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索

2013-04-01 23:01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校企

黄 虹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职业化不可避免。由于经济管理类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加之本专业现场实践教学一般关涉行(企)业的经济往来机密,毕业生往往缺乏专业深层次实践经历,进而在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已是不争的事实。探讨经管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操作技能和执业水平,构建适需、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较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合肥师范学院经管类专业为例,对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指导思想、课程模式以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期望能为其它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提供借鉴思路。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所需人才是高等本科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本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一段时间以来,受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混沌不清的影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上的思路十分模糊,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建设上存在两种极端倾向,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契合社会的需要,经管类专业也不例外。

1.1 套用“精英模式”,按“学科本位”构建课程

学科本位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倚重学科知识逻辑,疏略职业能力建构的逻辑,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知识建构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繁、难、偏、旧等,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上也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因受制于师资、学生条件的限制,按照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研究能力上不能和研究型大学相提并论,在操作技能上又输给了高职毕业生,在夹缝中求生存,从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致使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具有很强烈的挫败感。

1.2 套用“高职模式”,按“技能本位”构建课程

“技能本位”则强调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首位。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倚重职业技能构建的逻辑,疏略学科知识逻辑。在教学过程中重实践、轻理论,从短期效果来看,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契合了企业的岗位需要,增加了就业率,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忽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最终限制了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也得不到社会和学生自身的认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操作人才,其毕业生在应用能力上应强于研究型的大学,在应用性的创新能力上应强于高职院校。如何重建课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各方需要,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上个世纪80年代,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曾对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做过这样的描述:“大学——宗教团体的关系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大学——国家的关系也日益减少;展望未来,将产生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将校企合作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渗透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2]。而课程正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从内容上讲,校企合作是以课程合作为中心展开的。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是实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备一定经济与管理理论水平且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经管类学科属于综合应用型学科,该学科的突出特点是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发现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总结形成理论,并将有关理论用于实践,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3]。理论与实践相协调构建专业课程是实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如果课程建设完全由专职教师或课程专家来承担,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限制,很容易致使课程建设偏重于学科知识,按“学科本位”构建课程,导致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弱,缺乏应用性,出现就业难情况;如果由企业单方面来承担,可能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按“技能本位”构建课程,将专业课程变成了单纯的岗前培训课,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课程资源,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个性双突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2.2 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经管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捷径

目前,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念、基础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体系等方面与理工科等专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在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方面,理工科专业就走在了经管类专业的前面。从经管类学科特点看,理论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体,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技术支撑,二者应紧密结合,相互协调[3]。众所周知,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本身实践教学课程资源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合肥师范学院经管类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在不增加新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引进企业课程资源,改善了目前的教学条件,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从而使整体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 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3.1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

潘懋元认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4]。我们既要为少数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更要给大多数学生提供谋生创业的能力[5]。因此,我院经管类专业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中力求打破“学科本位”和“技能本位”单一课程模式,建立职业、多元、个性发展需要的、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努力培养出既要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业务操作性要求的知识,又要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实践能力、应用性的创新能力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 以整合校企课程资源为前提

课程资源是指用于课程教学的物质、信息、人力资源。按分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6]。企业的课程资源属于校外资源。首先,校企双方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解决学校所教和企业所需相脱节问题。例如,我院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真实的实践项目,将该项目用于实践教学,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通过和合作企业签订保密协议,让学生有机会融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去,使得他们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出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与素质,实现学生到用人单位的零距离上岗。其次,校企合作课程的建设需要耗费双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双方资源经过整合,加以充分利用,可以有效降低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成本,使合作效益达到最大化,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3 以构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良性互动机制为保障

良性互动机制是一种使校企互动模式得以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企业有人才和利益的诉求,学校有课程建设的需要,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互动模式就是要把这种诉求与需要进行科学的融合,构成一个课程建设过程中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沟通模式,在学校和企业、学校和政府、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起互动的桥梁,将两者的利益诉求有效连接,可以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提高校企双方在课程建设合作中的“融合度”[7],从而使合作课程建设质量得以提高。政府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是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者,充分有效利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可以确保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构建完善的互动模式并使之有效运行是保障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质量及合作长期性、稳定性的关键。

4 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内容

4.1 制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学科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学生个体的诉求是制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时,我们充分听取了企业和学生的意见,并结合经管类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制定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1)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就业“出口”对应的是职业群或某个行业,因此,在知识目标的构建上以能用、适用为度,在能力目标的构建上注意复合能力的培养,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对于一批求知欲强、进取心极强、迫切希望向着更高层次目标奋进的学生,在知识目标的构建上我们强调深度和广度,在能力目标的构建上除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还适当注意研究能力的培养;(3)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按照传统划一的学术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他们则难以适应,但这些学生又大多天性活泼、兴趣广、爱好多、动手能力强,我们以职业或岗位需要为导向努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目标的构建以够用为度。

4.2 构建满足职业、多元、个性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的选择应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设由学术、职业和人文交织的刚性校企合作课程平台和多样化的柔性课程模块,共同组成“知识面宽,应用型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模式[8],是我院实现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

4.2.1 构建校企合作教育课程平台 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既要考虑满足企业人才的要求,体现职业化、应用性;又要照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注意通识和素质教育,体现多元化、发展性。按照这个指导思想,结合经管类专业教学的特点,我们构建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的三个校企合作课程平台:(1)知识平台,包括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专业必要的相关知识。课程设置主要以应用学科的发展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和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力平台,分为基本技术能力平台和专业技术能力平台两种。主要包括依据学科要求和企业的岗位(岗位群)要求来设计并设置的各类实践课程,例如,实验实训课、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与科技活动等,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3)素质平台,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职业道德休养,以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主要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休养、人文素养等课程。三个平台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知识增长与能力、素质的提高相互促进,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刚性特征。

4.2.2 设置多样化校企合作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是指将各种不同课程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供学生选修的课程的集合体。我院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构建了多样化课程模块:

宏观层面设置了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三大类[9]:(1)基本素质模块,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2)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行业或职业群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该模块注重的是为将来就业做好知识、能力及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强调的是专业宽口径;(3)专业应用模块,直接面向就业岗位培养学生从事某一项具体职业的能力。注重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强调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微观层面,我们将宏观层面课程模块里各类课程,根据经管类各专业要求的不同,再按照一定比例搭配,组成各种不同模块,供学生选修。层次上按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分成三大块:一般课程模块内容主要按照培养一般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来安排,供绝大部分学生选择,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课程模块提供给少数愿意向研究型或技能型方向发展的学生。例如,我们设置了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项目实验课程以及教师、企业的项目课题作为课程模块的一部分,供偏研究型学生选择,有意识地培养其研究能力。三种模块的共同点是都加入了大量应用性课程,且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各模块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区别在于课程搭配的比例及理论课的深浅不同,偏研究型的理论课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应用型的适中,技能型的稍浅。多样化的课程模块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体现出柔性特征。

4.3 校企合作共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高校经管类专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我院经管类专业联合周边数十家企业,在校企资源整合的前提下,初步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

4.3.1 构建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上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教育应是不同的。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这根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职业素能上,从培养层次上来看高于高职学生,从应用能力上看高于学术型大学学生。

4.3.2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理论和实践不同领域的专长,共同协商设置课程,建立以单项职业技能操作实践和综合性的职业素能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不同的实践教学设计;根据企业需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选择实验项目,力求突出应用性。

4.3.3 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采用课内实践+校外基地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努力实现“四化”:(1)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化。打破学科界限,变单一实践为综合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能为要。例如,工商管理的综合实践由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税务管理等相互关联的单项实践构成,而每个单项实践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例如财务会计单项实验中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填志报表等操作流程;(2)实践教学过程仿真化。在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中,每个参与者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例如,国际贸易课程设计,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协同完成从开始谈判——签订合同——开立信用证——填写装箱单、发票、报关委托书等文件的全部流程,教师在这里扮演海关的角色,负责通关的监督工作;(3)实践教学手段信息化。在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仿真教学。从数据仿真、环境仿真到流程仿真,使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有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4)实践教学过程一体化。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我院经管类专业教学两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改变以前先实习后写论文的习惯,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合并为一个阶段。具体做法: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领导和指导小组,实行双导师制,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课题计划,联合申报和开展课题研究。实习期间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在合作企业某一个实际岗位上工作,同时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毕业论文选题。这样安排,既延长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又使实习内容更加有针对性。

5 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中的不足与展望

我院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理念上,有部分教师认为校企合作建设课程就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员工参与或在课程建设中体现企业的技术内容,殊不知,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理念应该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10]。再如,在技术上,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实行模块化教学时,可供学生选择的模块内容只具体到课程,没有再细化,只是在课程标准中相应标明各内容的层次,供学生学习时参考,使个性化教育打了折扣;由于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活动大多数都是体验性和设计性的,验证性的较少,考核标准的制定难以量化规范,教师只能凭经验感觉来考核学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坚定走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探索,遇到问题不气馁,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一定能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平台上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1]柳友荣,龚放.“本科教学质量”辩证[J].中国大学教学,2008(6):7-11.

[2]严伟.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5(12):76-80.

[3]耿洪英.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247-248.

[4]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5]程艺.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Z].2008-12-26.

[6]谢兵.企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江苏教育,2011(7-8):29-30.

[7]刘合群,陈小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32:37.

[8]齐平,朱家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及其实现之策略[J].高教论坛,2010(6):51-69.

[9]刘建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1,21(4):47-50.

[10]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4-85.

猜你喜欢
经管类应用型校企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五反思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