边陲的傣族等兄弟民族的佛教徒得以朝拜佛牙;1958年又作为中国佛协参观团成员赴西藏,促进了各族人民及佛教徒之闻的友谊和团结。1959年9月20日,义方在北京圆寂。

义方宗论兼通,工书法,善木刻,通医道,著有《九华指掌》一册(已佚)。

5 仁德法师

仁德(1926~2001),俗姓李,名德海,江苏泰县人。民国十五年六月出生于江苏泰州白马镇。十一岁时往泰州太尉庵依松琴长老出家,读经念佛。民国三十七年(1948)于南京古林寺求授三坛大戒,随后多方参学。先到瓜州观音寺、扬州高旻寺修学禅法,后至陕西终南山闭关,继而又去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禅。1958年,朝礼九华山,深受地藏菩萨大愿感化,发心卓锡,住持九华后山九子寺,自此农禅并举,护法弘教,光大地藏菩萨道场。1965年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化大革命期间,仁德坚持修为,农耕自食,兼施医道,广利众生。1978年后再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82年邀请香港圣一法师至九华山开讲《地藏经》,开启新时期九华佛教对外交往的大门。1984年,安徽省佛教协会、九华山佛教协会改选,仁德当选为省暨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主持全省和全山佛教事务前后十七年。1986年,九华山祇园寺恢复丛林制,任方丈。同年十二月,在祗园寺举办首届九华山僧伽培训班,培育僧才。1987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90年九华山僧伽培训班迁至甘露寺,定名为“安徽省九华山佛学院”,招收全国各地的学僧,仁德任院长,并协助中国佛教协会在佛学院内成功举办了二届“全国汉传佛教寺院执事进修班”。 1993年在第六届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1995年起,仁德发宏愿建造九华山99米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为此奔波于海内外,得到国家宗教局和建设部的批准并筹集了部分善款,惜于2001年病逝九华山而未果。后在政府鼎力扶持和四众护法弟子努力下,大铜像终于在2012年建成开放。大铜像的建成开放,不仅使四众弟子有了切实瞻仰朝拜地藏菩像的圣像,庄严了九华道场,增添了九华山作为国际性地藏菩萨信仰中心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也可告慰仁德长老在天之灵。

仁德年幼事佛,来到九华山修行后,以弘扬地藏精神为己任,护持道场广结善缘,席不暇暖,为佛教名山的振兴做出了诸多贡献。他积极拥护党的宗教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方针,爱国爱教,组织僧伽修葺寺院,恢复古刹;设坛传戒、讲经说法、兴办佛学院,培养僧才,不断提高僧伽素质,并且致力于佛教对外交流。1986年冬,他应邀出访日本,参加日本太古宗水子供养塔落成五周年庆典;1989年8日,应美国旧金山万佛城宣化法师邀请,他参加由中国佛教12名高僧组成的“中国佛教赴美弘法团”赴美弘法。他积极发挥佛教“黄金钮带”作用,曾三次参加中日韩三国佛教代表会议,多次出访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缅甸、韩国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国际交流,联络宗教感情,增进了了解和友谊。自1979年至1999年这20年间,仁德还先后接待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朝礼九华的佛教代表团800批(次)10万余人,赢得了海内外佛教界的赞扬。

仁德出家法子徒孙约千余人,在家皈依弟子成千上万,遍及海内外。

[1]九华山志编纂委员会.九华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7.

[2]释东初.中国近代佛教史[M].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74.

猜你喜欢
九华九华山民国
一次难忘的投票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小小展台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ives of Ultra-High-Speed Grinding Technology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